3《列夫 托尔斯泰》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列夫 托尔斯泰》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31 19:1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3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人物特征:把握人物独特的外貌特征,探索其精神世界,理解作者的评价。
阅读目标
写作手法:整体把握作者的思路,体会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难点
3
品析语言:揣摩精彩的语句,品味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重点
难点
学习目标
1
2
外貌描写:掌握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精神世界的方法。
写作目标
比喻、夸张:学会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人物。
3
欲扬先抑:学会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立德树人
与大师“对话交心”,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作家》等。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本文节选自《托尔斯泰》。1928 年茨威格访问苏联,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 周年诞辰。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及其超越自身、超越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托尔斯泰》为其中 一部。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 。。。。
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是为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
家)、司汤达(法国作家)、卡萨诺瓦(意大利作家)所作的传记。
1. 颊( ):脸的两侧从眼到下颌的部分。
2. 黝( )黑:黑。
3. 粗糙( ):(质料)不精细;不光滑。
4. 平庸( ):寻常而不突出;平凡。
5. 滞( )留:停留不动。滞,不流通。
6. 愚钝( ):愚笨;不伶俐。
7. 器宇:气概,风度。
jiá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注意声母。
yǒu
注意声调。
cāo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yōng
zhì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dùn
8. 蒙昧( ):未开化,没有文化;不懂事理,愚昧。
9. 酒肆( ):酒馆。肆,铺子。
10. 缰绳( ):牵牲口的绳子。
11. 轩( )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12. 胆怯( ):胆小;缺少勇气。
13. 藏污纳垢(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指皮肤不干净。
méng mèi
必考字词梳理

字形易错,注意部首。
jiāng shéng
xuān
qiè
字音易错,注意韵母。
gòu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14.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15.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6.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17. 黯然失色:指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
必考字词梳理
注释中的生难字词
必考字词梳理
1. 胡髭( ):胡子。髭,上唇的胡须。
2. 髯(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子。
3. 鬈( ):(头发)弯曲。
4. 禁锢( ):束缚,限制。
5. 侏儒( ):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6. 锃( )亮:形容闪亮耀眼。

rán
quán

字形易错,注意部首。
zhū rú
zèng
词 诚惶诚恐 惊慌失措
同 两个词都有“内心不安”的意思。 异 侧重于内心因恐惧而不安,指的是心态,也可以表示因敬畏而惶恐不安。 侧重于慌乱中不知所措,指的是行为。
例 ①犯罪嫌疑人面对目光犀利的警官,诚惶诚恐地回答着问题。 ②诸葛亮、周瑜用妙计火烧曹军战船,大火一起,曹军惊慌失措,溃不成军。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文章描写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
重点刻画他的外貌有什么作用?
人物描写
内容探究
预习思考问题
文章为什么抓住托尔
斯泰的眼睛来写?
2
导思
1
关键词:眼睛、伟大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
文章在安排内容时
运用了怎样的表现
手法?有何作用?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怎样的感情?
4
导思
3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
须发:多、浓密
面部: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表情:忧郁、愚钝、压抑
外貌
长相平平
让人失望
(抑)
第一部分(6—9):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揭示其不凡的精神世界。
眼光犀利
情感丰富
威力巨大
眼睛
非同寻常(扬)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还为我们揭示了列夫·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
一课一法
【中考考点】欲扬先抑的作用
【设题形式】
( 1 ) [模拟·邯郸] 这篇文章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请做简要分析。
( 2 ) [中考·遵义]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欲扬先抑,先写最爱秋季,不喜欢春天,认为春天不够“酷”,然后话锋一转,写从理解一朵花开始懂得欣赏春天。
一课一法
【答题步骤】
(1)点明手法。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2)分析内容。先写……,是“抑”,后写……,是“扬”,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3)分析作用。突出强调了……的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给人出乎意料之感,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主题,表达(抒发)了……的感情。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外貌
眼睛
深邃的精神世界
(崇敬、赞美)
面部多毛、须发浓密

反衬
面部各部位的特征
长相平平
令人失望
犀利的眼光
丰富的情感
巨大的威力

第二课时
3 列夫·托尔斯泰
课文细读品味
1.赏析第①段,为什么这么描写他的面貌?
第①段抓住人物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贴切,令人印象深刻。
课文细读品味
2.为何用“低矮的陋屋”来比喻托尔斯泰的外貌?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长相的粗劣,衬托出“天才灵魂”的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细读品味
3.说一说第③段这里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
运用对比手法,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突出了托尔斯泰面容的“丑陋可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细读品味
4.文中第④段已经是第三次出现“天才灵魂”了。作者为什么再三强调这一点?
再三强调“天才灵魂”,是为了突出托尔斯泰的伟大,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
课文细读品味
5.“看透事物本质”,却会缺失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
托尔斯泰看透了现实中的暴政、丑恶和虚伪,看清了人世间种种罪恶的原因,但他无法改变这一现实,因而对社会充满失望。这使他成为矛盾综合体,却无法解脱,因此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课文细读品味
6.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不矛盾。“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意味着一切都掌握在他手中。这样看的话,他是幸福的。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
课文细读品味
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所以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重难点]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但联系全文看,读者仍能感受到这位大文豪的不凡之处。这是为什么?
写托尔斯泰相貌平庸既是对他的外貌进行真实刻画,也是为了说明他是俄国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正是用来反衬他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眼睛的犀利敏锐,如“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课文全篇探究
课文全篇探究
全文既对托尔斯泰的“形”“神”进行了独到细致的刻画,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这样,前半部分的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了相反的艺术效果,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尤其是眼睛给人留下了强烈、深刻的印象。
2.[发散思维]读完全文,谈谈你的感悟。
1.外表的美是脆弱的,经不起岁月的侵蚀。
2.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级大文豪,他深邃的思想是世界宝贵的财富。
3.人格的美是永恒的,它永远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4.我们要广泛地阅读这样的大师的作品,与大师同行,用大师的思想净化自己的心灵。
课文全篇探究
1.比喻、夸张,特征突出。
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欲扬先抑,印象深刻。
文章前半部分极力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实际上是用来反衬他的眼睛,为下文写他的眼睛张本。在鲜明的对比下,托尔斯泰的外貌和精神世界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语言丰富,妙趣横生。
文中词汇丰富,语言极具修饰之美,而且描写充满情趣,如:“植被多于空地”“部件”等,或大词小用,或贬词褒用,或庄词谐用,很有情趣,极具张力。
描写语言风格的词:①平实、质朴、朴素自然;②含蓄隽永、含蓄委婉;③清新明丽、清新雅致;④形象生动; ⑤绚丽飘逸; ⑥委婉细腻; ⑦幽默风趣;等等。
归纳总结
4.肖像描写,逼真传神。
作者在刻画人物外貌时,抓住典型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写。既有正面描写,即直接刻画人物的外貌,也有侧面描写,如:写拜访者的想象和心理落差;既有整体描绘,如:第4段,也有局部特写,如:开篇对面部特征的细腻刻画。
归纳总结
国学经典积素养
教材链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句话用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再恰当不过了。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着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他的眼睛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国学经典积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
原文 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 —— 晏几道《采桑子》
译文 她的眼睛明亮美丽,用千斛明珠来形容也不觉得夸张。
原文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诗经·郑风》
译文 郊野蔓草如茵,露珠颗颗晶莹。有位漂亮姑娘,眉目婉丽多情。
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
号小山,晏殊第七子。
国学经典积素养
【品格素养点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若明亮,世界就明亮。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去洞察世界,发现美,感受美。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阆水歌 [唐] 杜 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 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
中考这么考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
B. 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
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加。
D. 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阆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
A
中考这么考
2. 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示例: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描绘了巴地的孩童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生动画面。这些画面通过儿童的活泼好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乡风情画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阆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衣冠禽兽”之前世今生
“衣冠禽兽”一词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所绘的兽也不同。
明朝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
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
七品绣 ,八品绣黄鹂,九品绣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老虎,四品绘豹子,五品绘熊罴,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xī ch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绯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所以,当时“衣冠禽兽”一词是赞语,颇有令人羡慕的味道。
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文官武将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后来人们就将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为“衣冠禽兽”。
【品格素养点拨】
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否则即使穿上华丽的官服,也不足以让人钦佩,反而会被百姓鄙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中考这么考
文言文阅读。
①高斗南,字拱极,陕西徽州人。貌魁梧,语音若钟。洪武中,授四川定远知县。才识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与郑敏、康彦民并坐事,先后被征。耆民①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太祖嘉之,赐袭衣宝钞遣还,并赐耆民道路费。诸人既还任,政绩益著。寻举天下廉吏数人,斗南与焉,列其名于《彰善榜》。擢云南新兴知州,新兴人爱之不异定远。居数年,以衰老乞归。荐子恂自代,成祖许之。年七十而卒。
②郑敏尝坐事被逮部民数千人求宥帝宴劳复其官,赐钞百锭,衣三袭。居数年,考满入朝。部民复走京师,乞再任,帝从其请。
③康彦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进士。先知青田,调仪真,后历巴陵、天台,并著名绩。永乐初罢归。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台。县民二百余人言彦民廉公有为,乞还之天台,慰民望。御史以闻,宣宗叹曰:“彦民去天台二十余年,民犹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为江宁县丞。 (选自《明史·循吏列传》,有删改)
注释 ①耆民:德高望重的老人。
中考这么考
中考这么考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举天下廉吏数人(寻找)
B. 成祖许之(答应)
C. 先知青田(掌管)
D. 民犹思之(仍然)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郑 敏 尝 坐 事 被 逮 部 民 数 千 人 求 宥 帝 宴 劳 复 其 官
A
·
·
·
·
/
/
/
中考这么考
3. 翻译下列句子。
(1)耆民奔走阙下,具列善政以闻。
(2)居数年,以衰老乞归。
德高望重的老人们奔走于皇城之中,(他们)详细列举
了(高斗南等人在任时的)好的政绩报告朝廷。
过了几年,(他)以年老为由向朝廷请求辞官归乡。
中考这么考
4. 本文选自《明史·循吏列传》,请结合文章概括“循吏”这一类官员的共性特征。
循吏的共同特征有:才识精敏,多善政;廉洁奉公,不贪不腐;深受民众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