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不久,战火就烧到了鸭绿江边。美国妄图以朝鲜为跳板进而侵略中国,扼杀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重新变成他们的殖民地。为了保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果实,也为了支援正在和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朝鲜人民,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
学习课文,我们就会明白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什么是最可爱的人。
导入
7 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人物品质:了解文章记叙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
阅读目标
品析文章:运用圈点勾画、摘录和作批注等方法深入品析文章,学习文章叙述、抒情的手法。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 积累”一
难点,涉及“思考· 探究· 积累”二、三、四
学习目标
1
2
多种表达方式:体会、学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进行写作的方法。
写作目标
学会抒情:能够根据语境和情感表达的需要选用人称、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
难点,涉及“思考· 探究· 积累”二、三、四
典型事例: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
立德树人
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做一个坚强勇敢、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
魏巍(1920 — 2008),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诗人、作家,毕业于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魏巍历时二十多年创作的著名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的战争生活,于1982 年荣获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有《谁是最可爱的人》《我的老师》。
作者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出处 本文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作者1951 年2 月从朝鲜回来写了这篇影响很大、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
内容 写的是1950 — 1951 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的阶段中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
事件 1950年6月,美国悍然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威胁我国国家安全。同年10月,应朝鲜劳动党和政府请求,我国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作者在前沿阵地上采访了3个月,他亲眼看见了战士们杀敌的无畏,亲身感受了敌人巨炮的轰鸣。
通讯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定 义 一种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比较详细而又深入地报道国内外近期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或典型经验的新闻文体 特 征 生动性 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可以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在语言和
表达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完整性 通讯必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件的过程
评论性 通讯可以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
1. 摁( ):(用手)按。
2. 掰( ):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3. 坚韧( ):坚固有韧性。
4. 淳朴( ):诚实朴素。
5. 谦逊( ):谦虚恭谨。
6. 覆( )灭:全部被消灭。
7. 过瘾( ):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泛指满足爱好。
8. 豁( )亮:宽敞明亮。
9. 犁耙( ):“犁”,翻土用的农具;“耙”,聚拢和散开柴草、谷物等或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èn
必考字词梳理
读读写写
bāi
jiān rèn
chún pǔ
xùn
fù
yǐn
huò
lí pá
字形、字音易错,
注意写法、声调。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 )(血淋淋)
( )(血管)
xiě
xuè
多音字
必考字词梳理
血
( )(塞子)
( )(边塞)
( )(闭塞)
sāi
sài
塞
sè
塞:语境记忆法。
这个有些闭塞(sè)
的边塞(sài)小镇
生产的塞(sāi)子
非常有名。
·
·
·
形近字
必考字词梳理
踹( )(踹开)
揣( )(揣测)
惴( )(惴惴不安)
chuài
chuǎi
zhuì
淳( )(淳朴)
谆( )(谆谆教导)
chún
zhūn
粱( )(高粱)
梁( )(桥梁)
liáng
liáng
偏旁记忆法:
“粱”字偏旁为“米”,
多指高粱或良好的谷物,
精美的主食;“梁”字偏
旁为“木”,一般和木头
有关,如房梁、桥梁。
·
·
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词 永垂不朽 名垂青史
同 都有“永远流传”的意思。 异 指(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指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
例 ①为祖国解放而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②只有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人,才能名垂青史。
近义词辨析
必考字词梳理
本文是什么文体?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体裁
主题
选材
预习思考问题
课文选取了哪三个典型事例?各表现了志愿军
战士的什么精神?
2
导思
1
导思
3
关键词:最可爱的人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3):用饱含激情的语言,扼要而明确地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第二部分(4—14):介绍三个典型事例,深刻揭示出志愿军战士的“可爱”所在。
第三部分(15):以真切的感受激起人们的共鸣:祖国人民的幸福是与最可爱的人的功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热爱最可爱的人。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文真实地报道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歌颂了志愿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告诉我们:志愿军战士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一课一法
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物
概念:指通过某件事突出人物的个性、品质。
运用:(1) 选择能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写,注意事例要新鲜感人。
(2) 用典型的细节突出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细节,通过细节突出人物的个性、品质。
一法
一课一法
(3) 事例的先后安排要有序,事与事之间的衔接过渡要自然。最能表现人物的个性、品质,吸引读者的事例要详写,其余的可略写,注意详略得当。
一课一法
一阵冷风吹来,我裹了裹身上母亲做的新衣服,暖和了许多。我突然发现,衣服上的针脚又密又匀,于是,我的思绪回到了临行前的那一晚:我正忙着打点行装,无意中一瞥,看到母亲正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我缝制衣服,灯油掉在母亲那布满老茧的手上,母亲竟浑然不知,只是一针一线地缝着。母亲头上的白发在灯光下格外显眼,闪着白色的圣洁而又温暖的爱的光芒……
通过母亲缝制衣服的动作、布满老茧的手、
白发等细节,突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一例
一课一法
我又看了看垫在座位上的紫毛大衣,回想起了这件御寒之物的来历。听父亲说,那天母亲环顾四周,家徒四壁,想起当初陪嫁的那对银手镯还在,于是她蹑手蹑脚地走进房间,她怕惊醒当时正在他们房间睡觉的我。父亲说她轻轻地拉开抽屉,把用手帕包裹着的手镯稳稳地放在自己的手上,再缓缓地揭开手帕,端详着那对闪闪发亮的银手镯,像是看着自己要出远门的孩子一样,眼里含着泪花。最后,她把手帕盖上,紧紧地攥着手镯,轻轻地走出门去……
通过写母亲忍痛割爱卖掉银手镯而为“我”买来大衣一事,突出了母爱的伟大,表现了母亲的爱子心切。
一课一法
情境任务小练笔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揭晓后,学校准备举办一场“学习榜样·致敬青春模范”的主题演讲比赛,小辰将作为班级代表参赛,请结合材料帮助他完成演讲稿,注意运用“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物”的手法,不少于200字。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俞鸿儒:
作为地面上的“天空”,飞行器的“摇篮”,风洞见证着我国东风系列导弹、神舟系列飞船等国之重器的诞生与成长。
一课一法
JF-12高超声速复现风洞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这是用于航空航天等试验的大型科学装置,技术水平在国际上遥遥领先。这一装置所运用的“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技术”的理论奠基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力学家俞鸿儒。俞老已经九十多岁了,潜心研究风洞技术已经五十来年。如今,俞老依然提携后辈,他的智慧与谦逊,也点亮了无数新星。致敬俞鸿儒院士,他的付出与奉献,将永远照耀在科学的高峰上。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
谁是最可爱的人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松骨峰战斗—群像—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火中救人—个人—
国际主义精神
防空洞谈话—个人—
爱国主义精神
抗美
援朝
保家
卫国
议论、抒情
议论、抒情
列举三个
典型事例
第二课时
7 谁是最可爱的人
课文细读品味
1.开头段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开头段从“我”的切身感受入笔,交代了写作动机并点题;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上的强烈感受,以唤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课文细读品味
2.“匆匆”“路边”“很低的”“光光的”“小”等修饰成分有什么作用?
“匆匆”表示时间紧迫,准备不足,“路边”“很低的” “光光的”“小”写出了地形的不利。这些字词生动地写出了战斗发生得紧急和战斗面临的不利形势,体现了战斗的激烈、艰苦。从中可以体会到志愿军战士在严峻的不利条件下毅然投入战斗的刚强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课文细读品味
3.第⑤段关于松骨峰战斗的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①作者注重对战场环境的具体描写,渲染了紧张、激烈的氛围,使人如临其境。
场面 具体语句 赏析
战斗 打响 “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阻住敌人” 突出了战斗时的紧急状态
课文细读品味
场面 具体语句 赏析
敌人 进攻 “用了32架飞机……汹涌卷来” 精确到参战飞机、坦克的数量,具体说明敌方优势
战场 情景 “整个山顶的土都被打翻了,……阵地烧红了”“……血也把这山冈流红了” 用了两个“红”字,赋予场景色彩感,将战场火光冲天、血流满地的场面一下子凸显出来
课文细读品味
②作者注重人物描写,特别是对人物动作的细腻刻画,使读者如见其人。
场面 具体语句 赏析
志愿军战士与敌人战斗 “他们把枪一摔, ……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摔”“扑”“抱”等动词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在子弹打光后仍战斗不止
战斗结束后烈士们的遗体姿势 “有抱住敌人腰的, …… 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断了” “抱”“掐”“摁”“倒”“握”“衔”“扣”等动词定格了志愿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壮场面,体现了他们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课文细读品味
4.赏析第11段“我就踹开门,扑了进去。”和“只是在地上乱摸。先摸着一个大人,拉了拉没拉动;又向大人的身后摸,才摸着小孩儿的腿,我就一把抓着抱起来,跳出门去。”。
运用动作描写,“踹”“扑”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玉祥置危险于不顾、急切救人的心情。“摸”“拉”“抓”“抱” “跳”等字准确生动地写出他在浓烟烈火中救人的动作,突出了他舍身救人的崇高品质和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
课文细读品味
5.第三个事例中,连续写了一位战士的三次“笑”,试对每次笑的内涵加以分析。
第一次“笑”: 是在“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之后,他的回答就是这“笑”的注解。这“笑”,是他感到“光荣”的集中体现,是志愿军战士为了祖国人民而甘心吃苦、以吃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出的灿烂之花。
第二次“笑”: 是在“我”问他“你想不想祖国啊”之后,这“笑”的内涵同样蕴含在他的回答之中。
课文细读品味
志愿军战士的回答既表现了对祖国炽热的爱恋之情,又有对祖国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决心完成人民交付的光荣使命的高度责任感。
第三次“笑”: 是在“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吗”之后,由他的回答可知,这“笑”中充满了夺取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信心。
课文细读品味
5.说说首尾段相互之间的关系。
首尾都强调“战士”是“最可爱的人”,紧扣题目,在内容上遥相呼应;首尾都呼唤“朋友”,表现出一种情感、思想交流的意向,在感情上遥相呼应;开头点出朝鲜战场,结尾描绘祖国和平生活,进而点明幸福缘由,形成一种因果的呼应。
1.[发散思维] 为了简洁,我们用“我觉得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作导语,代替开头三段文字好不好?试着说明理由。
不好。通讯的导语尽管种类样式很多,但一篇通讯用何种导语,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来定。本文之所以用抒情性、议论性的文字作为导语,也正是从表达的需要考虑的。作者在导语中开门见山地抒写自己在朝鲜的感受,正是想用自己潮水般的激情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课文全篇探究
作者的激情感染了读者,使作者“最急于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最急于”知道的,从而达到了新闻导语要“唤起读者注意,引导读者阅读下去”的目的。作者以设问式的议论指出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之后,似乎会使某些轻视战士的人感到意外,所以作者继续议论,指出他们之所以感到意外是因为“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从而使那些感到意外的人重新产生读完作品的兴趣。
课文全篇探究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用抒情性的笔调揭示战士的精神面貌,既点明了主题(这也是导语的作用之一),又表达了作者对战士的热爱,结构上又为下文所举具体事例做了提示。总之,这三段抒情、议论结合的文字,在作者、读者和作品中的人、事、理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人由情恍然于事理。而这些,显然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一句“我觉得……”所能代替的。
课文全篇探究
2.[重难点] 三个事例的顺序可以调整吗?请说说你的意见。
不可以调整。打击侵略者,援朝卫国是志愿军战士首要的任务,也是志愿军战士最可爱的原因之一,事例一应当先写。事例二写对朝鲜人民的爱,这既是志愿军战士最可爱的原因之二,又是对事例一的补充:对敌人的“狠”,是因为对朝鲜人民的爱(如马玉祥请调步兵连的情节),因此火中救人的事例应放在事例一后。防空洞谈话的事例揭示了对敌人“狠”,对朝鲜人民“爱”的根本原因,即深厚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应放在最后。第三个事例是前两个事例产生的思想基础和根本原因。
课文全篇探究
1.选材典型、剪裁适当。
文章在写三个事例时,灵活变换笔法,做了适当的剪裁:第一个事例呈现的是集体,以写战斗过程和战场面貌为主;第二个事例写的是个体,主要是通过行动、语言并结合环境描写来表现的;第三个事例写的也是个体,较多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这三个事例互相印证,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抒情强烈,议论精当。
文中综合运用了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如第7 段引述营长的话,真挚动情,读者已经很感动了,这时,作者趁热打铁,在第8 段亲切呼唤“朋友”之后马上问“你的感想”,紧接着又以两个反问句作为回答,热诚地抒发自己的感受。又如第12 段、第14 段,它们都是在以抒情、议论的方式对事例做总结,从结构上说,标志着一个事例描述的结束;从内容上看,会感染读者,使读者与作者认识统一,感情产生共鸣。
归纳总结
3.语言精练,表现力强。
比如事例一描述战后战场的一段中,表现战士与敌人拼死相搏的动词有:抱、掐、摁、握、衔、扣……这些动词用得准确,和前后词语搭配贴切:“腰”就要“抱”,“脖子”就要“掐”,“耳朵”则要“衔”……这些动词具有鲜明的感彩,充分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恨。准确、鲜明的词语与其余描写一并描绘出了一幅壮烈的场景,感人至深。
归纳总结
国学经典积素养
教材链接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地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地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地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地美丽和宽广!”志愿军战士们承载着祖国人民的嘱托,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不惜流血牺牲。
国学经典积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
原文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译文 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岂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列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出 塞 【乙】出 塞
[唐] 王昌龄 [清] 徐锡麟
秦时明月汉时关, 军歌应唱大刀环,
万里长征人未还。 誓灭胡奴出玉关。
但使龙城飞将在, 只解沙场为国死,
不教胡马度阴山。 何须马革裹尸还。
中考这么考
1. 甲、乙两诗同为边塞诗歌,都有__________的风格。甲诗中的“关”指的是_________,乙诗所说的“玉关”即玉门关,此处隐喻山海关。
慷慨激越
边关
中考这么考
2. 请从情感角度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同:都具有一种奔腾而来的爱国之情。 异:甲诗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又流露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乙诗直接表达出为国牺牲、战死沙场的愿望,抒发了诗人义无反顾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宁死不屈的文天祥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他仍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表示自己一无所求,唯有以死报国。
文天祥临刑时特别从容,他面向南方行了拜礼后就慷慨就义了,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懋第①衰绖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
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 ①懋(mào)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绖(cuī dié):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中考这么考
中考这么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
(1)来谒懋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俱以不降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拜见
·
·
因为
左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
中考这么考
3. 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忠贞不渝、正直不阿、勇敢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