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木兰诗》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木兰诗》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31 19: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
导入
9 木兰诗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2
文常: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阅读目标
朗读背诵:读、译、背、默全文,体会诗歌刚健质朴的民歌情味。
重点,涉及“思考· 探究· 积累”五
3
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选材上详略得当的特点。
重点,涉及“思考· 探究· 积累”一
学习目标
4
人物形象: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重点,涉及“思考· 探究· 积累”三
5
互文:了解文言文中的“互文”现象。
重点,涉及“思考· 探究· 积累”四
立德树人
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做一个不慕虚名,爱国爱家的人。
《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qiàn)编撰的诗歌总集,现存一百卷,主要以汉魏隋唐的乐府诗为主。这些民歌风格豪放,反映的社会面比较广,《木兰诗》就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与《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作品简介
预习资料速查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北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年版),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关于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学者们大都认为其中的战事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大国,立国期间,曾与北魏、东魏及北齐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的战场,正是黑山、燕山一带。
背景资料
预习资料速查
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作“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飨时演唱,同时可以了解风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后来经过长期的继承演变,“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文体知识
预习资料速查
唧( )唧 机杼( ) 军帖( ) 可汗( )
鞍鞯( ) 辔( )头 溅( )溅 燕( )山
胡骑( ) 啾( )啾 戎( )机 朔( )气
金柝( ) 策勋( ) 十二转( ) 阿姊( )
红妆( ) 霍( )霍 著( ) 云鬓( )

文言知识积累
重点字
·
zhù
·
·
·
·
tiě
kè hán
ān jiān
·
·
·
pèi
jiān
·
yān
·

·
字音易错。
jiū
·
róng
·
shuò
·
tuò
·
xūn
zhuǎn
·
·

·
zhuāng
·
·
huò
·
·
zhuó
bìn
对镜帖花黄( )
帖,同“贴”,粘贴
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
文言知识积累
一词多义
昨夜见军帖( )
对镜帖花黄( )
1.帖
·
·
名词,文告
动词,同“贴”,粘贴
愿为市鞍马( )
东市买骏马( )
2.市
·
·
动词,买
名词,集市
文言知识积累
愿为市鞍马( )
愿驰千里足( )
3.愿
·
·
动词,愿意
动词,希望
不闻机杼声( )
万里赴戎机( )
4.机
·
·
名词,织布机
名词,重要的事情
1. 军书十二卷


2. 从此替爷征
( )
3. 双兔傍地走
( )
4. 赏赐百千强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
·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今义:数词,十一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
·
·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
5. 策勋十二转


6.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
7. 木兰不用尚书郎
( )
文言知识积累
古义:勋位每升一级叫一转;
今义: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
古义:副词,只,仅仅;今义:连词,但是。
·
·
·
·
古义:不愿做;今义: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
1.策勋十二转( )
2.愿为市鞍马( )
文言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动词,记
名词用作动词,买
·
1.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 )
2.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 )
文言知识积累
文言句式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问女所思何”
“为”后省略“之”,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1. 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响亮,后常用来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活动。
2. 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文言知识积累
成语积累
请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内容
结构
预习思考问题
本诗在材料的详略上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好处?
2
导思
1
关键词:爱家爱国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
人物
说说木兰具有怎样
的优秀品质。
导思
3
课文初读感知
读法指导
本诗以五言句为主,可按“二三”式朗读;七言句除“磨刀霍霍/ 向猪羊”外,可按“二二三”式朗读;九言句可按“二二二三”式朗读。
课文初读感知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①—③):写木兰替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④):概写木兰多年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⑤⑥):叙述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部分(⑦):以比喻作结,盛赞木兰的才智。
课文整体感知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本诗通过记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木兰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板书设计
勤劳善良
爱国勇敢
纯朴孝顺
木兰诗
无心织布,木兰叹息
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奔赴前线,多年征战
还朝辞官,回乡团聚
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故事情节
第二课时
9 木兰诗
课文细读品味
1.“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这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具体生动地描绘了木兰到各处集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时的紧张急切、井然有序,也渲染了战事的紧急。
课文细读品味
2.木兰一系列的举动“开”“坐”“脱”“著”“理”“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畅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恢复女儿打扮后的喜悦和对美的追求。
课文细读品味
3.结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比喻、反问的修辞手法,赞扬木兰的智慧,巧妙地讲述了木兰女扮男装的奥秘,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无穷。
1.[重点] 说说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课文全篇探究
2.本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木兰这一形象的?
诗中借助对他人(物)的描写来塑造木兰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用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木兰勋级之高、所得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木兰军中同伴的“惊忙”“不知”,从侧面表现了木兰的机智谨慎。
课文全篇探究
1.有详有略,处理得当。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多年的征战生活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更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妙用修辞,语言传神。
诗中对偶、排比、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但突出了木兰的形象,而且使诗歌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语势。
归纳总结
国学经典积素养
教材链接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世世代代为人们所传颂。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也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我国有许多木兰式的精忠报国的英雄。
国学经典积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
望故乡 于右任
原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国学经典积素养
译文 把我葬在高山上,我要时不时望望我的故乡;故乡不能望到啊,(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个遗憾)。把我葬在高山上,我要时不时望望祖国大陆;祖国大陆不能望到啊,(我)只有痛哭了。天是那么宽广,地是那么辽阔,在山上,有为国牺牲的人!
国学经典积素养
【品格素养点拨】
这首《望故乡》是于右任先生于1962 年1 月24 日所作。1964 年11 月10 日,于右任先生在台北谢世。晚年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始终未能如愿。浅浅的海峡,是最深的乡愁!这首诗是他眷恋家乡时所写的哀歌,其中的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首触动灵魂深处的隐痛的绝唱。诚愿同学们好好爱我们的“家与国”,有家有国是多么幸福啊!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苏武牧羊图 [元] 杨维桢
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
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
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
中考这么考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这首诗中热烈歌颂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崇高民族气节。
B. 中间两联选取了极富代表性的环境描写,体现苏武不畏艰难而始终心向汉室的精神。
C. “食雪”“旄尽”写他处境的凄苦,也表现了他的坚贞不移。“心悬日月光”赞颂他的高风亮节。
D. 全诗慷慨悲壮、寄托深远。以李陵泣别作为反衬,更突出苏武人格的崇高。
B
中考这么考
2.“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中的“时时望”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一个“望”字,表明苏武被远放北海荒无人烟之处,“时时”的意思是“每时每刻”,“时时望帝乡”说明苏武每时每刻都心怀祖国,表现了他怀念的深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巾帼不让须眉
巾帼,古代妇女戴的头巾和发饰。诸葛亮曾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须眉,指胡须和眉毛。古时以“须眉”为男子的代称。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历史上的巾帼英雄有妇好(商)、平阳昭公主(唐)、梁红玉(宋)、秦良玉(明)、冯婉贞(清)等。
【品格素养点拨】
巾帼不让须眉,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形象。和平时期她们是平凡的孝亲娇柔的女子,国家危难时她们是勇敢刚毅的战士。我们要学习这些“巾帼”爱国爱家的精神,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大志。爱国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素养
中考这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木兰诗》原文见本课“课文细讲点拨”板块。
【乙】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①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②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有删改)
注释 ①石砫: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②瘐(yǔ)死:古代指囚犯在狱中因饥寒而死,后来也泛指在狱中病死。
中考这么考
中考这么考
1.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旦辞爷娘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策勋十二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郭相扶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早晨
·
·
·
·
记功
外城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
中考这么考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善骑射/ 陈康肃公善射
B. 千乘为部民所讼/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C. 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 从此替爷征
D. 而驭下严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 请用“/”给文中的画线句断句。
良 玉 为 人 饶 胆 智 善 骑 射 兼 通 词 翰 仪 度 娴 雅。
C
·
·
·
·
·
·
·
·
/
/
/
中考这么考
5. 木兰和秦良玉都是古代的巾帼英雄,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她们有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
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回朝后不求官位,只求回家与家人团聚;秦良玉率兵出征,大败贼军,却不向朝廷请功。由此可见,她们身上都有着坚毅勇敢、骁勇善战、不慕名利等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