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准考证号
2024一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满分75分,考试时间7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3.答章全部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悲上无效。
4.考试站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
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研究原始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的情况,最可信的史料来
源是
()
A.神话传说
B.考古发现
C.史籍记录
D.学者论著
2碧村遗址位于山西兴县,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双重瓮城结构石头外
城,内城发现宫毁区、手工作坊区和农耕生活区。据此可推知,碧村遗址
()
A.处于渔猎采集阶段
B.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C.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D.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3.“夏传子,家天下。”《三字经这样描述是因为夏朝创立了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
4.春秋初期,只有姬姓的鲁,蔡、卫、晋、郑、燕等诸侯国被称为“诸夏”。到战国时
期,曾被看作“蛮”“夷”的秦,楚、越等地处边远或外姓的谐侯国也被称为“诸夏”。
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C,各诸侯国间的矛盾消除
D,县制推行加快祖国统一
七年级历史第!页(共8页)
5.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
体现了他
A.有教无类
B.无为而治
C.温故知新
D.为政以德
6.如下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甲骨文
周代金文
小莱
兼书
精书
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鉴
D.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7.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我不如带何;
统军作战,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杰出的人才,我重用他们,这是我得胜性的原因。
据此可知,刘邦认为自己获胜的原因是
A.自身能力很强
B.善用人才
C.注重收揽民心
D.兵力强大
8.秦始皇实施“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尊崇儒术”。他们都是为了
A.削弱诸侯势力
B.加强经济管控
C,加强思想控制
D.消除匈奴威胁
9.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初年国家人口1000多万,到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
年),国家人口超过2100万。这一变化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王葬改制
D,外贼专权
10.2000多年前,张審出使西域,带回来了黄瓜、核桃、大蒜、石榴等蔬果。今天,张赛
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带货达人”,他带回的食物被称作“张骞严选”。由此可见,
张骞出使西域
A.打击了匈奴势力
B.促进了边跇开发
C.巩固了西汉统治
D.丰富了食物种类
七年级历史第2页(共8页】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 选择题
本部分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B 2.B 3.B 4.A 5.A 6.D 7.B 8.C 9.B 10.D 11.C 12.C 13.D
14.B 15.A
第II卷 非选择题
本部分共4道大题,其中16题8分,17题10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45分。
16.问题1: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使纸的质量大为提高;这种纸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等等。(写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
④: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2分)
问题2:展板一:①③⑥;(1分) 展板二:④⑤;(1分)展板三:②⑦;(1分)
结语: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写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17.(1)不同之处:分封制根据出身高低,世代为官(或官员世袭);郡县制官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概不世袭。(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
历史意义: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或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分)
(2)问题: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1分)
措施:实施“推恩”,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建立刺史制度。(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3)利:有利于政令的畅通,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维护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统一;等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
弊:权力高度集中,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容易滋生腐败;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地方政府缺乏自主权,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无独立的权力,阻碍了政治民主化;等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
18.(1)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1分)
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等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2)功能:耧车:播种;(1分)翻车:灌溉。(1分)
共同作用:减轻人力负担;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等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
(3)表现:农业生产技术改进;农作物品种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增加;耕地面积增加;水利工程得到兴建;等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
原因: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的重视;民族交融,共同开发;自然地理条件的优越;等等。(写出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
(4)启示:要重视农业发展,以民为本;要改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勇于创新;要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注意引进人才;等等。(写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共2分)
19.(1)①:蜀;(1分) ②:西晋;(1分)③:北魏。(1分)
阶段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1分)
(2)图一: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曹操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军粮,取得决定性胜利;官渡之战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图二:赤壁之战: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孙刘联军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图三:淝水之战:淝水之战 发生在公元383年,是东晋与前秦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前秦君主苻坚率领大军南下,意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但苻坚志骄意满,军队人心不齐,力量分散,东晋采取正确战略战术最终以少胜多,打败秦军;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东晋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任选两幅图片进行说明,每幅图片写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共4分)
(3)【示例】观点:民族交融促进社会发展。
论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统一了岭南地区,促进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有利于岭南地区的开发,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北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评分说明:其他观点如“杰出人物推动历史发展”等也可,观点正确得1分,选择三个史实,紧扣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论述,得6分,共7分。观点不正确或者没有作答不得分,论述不足,依次酌情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