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3文明与家园(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四川省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九年级上册3文明与家园(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道德与法治
更新时间 2025-01-24 10:14:49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一轮 教材复习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一、中华文化根 1.中华文化的特点、 成因 (1)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2)成因: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  创造力 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的  包容力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是怎样形成的   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创造力 
包容力 
一、中华文化根 3.中华文化的价值 (重要性) ①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
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
的精神家园 。
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
识,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
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  增添了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
的精神家园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增添了中国人民和
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一、中华文化根 4.为什么要坚定中华 民族的文化自信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
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是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
③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
展 。
5.如何坚定文化自信,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
②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是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
展 
二、美德万年长 1.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①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地位)
②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
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
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作用)
③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
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影响)
④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2.中华传统美德的 特点、内涵 (1)特点: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
(2)内涵:①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
品格。③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④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
操。⑤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⑥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
则;等等。
3.青少年应怎样践
行中华传统美德 ①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
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三、高扬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内涵、 特点 (1)内涵:以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2)特点: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
现,并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2.爱国主义的本质 坚持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 高度统一。
3.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的原因 (1)必要性: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
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
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重要性:  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
支柱 ,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
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 
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
支柱 
三、高扬民族精神 4.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 精神 (1)对国家: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
死、前仆后继。
(2)对他人: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
济困、无私奉献。
(3)对自身: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
(4)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放飞梦
想,创造精彩人生。
5.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 精神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
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
四、构筑中国价值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地位:  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
(2)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③公民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
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2.为什么要
弘扬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
观(重要意义) ①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
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
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四、构筑中国价值 3.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 (1)思想上:构筑中国价值,中国少年当争先。
(2)行动上:①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②
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
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探究一 坚定文化自信
 (2024·达州)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中国春节(农历新
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有利于(  )
①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 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③增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 ④消除世界文化
的差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联合国将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有利于提升中
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②③符合题意;春
节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属于革命文化,①不符合题意;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文
化都是独特的,文化差异不会消除,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答案】 C
探究二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2024·成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广大中国青年有不同的青春誓言和主旋律:
这些青春誓言和主旋律反映的共同精神品质是(  )
①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②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 ③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④奉献自我的使命
意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弘扬民族精神。“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振兴中华”“强国有
我”的誓言体现出报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和奉献自我的使命意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誓言体现出
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①②④符合题意;题文中的青春誓言没有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③不符
合题意。故本题选B。
【答案】 B
探究三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达州)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向全社会发布2024年“最美巾帼奋斗者”先进事迹
(如下图)。评选“最美巾帼奋斗者”的活动有利于(  )
①推动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 ②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止于至善的要求。题干中中共中央宣传部、全国
妇联发布“最美巾帼奋斗者”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树立起巾帼奋斗的榜样,有利于我们向榜样学
习,汲取榜样的力量,②符合题意;从三位先进人物的事迹中可知,她们爱岗敬业、辛勤劳动、无
私奉献,因此评选活动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③④说法
符合题意;评选“最美巾帼奋斗者”的活动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即文化建设,①说法
错误。故本题选D。
【答案】 D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广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表明文天祥具有( C )
A. 对爱的信任和坚守的情感
B.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悲悯情怀
C. 为国尽忠的自豪感、坚贞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D. 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先苍生而后己的博大情怀
C
2. (2024·遂宁)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
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下列诗句与这句话蕴含的
思想一致的是( C )
①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④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3. (2024·遂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
为此某学校将开展“红色基因我传承”主题研学活动,下列研学路线最符合主题的是( C )
选项 研学路线
A 四川宋瓷博物馆-四川红军第一村-陈子昂故里-中国死海
B 都江堰景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桃坪羌寨-九寨沟景区
C 邓小平故里-朱德故里-四川红军第一村-陈毅故里
D 朱德故里-四川红军第一村-陈子昂故里-中国死海
C
4. (2024·成都)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
主义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的第六条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生动实践;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这些规定要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 C )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②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根本目的 ③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
会主义相统一 ④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5. 2023年8月,成都地铁6号线红色主题车厢火爆“出圈”。列车的广告位上贴满了手绘的烈士英雄
海报,展示了雷锋、黄继光、董存瑞等英雄形象和他们的人生故事。让普通的地铁“变身”为移动
的红色展览馆,让乘客的日常出行变成了穿越时空的“红色之旅”。此举意在( C )
①守护道德模范,创造革命文化 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③助力公德建设,凝聚价值共
识 ④抵制个人主义,建设小康社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6. (2024·遂宁)俞鸿儒院士是我国高超声速风洞奠基人,研究风洞技术已有60余年。在国家资金紧张
之际,俞鸿儒选择了省钱的研究路径,成功完成试验。在报国家奖项时,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他却把
自己的名字写在了最后。俞鸿儒院士的事迹启示我们( C )
①热爱工作,发扬实干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②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出发,做好职业选择
③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价值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7. (2024·眉山)近年来,“新中式”服装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在款式、面料和工艺上,“新中式”
服装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同时又吸纳了西方服饰的设计元素,这种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民
族特色与国际潮流结合的设计风格,让中国传统服装美学焕发出新的时尚活力。这表明坚定文化自
信要( C )
①积极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③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兼收并蓄、交流互鉴 ④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高扬民族精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C
8. (2024·乐山)下列名人名言启示我们要( B )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②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
③积极关切人类问题和世界局势 ④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二、非选择题
9. (2024·达州)(节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十三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0月24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2023年10月24日
(1)请从法治和民族精神的角度,谈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意义。
法治的角度:①有利于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②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
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民族精神的角度:①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责任感和使
命感。②有利于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许多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名言名句,请写出一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周恩来: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
(3)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你打算如何培育和增
强爱国主义情感?
①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的理想和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过硬本
领,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作准备。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和奉献社会。④增强法律意识,
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10. (2025·中考预测)春节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是中华民族延续传统习俗和文化
的重要载体。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
国假日。从喜气洋洋的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到其乐融融的联合国假日,传承赓续数千年历史底蕴的
文明瑰宝,焕发更加夺目的时代光彩。
春节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的意义有哪些?
①有利于增添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②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铸就中华文化
新辉煌。③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形
象。④有利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⑤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利于弘扬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等等。(共19张PPT)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
第一轮 教材复习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我国的人口
现状及呈现的
新的特点 (1)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2)新的特点:①总人口增速趋缓。②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③出生人口
男女性别比偏高。④老龄化加剧。⑤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2.我国为什么
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  主体 ,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  关键变量 。
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  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
③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  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 问题。党和国家始终
坚持  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 ,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
主体 
关键变量 
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 
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 
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3.国家推行计划生育 基本国策的意义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
现  适度生育水平 ,有力促进了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4.国家调整和完善计划
生育政策的目的、措施 (1)目的: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
口长期均衡发展。
(2)措施: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
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我国开始实施一对夫妻可
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适度生育水平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1.我国经济社会
发展面临的严峻
挑战   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
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我国资源的现
状、形成原因和
危害 (1)现状: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②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
难度大,  总体上资源紧缺 。
(2)形成原因:长期以来,我国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依靠消
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  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
都很严重 。
(3)危害:①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枯竭和对
生态环境的破坏。②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会越来
越小。
总体上资源紧缺 
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 
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
都很严重 
二、资源环境面临危机 3.我国环境的现
状、形成原因和危害 (1)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问题时有发生,成为民生之
患、民心之痛。
(2)形成原因: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
应。
(3)危害:①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
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②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4.面对我国的资源问题,我们应怎么做   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5.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办法)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 ①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
③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
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
2.基本态度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
然之上。)
3.基本做法   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4.怎样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建设生态
文明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要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
③要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 。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
永续发展 
四、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1.当代中国的
发展共识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
2.怎样坚持走
绿色发展道路 ①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②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
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③思想上: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行动上: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
为主的方针,  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④必须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实行最严格的生
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建设美丽中国的 时代图景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
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知识拓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蕴含了哪些道理? 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要协调发展,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
置。④加快经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⑤人与自
然是生命共同体,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探究一 关注人口政策调整
 (2024·云南)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预计这一数据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
亿。为此,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表明我国(  )
A.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
B. 为解决大量的人口流动采取积极措施
C. 将解决老龄化问题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
D. 把发展银发经济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人口问题。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政府工作报告
提出“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表明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形势,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与
人口流动关系不大,B不符合题意;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C错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
途径是教育,D错误。故本题选A。
【答案】 A
探究二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4·重庆B卷)某地淡水湖泊曾遭受过严重污染,水质变差,生态物种减少。之后,该地
利用5G、大数据等高科技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候鸟天堂”美景
重现。不仅如此,该地淡水湖泊生态的治理成效还带动了周边旅游的兴旺,带来了群众收入的增长
等。该地的变化(  )
①得益于思维方式的转变与技术的应用
②是当地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缩影
③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现 ④使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分析可知,该地利用
5G、大数据等高科技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生态治理,这得益于思维方式转变和技术应用,这种生态治
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体现,生态环境改善、旅游兴旺、群众
收入增长,使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①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城乡协
调发展,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答案】 C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探究三 坚持绿色发展
 (2024·达州)近年来,达州建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生态公园:莲花湖湿地公园、城市运动
公园、凤凰山公园、音乐公园……这有利于(  )
①增进民生福祉 ②践行共享理念
③建设绿色达州 ④建设美丽校园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达州市建成一系列生态公园,有利于让市民共享经济发
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有利于绿色惠民,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绿色达州,
①②③符合题意;题干中未体现建设美丽校园,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答案】 A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成都)成都天府绿道“车迷节”,是成都市创办的自行车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创办以来,吸
引了近10万市民驰骋天府绿道,领略“雪山下的公园城市”之美,感受“烟火里的幸福成都”魅
力。这一活动( C )
①宣传了绿色生活理念 ②放弃了传统生活方式 ③体现了美好生活向往 ④培养了健康生活意识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2. (2024·凉山)2023年9月23日晚,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在杭州市隆重举行,全球首创零碳甲醇点燃
亚运会主火炬,用数字烟花代替实体烟花燃放,亚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电供应……杭州
亚运会、亚残运会在亚运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这表明我国( C )
①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②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助力绿色发展 ③文艺传播为科技进
步提供有力支撑 ④践行了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3. (2024·成都)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主会场设在自然起伏的山丘间,绛溪河从中蜿蜒而过,月
亮桥、鱼凫桥等景观桥依次排开。曾被污染的绛溪河,经过当地政府持续的河湖治理重回清澈。不
仅是绛溪河的变迁,各个中国展园都展现着千姿百态的生态文明之美。这反映了( D )
①我国已完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  ②我国以高品质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 
③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开发优先 ④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绿色发展之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4. (2024·河南)2013-2022年,我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
速度最快的国家。人们以往“盼蓝天”,如今争相“拍蓝天”“晒蓝天”。这主要表明( C )
①我国已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我国重点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取得重大进展 ③我国
已经成为重污染天数比例最低的国家 ④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C
5. (2024·河北)某村着力增加绿化面积,提升乡村“颜值”,带动了乡村旅游。同时,推广应用光伏
发电,给村民带来了收益。该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C )
A. 开发土地资源 B. 加快城乡融合
C. 坚持绿色兴农 D. 恢复自然环境
C
6. (2024·山西)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全国范围内持续
开展了“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的系列活动,下面是与该活动相关的四幅公益宣传画,其共同主
题是( A )
A. 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B.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C. 提升公民民主意识
D. 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A
7. (2024·福建)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24年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
并举。在谈到如何兴绿时,他首次提出要“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这
表明我国通过兴绿( D )
A.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B. 深入开展森林重大隐患排查整治
C. 加快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
D. 推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D
8. (2023·阜新)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口规
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推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表明( D )
①我国总人口增速较快 ②党和国家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 ③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④人口发
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9. (2024·江西)2023年11月30日,江西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江西省鄱阳湖流域
总磷污染防治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部湖泊总磷污染防治的省级地方性法
规。这体现了( B )
①江西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法律是由国家
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④江西省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10. (2024·苏州)2024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
可以推测该方案的作用有( B )
①拉动消费 ②促进投资 ③限制出口 ④节能降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二、非选择题
1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
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
大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节
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指引黄河保护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1)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说明
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我国坚持走绿色
发展道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③党和政府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④党和政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建设美丽中国。
(2)保护黄河,人人有责。请你为黄河保护与发展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示例:①爱护黄河,共建美丽家园。②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惠及子孙后代;等等。
12. (2025·中考预测)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是指实现二氧化
碳“零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材料一 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的意见》发布。
(1)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符合我国的哪项基本国策?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材料二 全民应选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
(3)落实低碳行动从我做起。我承诺做到:(写出具体行动)
①       
②       
示例:①坚持绿色出行,少乘私家车出行,多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②纸张双面使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