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专题一 聚焦全国两会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轮 专题提升
热点聚焦
1. 202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和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简称: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
四届二次会议)
2.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4日下午3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0日上午闭
幕,会期6天。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牢记政治责任,积极建言资政,
广泛凝聚共识,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会议号召,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级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不断开创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
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
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
次会议政治决议。
3.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2024年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3月11日下午闭幕,会
期7天。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大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
会议经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21号主席令予以公布,这
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决定批准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批准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表决通过了十四届
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决定批准
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4年中央预算。
会议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
会议经表决,通过了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
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
大会期间,代表们肩负党和人民重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依法履职尽责,认
真审议各项报告和议案,会议成果充分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和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显著优势。
4.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98件,建议、批评和意见7000余件;全国
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898件。
5. 大会期间,分别于3月5日、3月8日、3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
访活动和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部分全国
人大代表接受采访。
核心观点
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
法的基本原则。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 各级人大代表参加行使国家权力,有权依法审议各项议案和报告、表决各项决定、提出议案
和质询案。
4.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
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
高地位。
(2)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
织。(不是国家机关)
(2)主题:团结和民主。
(3)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
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
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元
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使宪法赋予的职权。
(2)职权:公布法律、发布命令;任免权;外事权;授予荣誉权。
(3)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9. 行政机关
(1)性质: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2)组成:国务院及其领导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3)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4)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10. 国家监察机关
(1)性质:监察委员会是行使国家监察职能的专责机关,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
察,调查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2)组成: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
(3)职责:监督职责、调查职责、处置职责。监督是监察委员会的首要职责。
11. 国家司法机关
(1)组成: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2)人民法院的性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3)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12. 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3. 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要求:①要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
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
民主生活的能力。
14.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
性质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本质属性 全过程人民民主
本质特征 人民当家作主
目的 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形式 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人民民主 的真谛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
15.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制度 特点/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
基本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设的基础
16.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17.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18. 增强民主意识的必要性:①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
切相关。②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永葆
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19. 增强民主意识的做法:①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②不断
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③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
步增强民主意识。
命题预测
1. 2024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体现了我国坚持的哪些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 2024年全国两会的召开传递出哪些信息?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
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努力为人民服
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
职能。④全国两会汇集民意,共商国是,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生
动体现。
3.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议程分别体现了全国人大拥有哪些职权?
①表决通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决议及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表明全
国人大拥有决定权。②听取、审议、审查、批准相关报告表明全国人大拥有监督权。③审议并通过
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表明全国人大拥有立法权。
4. 结合“热点聚焦”中的材料,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应如何坚持和完善这
一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
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
治制度安排。
(2)①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必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③必须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5.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①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②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
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
民主决策。
6.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
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表明了什么?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全国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整个国家机关体系中
居于最高地位。③全国人大行使监督权。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对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负责,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7. 广大代表、委员积极提交议案、提案,回应民生诉求,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②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充分
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民主决策。④有利于推进政府依法
行政,为人民服务。
8. 全国两会期间举行“代表通道”“部长通道”采访活动,回应公众关切,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我国政府坚持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③国家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
权。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⑤我国公民参政议政的意识不断增强。
9.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被称为新型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
①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特征。②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
③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④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形式有选举民
主和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⑤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
并且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艰辛探索,
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亿万人民当家作主,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①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好制度 ④要
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D
2.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各地群众通过“领导留言板”各端口、“人民网+”客户端等渠道,以视
频短片等形式参与“捎句话”活动,为家乡的繁荣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言献策;很多中央部委领
导、省委书记、省长通过人民网致信群众,回应关切。由此可见( D )
①“捎句话”活动是人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主平台 ②“捎句话”活动畅通了政情民意,扩大了
民主权利 ③“捎句话”活动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④党和政府密切关注民生,积极
了解社情民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D
3.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行使
( B )
A. 表决权 B. 立法权
C. 任免权 D. 监察权
4. 202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为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国家广泛开展网上意见
征集活动,累计收到网民建言几百万条,收获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这表明公民( B )
①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②只能通过互联网建言献策 ③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④民主意识
日益增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B
5.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务院组织法。这体现了( C )
A.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B.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D. 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
二、材料解析题
6.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与此同时,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迎来成立70周年,人民政协迎来成立75周年。
【大国的盛会】2024年3月,迎着春风,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拉开帷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
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共赴这场“春天的盛会”。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
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体现。
(1)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制度优势,材料体现了哪些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代表的心声】王永澄是首位盲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以来,许多盲人打来电话,请他帮助发声。
2023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他围绕视障人士的就业、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议题,提交了4份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刘廷已连续四年提交有关养老的建议。为深入了解老年群体的真实生活需求,他
先后到国内20多个城市调研。2024年,他提交的建议与数字智能服务养老业有关。
(2)人大代表的履职经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人民当家作主。
(3)两位人大代表积极行使了哪项职权?
提案权。
【青年的担当】北京4名学生查找了大量关于垃圾分类标准的法律条文、部分城市垃圾分类标准,经
过两个月的走访调研,形成了《关于在商品包装上印制垃圾分类标识》的模拟提案,这份提案被全
国政协委员崔丽娟带上2024年全国两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4)这4名学生的实际行动涉及了所学的哪些道德与法治知识?(写出两点即可)
①践行绿色发展理念。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③积极参与民主生活,行使民主权
利。④具有民主意识。
7. 为贯彻落实道德与法治新课标育人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某校九年级组织开展了以“了解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为议题的探究活动,并提前让大家搜集相关资料。请完成以下任务。
班长给大家分享了以下资料:为了更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全社会生态文
明意识,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全国生
态日的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
(1)你认为班长想通过上述资料向大家说明什么?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②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③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增强
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④我们要自觉保护环境,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同学们了解到,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名额和选举问题的决定》,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不超过3000人。2024年3月5
日上午,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齐聚
北京,共商国是,共谋发展,共迎未来。
(2)对此,有同学提出疑问:我国有14亿多人口,而全国人大代表总数仅有不到3000名,他们是否能
代表全国人民?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答该同学的疑惑。
①可以代表。②我国全国人大代表都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能够充分反映和广泛代表人民的意志。
③在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的代表,人大代表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
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共21张PPT)
专题五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聚焦
1.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
日。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
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许多国家和
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2. 2024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dá),欣欣家国”为主题。春晚的创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渲染底色,让中国元素在更深邃的立意上实现纵深表达,尽显国风国潮的意境之
美、文化之美、科技之美,激发起中国人内心深处引以为傲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由敦煌艺术研究专家设计的纹样创意秀《年锦》,展示了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服饰传
统,复刻了20款寓意吉祥祝福的传统纹样,宣扬着中国传统服饰之美。西安分会场的《山河诗长
安》,以虚拟合成技术让李白走进现代,与今人畅游西安,千人同诵《将进酒》。
3.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网络综合治理,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
的网络文化。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4. 2024年3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
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
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5. 2024年3月20日下午,“文化崇川 游我所爱”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暨南通大学国际学生中国
文化体验基地“揭牌仪式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举行。此次活动搭建沟通平台,进一步加强中外文
化交流,更好地向国际学生讲述中国故事。
6. 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4潍坊风筝嘉年华于2024年4月19日晚在山东潍坊开幕。潍坊风
筝,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既积淀着手艺人历代传承的精巧技艺、劳动智慧和朴素情感,也是
如今讲述“潍坊故事”的生动载体。
7. 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春华秋实,感
动依然,十多位年度人物:俞鸿儒、刘玲琍、孟二梅、张雨霏、杨华德、牛犇、穆言灵、张
连钢、萧凯恩、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他们的故事触动心灵,让我们感动,给我们前
行和向上的精神力量。
8.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全
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
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
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核心观点
1.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
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 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
和自豪。
5. 民族精神的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
族精神。
6.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7. 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
竭精神动力。
8.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①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②社会层面: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③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0.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
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
力量。
11. 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
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12.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
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13. 世界文化具有丰富性、多样性。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14.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15. 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用开放和
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命题预测
1. 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②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
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
沉、最持久的力量。③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④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2. 联合国大会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③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世界各国应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
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④我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对我国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②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
求。③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有利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保护。⑤有利于向世界宣传中国的节日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文明交流互鉴。⑥有
利于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陶冶国民情操,启迪国民心智,引领社会风尚。②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③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构筑中
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④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
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⑤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5. 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暨2024潍坊风筝嘉年华成功举办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领略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增强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
②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③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
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④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世界了解中华文化。⑤有利于
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⑥有利于加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世界文化共同繁荣。
6. 春节为什么能被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1)中华文化角度: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
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
价值。
(2)文化多样性的角度: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
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
(3)中国影响的角度:①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②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国际地
位日益提高。③中国文化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
7. 我国开展“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力量,启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思考。②有利于培育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全面进步。③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传
承中华传统美德。④有利于发挥模范人物引领作用,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营造崇德向善的
良好社会氛围。⑤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8. 我国大力加强文化交流、积极推动文明互鉴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②有利于促进我国对外
开放,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华文
化走向世界、打动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④有助于我国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推动世界文明的
进步,与其他文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问题。⑤有利于展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
化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的国家走近中国,了解中国,正确看待中国。
9. 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正在向全球输出,对此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应展现怎
样的青春力量?
①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达成彼此的理解与包容。②学习和借
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③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
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④保护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尊重珍惜和保护各个
民族的文化,领略其他文明蕴含的人文精神。⑤要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向国际社
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承担起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责
任。⑥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素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年央视春晚中国传统纹样创演秀《年锦》,通过歌曲与虚拟合成技术,上演了一场人从画中
来的古代“时装大秀”;歌曲《健康到到令》将美妙的歌声与八段锦相结合,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
健身方法产生了兴趣。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②有利于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化 ③中华文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 ④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
精神的传承发展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A
2. 某校在春节期间开展主题为“打卡红色地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查找红色资源点位,参观
泸定桥、邓小平故居、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华蓥山革
命纪念馆……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B )
①厚植爱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②创新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③弘扬民族精神,继承革命文
化 ④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明互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3. 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旅游市场消费活力进一步释放。新春灯会、舞龙表演等活动成为游客新春
出游的重要选择。据初步统计,全国举办“村晚”、戏曲进乡村、新年画活动、图书馆里过大年等
群众文化活动高达15万场,线上线下约6.69亿人次参与。这( B )
①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挖掘其经济价值 ②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
定器和动力源 ③得益于我国已建成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④能够促进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4. 2023年9月23日晚,杭州第19届亚洲运动会开幕式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作为一项亚洲体育盛
事,亚运会既是竞技实力的展现舞台,也是文化宣传输出的重要平台。亚运会开幕式中包含了丰富
的中国元素,这说明我国在文化交流中要( C )
A. 注重文化传承,彰显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B. 保持开放心态,主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成果
C.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D. 努力培育共识,筑牢中华文化世界主导地位
C
5. 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作为联合国假日。据
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这得益于( D )
①我国已位于世界舞台的中心,主导国际事务 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③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和接受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D
二、材料解析题
6. 材料一 小华从小就对诗词有着特别的情结,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诗词大赛”,并取得了市
电视台举办的“中华诗词大会”的参赛权,但在是否参加比赛这一问题上,小华的爸爸和妈妈产生
了意见分歧,并各执一词,这让小华很为难……
爸爸:应该参加,你从小就对诗词很有兴趣,参加比赛也是一次很好的成长和锻炼机会,不
过,要处理好参加比赛与学习的关系。
妈妈:不能参加,学习才是你的主要任务,何况不参加比赛照样能学好诗词。
(1)阅读材料一,你支持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
支持爸爸的观点。理由:①参加“诗词大赛”可以深入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可
以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民族精
神。④能够沉淀自己的文化素养,滋养人文情怀。
支持妈妈的观点。理由:①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行使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②保证
充足的时间搞好学习,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财富,实现人生理想。③学习是人生有价值的追求之
一,现在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④可以在保证
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利用业余时间学好古诗词等。
材料二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
精神家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2)结合材料二,请谈谈你打算如何以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②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
国,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③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不能迷失
自己。④尊重、珍惜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⑤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⑥结合
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7. 议题一 【看风筝飞天 品文化发展】
1984年,潍坊举办了首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开启了“风筝”作为城市IP的道路。第41届潍坊国
际风筝会暨2024潍坊风筝嘉年华如约而至,潍坊的天空再次成为风筝的海洋。
2016年10月,坊子工业发展区成立风筝产业创业园党委,着力整合潍坊风筝、木版年画等优秀
传统文化特色资源,打造电商“平台+商家”模式,逐步形成全国性大型文化产业电商平台。
“东城墙外是白沙,风筝铺子三十家。”如今,潍坊市共有风筝制造企业近300家,风筝产业人
员达8万余人,潍坊风筝企业每年的销售额达到20亿。这一只只风筝带着潍坊人民的梦想,在乡村振
兴的康庄大道上大步前进!
(1)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简要解析“一只小小的风筝”带动潍坊“飞越梦想”的密码。
①坚持改革开放,通过国际风筝会带领潍坊人民走上共同富裕。②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敢
于担当,建设服务型政府。③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好潍坊风筝故事,增强潍坊的城市影
响力。④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⑤打造文化产业电商平
台,发展文旅产业,建立现代经济体系。⑥提高就业质量、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走
向共同富裕。⑦为文化交流搭建活动平台,促进世界多样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潍坊文化、中国文
化、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议题二 【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潍坊风筝,最早可追溯到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的“木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既积淀
着手艺人历代传承的精巧技艺、劳动智慧和朴素情感,也是如今讲述“潍坊故事”的生动载体。社
区举办活动广泛征集风筝创意,请你也参与进来吧。
(2)你打算选取什么文化主题设计文创风筝,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郑板桥》主题。理由: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
体”,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郑板桥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
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共19张PPT)
专题四 维护国家安全 促进团结统一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聚焦
1. 2023年12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作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巩固发展各族人民团
结奋斗的良好局面。要把持续扎根铸牢共同体意识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
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
2. 2024年是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一国两制”方针在澳门得到全面准
确贯彻落实,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开创了澳门历史上最
好的发展局面。
3. 2024年6月15日,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大会在福建厦门举行。本届论坛继续以“扩大民间交
流、深化融合发展”为主题,举办主论坛活动以及基层交流、青年交流、文化交流、经济交流四大
板块50项活动。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两岸同胞反对“台独”、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积
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的主流民意,对于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凝聚两岸人心、拉近两岸距离、增进
同胞感情具有重要意义。
4. 2024年1月13日,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举行,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仅以约
40%选票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1月17日,国台办发言人就台湾地区选举结果答记者问表示:选举结
果充分表明,民进党代表不了台湾,代表不了台湾全体同胞。此次台湾地区两项选举改变不了两岸
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越走越亲的共同愿望,更阻挡不了祖国
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大势。
5. 2024年2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
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该法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6. 2024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马英九一行时表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马
英九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
7. 2024年4月15日是我国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是“总体国家安全观 创新引领10周
年”。全国上下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切实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核心观点
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 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5. 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6. 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
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7.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
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8.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
9. 我们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更自觉维护国家安全。
10.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11. 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
12.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
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3.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方针:必须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
方针。
(2)原则:落实中央对特别行政区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
14.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做法(国家):①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
针。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③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④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⑤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
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15.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中学生的做法:①树立崇高理想,报效祖国。②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③宣传党中央对台方针政策,积极参与两岸的交流。④坚决同破坏
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命题预测
1.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祖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认识。
①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②我国宪法规定,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
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③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
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④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
相连的精神纽带。⑤台湾与大陆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经济联系密切,不可分离。⑥祖国大陆综合国
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牢牢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动权,祖国统一一定会实现。
2.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国家应怎么做?
①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
方式。②政治基础: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必须坚持“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
独”。③文化认同:两岸同胞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实现心灵契合,增进对和平统一的认同。④融
合发展: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夯实和平统一的基础。⑤交
流沟通:两岸同胞多走动、多交流、多沟通,增进理解、信任。
3. 祖国发展和我们息息相关,为维护祖国统一,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①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爱国情操,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②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增强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③积极拥护和宣传党和国家实现国家统一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④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
分裂的义务。
4. 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两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两岸双方交流与合作提供稳定平台。②有利于增强中华
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③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
行径。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⑤有利于提高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增
进两岸人民的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⑥有利于坚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
针,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⑦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往来和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
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5.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②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
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③各族人民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
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齐心奋斗,伟大的祖国才能繁荣发展。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
①经济方面: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②民生方面: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保险制度。③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中学生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①积极履行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②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
字、宗教信仰。③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建言献策。④在日常生活中,
同少数民族同学友好相处、互帮互助,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⑤敢
于并善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8. 维护国家安全有何重要性?
①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才能不断发展,祖国才
能更加繁荣富强。②国家安全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前提。只有国家安定,我们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环
境和生产、生活环境,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获得安全感,进而创造更加美好的
生活和未来。③国家安全是实现国家利益最根本的保障,关系人民幸福、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2024年是中国农历的甲辰龙年,央视春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传递出国家繁荣昌
盛,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也展示出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
决心。下列对春晚节目认识正确的是( A )
①《礼序》由来自海峡两岸的小朋友们深情献唱,唱出了中国人同守一个礼,同过一个团圆年,展
现出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描绘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美好景象 ②《健康到到令》由真人
演唱和虚拟大熊猫一起表演,展现了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擘画美丽中国新画卷 ③《舞乐
新疆》中动人的舞蹈和情景演绎展现出我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画面,奏响中
华民族一家亲的乐章 ④《锦鲤》舞蹈象征着“鲤鱼跃龙门”,寄托着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
民幸福的美好希冀,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力争在2035年实现这一强国梦想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2.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
河呀,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中国,祝福你,不用千言和万语。”某校举行了以“祝
福你,我的祖国”为主题的歌词续写比赛,你认为下列哪句歌词符合主旨( C )
A.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多元业态齐发展,海岛开发共居住,区域自治新格局
B. “东方之珠”闪耀在东方,“九二共识”治国章,两岸和平促统一,共享成果享荣光
C. 新疆石榴花开喜结果,民族团结你和我,共同繁荣齐发展,日子越过越红火
D. 青藏高原美丽格桑花,藏文藏戏独一家,民族文化要传承,减少创新保护它
C
3. 2024年1月21日,一台湾青年在贵阳开的台湾私房菜餐厅转型为融合创意菜餐馆,开始对外试营
业。当台湾菜遇上贵州菜,融合美食一样获得当地人的喜爱。餐馆通过美食,为台湾和贵州架起了
沟通的桥梁。融合发展的台湾菜受到贵州人民的喜欢,让我们坚信( C )
A. 两岸人民血浓于水,民族关系团结和谐
B.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祖国统一指日可待
C.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有着互通的文化底蕴
D. 两岸同胞携手同行就能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C
4. 2024年5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施行,该法规定涉密信息系统规
划、建设、运行、维护全流程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和标准,并配备保密设施、设备,明确涉密信
息系统定期风险评估要求,避免“带病运行”。这样规定是因为( B )
①严格守护国家秘密就是在维护国家安全
②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③保证国家秘密不外泄就保证了领土安全
④国家安全能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5. 2024年4月1日至11日,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到广东、陕西、北京等地寻根、交流,并在陕西省黄陵
县参加了“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此次寻根交流活动( B )
①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②说明了两岸同胞自古同根同源、同文同种
③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方针
④促进了两岸青年之间文化交流与关系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B
二、材料解析题
6.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
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三农”工作
的一号文件。
材料一 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有力地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
的问题。
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
1.3万亿斤以上。
多年来,我国一直将粮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每年中央都会出台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加快农业
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中央一号文件为什么多次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
①当前,我国粮食供求不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②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③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④维护粮食安全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
发展。
材料二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某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
乃至全国前列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农业体系还未充分发展,集体经济还不够
壮大;让水更清、村更美,任重道远;农民在看病、养老等方面还不满意;农村陈规陋习与封建迷
信活动依然存在;等等。
(2)结合材料,请你为该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建议。
①优化经济结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走绿
色发展道路。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④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民
主政治建设。
7.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下面是该法的部分内容。
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反间谍工作,防范、制止和惩治间谍行为,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利益,根据宪
法,制定本法。
主管机关
国家安全机关是反间谍工作的主管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反间谍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动员、组织人民防范、制止间谍行为。
有同学认为:“反间谍工作是国家安全部门的事,与我们中学生关系不大。”请你对这一观点进行
辨析。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①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②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
根本利益所在,是我们的共同责任。③我们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利益高于一切的观
念,自觉维护国家安全,推动全社会形成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④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既可以为
维护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便利和帮助,也可以为此积极建言献策。既可以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
行为,也可以监督和维护国家安全工作的开展。⑤同时要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治意识,严格遵守
有关国家安全的法律规定,积极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定义务,不断提高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善
于识别危害国家安全的各种伪装,为维护国家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共24张PPT)
专题三 守住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家园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聚焦
1. 2023年1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0
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探索不同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的城市和园区
碳达峰路径,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
护法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全面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完善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应
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源头防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3. 2024年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推进磷资源高效高值
利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6年,磷资源可持续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磷化工自主创新能力、
绿色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高端磷化学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区域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能力不断增
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更加稳固。并从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发展、生态培育等四
个方面明确了具体发展目标。
4. 2024年1月9日,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全面建设节水型高校行动
方案(2023-2028年)》,全面启动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
5.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
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
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6. 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减少
20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自然增率为-1.48‰。
7. 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新
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
定力,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
家园。
8. 2024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湿地与人类福祉”。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达
5635万公顷,居世界第四。我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建立国家湿地公园903处。党的十八大以
来,我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
9. 由浙江省申报的“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获得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地球
卫士奖”奖项。“蓝色循环”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吸纳沿海群众参与海洋塑料废弃
物收集,联合塑料应用企业,并设立“蓝色联盟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实现生态保护与增
收富民“双赢”。
10.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
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表水和近岸海域水质持续好转。“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可再生
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年新增装机超过全球一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
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实施重要生态
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抓好水土流失、荒漠化综合防治。
11. 2024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今天我们一起种树,就是
要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植树造林,人人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
添彩,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人民坚持植树
造林,荒山披锦绣,沙漠变绿洲,成就举世瞩目。同时要看到,我国缺林少绿问题仍然突出,森林
“宝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增绿就是增优势,植树就是植未来。要一茬接着一茬种,一代接着
一代干,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
12. 2024年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4
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以水促和平”。
13. 2024年4月2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2023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显示,2023
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9.70%,比202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继续呈现稳步提升态势。居民
健康素养水平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一项综合性评价指标。
14.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
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新时代新征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决
定》提出,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
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核心观点
1. 我国的人口问题
(1)国情: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2)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
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
(3)对策:①坚持人口问题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
策,调控人口数量。③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
(1)现状: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
资源紧缺。②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形势仍不容乐观。
(2)原因:①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造成的资源浪费。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
经济利益。
(3)危害:①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②
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启示:①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②人类关爱
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③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但必
须符合自然规律。④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⑤我们既要绿
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4. 我国采取一系列环保举措的意义:①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
系,促进可持续发展。②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③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
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④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
明理念,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⑤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
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的美丽中国时代图景。
5.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
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有责任避免自然
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人类可以开发和利用自然,
但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6.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做法: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
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7.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原因:①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绿
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②生态兴则文明
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③走绿色发
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
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
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8. 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做法: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
系。②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
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
线。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科技支撑。
9. 公民要为美丽中国作贡献:①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②学习低碳、环保知识,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③宣传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
活方式。④落实低碳微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⑤依法同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10. 生活中的低碳微行动:①拒绝购买过度包装产品。②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③节约粮
食,践行“光盘行动”。④低碳出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⑤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11. 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2. 中国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命题预测
1. 国家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
性文件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我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
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③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④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⑤我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⑥我国坚持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2. 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③坚持协调发展、绿色发
展等新发展理念。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用法律手段治理生态环境。⑤处理好经济社会发
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持高质量发展。⑥在开发和利用中尊重自然规律。⑦坚持节约资
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②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人民的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生
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④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⑤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
要。⑥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
4. 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居民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②有利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④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⑤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做法。(请从国家、企业、公民等角度作答)
(1)从国家角度: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经济发展与生
态环境相协调。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④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用法律保护环境。⑤提高公民的法治观念与环保意识,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从企业角度:①积极承担责任,遵纪守法。②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③坚持可
持续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④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水平,树立节
能环保意识。
(3)从公民(青少年)角度:①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理念,自觉履行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②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提高法治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③积
极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知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落实环保行动,如一水多
用、不乱扔垃圾、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等。④要积极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要敢于同各种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等。
6.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诠释了教材中的哪些
观点?
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
明的必然选择。②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就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③保护生态
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④走绿
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切实
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
7. 坚持绿色发展,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何意义?
①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解决人口、资
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②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
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③是贯
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内容和必然要求。④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
势,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8. 如何坚持绿色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②加快绿
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
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③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
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④在全社会
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原创)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巨大成就。当前,我国已围绕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三区
四带”,统筹部署了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重要生态系统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
亿亩(1亩约为667平方米)。这体现的新发展理念是( D )
A. 共享发展 C. 开放发展
B. 协调发展 D. 绿色发展
D
2. (原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
治理,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这深刻说明( D )
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是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②人类要充分利用自然、征服自然 ③人与自然相
互依存、共生共荣 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可兼容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D
3. 根据国际标准,我国在2024年至2026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12年至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投
入35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了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农村社区。要让老
有所养,也要让老有所乐。这说明我国( A )
①应该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②党和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和改善
民生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④总人口增速趋缓,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
偏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4. 2023年12月6日,杭州亚组委、亚残组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经核算和评价认证,
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共排放温室气体88.29万吨,使用绿电减排温室气体2.20万吨,接受社会捐赠
碳抵消指标109.99万吨,在亚运会、亚残运会历史上首次实现碳中和。这得益于我国( B )
①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②积极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③科技进步助力可持续发展 ④已经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B
5. 2023年是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施行十周年。十年来,各级司法机关努力实现办理每一个案
件、恢复一片绿水青山,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
的作用。对此,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 )
①我国坚定不移贯彻协调、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②人民检察院发挥法律监督机关职能,护佑
绿水青山 ③人民法院依法提起公益诉讼,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 ④生态安全关系国家的生存发展
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6. 2024年初,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
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这
有利于( C )
①确保再生资源得到充分循环利用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③政府科学立法,杜
绝资源浪费现象 ④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C
7. 2024年1月9日,教育部、水利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印发《全面建设节水型高校行动方案
(2023-2028年)》,全面启动节水型高校建设工作。学校应该( B )
①采用合同节水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浪费问题 ②加强节水教育,将节水融入德育教育内容
③强化节水管理,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 ④讲好节水故事,引领全校节水风尚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B
二、材料解析题
8. 材料一 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2024年4月22日,我们迎来了第55个“世
界地球日”。请同学们认真研读“碳达峰”“碳中和”内涵。
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
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有同学认为,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中国担当,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质量发展
阶段转向高速增长阶段。请你评析该观点。
这个观点是片面的。①“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中国担当”是正确的。因为中国高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以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
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展现中国担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是负责任的大
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发
展、紧密联系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等。②“我国经济已由高质量发展阶段转
向高速增长阶段”是错误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
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③因此,努力实现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彰显中国担当,表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材料二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据中科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
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每年在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粮食减
损降耗和防止粮食浪费,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
刻也不能放松,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最大意义在于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
任,发挥法律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对我们青少年有哪些启示?
①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要树立总体国家
安全观,维护粮食安全。②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高质量发展存在严峻挑战。青少年要认
清我国基本国情,厉行节约,反对浪费。③践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绿色发展理
念,践行“光盘行动”,制止浪费行为。④青少年要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习
惯,学会依法办事。⑤要继承和弘扬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观念。⑥节约粮食,反对浪费,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全球性问题,青
少年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发展,关注人类命运。
9. 生态保护,国之大者。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国之大者”,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达州市某中学为营造生态环
境保护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
完成下列任务。
【新闻分析】2024年1月1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
实现;展望21世纪中叶,美丽中国全面建成。
(1)到21世纪中叶,要使美丽中国全面建成的“秘诀”是什么?
①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③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现可
持续发展。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⑤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美丽中国。
【行动倡议】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主持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指出,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
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和深入开展主题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大动力,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中国。
(2)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拟写“建设美丽中国”的宣讲提纲。
①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观念。②学习和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法律
法规。③落实环保行动,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养成环保习惯。④同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
作斗争。(共15张PPT)
专题七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聚焦
1.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
讲话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
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这一重要论述,为做
好2024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2.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
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
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3. 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12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提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文件提出,以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
治理水平为重点,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主线,强调了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
的深度融合。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村
民生保障水平等重点任务。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也展示了对未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
新思考和新部署。
4.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以下是部分内容: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
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
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全国两会上,中国传递出以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大力推进现
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
核心观点
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
2. 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
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4. 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
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5. 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的措施:党和政府抓住了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6. 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7. 发展的根本目的:增进民生福祉。
8.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
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9.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10. 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做法: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
经济体系。
11. 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1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3. 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
15.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要求
(1)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2)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3)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
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命题预测
1. 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体现了哪些新发展理念?分别说明理由。
①协调理念。理由: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等现实挑战。
②共享理念。理由: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党
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
成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2. 为什么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①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
党的根本宗旨。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农村产业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有利于解决
“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③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坚
持城乡融合发展,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④有利于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
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⑤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新时代我
国社会主要矛盾。⑥有利于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等。
4. 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①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②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
亩耕地红线。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④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
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⑤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5. 请你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1)国家:①加强人才、科技、资金等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②
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建设富裕乡村。③加强环境治理,改善乡村人居
环境,建设美丽乡村。④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大乡村普法宣传力度,建设法治乡村、和
谐乡村。⑤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大力弘扬爱国爱乡、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
建设文明乡村。
(2)公民(青少年):主动学习和宣传党中央有关乡村振兴的方针政策;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向有
关部门建言献策;积极参加支援乡村建设的公益活动,勇担社会责任;等等。
6. 乡村振兴体现了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想?
①发展理念:共享、协调。②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
7.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是依据我国现阶段的哪些基本国情提出的?
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矢志不渝奋斗的目标。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众多
的国家,我国资源紧缺,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
的基本国情,必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③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精神文明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④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现阶段发展存在不少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
代化。⑤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提出并践
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
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 D )
①体现了推动乡村振兴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②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缓解社会矛盾 ③是
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D
2. 乡村振兴,是“十四五”规划的热词之一。“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
农村现代化,是基于我国( A )
①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③决胜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唯一要求
④提高人民政治地位的必然需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A
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了全面推
进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在于( B )
①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②实现同步富裕 ③彻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④城乡共享发展成果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4. 新时代有新的奋斗目标,在脱贫攻坚战取得伟大胜利后,要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全体
人民的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扎实推动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 C )
①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实现全体人民同时富裕 ②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人们自由、平等地
生存和发展 ③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④实现平均
分配,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红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二、材料解析题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浙江
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
生活,实现“三美融合”。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农业
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2024年2月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2个指导
“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1)中央一号文件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怎样的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协调发展理念。
(2)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基于怎样的国情?“千万工程”的实践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哪些特征?
国情: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特征:①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②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
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 “习”语金句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
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
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
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
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金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哪一特征?我国为什么要实现这样的现代化?
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原因:①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体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④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⑤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⑥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长治久安。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
感、安全感。(共18张PPT)
专题六 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聚焦
1. 当地时间2024年1月16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
2024年年会并发表特别致辞。李强表示,本次年会以“重建信任”为主题,非常契合人们的关切。
李强就重建信任、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提出五点建议。
2.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3年的工作中指出:一年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习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
议、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等重大多双边活动。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
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在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中发挥积极建设性作
用。中国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2024年4月16日至18日,以“创新预见6G未来”为主题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江苏南京召
开。在大会开幕式上,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发出《协力推进全球6G共识与合作的行动倡议》,凝聚全
球智慧,倡议形成统一共识,促进全球移动通信前沿技术创新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2024年6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题为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同各国友好合作的决
心不会改变。我们积极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
中国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坚
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中国
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国践行
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
5. 2024年10月11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集体会见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的外方嘉宾并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人民友好对于促
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刻阐释新形势下发挥民间外交独特作用、深化中外民间友好、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习近平主席在会见中提出三点主张:以“同球共济”的精神,
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汇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
大合力;以开放包容的胸襟,绘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画卷。
核心观点
1. 当今世界是开放、发展、紧密联系的世界。
2. 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参与竞争。
3.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4. 当今世界,影响和平的因素仍然存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
5.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6. 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与稳定器。
7.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
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的努力。
8. 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9. 我国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做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10.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命运共同体。
11. 各国要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
的必然选择。
12. 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
明交流。
13. 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
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14.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
维护者,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显著提升。
15. 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
智慧。
16.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
17. 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张在全球发展中要集思广益、
各施所长、各尽所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
18. 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中国充分考虑相关合
作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和利益,开展跨国互联互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内涵: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
美丽的世界。
20.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1. 中国是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正以新的发展理念、务实的行动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
体的伟大进程。
22. 中国坚持胸怀天下,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
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命题预测
1.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②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赢得了广泛国际赞誉,国
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显著提升。③中国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
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
领人类进步潮流。④中国坚持合作共赢理念,与世界携手同行,共创世界美好未来。⑤和平与发展
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
2. 为什么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②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
许多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
我封闭的孤岛。③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
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④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
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
3. 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
景。②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
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
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世界各国的
一致行动,而且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
4.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青少年应怎样做?(青少年应如何树立全球观念)
①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②关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仅善待自
己,而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命运。③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
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又要心系祖国。④积极表达爱好和平的愿望,主动承担维护
世界和平的责任。⑤尊重差异、理解不同、包容多样文化,尊重他国制度、文化、礼仪、习惯、交
往方式。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
神、展现中国风貌,学习、借鉴优秀外来文化,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参与推动人类共同发
展。⑦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5. 中国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并发出中国声音,从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①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性
深入发展。②中国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新
型国际关系。③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
发展前景。④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
中国智慧。⑤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国际影响
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6.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积极履行大国责任、承担国际义务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②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
国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
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④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为推动建设相互
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着不懈努力。⑤中国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
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⑥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世界格局中的重要
力量,推动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7. 我国应如何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合作共赢?
①我国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办自己的事。②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互利
共赢的开放战略。③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④坚
持合作共赢的理念,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⑤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充
分考虑相关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利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⑥中国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提高自
主发展能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8. 为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深化国际合作,展现中国担当,我国该怎么做?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积极宣传中国品牌,扩大国际影
响力。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④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近年来,中国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先后建立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
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 人类共享一个地球,消除差异才能相容
B.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强权霸权不合时宜
C. 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D. 和平合作勇于担当,和谐世界中国梦想
D
2.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担当大
国责任。我们成功举办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系列主场外交
迎来五洲宾朋。”这说明( B )
①我国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我国是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③中国积极参与
全球治理,重塑世界格局 ④中国担当展示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A. ①②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B
3. 2024年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就中法建交60周年互致贺电。习近平主席在
贺电中强调,今天的世界再次走到关键十字路口。面对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中法作为
独立自主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理应秉持建交初心,担负责任使命,共同开辟通向和
平、安全、繁荣、进步的人类发展之路。这表明( A )
①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中法抓住机遇就能规避全球性风险与危机
③中国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④中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4. 2023年正值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60年来,中国累计向全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医疗人
员近3万人次,诊治患者将近3亿人次。中国派遣援外医疗队源于( A )
①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 ②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③和平发展是我们的追求 ④当今世
界是开放、互动的世界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5. 2023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以
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由此表明
( D )
①和平与共享是时代主题 ②各国行动一致引领人类的进步 ③中国始终谋求互利共赢,勇于担当
④中国关心共同命运,携手促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D
二、材料解析题
6. 【世界舞台展风采】
材料一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冲突上升,世界充斥着动荡和
不安。纵观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同比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
列,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1)请你说说我国“风景这边独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自信、民族自信的根本所在。
(2)请你分析,金砖国家的成色更足、分量更重,有哪些积极影响?
①扩员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将进一步汇聚金砖力量。②此次扩员后,金砖国
家将更有力地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③金砖扩员顺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的大势,将进一步壮大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
量。符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顺应世界多极化的历史潮流。
材料二 2024年1月1日,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精神的金砖国家迎来一波新成员,沙特阿拉伯、
埃及、阿联酋、伊朗、埃塞俄比亚正式加入,此次扩员后,金砖国家人口占世界比重从42%升至47
%,经济总量从26%升至29%,货物贸易总额从18%上升至21%,扩员之后,金砖国家的成色更
足、分量更重。
材料三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我国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
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全国
统一大市场建设。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
种资源联动效应,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应怎样积极谋求发展。
①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②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③以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全球规则
制定。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21张PPT)
专题九 防治校园欺凌 关爱青少年成长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热点聚焦
1.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重点就网络素养促进、网络信息内容规
范、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方面作出规定。其中包括不得通过网络对未成年人实施侮
辱、诽谤等网络欺凌行为,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不得诱导未成年人参与应援集
资、投票打榜等网络活动。
2.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能动履职、强化诉源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2024年4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
示”工作的意见》,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行为进行早期预防,将防治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关口前
移,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3. 2024年3月10日,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害。3月11日,涉案的张某某、李
某、马某某3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公安机关全部抓获。检察机关高度重视,依法提前介入公安机关
侦查活动。3月21日,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局对涉嫌故意杀人罪的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提请检察机关
核准追诉。
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
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
的规定,河北省检察机关逐级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核准追诉。
4. 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
容忍,审结案件4.1万件6.1万人,同比增长28.5%。督导失责父母当好合格家长。未成年人孙某因
父母忙于生计、疏于陪伴,沾染不良习气致违法犯罪。法院判罚后向其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督促履行监护责任、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经回访,在父母关爱下孙某回归正常生活。加强未成年人
法治教育。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但不纵容。同时,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对情
节轻微并有悔罪表现的依法适用缓刑7690人,同比增长63.8%,持续做好回访帮教,落实犯罪记录
封存。3.7万名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走进课堂播下法治种子,融司法保护于家庭、学校、社会、网
络和政府保护。
核心观点
1. 我们要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学会守护生命,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
命一样
2. 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
护方法。
3. 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
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②未成
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
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4. 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①专门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②其他
法律:宪法、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
5.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城乡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以及其他成年人的共同责任。
6.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
和司法保护,共同构筑起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
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7.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8.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树立法治意识。
9. 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
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10. 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11. 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保全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
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2. 公民依照法定程序维护权利的方式:和解、调解、仲裁和诉讼。
13. 未成年人遇到校园欺凌的做法: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及时
寻求学校老师、家长的帮助,向公安机关报案,依靠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4刑事责任年龄划分:①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
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③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
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
15. 依法办事要求我们树立法治意识,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习
惯。(做法)
命题预测
1. 国家颁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整治网络环境说明了什么?
①党和政府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②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发展思想。③我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实行良法之治。④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等等。
2. 除了网络保护,我国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防线还有哪些?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政府保护、司法保护。
3.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自己的努力,请说一说你打算如何过健康的网络生活。
①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②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
有关的信息,学会“信息节食”。③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④恪守道德、遵守法
律,对自己的网络言论负责。⑤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积极传播正能量。⑥增强自我
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校园欺凌的表现
辱骂、讥讽、殴打、威胁、勒索钱财、欺负弱小等。
5. 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
(1)被欺凌者:身心受伤,可能导致厌学、焦虑、抑郁,甚至走向极端。
(2)欺凌者:以自我为中心,骄横霸道,难获真心朋友,甚至引发犯罪。
(3)围观者:缺乏辨别能力,可能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模仿欺凌行为。
(4)对学校:破坏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败坏学校名誉和社会评价。
(5)对社会:渲染暴力文化,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
6.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①自尊自信自强,学会尊重同学,与同学和睦相处。②拒绝拉帮结派,学会互帮互助。③正确
处理矛盾,学会换位思考。④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让欺凌者不敢轻易靠近。⑤在学校不佩戴
贵重饰品,不显露钱财,以免引起他人的贪念。⑥上下学和同学结伴而行,尽量不要独自待在厕所
等偏僻的角落。
7. 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
①若被人围困,要保持镇静,采取迂回战术,与其周旋;一旦对方放松警惕,立刻趁机逃离。
②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激怒对方,不要盲目反抗;必要时,可向路人呼救求助。③遭遇
欺凌后,一定要及时跟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或报警。④看到其他同学正遭遇欺凌时,不做冷漠旁观
者,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快报告老师或报警。
8.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任何一个校园欺凌行为都可能演变成违法犯罪,这对我
们有何警示?
①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以一个自觉守法的人。②珍惜美好生活,认清违法
犯罪的危害,远离犯罪。③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雅生活情趣,避免陋习恶习。④从小事做
起,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抵制不良诱惑,防患于未然。⑤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严格自律,行
己有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9. 未成年人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是否违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为什么?
(1)不违背。
(2)原因:①在法律意义上,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
待。②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
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10. 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
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
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③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④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
有希望。⑤当前社会环境复杂,存在诸多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和安全隐患。
11. 各主体能为有效避免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做些什么?
(1)家庭:父母积极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抚养义务,用健康的思想、品行、正确的方式教育
引导未成年人。
(2)学校: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开展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3)社会:相关部门要严格审查,监管低俗文化和暴力文化传播,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加强学
校周边环境治理,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4)国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加大校园欺凌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是电信网络诈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骗子在社交平台发布买卖游戏装备、
游戏账号的广告信息,诱导受害人在虚假游戏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以“注册费、押金、解冻费”等
名义支付各种费用。当支付大额费用再联系对方时,受害人才发现自己已被对方拉黑。有鉴于此,
下列建议有利于我们预防网络游戏虚假交易诈骗的是( B )
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不轻信 ②网络游戏影响学习,不沉迷 ③遭遇网络游戏诈骗,不沉默
④网络支付大额费用,不草率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2. 下列关于校园欺凌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校园欺凌只是同学之间的打打闹闹,不必大惊小怪
B. 校园欺凌只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不会造成心理伤害
C. 网络欺凌也是校园欺凌的一种形式,其危害性更大,影响范围更广
D. 面对校园欺凌,受害者应该忍气吞声,避免激怒施暴者
C
3. 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专门性的未成年人网
络保护综合立法。该条例明确了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学校、家庭、行业组织、新闻媒体等在未成
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该条例的实施( C )
A. 能杜绝信息泄露、手机窃听、偷窥偷拍等侵犯隐私的行为
B. 是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的最有力保护
C. 是落实网络保护、建设文明向上网络环境的法治保障
D. 要求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获取新知、培养媒介素养
C
4. 2024年4月8日,河北省人民检察院就邯郸市肥乡区初一学生王某某被杀案发布案情通报。通报
称:检察机关审查认为,张某某、李某及马某某3人作案时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故意杀人致
被害人王某某死亡,情节恶劣,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警示青少年( A )
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犯罪是我们行为的底线 ③法律由国家制定
或认可 ④增强法治意识,违反法律的事坚决不做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A
5. 2023年4月11日,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召开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春风工作推进会,深入推进预
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矫治教育。下列不属于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的是( D )
A. 国家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法治保障
B. 学校要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
C. 父母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监护
D. 社会要树立底线意识,抵御不良诱惑
D
6. 某校九年级(1)班开展主题为“预防学生欺凌,共创和谐校园”的班会活动。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
题的是( C )
①某中学开展法制报告会 ②八年级某班召开防溺水主题班会 ③学校发起防欺凌倡议书 ④甲乙
两同学因琐事发生矛盾,主动友好和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C
二、材料解析题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3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依托民事审判第一庭建立未成年人审判“三合一”工作机制,融合贯
通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审判职能,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利益。
多年来,人民法院依法惩治未成年人犯罪,宽容但不纵容。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指
出,2023年,人民法院努力教育感化挽救失足未成年人,对情节轻微并有悔罪表现的依法适用缓刑
7690人,同比增长63.8%,持续做好回访帮教,落实犯罪记录封存。
未成年人审判被誉为“特殊的希望工程”,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通过心理疏
导、犯罪记录封存、回访帮教等一系列适合未成年人特点、具有中国特色的审判制度和工作机制,
让未成年被告人真正理解和领会法庭教育挽救他们的目的,使之痛改前非,重回正轨。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你谈谈为什么说未成年人审判是“特殊的希望工程”。
①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
共识。②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③未成年人身心发
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
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④司法保护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是维护未
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8.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事件,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加
强自我防范意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达州市某校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共建平安校园”主题
教育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 认识校园欺凌
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定义:指发生在学
生之间,一方蓄意或者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的行为。
(1)依据所学法律知识,参照示例,完成下面表格。
校园欺凌行为 行为评价
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行为 示例:侵犯了他人的生命
权、身体权、健康权
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行为 ①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②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
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
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等行为 ③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
或者社会交往等行为 示例:影响了他人的人际交
往与心理健康
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
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
同学们针对中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在校园网上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亲历或身边发生过校园欺凌事件 29%
自己遭遇不公平待遇时能够维权 82%
非正义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时,选择忍气吞声 29%
能够做到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20%
(2)上述调查结果说明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校园欺凌、非正义的现象时应该怎样做?
说明:在校园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公平、非正义的现象,大多数同学能够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
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一些同学缺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感。
做法: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活动二 法律护航青春
2024年3月20日至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率最高检调研组,就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
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
量发展,到宁夏固原、银川调研。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强调,要加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坚持对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深化综合履职,以检察司法保护促进“六大保护”,合力为未成年
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和治理,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故意杀人、故
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犯罪,符合核准追诉条件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积极协调推动专门学
校建设,健全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机制,加大教育矫治力度,携手各方坚决遏制未成年人犯罪高
发势头。
(3)联系所学知识,说说处理校园欺凌时可依据的法律有哪些。(至少三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①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增强自我保护
意识和能力,面对校园暴力侵害时,既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斗争又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等等。
②家庭:尽到家庭保护的职责,对未成年人在生活上关心照顾,思想上教育培养,正确履行监护的
职责;等等。
③学校:尽到学校保护的职责,加强学校保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
育和安全教育;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和人格发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
化熏陶学生。
④社会:尽到社会保护的职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防止未成年人校园欺凌提供法律支持;加大
对校园欺凌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等等。
(4)为“合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法治蓝天”,请你从不同角度,分别说说如何防治校园欺凌。
(至少三个角度)(共21张PPT)
专题二 发展新质生产力 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聚焦
1. 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
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
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
核心要素。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
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
色发展之路。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
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
2.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
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
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3. 2024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因地
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
新动能。
4.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推进高水平科
技自立自强握筹布画。
5. 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
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
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
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
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
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核心观点
1. 创新的意义: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
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③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
唯创新者胜。⑤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
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⑥创新是
改革开放的生命。
2. 我国的科技现状(科技国情)
(1)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2)不足: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我国要建成
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任重道远。
3. 创新的作用: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
富;制度的创新促进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4. 创新的目的:增进人类福祉,让生活更美好。
5. 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6.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7. 我们要弘扬创新精神,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
8.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的根本途径。
9. 创新精神的表现: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勇气和自信。②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挑战权威的
批判精神。③承受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④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和造福人类的济
世情怀。
命题预测
1. 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1)创新:①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创新是民族
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③科技创新能力已
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④发展新
质生产力有利于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生态文明:有利于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
(3)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
量发展。
(4)人民至上: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5)其他:①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综合国力。②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2.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1)创新:①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
路。③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
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④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要提升创新能力。⑤要弘
扬创新精神。
(2)生态文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处理
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3)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
(4)其他: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
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②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
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3. 怎样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①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②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
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③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
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4. 为什么必须重视发展教育?
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
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②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③为了加快实施创
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国家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 如何激发创新活力?
①要有强烈的创新信心和决心,勇于攻坚克难、追求卓越、赢得胜利,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
来发展制高点。②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使企业真正成
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③弘扬创新精神。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体现数字时代融
合性,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 D )
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创新强国地位 ②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重塑国际经济秩序 ③抢占发展
的制高点,培育竞争的新优势 ④转换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D
2.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
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下面的选项中能体现这一内涵的有( C )
①把提升发展数量放在首位 ②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
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④加强国际合作,避免国际竞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C
3. 漫步繁华都市,5G智慧校园初具规模,远程诊断加速落地,深入广袤乡村,高速光纤入户,直播
拓展销路……这表明( B )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生产生活 ②制度创新促进公平正义 ③知识创新提供新思想新方法 ④科技创
新推动社会进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B
4. 随着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的发布,中国的许多科技企业也纷纷跟进。比如,推出
“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在文学创作、数理推算、中文理解和多模态生成等场景中展示了强大功
能。这说明( A )
①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 ②创新需要发扬沟通合作的团队精神 ③提升创新能力是企业持
续发展之基 ④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创造、保护创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A
5.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
向“新”而行,要求我国( B )
①依靠科技创新积蓄发展动能 ②依靠国外核心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 ③通过转换增长动力促进发
展 ④通过改革巩固科技创新强国地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B
二、材料解析题
6.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相关链接: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在会
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
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你分析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原因。
①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②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
量。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④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
性因素)。
材料二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就“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了具体部署(部分内容如下):
·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
·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
·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2)上述做法彰显了我国怎样的发展举措?
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②优化经
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③把提升发展质量放在首位,积极
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
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材料三 为深入学习两会精神,同学们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探究。
报告节选 结合教材谈理解
节选一: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
规划纲要。 ①
节选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
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②
(3)请你将上表中的空格内容补充完整。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
本途径。②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
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
织、成果转化的主体。
材料四 作为承接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成都未来科技城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
6G、网络信息等领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四川产业结构持续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左右。四川推动“产学研用”深度
融合,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新型显示、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新能源汽
车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4)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哪些力量?
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②培养好奇心和批判精神,敢于质疑,敢为人先。③不
断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积极参加小发明、小制作活动。④从小事做起,高
扬民族精神和实干精神。⑤勇做走在时代前沿的学习者、劳动者、奉献者。
7. 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了解“中国成绩”、挖掘“中国动力”、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成绩】
2023年,我国经济较好地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26万亿
元,经济增长率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2%。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深入发展,数字人民币处于领先地位,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加速应用转化……
(1)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请结合材料,驳斥西方国家
唱衰中国经济的谬论。
①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把握关键核心技术。②我国已由高速增
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动力】
(2)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力量。
①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
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
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②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③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
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④必须加
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
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⑤促进全面依法治国。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⑦坚持走绿色
发展道路。
【中国故事】
某校九年级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开展了一次国旗下讲话活动。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弘扬时代精神》。
新质生产力,这里早已热潮涌动,巴蜀大地,处处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德阳
市,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上,智能机器人正在运送原料。资阳市雁江区,
全球口腔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榜上有名。雅安市天全县水产现代农业园区,鱼子酱年产量全球占比
达14%。四川因地制宜锻长板、补短板、立大梁、强弱项,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优势产
业提能升级,筑牢产业底座,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
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是四川的六大传统优势产业,构成了工业经济的“四梁八柱”。
四川处处洋溢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序曲。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当 。
(3)请你围绕活动主题,补充以上国旗下讲话的内容。
①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立志成才,报效祖
国。②关注国家发展,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④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⑤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⑥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共19张PPT)
专题八 坚持良法善治 建设法治中国
第二轮 专题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
热点聚焦
1. 2023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7日是我国第六个“宪法宣传周”,
主题是“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 2024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国家豁免法》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事诉讼法》、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正式施行。
3. 2024年2月2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保守国家秘密法》,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4.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
法》,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二十一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5. 2024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
通过了学位法,关税法,关于修改农业技术推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的决定。
6. 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决,
通过了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新修订的国境卫生检疫法、关于修改会计
法的决定。
7. 2024年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经表
决,通过了新修订的国防教育法、关于修改统计法的决定。
核心观点
1. 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
的人权。
3.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4. 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其
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5.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6. 公民要增强宪法意识,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7. 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8.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
统一。
9. 法律的特征: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约束力。
10. 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11. 法律是应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社会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12. 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
有序的社会环境。
13. 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法律也为我们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
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14. 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六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
护、司法保护。
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16.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7. 法治的要求:①要实行良法之治。②要实行善治。我国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18.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 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0.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1.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22.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司法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法
治中国建设开创新局面。
命题预测
1. “热点聚焦”中新法新规的实施体现了我国坚持哪一基本方略?坚持这一基本方略的原因是
什么?
(1)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2)原因: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
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 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通过一系列新法新规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②法律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③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④我国坚持厉行法治,推
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3. 新法新规的实施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①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②有利于为国家各项事业顺利
进行提供法律保障,推动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③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④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⑤有利
于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法律的修订通过表明了什么?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的。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④我国落实
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⑤我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
系,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5.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都要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这是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依法行使公布法律、发布命令的职权。
6. 我国为什么相继出台一系列新法新规?
①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平正义,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
航。②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
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③追求并奉行法
治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
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④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⑤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⑥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促进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的实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7. 为什么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
①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
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
法和法律为行为准则。②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③宪
法的权威关系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8. 开展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活动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宪法精神,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②有利于在全社会普
及宪法和法律知识,营造尊崇宪法、宪法至上的良好社会氛围。③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增强宪
法意识,依法履行法定职责,发挥示范、引领作用。④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宪治
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 弘扬宪法精神,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
①学习宪法,理解宪法主要内容,领会宪法原则和精神,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②认同宪法
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③学会运用宪法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
自觉抵制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跟踪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以下图表可以看出( A )
2023年10月24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
育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根据宪
法,制定本法。
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决定权 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④我国建
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A
2. 以法治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这说明( C )
①要重视发挥法律的教化作用 ②法律对道德建设起促进作用 ③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德法并重
④爱国主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2024年4月2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该
法在起草和审查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凝聚社会共识;反复研究论
证,对草案进行了多次修改完善。这一过程符合了( C )
①良法之治的要求 ②人民民主的要求 ③法治政府的要求 ④全民守法的要求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C
C
4.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可得出的结论是(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第一条 为了健全国务院的组织和工作制度,保障和规范国务院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
法。
A.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C. 隐私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D. 宪法是根本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B
5.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
法》。同学们就此展开时政述评,下列观点恰当的有( C )
①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应经常修改补充 ②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 ③国务
院的组织管理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④作为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国务院没有行政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C
二、材料解析题
6. 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开展以“维护宪法权威”为主题的探究活动,邀请你一起参与。
材料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人
民网依托“领导留言板”推出2024年全国两会版“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各界群众可围
绕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人民网“我给两会捎句话”踊跃建言,帮助政府科学民主决策。
(1)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人民网开展“我给两会捎句话”建言征集活动的宪法依据。
①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②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国
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④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⑤宪法
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材料二 2024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提请第十四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对腐败犯罪依法严惩,
2023年审结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2.4万件2.7万人,同比增长19.9%,依法惩处沈德咏、盛光
祖、李文喜等30名原中管干部,赃款赃物一律追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指出,检察机关充分
履行反腐败检察职责,2023年受理各级监委移送职务犯罪2万人,同比上升9.3%;已起诉1.8万人,
其中原省部级干部25人。
(2)运用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如何正确行使职权。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
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
诿。③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④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
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7. 某校九年级(3)班围绕“改革永不停歇 加码幸福生活”开展以下学习活动。
镜头一 透视热点 剖析现象
2024年3月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此
次修订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2018年宪法修正案有关规定等。
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国务院的性质地位和国务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增加国务院依法全面正确
履行职能的制度措施;等等。
(1)上述材料印证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①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②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③全国人大及
其常委会享有立法权。④我国贯彻实施宪法,建设法治政府。
镜头二 警惕“谍影” 筑牢堤坝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新法增加了有关网络
间谍的规定,完善了间谍行为的定义。
如今,军事爱好者群体壮大,其中个别人为博取关注、牟取利益等,非法获取国家军事信息,
造成严重后果。男子罗某利用无人机对福建舰进行非法拍摄,发给许诺报酬的“海外人士”,被群
众举报,后经国家安全部门鉴定,罗某所拍摄的照片,涉及多项秘密级军事秘密。最终,罗某因
“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2)谈谈以上案例带给公民的警示。
①要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纪守法。②要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检举、制止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③
法不可违,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镜头三 数读两会 解读发展
新时代新青年应学会关切国内国外局势。小秦和同学们就以下面两组数据进行小组研讨。
2021年至2023年,人民法院依法对77名被告人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2023年检察机关审查认定
属正当防卫依法不捕不诉261人,同比上升25.5%……2024年全国两会,“正当防卫”“刑法第二十
条”成为“两高”报告的关注热词。
(3)运用所学知识,请你补充完整下面的对话内容。
小秦:将正当防卫条款持续落到实处,这有利于① 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更好回应
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向社会传递“邪不压正”的司法立场;等等 。
小善:进博会的意向成交额呈波动上涨趋势彰显出②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大势;中
国市场展现出了澎湃活力和巨大吸引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中国的
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等等 。
小智:我国当前已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实
现的。这一思想是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
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
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更好回应
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更高期待,向社会传递“邪不压正”的司法立场;等等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大势;中
国市场展现出了澎湃活力和巨大吸引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强劲;中国的
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等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
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