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三门峡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08:46:56

文档简介

1
★2025年1月15日
2024一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
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
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
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
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递。
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
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
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城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询对功名
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
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成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载家庭的宗
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
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泰
佛教,元丰三年鸟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就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
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
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
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魑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
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成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
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谥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
磅嘛,豪放奔腾如洪水破提,一冯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高二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2024一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C强加因果,由原文“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
正宗,词为诗余,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
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
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可知,夏承焘研究日本词人以及作品并非因为研究苏轼的诗词
“并作诗加以称道”,此处没因果关系。故选C
2.B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
及影响”,“后期作品趋成熟”也不合文意,由原文“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
意境”可知,应该是“意境空灵”。故选B
3.C本题考查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ABD三项体现
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
要是孤独高傲,但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故选C
4.(1)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2)
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每点
2分,作答与答案意思一致即可)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①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
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
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
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
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自
己的观点
②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话语“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其
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
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进行论证,依次从词调、用
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
5.(1)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2)父亲在文体和为政
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
(3)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4)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5)】
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
(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表达意思与答案一致即可)】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
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
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浅:
②“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
试卷第1页,共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