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涡阳县大寺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涡阳县大寺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31 23:4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答题卷”共4页:
3.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阅读古诗文,让我们看世界。①“ , ”(《钱塘湖春行》),跟着白居易,我感受到了鸟儿迎春的生机勃勃:②“ , ”(《三峡》),乘着郦道元笔下的行船,我看到了三峡夏季水势极大、交通被断绝的画面。
阅读古诗文,让我们品情思。晏殊的③“ ,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让我品味到繁华易尽的感伤和旧燕重来的欣喜。
阅读古诗文,让我们悟人生。人生,要有陶渊明④“ ? ”(《饮酒·其五》)的超然胸襟:人生,要有苏轼⑤“何夜无月? ? ”(《记承天寺夜游》)的豁达心境。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甲】我的花园里夜间歌唱的蟋蟀非常多.每一簇红花岩蔷薇都有其合唱队员,每一束薰衣草中也都有自己的乐队.那枝繁叶茂的野草莓树丛中,那笃耨香树丛中,都成了蟋蟀们的演唱场地。这个小天地中的小生物们在以自己那优美清亮的声音彼此探问、相互应答,或者可以说是对别的歌手无动于zhōng,只是自顾自地在抒发自己的情怀。一小块注入了生命的能感受苦与乐的蛋白质,远远超过庞大的无生命的原料。
【乙】我往大口瓶里滴上几滴乙醚,让它挥发,然后,把同一天捉到的一只粪金龟和一只烟照吉丁放进瓶里。不多一会儿,这两只实验品便不动弹了,它们被乙醚给麻痹了,进入了休眠状态。我赶紧把它们取了出来,背朝下地放在正常的空气之中。它俩的姿态与受到撞击和惊扰后的姿态一模一样。烟黑吉丁的六只足爪,很规则地收缩在胸前:粪金龟的足爪则是摊开来的,不成规则地叉开着。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薰( )衣草 无动于zhōng( ) 一模一样( ) 麻痹bì( )
(2)请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2分)
我往大口瓶里滴上几滴乙醚。
(3)《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 ”的美誉。(2分)
(4)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请你联系阅读全书的相关积累,举例谈谈昆虫世界中的“虫性”对人性的借鉴价值(写出一点即可)。(4分)
3.综合性学习。(13分)
学校开展“君子自强不息”主题活动,请你参与。
(1)在“君子自强不息”演讲比赛中,主持人的开场白顺序被打乱。下列句子衔接最合适的一项是( )(3分)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时刻, 最后,预祝本次演讲比赛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选手都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风采,用自强不息的精神,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①从勾践卧薪尝胆,终灭吴国,复兴越国的壮丽史诗。
②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自强不息篇章!
③自古以来,无数先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真谛。
④再到张海迪身残志坚,自学成才,成为作家和翻译家的感人故事,这些无一不展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⑤到李时珍遍尝百草,历经艰辛,终成《本草纲目》的科学探索。
⑥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这场关于“自强不息”的演讲比赛。
A.②①⑤④③⑥ B.②③①⑤④⑥ C.⑥①⑤④③② D.⑥③①⑤④②
(2)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下列古诗文中“自强不息”的内涵。(4分)
①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进学解》
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① ②
(3)以下是班长写的活动心得,请你按要求修改。
【甲】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乙】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初升的太阳,充满活力,照亮前行的道路,我们要像破土的种子,顽强生长,迎接风雨的洗礼。【丙】在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不断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丁】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
①【乙】句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建议。(2分)
②语段中,___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建议。(2分)
③【丁】句使用祈使语气更合适,请你帮他修改。(2分)。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父亲的石柱(23分)
●周廷国
①走进我的老家,一眼便可瞧见立在堂屋门旁的两根石柱。左边那根,如母亲,光滑而温润;右边那根,如父亲,粗犷而坚韧。
②他们默默地支撑着家。小时候,老屋翻新,为物色两根粗壮而硬实的木头做柱子,父亲提着斧头,跑遍了自家的山林。山林中的树,要么粗,但不硬。要么硬,不粗。找了几天,没有满意的。无奈之下,父亲便想到:自己就是石匠,何不打两根石头的柱子?父亲找来大小锤、錾子便到沟里动起手来。大概才五六天工夫,两根柱子便成了——长3米,粗约25厘米,还和石柱凳连体。父亲甚是满意,村民见状,赞不绝口。完工当天下午,父亲迫不及待找来十多个邻居,把石柱抬回家。立石柱那天,父亲摸着石柱,转了三圈,拍着石柱,说了一句:石柱撑起三间房,幸福生活万年长。这句有些“刺耳”,但石柱听进去了,此后我家的日子真是一年比一年好过起来。
③别人家的木柱子,轻,是立在石柱凳上的,不能左右用劲抱着摇晃。我家的是石柱,与石柱凳连为一体,重,可以双手搂着转圆圈。童年时,我同龄的小朋友羡慕极了,经常跑到我家来,我们围着石柱转圈圈。转几圈,手一放,比谁站得稳。几乎每次我都赢,小朋友们常常抱怨:这柱子都认人,硬是他家的了!我甚是得意。得意有时会忘了形。记得有一次,我按照约定转了10圈后,刚放手,头一晕,身子一歪,撞在石柱上,蹲在地上,眼泪直转。父亲见状,匆忙走过来,拍拍我的背,摸摸我的头,仅象征性地扇了石柱几下:“要像这石柱一样硬实,勇敢点。”他没有抱我,我很懊恼,蹲了一会儿,不得已只能独自依着石柱站立起来。
④“像石柱一样硬实”,人身是肉,柱身是石,在当时,我哪能理解?
⑤工作后,生活的环境愈加复杂,多次回老家,向父亲请教“硬实”之道。父亲总是一笑而过,每次都是“打铁还需自身硬!时代不同,环境不同,你慢慢去体会!”他的话像蜻蜓点水般从我胸口划过。渐渐地,我对“硬实”二字有了些体悟,便请一个教书法的同事,写成苍劲有力的书法字,装裱后挂在床头。睡觉思“硬实”,睁眼见“硬实”。“硬实”像盏明灯,散发着希望之光。
⑥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未知和变数。父亲因为饮酒过多,医生诊断为胃穿孔引起感染性休克,做完手术就住进重症监护室。在探望的时间里,每一次看到插在父亲身子里各种管道,看着他憔悴的面容,看着他纤瘦的身躯,心如刀绞。坐在父亲的身旁,握着他的手,小声地鼓励和安慰他,“硬实点!会好起来的”!他潜意识里也回应着,用微弱的手,捏紧我的手,似乎告诉我:“放心,我还硬实着。”父亲这种坚信,像一根扎根在沙漠中白杨,挺着身板,傲立在狂风暴雨中。12天,整整12天。肉身哪能像石柱?病魔这锈迹斑斑的钝刀,在父亲这石柱般的身体上磨蹭,搜刮。父亲倒下了。
⑦父亲这根石柱倒下了。他的石柱,依然挺立,硬实。它们不畏惧阳光暴晒,不畏惧风雪肆虐。
⑧一到假期,我会带着孩子回到老家,与石柱为伴。同孩子拉着手,背对背,围靠在石柱上,照着父亲的样子,念一念:像这石柱一样硬实,勇敢!孩子应声附和:要像石柱一样硬实!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声音坚定有力。
(选自2024年第12期《家庭文摘》,有删改)
4.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通过父亲与石柱的对比,突出了“硬实”这一品质对作者生活的深远影响,并表达了父亲对家庭的巨大支撑作用。
B.父亲生病时,作者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情感,文章着重描写了父亲坚强的意志力,暗示父亲的“硬实”品质在病中也得到了体现。
C.文章结构上运用了对比和回环的手法,通过石柱与父亲的关系,展现了父亲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D.文章语言生动、简洁,通过具体细节展现情感,特别是在描述父亲病情时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深切的痛苦与无奈。
5.文章围绕“父亲的石柱”展开,“父亲”“我”“石柱”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4分)
6.做批注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法。请你根据括号内的要求,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做批注。(6分)
(1)刚放手,头一晕,身子一歪,撞在石柱上,蹲在地上,眼泪直转。(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2)父亲这种坚信,像一株扎根在沙漠中的白杨,挺着身板,傲立在狂风暴雨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3分)
7.有同学提出,文章前面提到“人身是肉,柱身是石”“肉身哪能像石柱”,结尾又说“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前后矛盾。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8.文中父亲的话颇具教育意义,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请你将下面“我”的启示、感悟补充完整。(4分)
“要像这石柱一样硬实,勇敢点”,教会“我”(1) (2分)
“打铁还需自身硬!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教会“我”(2) (2分)
【二】(17分)
【材料一】
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 12日,应急管理部发布2024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形势。一季度,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26个省份1037.9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79人,紧急转移安置11.1万人次,倒塌和损坏房屋6.6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944.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37.6亿元。
在当日举行的应急管理部新闻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申展利介绍,今年第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干旱、风雹、洪涝、沙尘暴和森林火灾等不同程度发生。
申展利说,一季度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重。全国共发生12次冷空气过程,其中2次达到寒潮级别,4次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特别是发生了2009年以来春运期间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国地质灾害以崩塌和滑坡为主,西南地区人员伤亡重。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西南地区旱情呈阶段性发展,局地出现农业生产用水紧张和群众因干旱饮水困难。
申展利表示,一季度我国洪涝灾害和黄河凌情平稳,风雹灾害零星发生,南方地区局地出现雷暴大风冰雹等。森林火险形势总体平稳,火灾起数同比下降,保持低位态势,局地森林火灾多发连发。
(选自“新华网”,2024年4月12日)
【材料二】
5·12防灾减灾日图标
【材料三】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小挑战。因此从源头防范化解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十分重要。
一要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为灾前预防争取更多“提前量”。气象工作处于灾害防范链条中的第一环,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作为防灾减灾的“发令枪”,必须响在灾害来临前。要不断完善现代气候预测业务体系,集中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提高对天气气候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的科学认知,锚定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持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水平。
二要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极端天气。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整适应行动,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摸清自然灾害防治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中充分考虑气象风险和气候承载能力,加快建设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社会,增强社会经济系统韧性。
三要畅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抵御灾害风险的强大合力。有效防灾减灾,需要将灾害风险管理思维融入防灾减灾各环节、各领域,由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健全完善各部门、前后方协同联动机制,精准指导重点地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高质量抓好防灾减灾宣传科普教育,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选自《经济日报》,2023年8月5日)
9.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2024年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
B.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整适应行动,已经消除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C.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重发,仅2024年一季度,全国就发生12次冷空气过程。
D.我国自然灾害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10.材料一中的黑体字部分“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1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的新闻报道。(2分)
12.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5·12防灾减灾日图标”的内容及寓意。(4分)
13.我们该如何从源头防范化解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挑战 (4分)
【三】(16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①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捕擀。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魏、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②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③,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④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魏军。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释】①辎车:四面有帷、盖遮蔽可载物或坐卧其中之车。②罢:同“疲”。③大梁:魏国都城。④弊:同“毙”。
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委而去之 委: (2)寡助之至 之:
(3)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 (4)魏果去邯郸 去: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其 后 魏 伐 赵 赵 急 请 救 于 齐。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16.【甲【乙两文中都围绕战争展开,但在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方面却各有侧重,请说说【甲】【乙】两文运用的表达方式和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4分)
三、写作(55分)
17.阅读下面图文,按要求作文。
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巳(sì)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的蛇形吉祥物“巳升升”正式亮相。清新绿色的小蛇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如意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巳,象征着阳气巳出,阴气巳藏,万物见,成文章。而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则恰似中国传统的如意纹样。双巳合璧,事事如意,这是乙巳蛇年与如意之间吉祥曼妙的创意链接,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更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生生不息的时代力量。
读完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与感悟 请你以“我的中国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文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600字。
100
200
100
200
100
200
800字
100
100
100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⑤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1)xūn 衷 mú 痹
(2)我滴乙醚。
(3)昆虫的史诗
(4)示例:昆虫世界中的“虫性”对人性的借鉴价值:例如,蚂蚁的团结协作精神启示我们要注重团队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蝉的坚持不懈精神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要持之以恒,不放弃追求目标。
3.(1)D
(2 ①勤奋刻苦 ②坚韧不拔
(3) ①将“照亮前行的道路”后的逗号改为分号,因为这里并列了两个分句。
②语段中,【丙】句有语病,修改建议:将“解决问题”和“发现问题”调换位置,符合逻辑顺序。
③让我们行动起来,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扬光大!
二、阅读(55分)
【一】父亲的石柱(22分)
4.A (选项A,文章通过描述父亲为家打造石柱并以其坚韧品质影响“我”,确实突出了“硬实”品质对作者生活的深远影响,也体现了父亲对家庭的巨大支撑作用。但文章并未明确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这一点,而是更多地通过“象征”手法,将石柱视为父亲坚韧品质的象征。故选项A分析错误。)
5.(1)父亲要“我”像石柱一样硬实;(2)父亲病重时觉得自己还依然硬实。
6.(1)画线句子从动作描写的角度,生动地展现了“我”在转圈后头晕目眩、失去平衡的情景,同时也突出了石柱的坚硬和“我”的脆弱,为下文父亲鼓励“我”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勇敢做铺垫。
(2)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扎根在沙漠中的白杨”,形象地描绘了父亲在病中依然坚强不屈、坚信自己能战胜病魔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7.不同意这一观点。首先,文章前面提到的“人身是肉,柱身是石”“肉身哪能像石柱”是在描述“我”小时候对父亲话语的不理解,以及肉身与石柱在物质属性上的本质区别。其次,结尾处的“要像石柱一样硬实”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象征和比喻,指的是要学习石柱的坚韧、硬实和勇敢的品质,而不是说肉身要像石柱一样坚硬无比。因此,这两句话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8.(1)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韧不拔、勇敢无畏。
(2)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环境。
【二】(17分)
9. B (选项B,材料三中明确提到“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调整适应行动,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未说已经消除了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B选项错误。)
10.不能删去。因为“新华社北京4月12日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删去后就无法体现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11.示例:应急管理部发布2024年一季度全国自然灾害形势,显示自然灾害频发,造成较大损失。
12.“5·12防灾减灾日图标”的内容包括彩虹、人、雨伞和箭头四个元素。彩虹寓意美好、和谐的生活,人字象征人民至上、生命安全,雨伞代表防灾减灾和风雨同舟,箭头则指示行动方向和明确的目标。整体寓意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
13.首先,强化科学技术支撑,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其次,提高气候适应能力,通过调整适应行动来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畅通部门协同联动,形成抵御灾害风险的强大合力,提升全社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三】(16分)
13.(1)放弃 (2)到 (3) 任命……为大将(4) 离开
14. 其后/魏伐赵/赵急求救于齐
15.(1)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2)这样我们一举解救了赵国的危难,又在魏国取得(战胜后的)利益。
16.示例:甲文主要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列举攻城和守城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论点,即强调“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乙文则主要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叙述孙膑为齐国大将田忌出谋划策,以“批亢捣虚”的作战方法,直捣魏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并在桂陵大败魏军的故事,来展示孙膑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三、写作(55分)
17.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