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沂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3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临沂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并序》课件(34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4 15:36:52

文档简介

课件34张PPT。
琵琶行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白居易书《楞严经》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大大增强了白诗的表现力。人物形象生动,语言和声调优美,抒情写景和叙事的水乳交融,也是《长恨歌》的艺术特色。
???   
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 、 、
和 。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 的
感情基调。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概况 凄切 预习检测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听读录音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同一个从未谋面的下等的歌妓产生共鸣呢?请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
故事情节江边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自述身世同病相怜感慨多再闻琵琶青衫湿独自弹琵琶欣赏琵琶演奏琵琶感叹世态自述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曲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琵琶女送客闻琵琶 品味鉴赏 体情悟景一、赏“景”
二、品“声”
三、悟“情”
四、识“知音”一、赏”景”“浔阳江头也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江边送客的环境。秋夜的江边,冷风瑟瑟吹着枫叶荻花,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令人顿感秋天凉意来袭,渲染了送别时的凄凉惆怅之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要分别时的情景,茫茫夜色,江面上铺满月光,弥漫着诗人的离别愁绪,好像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演奏结束后,听者尚且沉浸在音乐的世界,周围鸦雀无声,唯有江心倒映着一轮白月,情景交融衬托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形成了令人回味的意境。

其它——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二、品”声”——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二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湿青衫
全诗共写了几次
听琵琶?“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基调:悲凉哀怨。琵琶女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再闻琵琶琵琶女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心事弹奏情形——“转轴拨弦”“低眉信手”“轻拢慢捻抹复挑”
技术高超,手法纯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一:大量运用比喻。二:叠词三:叙议结合,曲中带情, 妙语点睛。琵琶女演奏四:正面、侧面结合三闻琵琶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表现自己感伤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声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三、悟“情”声中含情的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悲伤,凄凉,忧愁 年轻美貌——年长色衰
 门庭若市——孤守空船
 昔日欢笑——今日辛酸
 夜梦往事——孤寂伤感四、识“知音”琵琶女诗人本是京城女去年辞帝京名满京都的艺人才华横溢的诗人年长色衰嫁与商人直言相谏而遭贬谪 幽愁暗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共鸣琵琶女是怎样一个形象?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
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
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
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
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
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
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为何“泪湿青衫”? 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 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为什么要极力铺写琵琶女这一形象? 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但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 回顾全文,拓展主题 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
文中写了琵琶女几次演奏?琵琶女三次演奏 第一次(暗写):江头送客闻琵琶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
琵琶女自叙身世
诗人述“迁谪意”
“同是天涯沦落人”(点明主旨)第三次(明写)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

“凄凄不似……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形
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出场1、“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
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答:急切、欣喜。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答: 矛盾、含羞。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余音绕梁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
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
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
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
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
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
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明湖居听书》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白妞开始(唱)的情景,“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两者相较,你以为哪处更胜一筹?
《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不过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无弦外之音。两者相较,我以为《琵琶行》胜过一筹。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凄凉愁惨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明月江水寒” 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课堂总结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的波澜。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而奏音乐,我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样的演奏,谁不会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又如何怪我们的诗人泪湿青衫呢?这青衫之泪是同情之泪,亦是感伤之泪。同情更多是为琵琶女,感伤则是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教学主题
《琵琶行》
一、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学生分析
本篇课文安排在必修三,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诗歌的鉴赏,可以说学生对诗歌鉴赏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我校的学生素质属中低水平,因此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继续引导。例如:怎样把作者对琵琶曲的描写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还有如何鉴赏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很难理解到位。
三、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
2、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4、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课前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使用微课等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兴趣。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集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为课上展示做准备。指导学生自读批注,正音诵读,理出结构,初步感知文本,为课堂的多方位对话与知识的生成构建打基础。课上进一步运用PPT、视频、思维导图等引导学生在诵读感知的基础上品味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鉴赏诗歌意境,进一步引导学生探析人物命运,感受人物的情感,鉴赏人物美,再创造琵琶女和诗人形象,提升学生思维训练。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预习
准备微课,布置预习任务。
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搜集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学生观微课自读批注,正音诵读,理出结构,初步感知文本。
互联网、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微课等
情境导入
播放名曲《高山流水》
师生交流感受
多媒体链接
自主展示
1、播放名家示范朗读,让学生跟读。
2、组织学生展示,讨论交流,适时点拨补充
1、展示诗人白居易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
2、整体感知,学生朗读全诗,纠正字音
3、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投影仪、PPT、博客
多媒体链接??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形象美:让学生想象“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语”等这些句子模拟的声音,再让学生揣摩琵琶女用这些声音表达的情感。并把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播放给学生听,以做比较引导。
2、提出问题:是否能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1.先朗读,再试着说说自己听过的琵琶曲,并结合课文的乐曲部分一齐感受。
?
2.根据乐曲节奏变化填图(多媒体展示),附在后文,也可让学生自己绘制出来。讨论交流。
?
3、朗读,并尝试背诵,深入体会人物感情。
?
?
?
PPT
文档软件批注
自主学习评价量规
延伸拓展
引导学生评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1、就全诗或其中一句写感受
2、小组讨论交流,评出优秀文段展示
PPT、投影仪
作业布置
听一首你喜欢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QQ群或个人博客,互相评价交流
QQ群、博客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鉴赏,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本设计旨在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本设计由鉴赏琵琶曲入手,在分析音乐描写技巧的同时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和人物身世的再现。教学上能针对学情,挖掘教材的课程资源,形象再创造,调动想象与情感的审美方法的运用;美文诵读技巧的学习获得审美体验。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如合作探究,个体表现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合作的愉快。教学环节从学生实际出发,重难点突出,通过图表形象再现抽象的音乐感受,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有利于学生抽象与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教学方法上,多媒体辅助教学,诵读配乐,既形象可感又启发学生的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