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7张PPT。千古绝唱凄苦情——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题解】 建炎三年(1129)七月,明诚在行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感疾,病亟。清照自池阳奔建康。八月十八日,明诚卒。清照葬明诚毕,大病。金兵南下之势日迫。清照独留建康,抚
今追昔,不胜身
世之感,因作此
词。此词反映作
者丈夫死后的悲
伤愁苦心情。
李清照小像《声声慢》. 《声声慢》亦作《胜胜慢》、《人在楼上》。此调有平韵、仄韵两种。毛先舒《填词名解》云:“词以慢名者,慢曲也。拖音袅娜。不欲辄尽。”李清照此词,写于南渡之后,为其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一题作《秋清》。
全词通过残秋景色的衬托,抒发了家破夫亡、自己饱经忧患和漂泊流离生活的愁苦惨痛。
内容剖析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写寒风袭人之时,自己却孤寂无依。
“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写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
内容剖析 天气是"乍暖还寒",忽暖忽寒,情绪是"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分外凄冷孤寂。在这种特定环境之下,诗人李清照只好求之于酒,希望酒能助她驱寒消愁,然而事与愿违,"三杯两盏淡酒",却敌不过寒意袭人的晚风,更无法消愁。如今见到了北来的雁,诗人怎能不忆起与丈夫相互唱和、互寄书信的幸福岁月,怎能不为失去丈夫而悲伤。
内容剖析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紧承上片的悼亡,哀叹如今无人与我共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刻画自己愁苦悲痛的心境。
内容剖析 看天空,是雁阵南去,诗人想起自己的处境,丈夫赵明诚已到了另一个世界,自己是多么孤寂。这里名为写雁,实为写情,以雁为中介来寄托对亡夫的哀思和怀念。
看大地,菊花凋零,遍地堆积。就花来说,因为凋零殆尽,已无花可采摘可欣赏。联系自己与菊花相似的处境,诗人不能不愁。因为失去了丈夫,即使菊花犹在枝头,迎霜怒放,也无人与诗人共摘共赏。内容剖析 想起与自己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的丈夫,诗人百愁交集,有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感受;这点点滴滴洒在梧桐叶上沙沙作响的细雨声,不仅仅是敲击着梧桐叶,而且不断地敲击着诗人的心。使诗人此时此刻极为孤寂悲哀痛苦的心情,竟不能用一个"愁"字来表达。
作品争鸣《声声慢》写的是个人愁绪,有无社会意义?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创作的词的代表作。由于词人经历了金人的入侵,国土的残破,个人家破人亡以致流离颠沛的变故,故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抒发在她的作品里。虽然她的词所表达的感情是极为沉痛的,写的是也只个人生活,但反映的内容却不仅仅是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时代和社会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写作特点1.善用叠字,以奇取胜。
2.层层铺叙,渲染悲愁之情。
3.语言质朴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1.善用叠字,以奇取胜。 词的上片连用十四个叠字,声情并茂,字字打动人心。“寻寻觅觅”,写四处张望若有所失的神态,表现内心极度的空虚;“冷冷清清”,由天寒暗示社会冷漠,表现内心的孤独;“凄凄惨惨戚戚”,在前两句的基础上直抒内心极度凄惨、悲苦的心境。
下片"点点滴滴"再次运用叠字,突出悲苦之情,缠绵如不绝细雨,直穿心底,难以排遣。如此大量地运用叠字,并且取得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实乃前所未有,堪称奇特大胆。
2.层层铺叙,渲染悲愁之情。 全词巧妙而自然地用铺叙的手法,将日常生活加以高度概括,突出地表现了主题。作者以"悲愁"两字贯穿全词,不断变换角度,反复渲染。开首十四叠字,定下情感基调,统领全篇。接着从天气寒冷、晚来风急、雁过伤心、黄花遍地、守窗独坐、梧桐细雨等六个方面反复渲染悲愁伤痛之情。结尾以"愁"字点出,层层铺叙,首尾呼应,将沉痛无比的悲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3.语言质朴自然,令人回味无穷。 全篇纯用口语,朴素自然,毫无斧凿之迹。词面意思似浅实深,令人回味无穷。作者描绘的几个画面,其深层含义,难以一时体味尽然。"声声慢"属慢曲,拖音袅娜,更增缠绵悲愁之情。通篇又用仄韵体,押入声韵,读来短促幽咽,饮恨吞声,使悲愁之感,哀叹之情更见浓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元]伊世珍《嫏嬛记》卷中引《外传》)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以纯熟的笔法抒发了亡夫、流徙的个人遭际和对山河破碎、国势日危的愤慨。
李清照像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一、教材分析
《声声慢》选自人教版必修4,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鉴赏唐诗宋词,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
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二、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阅读一般诗歌的能力,但抓表层容易,知本质难;知思路容易,明思想难;知局部容易,观全文难。这些高二学生有自己动手利用网络收集资料并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能够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也会愿意与同学交流。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因家国之变对创作的影响;
2、 了解作品中意象的特定属性;
3、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 “愁”绪的不同.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互联网、PPT、音乐视频、评价量表等技术。
阶段一:课前预习
1.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李清照的生平资料和至少三篇代表作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李清照的生平和主要作品制成PPT。
技术手段:互联网,PPT,评价量表
阶段二:课堂教学中
1、学生展示成果--PPT,整体感知李清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要特点
2、同学互相补充,完成对李清照的整体认识。
3、反复诵读课文,在对课文了解的基础上,借助名家朗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技术手段:PPT,音乐视频、评价量表
阶段三:课后
1、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作小论文,上传至班级360云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
2、补充李清照相关的资料,保存至班级云盘,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http://yunpan.360.cn/.net/
技术手段:网络,QQ,微信、作业评价量表等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由李清照词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MTV。学生交流通过网络获取的信息交流“我眼中的李清照”
《月满西楼》MTV
展示
组织学生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现在小组中交流整理的资料,后推举代表在班级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点拨。
PPT,预习作业评价量表
研读文本
1、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意象把我作品
3、总结
1、学生根据朗读评价量表,互评同学对课文的朗读。2、思考问题:运用叠词的作用/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意象分析愁情3、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孤独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PPT/朗诵音视频/朗读评价量表
作业
1、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为副标题,正标题自拟写作小论文,上传至班级360云平台,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在QQ群或微信群中讨论。
2、补充李清照相关的资料,保存至班级云盘,要求学生阅读,拓展视野。http://yunpan.360.cn/.net/
完成作业,上传至班级360云平台,自由交流,相互评价。
阅读云盘中的补充材料。
http://yunpan.360.cn/.net/网络云盘,QQ,微信等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堂导入根据李清照的词改编的歌曲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把学生带入了词作的意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声声慢》是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经典之作,《月满西楼》和它的 感情基调相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读出作品的情味。
2、通过预习评价量表和朗读评价量表督促学生自己反思检查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抓住诗眼—“愁”字,选择一个印象深刻的场景,描绘心中的词人形象,形成了整体感受。
课堂上通过学生读作者、读课文、品句子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活动,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