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1 09: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天津市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透过树枝的罅(xià)隙,一抹橘黄的暖阳,照亮书桌前一方小小天地。回首这个学期,我看到了神情颓(tuí)唐、步履蹒跚(shān)但又爱子深切的朱自清的父亲;认识了没有婆娑(suō)的姿态,没有______的虬(qiú)枝,但又倔(jué)强地生长着的不平凡的西北白杨树;云游了中国石拱桥的代表,施工技术______的赵州桥,有着惟妙惟肖(xiào)的石狮子的卢沟桥;参观了由建筑师,精心设计、雕镂(lóu)出来的如图画般的苏州园林;了解了治军严明,的“真将军”周亚夫。这些无不打动着我,使我深思,催我进取。
1.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罅隙(xià) 颓唐(tuí) B.蹒跚(shān) 婆娑(suō)
C.虬枝(qiú) 倔强(jué) D.雕镂(lóu) 惟妙惟肖(xiào)
2.文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蜿蜒曲折 妙手偶得 自出心裁 恪尽职守
B.屈曲盘旋 妙手偶得 别有用心 兢兢业业
C.屈曲盘旋 巧妙绝伦 自出心裁 恪尽职守
D.蜿蜒曲折 巧妙绝伦 别有用心 兢兢业业
前不久,欧阳江河老师在南开大学的讲座上提到:“有的人,在作诗的那一刻,是个诗人;有的人,在读诗的那个瞬间,是个诗人□而叶嘉莹先生,她时时刻刻都是诗人,她已经在生活中活成了一首诗□叶先生自己也强调,凡是一流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①用自己的生命去创作,用自己的生活去践行。②叶先生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做了那么多事情,我们仿佛觉得她会永远在我们身边。斯人虽逝,③但叶先生的精神仍在感动□影响着世人。很多人为了纪念叶先生,打开了文学纪录电影□掬水月在手□。让我们也能像叶先生一样,④在诗词中看到光明,遇见美好,把自己“活成一首诗”。
3.下列填入文中□处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4.文中四个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选择题
5.下列对《春望》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诗人满头白发、愁苦不堪的形象,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阅读《病毒的自白》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病毒的自白
①我们家庭的名称是“病毒”。顾名思义,就是能致病的毒物。因此,人们谈毒色变。可是,这不能赖我们呀!是你们人类给我们起了这样一个不雅的名称。
②我们也不好怪人类。给我们起这个名称也是有来由的。19世纪末,烟草得了花叶病;荷兰植物学家比林杰克把有病的烟叶捣碎,挤了汁液,用没上釉的瓷过滤器过滤,滤过的汁液用当时最好的显微镜都查不出有什么细菌,可是它仍然能让烟草得病。比林杰克认为;这一定是比细菌还小的微粒在作怪。他把这类微粒叫做“病毒”,人类就是这样第一次结识了我们。后来发现,人类许多疾病,如流感、麻疹、肝炎等等,其罪魁祸首也都是我们,把我们称作病毒就更有理由了。
③人类的本事越来越大,科学家终于看到了我们的真面目。我们家族最小的成员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得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只不过是由一个核酸分子外包一层蛋白质外壳而已。
④其实同世界万物一样,我们之中有有害的病毒,也有有益的病毒。
⑤20世纪初,科学家就发现,我们家族中有些成员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内的本领,能钻到细菌体内,在那里繁殖,使细菌死亡,科学家把它们叫做“噬菌体”。人种了牛痘可以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牛痘就是经过“改造”后毒性减弱的天花病毒。经过这一番改造,它不仅不再危害人类,还改邪归正,帮助人类消灭这种可怕的传染病。现在许多种疾病的病毒都已被用来制造疫苗为人类服务了。我们家族中还有一些成员叫做“肠道腐生病毒”,它们在婴儿出生不久就进入婴儿肠道,在人一生中始终呆在那里。其中有些是有益的,它们可以促进人体产生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干扰素,抑制能致病的肠道病毒,流感病毒等等。科学家已经制成活肠道病毒疫苗,它能预防多种传染病,甚至还有一定抗癌作用哩!
⑥事实说明,我们可以为人类服务。当然,现在我们服务得很不够,我们家族有些成员还在危害人类。这是因为人类对我们研究得还不充分。我们相信人类会更深入地探索我们的奥秘,使我们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6.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病毒有有害的,也有有益的。
B.人类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是病毒。
C.病毒名称的来由、构造及其用途。
D.病毒的构造虽然很简单,但是可以为人类服务。
7.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病毒的构造比细胞简单得多。
B.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病毒非常小这一特点。
C.运用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病毒的构造比细胞简单得多。
D.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病毒非常小这一特点。
8.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阐述人类称我们为病毒,是因为我们是造成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
B.第③段中说“我们的构造比细菌还简单得多,我们根本没有细胞结构”,这是运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病毒的结构非常简单。
C.第⑤段加点词“许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这篇文章以自述的方式来介绍病毒,形式新颖,语言生动有趣,在语言的准确性上有所减弱。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愚公移山》,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且焉置土石 年且九十
C.何苦而不平 苦其心志
D.以君之力 以天下之所顺
10.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汝之不惠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往之女家 D.无陇断焉
1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提出移山的建议后,家人纷纷响应,妻子主动献策支持,邻人也踊跃参与。可见得人心之举自然可以一呼百应,老少云集。
B.愚公智慧执着却命名“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智”,作者进行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突出愚公不愚,目光长远,值得称颂。
C.文章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美好愿望,与宣扬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有本质区别。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及其精神,激励人们不怕困难,积极有为,改造自然,实现梦想。
五、名句名篇默写
12.根据本学期所学古诗文,补全下列句子。
(1),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报君黄金台上意,。(李贺《雁门太守行》)
(3),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4),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此之谓大丈夫。(《富贵不能淫》)
(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杜牧在《赤壁》中用“(7),(8)”两句诗表达出对周瑜的一丝不屑,流露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六、文言文阅读
勤勉之道无他,在有恒而已。良马虽善走,而力疲气竭,中道即止。驽马①徐行弗间②,或③反先至焉。是故举一事,学一术,苟进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于学,一旦发愤,不分昼夜。数十日后,怠心渐生,终以废学。孔子曰:“欲速则不达。”孟子曰:“其进锐④者其退速。”此之谓也。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①驽马:劣马,跑不快的马。②间:间断。③或:有时。④锐:急剧。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良马虽善走 苟进取不已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驽马徐行弗间,或反先至焉。
15.选文运用对比手法来阐述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
木槿花开
①暖暖的阳光照在门前的树梢上,我突然想起了屋后小道旁那几棵木槿树。于是,便从家里欣喜地跑了过去。木槿树在风中微微摇摆着枝叶,还开着淡紫色喇叭状的花。
②木槿在我老家叫“木佳叶”,祖祖辈辈这么叫,字典中都难查到。儿时,因受父辈的影响,每每见到它,也常跟着长辈们一样念着。久而久之,“木佳叶”便深深地烙进心里,没再纠正。在往后的生活中,我总以为北方的木槿与儿时所见的树木不一样,不属同一个物种,还曾凭空臆断木槿不是家乡的木佳叶。
③我的老家在大别山地区,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特别适宜木槿生长。不时见它在沟沟坎坎边上安静地生长着,旺盛地冒出叶子,开着粉紫的花瓣。但我多数只是瞟上几眼,就匆匆离开了。
④那时,木槿花是不能摘下来拿在手里玩的。母亲说:“那花有毒,闻着鼻子长疮。”是不是真的长疮,我没有闻过,也在母亲的提示后不敢再碰木槿花。有时偶尔见到满树花开,粉粉的、紫浆的,在树上无忧无虑地敞开着喇叭口,很想凑近看一看,却怕花粉钻进鼻子里,长出母亲说的那种疮。
⑤事实上,木槿花并没有毒性。也许是父辈们将它误认作有毒的夹竹桃,才告诫我莫要捡拾它的花瓣。
⑥然而,就是这被人们视为“杂树”的木槿,在我贫瘠的童年却成了“香饽饽”。
⑦它会在开畚冒出细小的嫩叶。湾里人见到,总要提着菜篓子到田边地头、河坎沟坡旁,把嫩叶采摘下来,拿回家与事先磨好的米粉一起蒸着吃。
⑧米粉是用村头的石磨磨出来的,不像白面那么细腻,抓在手里感觉有些粗糙。母亲把它和洗净的木橙叶掺在一起,放进灶锅里蒸着。蒸熟的木槿叶沾上一层厚厚的米粉,每次揭起锅盖,一股清香味儿瞬间便钻进了心里。
⑨那时,每到春天我们家就常去山边采回木槿叶,蒸着当饭吃。母亲说:“忆苦思甜,家里没饭时就吃它。”我望着母亲,想着她的话,端着香喷喷的木槿饭,心里觉得母亲说的不一定是真的。那么香的木槿饭,不像是苦日子的饭菜。
⑩没吃完的木槿饭,会被母亲小心翼翼地装进竹篓子里,高高挂在厨屋门边。我与弟弟总趁着她下地干活,偷偷地搬着板凳站上去,伸手去够。母亲发现时,竹篓子里的木槿饭已所剩无几。
每次我们望着放工回杂的母亲伸手提下竹篓子时,心里总是怦怦乱跳,害怕被母亲责备。
母亲脸上却露出若无其事的样子。一次,清晨太阳刚出来,我瞧见她一瘸一拐地挎着篓子跨进门坎,心里一惊,便跑了过去。
母亲放下篓子,满不在意地说:“不碍事,采木槿叶时脚踩空崴了一下。”
说完,她径直去了厨屋,从水缸里舀起水洗着木槿叶,依然把蒸好的木槿饭盛在竹婆里,挂在厨屋门边。那天,我们兄弟没再搬起板凳倚着门边伸手去够。直到母亲从地里忙完回家,竹篓子里的木槿饭仍挂在那里。
母亲平静地将饭盛进碗里。打那之后,我们兄弟再没闹着抢竹篓子,也再没偷吃厨屋里剩下的饭菜。
宋朝诗人杨万里《田家乐》:“稻穗堆场谷满车,家家鸡犬更桑麻。漫栽木槿成篱落,已得清阴又得花。”诗人笔下木槿盛开,美丽清凉,农家生活恬适自然。随着年岁渐长,采“木佳叶”蒸竹篓饭的日子也渐渐远去。偶尔在外地见着木槿树,望着那树上淡紫色的花朵,便想起那喷香喷香的木槿饭。这么多年,再没能吃上一次。每次回到家乡,那田埂沟边的木槿树嫩叶依旧,却没什么人采来吃了,但那股“忆苦思甜”的味儿,如乡愁,似母爱,时时从记忆深处飘起,萦绕在心间……
(选自《新华每日电讯》,原文有删改)
16.文章第④~ 段,作者回忆了许多与母亲和木槿有关的内容。请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概括,补全下面的内容。
(1)
(2)
(3)
(4)母亲采木槿叶崴了脚,“我”与弟弟再也不偷吃。
17.请从修辞或用词的角度,赏析句中加点词。
每次揭起锅盖,一股清香味儿瞬间便钻进了心里。
18.请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具体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19.作为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童年的我”和“现在的我”双重视角展开。
“童年的我”看到木槿花“只是瞟上几眼,就匆匆离开了”,“如今的我”为了欣赏木槿花“从家里欣喜地跑了过去”。你觉得“童年的我”和“现在的我”为何对待木槿花的态度反差如此大?
材料一:
材料二:
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应用范围广,在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疫情防控期间,推广应用“健康码”,小小的“健康码”看似简单,背后的技术支撑系统却十分庞大。在天气预测中,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过手机的GPRS系统,对覆盖全国的雷达图进行数据分析来预测天气。人们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查询自己所在地的天气走势,收到的天气预报能精准到分钟和所在街道。人工智能在车联网的运用也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
材料三: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对教育系统来说,人工智能是把“金钥匙”,它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越来越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始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天津市汇文中学打造了以VEX机器人、无人机、大疆机甲大师等为中心的科技创新项目课程,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日常教学,为传统教育带来全新体验;在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基于人工智能的听说系统融入了英语课堂;在浙江,Pepper机器人走入大中小学校;在福建,教师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人工智能技术,了解学生兴趣点和知识薄弱点,提高大家的参与度……人工智能正在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教育工具。
材料四:
和国际比较,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目前虽然有一些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参考框架,但还不是很成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另外,人工智能课程有效实施还需要获得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资源。最后,为落实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可从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与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定期监测评估,根据监测评估结果为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有效支持。
20.以上四则材料中,材料不是我国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表现。
21.请阅读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八、填空题
22.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完成表格。
作品名称 作者 国别 体裁
《红星照耀中国》 (1) 美国 纪实作品
《昆虫记》 (2) 法国 科普作品
九、名著阅读
23.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______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足的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躯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与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1)语段介绍的动物是。
(2)《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请结合上面的语段具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十、作文
24.作文
成长总是伴随着告别:告别冷漠迎来热情,告别脆弱拥抱坚强,告别懒惰奔向自律,告别稚气走向成熟……在一次次告别后,我们终会不断刷新自我,从而获得心灵的成长。
请以“告别”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要求:(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条理清晰、内容充实、感情真挚;(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4)不少于600字。
  天津市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答案及简析
  天津市汇文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包含基础知识综合、选择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作文等题型,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答案及简析如下:
  1.答案:D
  简析:“雕镂”的“镂”正确读音是“lòu”,而不是“lóu”,其他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均正确。
  2.答案:C
  简析:“屈曲盘旋”形容树枝弯曲环绕,更适合描述白杨树的虬枝;“巧妙绝伦”强调技艺的精巧奇妙,用于形容赵州桥施工技术合适;“自出心裁”突出建筑师设计的独特构思,是褒义词;“恪尽职守”体现周亚夫对职责的严格履行。
  3.答案:A
  简析:第一处,前后是并列关系,用分号;第二处,引用内容完整,句号在引号内;第三处,“感动”“影响”是并列词语,用顿号;第四处,电影名用书名号。
  4.答案:B
  简析:“叶先生为中华文化的发扬做了那么多事情”中,“发扬”与“中华文化”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广”。
  5.答案:D
  简析:《春望》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并非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感。
  6.答案:C
  简析:文章第②段介绍病毒名称的由来,第③段介绍构造,第⑤段介绍用途,所以中心内容是病毒名称的来由、构造及其用途。A选项只强调了病毒的性质;B选项只涉及病毒的危害;D选项只突出了构造和服务人类,都不全面。
  7.答案:D
  简析:“只有细菌的千分之几那么大,直径只有百万分之一厘米,大的也只有百万分之二十五厘米”运用列数字,把病毒与细菌作比较,突出病毒非常小的特点,没有打比方说明构造简单,所以D正确。
  8.答案:D
  简析:文章以自述方式介绍病毒,语言生动有趣的同时,也很准确严密,如“许多”等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并非在准确性上减弱。
  9.答案:D
  简析:A项中“固”分别是“顽固”和“巩固”的意思;B项中“且”分别是“况且”和“将近”的意思;C项中“苦”分别是“担心”和“使……痛苦”的意思;D项中“以”都是“凭借,依靠”的意思。
  10.答案:B
  简析:A项“惠”通“慧”;C项“女”通“汝”;D项“陇”通“垄”;B项没有通假字。
  11.答案:A
  简析:愚公妻子是“献疑”,对移山能力和土石放置提出疑问,不是主动献策支持,A选项理解错误。
  12.答案:(1)采菊东篱下;(2)提携玉龙为君死;(3)九万里风鹏正举;(4)无可奈何花落去;(5)威武不能屈;(6)入则无法家拂士;(7)东风不与周郎便;(8)铜雀春深锁二乔
  简析:默写时注意“菊”“篱”“携”“鹏”“拂”“郎”“雀”等字的正确书写,避免错别字。
  13.答案:善:擅长、善于;已:停止
  简析:“善走”即善于奔跑,“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进取不已”是不断进取,“已”是停止的意思。
  14.答案:劣马慢慢跑不间断,有时反而先到。
  简析:“驽马”指劣马,“徐”是慢慢,“弗间”是不间断,“或”是有时,“反”是反而,“至”是到达,按此翻译即可。
  15.答案:将“良马”善于奔跑却中途止步与“驽马”缓慢却不间断反而先到达进行比较,阐述了学习要有恒心(或坚持不懈)的道理。
  简析:文中通过对比良马和驽马的不同表现,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强调学习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恒心。
  16.答案:(1)母亲提示木槿花有毒,“我”不敢再碰它;(2)母亲蒸木槿叶沾米粉,做木槿饭告诫我们忆苦思甜;(3)母亲把剩下的木槿饭放在竹篓里,“我”与弟弟偷吃得所剩无几
  简析:从文章相关段落可以概括得出,第④段写母亲提示有毒;第⑨段写母亲做木槿饭;第⑩段写“我”和弟弟偷吃木槿饭。
  17.答案:修辞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木槿饭的味道之香,表达出了“我”对木槿饭的喜爱之情。用词角度:“钻”是动词,意为穿过、进入,表现了木槿饭散发的味道之香,表达出了“我”对木槿饭的喜爱之情。
  简析:从修辞看,“钻进”赋予香味人的动作,是拟人;从用词看,“钻”字生动展现香味浓郁,都表达“我”对木槿饭的喜爱。
  18.答案: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人们对木槿的漠视,引出下文木槿花带给我的温暖回忆。
  简析:上文写人们把木槿当“杂树”,第⑥段转折,引出下文与木槿有关的美好回忆,起到过渡作用。
  19.答案:童年的我认为木槿花有毒,且很常见,所以瞟上几眼就匆匆离开;在如今的我眼中,木槿花承载了对过去生活(童年)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的想念之情,所以想到花开便欣喜地跑去欣赏。
  简析:结合文章内容,童年受母亲影响且木槿常见,所以“我”不关注;现在木槿花有了情感寄托,所以“我”期待欣赏。
  20.答案:材料四
  简析:材料四主要说的是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推进工作,不是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表现;材料一产业规模扩大、材料二多领域应用、材料三教育领域应用都体现了发展。
  21.答案:(1)加强人工智能课程参考框架研究;(2)需要获得各方面的资源支持;(3)需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简析:从材料四“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需要获得多方面的资源支持”“对学生进行定期监测评估”可概括得出。
  22.答案:(1)埃德加 斯诺(斯诺);(2)法布尔
  简析:《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美国的埃德加 斯诺;《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这是基本的名著常识。
  23.答案:(1)蝉;(2)①科学性:介绍了蝉脱壳的过程,给人以知识。②文学性:文艺化笔调,语言生动有趣,饱含感情。如:拟人手法、动作描写等。
  简析:(1)从文段对昆虫蜕皮的描述可判断是蝉;(2)科学性体现在对蝉脱壳过程的客观介绍;文学性体现在运用拟人、动作描写等使语言生动。
  24.答案:略
  简析:这是半命题作文,首先补充题目,如“告别懒惰”“告别脆弱”等。写作时要围绕告别经历展开,详细叙述告别原因、过程和收获,突出心灵成长,感情真挚,内容充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