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苏轼《赤壁赋》 一、作者简介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 ),苏轼在湖州知府任上,因被御史台(专门负责纠察弹劾中央或地方官吏的机构)弹劾反对新法,被捕入京下狱。出狱后为黄州团练副使.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故名).
二.课文讲析△写作背景
是年先生请故营地之东,名之以东坡。考《东坡八首》序云:“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予乏食,于郡请故营地,使躬耕其中。”
东坡先生年谱(宋·王宗稷作)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答秦太虚书】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临江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饮酒,赋诗,泛舟,放歌,赏景。
景:浩浩大江,茫茫秋露,写出自然之美的神韵。
2.由景入情:
△月夜泛舟之乐:自然之美的陶冶,摆脱人生的烦恼,乘风归去,飘飘欲仙的感觉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吊古伤今之悲:
▲由景及人,由此地此景联想到古今人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自然的浩淼神奇引起的人生虚幻之感,天地无穷而人生如寄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3.由情入理: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不重得失的宽阔襟怀。
△转悲为喜:超脱物我之欣慰。实际上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课文讲析1.人物活动:饮酒,赋诗,泛舟,放歌,赏景。
景:浩浩大江,茫茫秋露,写出自然之美的神韵。
2.由景入情:
△月夜泛舟之乐:自然之美的陶冶,摆脱人生的烦恼,乘风归去,飘飘欲仙的感觉
△吊古伤今之悲:
▲由景及人,由此地此景联想到古今人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大自然的浩淼神奇引起的人生虚幻之感,天地无穷而人生如寄
3.由情入理: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不重得失的宽阔襟怀。
△转悲为喜:超脱物我之欣慰。实际上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
行云流水的文风随物赋形随机生发(翻空出奇)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论文】
论曰: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従而赏之,又従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従而罚之,又従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休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传》曰:“赏疑従与,所以广恩也。罚疑従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刑赏忠厚之至论】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食荔支二首》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景、情、理融为一体
作者行文始终围绕长江月夜泛舟中的时空和景物来描写、抒情和议论,从而构成富有诗情画意而又极富哲理的艺术境界.
△先从感性层面上,抒发“羽化而登仙”的感受;
△继而从理性层面上,表达人生虚幻的悲观情绪;
△最后从哲理层面上,写人与自然完美契合的关系,说明应该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的道理。
自然而巧妙的构思。三条线索交织:
△时间线:叙事线索,时间推移,景物变化
△情感线:由景入情,感情的变化
△哲理线:由情入理,人生的思考.
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几次转折,毫不滞碍。语言骈散相间,清新流畅。声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举重若轻,浅显晓畅而又富于文采。 不事雕琢而多神来之笔.被认为是文赋的压卷之作.
文赋:宋代趋向于散文化的赋,又称“散赋”。多沿用赋体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语言骈散相间,既用赋体的四六对偶句,音调铿锵;又有散文自然流畅的特点,句式比较灵活,不受格式限制。名篇有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 思考题1、简述苏轼《赤壁赋》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简析苏轼《赤壁赋》结构特点。
3、苏轼《赤壁赋》是怎样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
4、简述苏轼《赤壁赋》的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
对于古代散文,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表达能力。在情感认知方面已经比较成熟,辨知能力已经较为完善,自我控制能力强。另外,随着性格的逐渐成熟,在情感方面会希望得到更多的认可,因此表现欲更强。由于对升学以及以后的发展已经有较高的认识,还有自制能力较强,因此在学习动机方面一般能自我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还有本文是名篇,所以学生一般会有比较高的热情去学习。他们已经经历过多年的学习和积累,在语文学习上已经有比较扎实的功底,况且本文是名篇,学习前早有耳详,即便是性格比较不自信的学生,也能维持高水平的信心学习好本文。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过程和方法方面:
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2、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3、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课文的学习与研讨中,运用信息技术,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打破 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还要大量地板书,板书势必会占用课堂时间。而利用 电教媒体便可将这部分时间放在教师备课的时间,从而有效地节约课堂时间。除此之外,语文课堂还要大量的引证、举例,传统的语文课堂老师最好的方法就是读给 学生听,而在有电教媒体的课堂老师便可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都起到了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一、课件导入
导入 :通过课件,余秋雨《东坡突围》,向学生介绍苏轼 。
看课件,了解苏轼其人性格及文学成就。
呈现课件
二、朗读
运用音频播放,展示范读;
老师指导朗读
先听、跟读
名家范读MP3
三、个别读
老师纠正
朗读,相互正音
听名家范读
四、重点词语梳理
分组、指导
小组讨论合作
?研讨
展示成果
五、学生质疑
老师解答
质疑、解疑
视频总结归纳
六、思想感情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
思考、研讨、回答
展示成果
七、再次朗读
小结课文
升华情感
体会情感,
达到背诵
展示成果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文是古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在师生研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充分运用多媒体,借助外界的各种渠道来帮助学生体会作品的意境,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