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6 15:19:18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习作: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1818年,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诞生。
自此,人类对科学的幻想便一发不可收拾。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鹦鹉螺号
斯坦利·G·温鲍姆 《皮格马利翁的眼镜》
艾萨克·阿西莫夫 《我,机器人》
这些科学幻想哪些成为了现实?
潜艇
VR虚拟眼睛
智能机器人
让我们畅想未来,创编科幻故事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情境体验,乐于想象
链接课文,遇见科学
设计波折,扣人心弦
任务四:
巧设意图,哲学思辨
任务一
情境体验,乐于想象
“3019 年我的语文老师在火星游泳。”
(提示:可添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让这句话看上去能变得合情合理。
很显然我们活不到1000多年以后,我觉得可以先研制一种长生不老的药,延长寿命。
火星离地球那么远,要发明光速列车,让人类去火星就如同现在乘坐高铁,磁悬浮列车一样平常、轻松。
据科学家考证,火星上仅有少量的水资源,老师要游泳,估计还得利用特制飞船巨大的载重仓自带充气游泳池和水。
“3019 年我的语文老师在火星游泳。”
“你的想象就是整个宇宙”
——刘慈欣
天马行空的幻想
任务二
链接课文,遇见科学
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小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2155 年,学生通过荧光屏阅读学习,教师可以调整学习进度的快慢,可以给学生推送测试题目的机器。
1.阿西莫夫对未来学习方式的大胆想象可信吗?为什么?
十分可信,在疫情期间,我们就体验了居家的线上学习生活,我们通钉钉等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完成作业。
阿西莫夫的幻想是基于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学之上的。
令人信服的科学
2.你有哪些基于科学之上的大胆想象呢?请分享。
想象的名称
具体内容
科学基础
“梦之梯”
它能带人进入甜
美的梦境
“神奇校车”
它能带你穿梭于各种你想去的地方和场景
“基因蛋”
它储存着各种生物的DNA,能够拯救濒临灭绝的生物
大脑神经科学
全息影像技术
遗传基因学
任务三
设计波折,扣人心弦
请阅读老师给出的《课堂阅读单》的片段,绘制“心电图”。
经历
心情
我坐上了竹蜻蜓,“嘀———”启动按钮按下去的那一刻,我就“嗖”地一声窜上了天,很快我就适应了新的技能,能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啦!远离拥挤的马路,逃离耸立的高楼,我犹如出笼的小鸟般自由。
湛蓝的天空,柔软的白云,一切的美好都触手可及。
《课堂阅读单》
经历:“我”坐上了竹蜻蜓,顺利升空
心情:开心、舒适
“主人,请注意,请注意,前方有敌情!”竹蜻蜓发出警报。我回过神来,赶紧操控遥控器向右急转,刚避过了前面的小白鸽,谁知迎面又冲来一群荆棘鸟。我措手不及。荆棘鸟擦着我的身体向前飞去,扑棱的翅膀抖落掉几根羽翼。我的衣服也因这次碰撞破了洞,丝丝寒风窜入胸膛,让我直打寒战。
《课堂阅读单》
经历:“我”与鸟类相撞,差点儿发生“空难”
心情:紧张、慌乱
“亲爱的主人,飞得越高气温越低!你现在需要穿上防寒服,戴上氧气面罩来保持体温,增加身体所需氧量。”
可是,可是,哪一个键才能启动防寒服和氧气面罩呢?焦急的我只能随意按键,可不幸的是,我仿若破洞的气球,急速地在空中乱飞乱窜。望着脚下陌生的地方,我心里一阵恐慌,难道我今天要丧命于此?
……
《课堂阅读单》
经历:“我”随意按键,操作失控
心情:焦急、恐惧
经历
心情
坐上
竹蜻蜓
与鸟类
相撞
操作
失控
开心
慌乱
恐惧
一波三折的情节
任务四
巧设意图,哲学思辨
望着脚下陌生的地方,我心里一阵恐慌,难道我今天要丧命于此?
…………
1.请你问此文设计一个结尾,并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
《课堂阅读单》
我设计的结尾是:平安着陆。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未来科技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更大的通行自由。
我设计的结尾是:险些丧命或丧命于此,因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结果。
1.请你问此文设计一个结尾,并说明这样设计的意图
2.请细品《那时候他们多有趣啊》中蕴含着怎样写作意图?启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呢?
他启发我思考未来的学习方式如果真的
是那样,孩子们像玛琪一样不爱学习了该怎么办?
作者借玛琪来来表达对科技和教育的思考。机器和人性之间,如何寻找平衡点,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启发思考的写作意图
科幻故事
天马行空的幻想
令人信服的科学
一波三折的情节
启发思考的写作意图
☆ ☆ ☆ ☆ ☆
天马行空的幻想
令人信服的科学
一波三折的情节
启发思考
的写作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习作要素
自评
他评
习作评价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习作:插上科学的翅膀飞
[教学目标]
1.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语文要素】
2.能根据别人的建议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能展开想象,写出奇特而又令人信服的科幻故事。
[教学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1、我来仿
1.激趣导入: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情况,很多问题,于是,有人想,如果大脑可以直接从书上拷贝知识……如果有时光机,可以穿越时空回到恐龙时代……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幻故事。
2.想一想你了解的科幻故事。
3.过渡:以现在的科学技术,这些想象可能暂时不能变成现实。但是,只要有想象,它们就有一天会实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这就是科幻故事的魅力!
4.创设情境:生活需要科学创造,这不,有一位叫小飞的同学在上学的路上经常遇到堵车,他一直为迟到而苦恼,幻想着有一天能够飞着去上学。因此他有了很多大胆的想法,我们来读一下。
片段一:
突然,一个挥舞着翅膀的仙子从天而降:“同学,别担心,我来送你上学去,请你跟我一起念咒语。”仙子朝我伸出双手,我不由自主地将手搭在她的手上,默念咒语……慢慢地,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轻,越来越轻,轻飘飘地升上了天空,哇,仙子带我飞去学校了!
片段二:
“你可别小看这个书包,除了可以装书,背在身上,还能带你飞上天!”妈妈得意地向我展示着飞行书包的功能,“瞧,它的底部装有发射器,只要你按下遥控器上的启动按钮,就能立刻起飞。另外,书包上面还配有语音导航功能。这个遥控器还能调节飞行速度和方向。有了这个书包,就再也不用怕堵车了,咱们可以腾云驾雾去上学了!”
5.你觉得哪个片段读起来更可信一些?为什么?
预设:第二个片段更可信,第一个片段中的仙子完全是幻想出来的,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第二个片段中的发射器、导航等设备,都是已经发明出来的,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听起来更可信一些。
6.教师点拨:科幻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你大胆想象的科学技术可能还没发明出来,但是要基于一定的科学常识,令人信服。(板书:科学技术令人信服)
7.全班交流:你曾经有过这样大胆的科学幻想吗?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我来练
1.如果你拥有一个背包飞行器,如果你有一支神奇的笔,如果你有一种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助听器……你会做些什么?
2.在你的故事中,人物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他们可能运用哪些不可思议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使故事的人物有了怎样的神奇的经历?放飞想象,让你的故事把大家带进一个神奇的科幻世界。
我的思考 神奇的科幻世界
有什么样的科技产品
有怎样的情节发展
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和幸福
3.有了神奇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化,自身的经历也会因为这个科学技术而变得非同寻常,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板书:科幻经历/非同寻常)
4.现在,我们就要写一写属于自己的科幻故事了。(出示习作要求:你想象出的科学技术是什么?有了它,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你又有了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把你编创的故事写下来。)
5.动笔之前,先问一问自己:我想象的这个科学技术是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人们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又因 为它有了怎样非同寻常的经历?看看表格里的提示,再动笔创作。
自评他评
科学技术令人信服 ☆☆☆☆☆☆
人们生活发生变化 ☆☆☆☆☆☆
科幻经历非同寻常 ☆☆☆☆☆☆
三、我来修
(一)自评自改
1.写完后,参照表格里的标准,先自己评一评,改一改。
2.组内互读,对照评价表评星,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最后小组选出一篇故事来全班共读。
3.全班共评,针对故事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提出建议,再次修改。
(二)互评自改
同桌交换,互读文章
1.学生交换欣赏习作:写好后读给同桌听,看他们是否能明白你的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修改习作:根据同桌的反馈,对写得不好的地方进行修改,可以用上修改符号。
3.二次交流分享: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修改自己的科幻故事,再次交流分享。
教师小结:每个人都是科幻小作家,把你修改完的故事誊抄上交,我将把全班同学的故事汇集到一起,装订成《班级科幻故事集》,让更多的人来欣赏。
围绕哪些内容思考这些问题?
1.读过的印象深刻的科学故事。
2.查找资料,阅读的科学故事。
3.听别人讲的科学故事。
故事中的科学技术(现实中没有)
故事中最重要的一项科学技术
这些科学技术对生活等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