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2(2016)—第一单元 综合检测卷
第I卷(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散文的文体属性是什么 中国几千年的散文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展史给出的答案是:散文既姓“散”又姓“文”。“散”的含义在于散文体式的繁杂,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一切文章皆属散文,如史传、颂赞、书信、碑铭、笔记等,“文”的含义是行文的非押韵、不讲对仗性,“散文”就是与“韵文”相对的“散体文章”。总之,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忽视的是“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散文的确贵“散”,但这“散”的含义不是中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古代散文中所秉承的“繁杂”和“无所不包”的实用的广泛性。散文不可缺失文学体裁应有的艺术“纯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贾平凹提出“大散文观”,刘锡庆提出“艺术散文观”,吴周文提出“世纪末散文观”,林非则有“广义与狭义散文”互为促进的散文观念等。而对当下散文文体属性的界定最有影响力的,是贾平凹提出的“大散文观”和刘锡庆提出的“艺术散文观”。贾平凹的“大散文观”提倡“大而化之”及“大可随便”的散文创作态度,他也将散文等同于“一切文章”(贾平凹语),这与中国古代散文忽视文学本色,缺失文体“纯度”的唯“散”的散文意识颇有相通之处。不过,刘锡庆反驳贾平凹的“大散文”意识而提倡纯文学性的“艺术散文”,在题材领域,使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水乳交融的密合关系变得狭隘了;在作家对人生的主观感悟方面,也使作家主体意识自由驰骋的审美体验的空间受到了局限。当代文坛的这一散文创作趋向,形成了关于“散文姓甚”的困惑。这种困惑和当前散文界对散文文体观念的大胆创新,使那个存在了几千年的重大散文文体命题,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散文的文体属性究竟是什么
关于散文贵“散”的文体特性,我们不妨这样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散文因“散”而使其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散文的文学表达也能够出神入化。散文是能够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的文体,也是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的文体,它的题材和表现手段都异常丰富。在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散文以小见大地写出社会人生真义。记事、写人时,它不能像小说那样细致、翔实,而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同时,散文家还应对题材进行深度开掘,透视其特别的人生意义,做到新颖、独到、深刻地写社会人生。散文中所写的作家经历和见闻要新颖和独特,所谓“见人之所未见”“道人之所未道”。散文之“散”,还体现在散文是一种文学表达高度自由的文体,它的结构方式是自由和随意的,散文家的个性发挥形成了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散文结构是无定态的,意指散文结构依据作者创作和行文时的文思而定,无需遵循特别的章法和结构模式。再者,散文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只要是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创造新颖别致的结构,这正是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散文的体势虽然是自由、散漫的,但又是“形散神聚”的。“形散”是指散文的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是作者自由、随意挥洒而成的,散文的结构自由开合,自然发展,广泛引鉴其他文体技法。“神聚”是指散文的结构依然有着情绪或理性梳理的内在统一性,依然是持之有度、线索明了、行文有序的,这种内在的有序发展线索,或由情的自然波动的韵律而形成,或由理性表达的层层深化而建构。散文因文学表达方式的自由和洒脱,散文家的情韵、文思、审美思维在其行文的过程中自由飞动,作者的变幻多姿的情思和笔意,以及灵活自由的抒情笔法,将大千世界丰富复杂的审美特征,自然和谐地绘入散文的艺术画面中,使其呈现出令人心醉的流动美和洒脱美。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关于散文文体特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散文是一种充分展示大千世界之美景,自由挥洒作者的主体意识,笔法灵活又有内在发展线索的文体。
B.散文既呈现出作家发掘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度和广度,又透视出作家主观品味人生的情、美、趣、理。
C.散文是作家最真切、自由,也是最富有美感和理性深度地抒写人生内蕴的精纯文学性作品。
D.散文是凡用语言文字表述的,如史传、碑铭、笔记等,且行文不求押韵、不讲对仗性的文学样式。
2.下面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散文观”认为一切文章皆散文,内容不限,写法随意,所以比较容易写。“大散文观”一味强调散文的“散”,忽略了散文的“文学本体性”。
B.“艺术散文观”一反“大散文观”,强调了散文文体的纯文学性,局限了当代散文与社会人生百态之间的关系和作家主体意识发挥的空间。
C.散文的“散”是题旨的开拓和社会人生意义的深化方面,仅需突出与作家表情达意相关联的客体的特征。
D.散文的“散”是广阔而逼真地写人、写事、写景、写社会、写历史,最自由而充分地展示大千世界美的特色和韵味,其结构不受章法和规则限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中国古代散文几千年来始终存在着贵“散”的“文章意识”传统,所以使得散文体式繁杂。
B.“散文姓甚”的困惑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多样化所造成的。
C.散文因“散”而广收大千世界的珍奇景象,作家的主体意识得以自由挥洒,文学表达能出神入化。
D.散文自由表达和突出个性创造的文体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自由地创造出新颖别致的结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成都的春天
刘大杰
①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 ( http: / / www.21cnjy.com ),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北平江南一带看不见的好梅花,成都有,在外面看不见的四五丈高的玉兰,二三丈高的夹竹桃,成都也有。据外国人说,成都的兰花,在三百种以上。外面把兰花看重得像宝贝一样,这里的兰花,真是遍地都是,贱得如江南一带的油菜花,三分钱买一大把,你可以插好几瓶。从外面来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不骂成都的天气,但没有一个不爱成都的花木。
②成都这城市,有一点京派的风味。栽花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花,对酒品茗,在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穷人家住的房子,院子里总有几十株花草,一年四季,不断地开着鲜艳的花。他们都懂得培植,懂得衬贴。一丛小竹旁边,栽着几树桃,绿梅的旁边衬着红梅,蔷薇的附近,植着橙柑,这种衬贴扶持,显出调和,显出不单调。
③成都的春天,恐怕要比北平江南早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月到两个月罢。二月半到三月半,是梅花盛开的时候,街头巷尾,院里墙间,无处不是梅花的颜色。绿梅以清淡胜,朱砂以娇艳胜,粉梅则品不高,然在无锡梅园苏州邓尉所看见的,则全是这种粉梅也。“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和靖先生的诗确是作得好,但这里的好梅花,他恐怕还没有见过。碧绿,雪白,粉红,朱红,各种各样的颜色,配合得适宜而又自然,真配得上“香雪海”那三个字。
④现在是三月底,梅兰早已谢了,正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海棠玉兰桃杏梨李迎春各种花木争奇斗艳的时候。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大的鸟小的鸟,颜色很好看,不知道名字,飞来飞去地唱着歌。薛涛林公园也充满了春意,有老诗人在那里吊古,有青年男女在那里游春。有的在吹箫唱曲,有的在垂钓弹筝,这种情味,比起西湖上的风光,全是两样。
⑤花朝,是成都花会开幕的日子。地点在南门外十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桥边的青羊宫。花会期有一个月。这是一个成都青年男女解放的时期。花会与上海的浴佛节有点相像,不过成都的是以卖花为主,再辅助着各种游艺与各地的出产。平日我们在街上不容易看到艳妆的妇女,到这时候,成都人倾城而出,买花的,卖花的,看人的,被人看的,摩肩擦背,真是拥挤不堪。高跟鞋,花裤,桃色的衣裳,卷卷的头发,五光十色,无奇不有,与其说是花会,不如说是成都人展览会。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醉的大醉,闹的大闹,最高兴的,还是小孩子,手里抱着风车风筝,口里嚼着糖,唱着回城去,想着古人的“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真是最妥当也没有的了。
⑥到百花潭去走走,那情境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极好。对面就是工部草堂,一只有篷顶的渡船,时时预备在那里,你摇一摇手,他就来渡你过去。一潭水清得怪可爱,水浅地方的游鱼,望得清清楚楚,无论你什么时候去,总有一堆人在那里钓鱼,不管有鱼无鱼,他们都能忍耐地坐在那里,谈谈笑笑,总要到黄昏时候,才一群一群地进城。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⑦没有事的时候,你可以到 ( http: / / www.21cnjy.com )茶馆里去坐一坐。茶馆在成都真是遍地都是,一把竹椅,一张不成样子的木板桌,你可以泡一碗茶(只要三分钱),可以坐一个下午。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平日你看不见的东西。有的卖字画,有的卖图章,有的卖旧衣服。你有时候,可以用最少的钱,买到一些很好的物品。郊外的茶馆,有的临江,有的在花木下面,你坐在那里,喝茶,吃花生米,可以悠悠地欣赏自然,或是读书,或是睡觉,你都很舒服。高起兴来,还可以叫来一两样菜,半斤酒,可以喝得醺醺大醉,坐着车子进城。你所感到的,只是轻松与悠闲,如外面都市中的那种紧张的空气,你会一点也感不到。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
一九三六年三月末日于成都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从总写成都的天气宜于养花木开始,到方寸之地的茶馆结束,叙述层次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B.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第③段写无锡梅园苏州邓尉的梅花和林和靖的诗就通过对比来表现了成都的梅花品种多而且好的特点。
C.第⑤段引用“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句子写出了成都花会的盛况,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情发泄,倾城而出的热闹画面。
D.第⑥段写百花潭的钓鱼人,用“无论”“总有”“不管”“总要”“才”等一组词语,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
E.本文以平实的语言、轻松悠闲的笔调,把成都春天的景象和风俗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切感,表达出对成都春天的喜爱之情。
5.文章是抓住成都的春天的哪些特点来描绘的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6.请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杨柳早已拖着柔媚的长条,在百花潭浣花溪的水边悠悠地飘动。
②堤边十几株大杨柳,垂着新绿的长条,尖子都拂在水面上,微风过去,在水面上摇动着美丽的波纹。
7.文章最后一句“我时常想,一个人在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住得太久了,会变成一个懒人,一个得过且过的懒人”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评卷人 得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易、父肩吾,并《南史》有传。
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十围,容止颓然,有过人者。父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记。东海徐摛为右卫率。摛子陵及信并为抄撰学士。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当时后进,竞相模范,每有一文,都下莫不传诵。累迁通直散骑常侍,聘于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领建康令。
侯景作乱,梁简文帝命信率宫中文武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余人营于朱雀航。及景至,信以众先退。台城陷后,信奔于江陵。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及即位,转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加散骑侍郎,聘于西魏。属大军南讨,遂留长安。江陵平,累迁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俄拜洛州刺史。信为政简静,吏人安之。时陈氏与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武帝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惜而不遣。寻征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群公碑志,多相托焉。唯王褒颇与信埒,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大象初,以疾去职。隋开皇元年卒。有文集二十卷。文帝悼之,赠本官,加荆、雍二州刺史。
(节选自《北史·文苑传》,有改动)
8.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后进,竞相模范 范:效法 B.梁元帝承制,除御史中丞 承:沿袭
C.明帝、武帝并雅好文学 雅:高雅 D.自余文人,莫有逮者 逮:赶上
9.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B.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C.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D.周孝闵帝践阼/封临清县/子除司水下大夫/出为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进爵义城县侯
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庾肩吾为梁太子中庶子,庾信任抄撰学士。庾氏父子与徐摛父子出入太子宫中,受到极高的恩宠和礼遇。
B.“侯景之乱”爆发,梁简文帝派庾信率领宫中文官武将上千人守朱雀航,侯景兵到,庾信率领众人先行撤退。
C.庾信出使西魏,本出于皇帝之命,出仕北朝也实属无奈之举,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
D.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庾信还未完成使命回到梁朝,就赶上西魏率兵南下。江陵被平定后,庾信留在北方,再也没能重返江南故乡。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子在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
译文:
(2)信虽位望通显,常作乡关之思,乃作《哀江南赋》以致其意。
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许浑:润洲丹阳(今江苏镇江)人,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②汀洲:水中小洲。
12.本诗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颔联的妙处。
1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析。
评卷人 得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一句是: , 。
(2)《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在易水诀别时,歌曰: , !
(3)王维《使至塞上》中“ , ”一联,写了在边塞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第II卷(非选择题)
评卷人 得分
四、语言知识基础
15.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
②当一些年纪较大的群众前来咨询时,消防官兵用最 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方式向他们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切实增强了普通群众的消防意识。
③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简洁 如临深渊 B.南辕北辙 简捷 如履薄冰
C.买椟还珠 简洁 如临深渊 D.买椟还珠 简捷 如履薄冰
1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郭川驾驶“青岛号”无动力帆船,经过137天的艰苦航行,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环球航行第一人。
B.保健品产业之所以蓬勃发展的原因,除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外,还有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银发族”对保健品的需求旺盛。
C.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D.平时煮粥,大家都喜欢把粥熬得稠稠的,觉得这样的粥具有细腻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很好的食欲,脾胃虚弱的人容易吸收。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春天,我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细瘦的胳膊,紧扶着我锈钝的犁。 。 。
。 。 。 。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①我要做的是紧咬牙关,闷着脑袋,拼尽全身力气,压到我的犁头上去
②深埋在泥土里的树根、石头,磕绊着我的犁头,消耗着我成倍的体力
③可我懂得我没有权利逃避,在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所给予我的责任
④我汗流浃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垦的泥土上
⑤我无须问为什么,也无须想有没有结果
⑥我不应该白白耗费时间,去无尽地感慨生命的艰辛,偏偏给了我这样一块不毛之地
A.①④②③⑥⑤ B.②④③⑤⑥① C.①②④③⑤⑥ D.②①④⑥③⑤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续写三句恰当的话,使它们形成排比句,并让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绿叶如墨的林地里,我们谁没有幻想过成为一只自由飞翔的小鸟 ① , ② , ③ ,
19.根据要求写一段话,限40字以内。
某学校高三年级举办学习方法交流会,还 ( http: / / www.21cnjy.com )邀请了高一高二年级的学习委员参加。一开始,主持人说了一段开场白:“……对今天要交流的内容,许多学习好的同学做了认真的准备,下面请大家认真地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吧!”结果,本来比较活跃的气氛一下子沉闷下来,交流会一度冷场。两周以后,高一年级召开同样的交流会。某班学习委员担任主持人,他认真研究了高三交流会的冷场原因,说了一段很好的开场白。本来,因邀请了高三的优秀生,会场气氛显得很严肃,主持人的开场白,一下子使会场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请写出这位主持人的开场白。
评卷人 得分
五、作文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初夏的轻风吹过,
那时花开了,
你走过我的窗前,
飘来阵阵清香。
连蝴蝶也驻足了,
来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如今的思绪,
只为了那时花开。
请以“那时花开”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和套作。
参考答案
1.D
【解析】D项是传统的说法,没有考虑“文学本体性”的艺术追求。
2.A
【解析】“比较容易写”无中生有。
3.C
【解析】A.强加因果,B.“散文姓甚”的困惑与“中国文坛的散文观呈现多样化”两者没有必然联系,D.应在“遵循散文文体的创作要求”的前提下。
4.CD
【解析】C项,“成都人借花会的机会来尽 ( http: / / www.21cnjy.com )情发泄”表述错误,文中说“好像是闷居了一年的成都人,都要借这个机会来发泄一下似的”。D项,“写出了成都人爱谈笑、喜热闹的特点”错误,从语境来看应该是“表现了成都人的轻松、悠闲”。
5.①成都的花木品种多,无一不好,春天来得早;②成都花会的盛况;③成都人轻松、悠闲的生活。
【解析】无
6.①“悠悠”,原意为“形容从容不迫,自在”,用在这里,传神地描摹出了杨柳柔媚的长条的飘摇自在之态,同时具有一种音韵美。
②“摇动”含有人为的意思,用来写微风过去,柳条的尖子在水面拂出的层层波纹,既形象贴切,又富有情味。
【解析】无
7.示例一 情感:对成都的喜爱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情。从文章内容看,成都的花木惹人爱,作者喜爱成都的春天,喜爱成都闲适、轻松、悠闲的生活,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成都的喜爱。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成都和在成都生活的由衷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 情感:既有对成都的喜爱,也有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都轻松、悠闲生活的担忧。从文章内容看,作者对成都是喜爱的,但这篇文章写于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外面都市中已透着“紧张的空气”。因此“懒人”“得过且过的懒人”是一语双关,作者担忧因此消磨了斗志,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意。
【解析】无
8.C
【解析】雅:此处为副词,表程度,可解释为“很”。
9.C
【解析】可以根据“封”“除”“出”“迁”“开”“司”“进”等词来断句。
10.C
【解析】“但作者对此还是流露了不满和讥讽”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此意。
11.(1)父子在太子的宫室里,出入于皇宫禁地,深受恩宠礼遇的荣耀,没有人能跟他们同样多。
(2)庾信虽然地位声望都很显赫,但常常怀有思念故乡的深情,于是创作《哀江南赋》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绪。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力。翻译时应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准确理解。先看句式上是否有特点,再看句子中有无词类活用现象,有哪些关键词,哪几个词是翻译的难点。最后要联系具体语境,采用适当的方法去翻译。得分点:(1)“禁闼”“莫”“隆”;(2)“显”“乡关”“致”。
【备注】【参考译文】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祖父庾易、父亲庾肩吾,都在《南史》中有传记。
庾信年幼时就才识卓越,聪慧无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博览群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身长八尺,腰带长十围,容貌举止都很恭顺,有过人之处。父亲庾肩吾,是梁太子中庶子,主持管记的工作。东海人徐摛为太子东宫右卫率。徐摛的儿子徐陵和庾信一起任太子的抄撰学士。父子在太子的宫室里,出入于皇宫禁地,深受恩宠礼遇的荣耀,没有人能跟他们同样多。他们的文章文辞华美绮丽,因此世称徐庾体。当时后辈们都互相争着效法学习,常常刚有文章一出来,都城人们没有不传诵的。庾信多次升迁后做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东魏。文章辞令,被邺下之人广为称道。回来后又做东宫学士,兼任建康令。
侯景之乱时,梁朝简文帝命庾信率领宫中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武官员千余人扎营朱雀航。等侯景兵到达时,庾信(因敌军众多而)率领众人先行撤退。台城陷落后,庾信逃到江陵。梁元帝沿袭以前的制度,授庾信御史中丞之职。等梁元帝登基即位,转授右卫将军,并封他为武康县侯,又加授散骑侍郎,他奉命出使西魏。恰好西魏大军向南方征讨,于是被扣留在长安。江陵被平定后,(他在西魏)多次升迁做仪同三司。
周孝闵帝继位,封庾信为临清县子,授官司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下大夫。出任弘农郡守。又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提升爵位为义城县侯。不久后又授官洛州刺史。庾信为政简约沉静,官吏百姓都感到安适。当时南朝陈氏与北周友好交往,南方北方流散寄居他乡的人,都被允许各自回到他们的故国。陈朝于是请求放回王褒及庾信等十几个人。北周武帝只是放了王克、殷不害等,庾信及王褒都因被武帝喜爱而不被放回。不久庾信被征召为司宗中大夫。明帝、武帝都很爱好文学,庾信特别受到恩宠礼遇。乃至赵、滕几位王侯,对庾信也款待备至,犹如百姓间的平等交往。众多王公的碑铭文志,多拜托庾信撰写。只有王褒与他不相上下,其余文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他。
庾信虽然地位声望都很显赫,但常常怀有思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乡的深情,于是创作《哀江南赋》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情绪。大象初年,因疾病辞去职务。隋开皇元年去世。有文集二十卷。文帝哀悼他,追封原来的官职,再追加荆、雍二州刺史。
12.颔联写登楼晚眺之景:云升日落,一阵凉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突起,雨势迫在眉睫。虚实结合,既是对眼前景致的描写,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暗示(又蕴含了一种社会生活的体验,风是雨之先导),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解析】无
13.①思乡之情。首联写登临城楼,眼前的蒹葭杨柳似水中的小洲,让诗人想起万里之外的江南故乡,触景生情,一股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②国家衰败的慨叹(吊古之情)。颈联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年的秦苑汉宫,如今望去,已是绿芜遍地,唯有鸟蝉凄鸣,不识兴亡。尾联感叹不要问当年秦汉兴亡事,熔铸着诗人感古伤今的悲凉慨叹。
【解析】无
14.(1)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2)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解析】无
15.D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意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简捷:①直截了当。也作简截。②简便快捷。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如履薄冰: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其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辨别使用哪个词语。根据①句句意,应选“买椟还珠”,排除AB选项。根据②句中说话对象是年纪较大的群众,所用语言应当直截了当,此处应用“简捷”,排除C。故选D。
16.A
【解析】B项,句式杂糅,“之所以蓬勃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原因”可改成“之所以蓬勃发展”或“蓬勃发展的原因是”;C项,两面对一面,搭配不当;D项,“粥具有……很好的食欲”,搭配不当。
17.B
【解析】解答本题时可借助捆绑法和瞻 ( http: / / www.21cnjy.com )前顾后法,看六个句子,⑤⑥句在反面谈不应该做什么,①句在正面谈要做什么,所以⑤⑥①句应该捆绑在一起,看选项只有B项符合,通过前后语境来验证就可以了;横线后面的句子是解释努力的原因,前面放上⑤⑥①句恰好衔接得上,故选B项。
18.①在繁花似锦的草地上 我们谁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幻想过成为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②在天光云影的湖面上 我们谁没有幻想过成为一只盘旋低飞的蜻蜓 ③在白云悠悠的蓝天下 我们谁没有幻想过成为一缕随风远行的云朵
【解析】无
19.对今天要交流的内容,每位同学都很熟悉,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信对大家都会有启发。
【解析】无
20.
那时花开
张怡可
百花竞放,香飘四野,芬芳馥郁,沁人心脾。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然而花之绽放是需要条件的,常言道: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错,人们往往只是惊羡于花朵的香艳,却 ( http: / / www.21cnjy.com )没有想到当花还是花骨朵儿的时候,浸透了多少汗水和泪水。花儿开放的精彩就在“那时”。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心动魄啊!暗香拂面,王安石发现了那时花儿凌寒独自开;昙花一现,美丽转瞬即逝,川端康成却敏锐地发现了那时“花未眠”。
世间许多事都是如此。当心愿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美梦成真的那一刻,人们只看到了鲜花和笑脸,只听到了欢呼和掌声,又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隐藏着的巨大的艰辛和无比的苦涩呢!
还是孟子说得好,“故天将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都在这方面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那时,司马迁身受奇耻大辱却隐忍苟活,“恨私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有所不尽”。他数年如一日,在地狱般的环境中奋笔疾书,终成《史记》。司马迁的信念之花开放得沉重而绚烂。
那时,轮椅上的霍金全身瘫痪,不能动弹,然而他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脑中的每一根神经都异常活跃。他以非凡的意志和超人的力量坚持不懈地钻研,将自己锻造成当代的“爱因斯坦”。霍金的毅力之花开放得耀眼而美丽。
那时,整整7年,2 500多天的时间里,菲尔 ( http: / / www.21cnjy.com )普斯几乎天天凌晨5点起床下水训练。这是怎样的艰辛,怎样的坚持啊!我们无法想象,也不敢去想象。我们看到的只是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勇夺8枚金牌,创造世纪奇迹时的狂喜。菲尔普斯成功了,他的成功向人们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天才源于勤奋,源于不懈地拼搏和奋斗。菲尔普斯的奋斗之花开放得令人震撼。
那时,李白不受朝廷重用,却并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灰心丧气之举,他一吟便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豪迈!还有那时的陶潜看不惯官场腐败,百姓遭殃,却决无低沉自伤的话语,一唱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魄!
那时花开,花开那时。如果人们能走回“那时”,或许我们就不会单单惊羡于花之香艳了,而更多的会是钦佩和感动。
希望美丽之花常绽枝头,但愿成功之花永开心间!
【解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作文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时花开”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考生审题立意的关键在于明确“花”的含义,并准确把握“花开”的条件。“花”可以设定为一个特定的事物,它可以是抽象的或具体的事物,诸如“心愿”“理想”等;“花开”指(心愿、理想等)最终得以实现;“那时花开”中的“那时”应该理解为“花开”的必备条件。写作时可以通过记叙、抒情和议论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反映条件与结果的特定关系。考生可以优先选择写文学色彩较浓的散文或者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可以通过一件事形象地表现“那时花开”的主题。此文写作思路十分清晰,作者运用联想,由此及彼,由花及人,将“花”和人们的心愿、追求等联系起来,推而广之,以小见大,揭示了必要条件与特定结果的逻辑关系。叙议结合,叙得简洁,议得精当。援例丰富,恰当的引用也使文章增色不少,足见作者文学功底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