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从以上的图片,大家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课程标准: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走向汇合前的世界——分散的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亚述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第安文明走向汇合前的世界探究:14、15世纪的西欧是什么样的状态?材料一:威尼斯在亚德里亚海之外的海上贸易仅出口一项每年就达 1000 万达克特,进口也一样多。1/4 以上的出口是与米兰公国进行的,这个公国的首都…通过威尼斯出口的布就有 48000 匹。
——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材料二:经济渗透使西部欧洲摆脱了传统的静止状态,……商业和工业不再仪仅处在从属于农业的地位,而是反过来对农业起作用。农产品不再只供土地的所有者和耕作者的消费,而是作为交换商品、或原料卷入总的商品流通系统。
走向汇合前的世界探究:14、15世纪的西欧是什么样的状态?材料三:每一个有钱人都把自己的资金存入商人办的银行,以备日后支付款项之用……佛罗伦萨便在 13 至 15 世纪成为欧洲的第一个银行城。贸易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金融业的发展走向汇合前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手工工场的出现走向汇合前的世界走向汇合前的世界——传统商路的阻隔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ies 15C末16C初,西欧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开辟了自大西洋沿岸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叫做“新航路”,又称“地理大发现”。 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 1492-1493年1487-1488年1498年1519-1522年太 平 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亚 洲欧 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两条航线四个人物欧洲东西西欧—非洲(好望角)—印度西欧—美洲—亚洲—西欧 新航路的开辟文明的链接——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探究: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对整体世界的认知扩大,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贸易范围——扩大
贸易中心——转移蔗糖、烟草、金银布匹、枪炮、金属制品奴隶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商品种类——增加论从史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材料一:
在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主要港口但泽,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商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论从史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价格革命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一: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
“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材料三:引发殖民扩张,掠夺巨额财富促进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人类文明从分散走向整体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学设计
课题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后,主张以学生会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就教材编写而言,新课标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更加侧重于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一课的侧重点从新航路开辟的史实转变为新航路开辟后,各独立文明之间交往的开始与密切。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课标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课,是中华文明板块结束之后,以全球视角,其他文明板块的开端。15世纪开始,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分散的文明开始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本课以此为切入,以子标题对比的手法,勾勒出新航路开辟前文明分散的状态;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联成一个整体,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
高一上学期,学生已经完成了政治文明的全部学习,对各区域政治文明的发展有了大致的了解。初中阶段也学习过新航路开辟的内容,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比较熟悉。
学生在初高中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涉及到世界地理部分。对世界各大文明的地理分区与现状比较熟悉。高一下学期已经学习到经济地理部分,涉及世界市场,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其他学科的基础。
实验班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逻辑分析严密,参与度比较高。
课程标准
概述新航路开辟原因,条件以及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前,世界上几大主要的文明区域。知道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理解“地理大发现”出现的原因和“地理大发现”对人类文明进展的影响——世界开始联成一个整体,各大文明开始相互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过程与方法
以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影响为引入,以世界地图的发展为线索,给学生出具史料,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和地图的发展,分析新航路开辟前世界文明分散的状态,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发展发生的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体会探险家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人类文明发展之不易,珍惜当下和平的世界,引导学生对待不同文明, 保有包容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各文明间联系的改变;对世界市场雏形的理解。
教学手段
史料的使用:包括历史地图、文献资料、历史图片等
多媒体的使用
以史料为基础,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上打出几个同学们熟悉的国际品牌logo(星巴克、苹果)和淘宝的海淘网页。提问:同学们对PPT上给出的这些logo应该都比较熟悉,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今天大家可以在中国坐在来自美国的星巴克里喝咖啡,用着乔布斯建立的苹果手机呢?
进入新课
关注如今身边林林总总的国际品牌,自己喝的星巴克咖啡,用的苹果手机,吃的肯德基、麦当劳,穿的阿迪达斯、耐克等。思考,如今我们能用到来自其他国家品牌的产品,是源自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的作用。
从学生身边接触的品牌、产品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当今世界市场的现状,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出示托勒密所绘制的世界地图和15世纪后人们所绘制的地图。
请同学们思考,这两幅地图的差异,及出现差异的原因。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就进入到《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二、根据两幅地图,分析这两幅地图的差异,理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在不断的扩大、全面。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地理大发现。
以历史地图作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图,分析史料。并形成空间上的感知,让历史学习不再脱离与其他学科的学习。
三、
那文明交往的航线开辟之前,世界各文明是什么状态呢?
出示中华文明、亚述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美洲文明的考古发掘成果,引导学生思考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文明间的状态,并分析哪些现象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区域进入到文明阶段。
三、
根据PPT上中华文明、亚述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美洲文明的考古发掘成果,分析新航路开辟前,各文明间是出去相互独立的状态。文字、国家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诞生。
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时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原始史料是最具说服意义的。引导学生以全球的眼光看待各大文明,了解世界各大文明的博大精深,文明之间是没有优劣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下面,我们把目光转到地中海沿岸。
提出探究问题:14、15世纪的西欧是什么样的状态?
教师给出史料:
材料一:威尼斯在亚德里亚海之外的海上贸易仅出口一项每年就达 1000 万达克特,进口也一样多。1/4 以上的出口是与米兰公国进行的,这个公国的首都…通过威尼斯出口的布就有 48000 匹。
——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
材料二:经济渗透使西部欧洲摆脱了传统的静止状态,……商业和工业不再仪仅处在从属于农业的地位,而是反过来对农业起作用。农产品不再只供土地的所有者和耕作者的消费,而是作为交换商品、或原料卷入总的商品流通系统。
材料三:每一个有钱人都把自己的资金存入商人办的银行,以备日后支付款项之用……佛罗伦萨便在 13 至 15 世纪成为欧洲的第一个银行城。
材料四:图片《放贷者和他的妻子》和新航路开辟前,航海家的桌子。
五、
教师提问:
为什么不能直接从陆路到达东方呢?“新航路”究竟新在哪?
出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图。
六、
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结合地图,请学生完善新航路开辟的史实。中心、方向、航海家、终到地。
七、
提出探究问题: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PPT1:世界地图和材料一。
所谓的商业革命,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随之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垄断地位逐渐被葡萄牙西班牙尼德兰英国所取代。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PPT2:世界贸易方向图。
PPT3:物种引进图。及材料二。随着西方殖民时代的到来,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的饮食结构,欧洲的家畜,如马、牛、山羊则影响和改变北美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PPT4:材料一:
在从事波罗的海谷物贸易的主要港口但泽,黑麦、大麦和燕麦的价格在1550至1600年间分别上涨了247%、187%和185%。
——《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商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PPT5:
材料一: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二:
“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材料三:黑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图。
八、展示世界地图的演变。
材料: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
——马世力主编《世界史纲》
引导学生分析,世界发生的改变。
四、
学生阅读史料,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贸易发展、农产品的商品化、金融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出现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五、
学生探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碍了传统商路。
六、
结合教材,利用地图。得出结论。新航路开辟的中心:葡萄牙、西班牙;两个方向:东、西;四个航海家:麦哲伦、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到达的地区:环球航行、好望角、美洲、印度洋。
七、
小组合作,根据史料讨论。得出结论。
商业革命: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贸易种类增加。
价格革命: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崛起。
殖民扩张开始,掠夺巨额财富,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八、学生根据地图的演变和材料,得出结论。世界在逐渐的联成一个整体。所以我们应该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发展,文明和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文明的发展最终导致社会的变迁。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理解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差别。
五、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探究的能力
六
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自主学习。
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利用史料分析,得出结论。
八、上升到史观层面。引出整体史观、文明史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分散的文明→新航路的开辟→文明的整合→世界联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课程标准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课堂中使用的史料过多,学生阅读有些吃力。对史料的拿捏不够。
关于公开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概述新航路开辟原因,条件以及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根据课程要求我做了深入地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目标1:了解新航路开辟前,世界上几大主要的文明区域。知道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理解“地理大发现”出现的原因和“地理大发现”对人类文明进展的影响——世界开始联成一个整体,各大文明开始相互影响,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目标2:以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现实生活的影响为引入,以世界地图的发展为线索,给学生出具史料,引导学生根据史料和地图的发展,分析新航路开辟前世界文明分散的状态,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文明发展发生的改变。
目标3: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体会探险家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不断创新,勇于探索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人类文明发展之不易,珍惜当下和平的世界,引导学生对待不同文明, 保有包容的态度。
这里之所以制定目标3是因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过程中,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极易受到西方霸权主义思想的影响。偏激的认为哪些文明是优秀文明,哪些文明是劣势文明。这样使得不和平因素在青少年学生中蔓延。因此,我认为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是正确的。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第一个环节是利用学生身边的国际品牌logo和淘宝近几年推出的“海淘”作为课程引入。一方面,这些现象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现象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是学生理解什么是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究竟有何意义。再者,以这样的形式引入,使得学生容易参与到课堂中,如,有些学生开始低头看自己的鞋子,阿迪达斯、耐克、纽拜伦等。
从第二个环节开始,学生就开始在我的引导下,阅读史料,小组讨论,分析史料,得出结论。我给学生提供的史料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类:历史地图、近年来的一些学术成果、历史图片、经典著作的内容。学生利用史料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并积极发言,通过教师的一步步引导,对比新航路开辟前后,世界状况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了解了史料的分类和价值,深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研究基本态度。地图的展示也让学生知道,学科不是独立存在的,学科和学科的交叉,探索出新的视角,是未来学术发展的方向,也加强了学生文科综合的能力。
(三)存在问题反思
1、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以至于每个环节都很匆忙,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活动、感知、的时间。应加大学生讨论的环节。
2、运用教学经验不够,心理素质需要加强,因为紧张表述不够自然,显得比较刻板。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我想到的解决办法是:1、多听课,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取经”,然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慢慢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2、多进行教学交流,取长补短,逐步完善教学方法。
3、史料的运用过多,尤其是文字史料的运用量太大,忽略了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在短短40分钟之内,学生对史料的理解程度远远不够,尚未形成严密的逻辑分析。这个的解决方式是1. 在备课时,尽量精简史料,印发学案,先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课前先熟悉史料。2.可增加视频资源的使用,给学生直接的视听感觉,更能直接、深刻的了解历史进程。
经过这次课堂教学的反思,我在教学设计环节得到提高,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更加准确,并且学会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加入一些创新目标的设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教学过程的锻炼,从增加课堂控制力和学生互动力这两方面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