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一中 都昌一中 丰城中学 赣州中学
江西省 景德镇二中 上饶中学 上栗中学 新建二中新八校
2025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长: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小题。
人类安全感的匮乏与生俱来,只要看看这浩渺无边的世界,我们就很容易感到自身的渺
小。生命之短暂,犹如白驹过隙,有限性既是人存在的本质,也是我们无法逾越的现实。但人
之所以为人,还在于我们具备以有限之躯遥想无限的本能,而写作便是人类对抗时间的一种方
式。伟大的短篇小说家总是用各种故事去穷尽生命的可能,从莫泊桑、契诃夫到欧·亨利莫不
如此。在他们笔下,时间对生命的宰制会被故事所祛除,读者也愿意将自己托付给作品。和人
物同呼吸共命运的阅读过程,常常让我们因为洞悉了生命的更多可能而倍感安慰——原来人生
可以如此,命运还可那般。短篇小说的力量,正来自于逻辑的自洽。是故事本身的情节逻辑和
小说家的叙述逻辑,提供了一个可以用因果律解释的艺术世界。这意味着真实首先来源于逻
辑,因其合乎逻辑,所以我们才会掌握故事的因果与过程,逻辑让阅读变得安全。而越是严密
的逻辑,比如闭环式的逻辑链条,就越容易让读者从安全的阅读里感知力量,因为他会用逻辑
推测情节的发展,当自身的阅读期待被满足后,读者也由此确证了自我。
可是总有例外。很多伟大的短篇小说,都会在逻辑闭环以外制造突然的情节反转。反转打
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让我们猝不及防。由此获得的体验,甚至可用本雅明所说的“震惊”和
“眩晕”来形容。然而,精妙的情节反转却不是对逻辑闭环的破坏,倘若读者细细品味,便能
感知反转往往早有先兆,它会隐藏于之前的伏笔,并以出人意料的结尾绽放光芒。换言之,反
转不是逻辑的断裂,而是闭环以外的延展。读者对反转的思考,总会形成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
的阅读惊喜。可以确定的是,伟大的短篇小说一定是顺理成章,无论其逻辑如何闭环与反转,
最终都会以情节的百转千折,敞开读者生命体验的无尽可能。
今人谈鲁迅,多从思想和审美之维陈其高远,殊不知《狂人日记》这部现代白话小说的开
山之作,其实胜在了逻辑的坚实。作为一部意识流小说,鲁迅用十三则“语颇错杂无伦次”的
日记讲述故事,但无比清晰的逻辑闭环又彰显了狂人的理性。这位别人眼中的疯子,凭本能感
觉到了一个阴谋的存在,于是他观察寻访,待发现赵家的狗也要“看我两眼”时,便在坐实这
个阴谋的同时开始了绝地反击。他的方法就是给别人做思想工作。不过在此过程中,狂人也被
这样的一个事实警醒,原来自己也参与了吃掉妹妹的阴谋。面对历史的吃人本质,狂人最终发
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从意识到危险,再到观察与坐实阴谋,接着实施反击和发现历史的
恶,狂人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不得不说,正是作家严丝合缝的叙述逻辑,才让世人眼中的
“狂人”从一个精神病患反转为理性清明的启蒙战士。在这当中,表层文本模仿精神病患的胡
言乱语,以符合医学知识和逻辑的叙述形成病相报告,而潜文本则步步为营,通过追踪狂人缜
密的理智行动实现逻辑闭环。两个链条相互映照,最终以潜文本反转显文本的方式,完成了一
次伟大的启蒙书写。由此可见,是逻辑而非想象,让白话小说脱离了古代神魔仙侠和志怪传奇
的文学传统,进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小说。
还有莫泊桑的《项链》。在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中,莫泊桑用一个无比惊艳的反转式结
尾,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8 页
充分证明了逻辑的力量。当伏来士杰太太告诉玛蒂尔德,项链其实只值五百金法郎时,读者
大可在震惊之余,回过头去寻找作家的伏笔。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
去参加舞会,不幸项链丢失,可怜的她为此付出了十年艰辛。基于契约精神的欠债还钱构成
了作品的逻辑闭环,而暗示项链为假的多处伏笔,则将结尾的反转变得合情合理。至于说出
真相的残忍,事实上已将作品导向了更为复杂的理解层次。从这个角度看, 《项链》最终
以逻辑的闭环和反转,敞开了读者面向语言哲学的思想空间。
以上列举的两部作品,当然是短篇小说逻辑完备的理想之作。可惜的是,很多作家似乎并
未意识到逻辑混乱带来的后果。因为不合逻辑的故事情节,只会造成“极端化写作”的盛
行。对于这一问题,於可训先生有段话甚为精当。他说: “一直以来,文学创作中存在一
种现象,表现是没来由地把一切苦难都加到一个人身上,让她(或他)永远在荆棘丛中行走,
不论时间长短、程度如何,最终都是遍体鳞伤或走向死亡。这种‘极端化写作’,最先源于
一种电视剧的情节模式,而后见之于小说创作,再后来便成为一种流行的写法。在这些作品
中,我们看不到主人公的苦难发生的生活逻辑,也看不到接踵而来的苦难之间的社会关联,
甚至连对主人公造成伤害的天气,也是要风来风,要雨是雨,可以由作者随意调度。”鉴于
此,我愿强调作家的谦卑:与其在极端化写作中凭借想象呼风唤雨,倒不如放弃自己作为创
造者的上帝意识,甘愿追随生活的逻辑,顺“理”而成章。唯有夜读这样的好作品,我们才
能让一天的生活“始于平庸而终止于辉煌”。
摘编自叶立文《闭环、反转与敞开——短篇小说的逻辑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人类因自身渺小和生命短暂而安全感匮乏,写作成为人类对抗时间、探索生命可能的
方式,其中短篇小说以其独特逻辑构建的艺术世界给予读者安慰与力量。
B.短篇小说的逻辑自洽使读者能够依据情节逻辑和叙述逻辑掌握故事因果与过程,这种
可预测性让阅读变得安全且能使读者在满足期待中感知自身与作品的联系。
C.情节反转虽打破常规阅读期待带来强烈冲击,但它与逻辑闭环并非相悖,而是在遵循
逻辑的基础上对故事的进一步拓展,使读者收获意外与情理交融的阅读惊喜。
D. 《狂人日记》和《项链》作为短篇小说逻辑完备的典范,二者皆以严谨逻辑构建故
事,且都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社会吃人的现实问题,引发读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思
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从人类的存在状态及写作的意义入手,逐步引出短篇小说逻辑自洽这一核心
观点,并阐述了其与读者阅读体验的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逻辑清晰。
B.文章在论述情节反转时,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精妙的情节反转与逻辑断裂的情
况进行对比,突出了情节反转需遵循逻辑且有伏笔铺垫的特点。
C.以《狂人日记》和《项链》为例证时,文章不仅详细剖析了二者的逻辑构建方式,还
深入挖掘了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如《狂人日记》对现代小说转型的推动作用。
D.文章在批判“极端化写作”时,先阐述其现象及特征,再引用於可训先生的话揭示其
来源,最后提出作家应遵循生活逻辑创作的观点,论证结构完整严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若短篇小说能够营造出逻辑严密的艺术世界,读者就能在阅读中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并
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作品也就能成为经典之作。
B.莫泊桑《项链》中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是由其爱慕虚荣的性格、朋友的欺骗以及社会
阶层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作品逻辑关联不大。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2 页 共 8 页
C.“极端化写作”之所以流行,是因为部分作家在创作中过度强调想象而忽视生活逻
辑,妄图以随意构建的情节吸引读者,却导致作品缺乏深度与说服力。
D.作家在创作时应在遵循生活逻辑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将逻辑与想象有机融合,这
样才能创作出既富有创意又真实可信、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优秀作品。
4.简要分析《项链》中莫泊桑是如何通过情节设置来体现逻辑闭环与反转的,请结合文本
具体阐述。 (4 分)
5.文章提到“极端化写作”,请结合文本,探讨在文学创作中如何避免陷入“极端化写
作”的误区。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小题。
文本一:
风陵渡
端木蕻良
他又望了一下天上的月亮,远处的天虽然混沌,但是①月光非常好,饱满而且清亮,完全
是北方原野的理想的月光,月光照在河里,也闪着银色的鳞片。
唉,多少年没有这样好月亮了。
他把船上的缆绳仔细看了一下,立起身来想走。
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看不出是什么人来,只看见两个人影,一摇一晃的。他急于要回去
睡觉,也没有心思细看,他向回家的路走去。
但是人的脚步声,却向他追赶过来,而且哇啦哇啦的向他讲顶憎恨的那些话。他有些恐
惧,又有些悲哀, 自己后悔不该半夜里出来。
“你的——老头子 哈哈哈,你……领我们渡河去吧!”
“哈哈哈!”另外那个敌兵也大笑起来,玩笑的向对方的脑上打了一下。
老汉不作兴回答,一直没有响。
他们跑到船上,坐下来。
老头子看他俩坐下来喘气,他用半个眼睛在看他们。
“把船放到水里去!”那个啤酒桶样的兵命令他。
“不能,我一个人推不了这船的!”马老汉阴郁而且固执。
“行不行!”那兵拿出了枪。
老头子很平静的把船推下水里去,他忽然的想笑。
他随着那船顺着水溜顺下走,他想大声的像年青时撑船一样,吆喝一通。但是他没有,仍然
很认真的说一次。
“溜大,你们可要死的。”
两个兵并不听他的话,“推呀,这老滑头,你推不推!”
“反正你们要死的!”老头子阴郁的说,但是马上又缩住了,他很快的去推船。
②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
船在水面上浮起来了。
“好呀,好呀!”
船完全流在大溜里了的。
两个敌人像两根黄色的萝卜一样在船板上转。他们俩一并排的在模仿日本舞蹈的那种偶人的动
作,而且得意的笑着。
船在像一片打滚的落叶一样的转了,他俩还在跳,仿佛就在水面的旋涡上他俩也一定要跳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 3 页 共 8 页
一样。
忽然一声狂笑声,在半空中扯起。马老汉毛骨悚然的笑声扯起来了。
“哈哈哈哈!”
像屋瓦的磔裂……。
“哈哈哈哈……”
像年老的古树的崩折。
“哈哈哈哈……”
马老汉从心里、眼里、口里、泪里和血里一齐都笑起来了。他的最后的一缕生命,都化作了
笑声,尖锐的冲散在天空。
两个敌兵,这时候,才像大梦初醒似的,想起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大溜在涡旋,他们就是在
涡旋里。他们不再笑了,立刻慌乱的跳下水里去,想逃命。
涡旋里,逃不了命的,就是鱼也得丢下两片鳞片,才能转个身。
一种复仇的和对于生的抗议的连串的大笑,还在河面上浮摇。
一个白发的老人立在船面上大笑,血和泪,天空和河水交流的大笑。
“哈哈哈哈……”
那条黄河面上,亘常浮载着的生命的破船,从此被一条卷起的水舌,舐食了一下,便什么都
不见了。
但是水面上还扯起那一道惨笑,③好像那一切银色的月光,都是笑声的实体,洒落在水上、
沙上、土上和天间,三个人便立刻不见了。随着笑声滚到水里……
(有删改)
文本二:
黄河
萧红
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央
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俺想,赵城可还离火线两三百里,许是不要紧……”他向着兵士,“咱中国的局面怎么样
听说日本人要夺风陵渡……俺在山西没有别的东西,就是这一只破船……”
兵士站起来,挂上他的洋瓷碗,点燃一支香烟,整理着他的背包。黑色的裤子,灰色的上衣衣
襟上涂着油迹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
朗,温和而宽弛,就像他在草原上生长起来的一样。
“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
“带个信……”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这忙乱是从他的心底出发的。带什么呢 这河上没有什
么可告诉的。“带一个口信说……”好像这饭铺炒菜的勺子又搅乱了他。“你坐下等一等,俺想一
想……”
风陵渡侧面向着太阳站着,所以土层的颜色有些微黄,及有些发灰,总之有一种相同在病中那
种苍白的感觉。看上去,干涩,无光,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制伏的那种念头,会立刻压住了你。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我就要赶火车去……你慢慢地喝吧……再会啦……”
阎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他看着杯子底上有些泥土,他想,这应该倒掉而不应该喝下去。但当
他说完了给他带一个家信,就说他在这河上还好的时候,他忘记了那杯酒是不想喝的也就走下喉咙
去了。
奔向同蒲站的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
“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啦 ”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 4 页 共 8 页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本一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现了马老汉从恐惧悲哀到复仇快感的心理转变过
程,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B.文本一的语言富有诗意,如 “月光照在水上面,白花花的一片汪洋展开去,被地平线的
云角吞食了,云里也闪起水星”,营造出优美宁静的意境。
C.文本二采用对话体叙事,通过阎胡子与兵士简洁而直接的对话,生动地塑造了两个性格鲜
明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发展。
D.文本二在描写阎胡子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肖像描写,如“阎胡子把酒杯又倒
满了……走下喉咙去了”,突出其豪爽的性格。
7.关于文本一画线处描写月亮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处描写,以静谧优美的环境烘托人物宁静闲适的心情,增添了诗情画意。
B.第②处描写,暗示了人物命运的重大转变,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C.第③处描写,以“银色的月光”比喻“惨笑”,化听觉感受为视觉形象。
D.这三处描写月亮的内容,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使结构清晰。
8.文本一在摆渡敌兵过河的过程中,马老汉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 请结合相关情节分析概括。(4
分)
9.这两个题材相近的文本都蕴含着悲感,但情感基调仍有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
析。 (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小题。
材料一: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知吾卒之
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
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
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节选自《孙子兵法·地形篇》,有删改)
材料二: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
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
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
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
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
兵。令我垒上多积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伏而处。敌人若至,使我
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 5 页 共 8 页
发吾伏兵,以冲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
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豹韬·突战》,有删改)
材料三: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悉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
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观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
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
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时,卒饥倦,皆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
“可击矣。”乃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阵,却止东
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
表里俱奋,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 分)
乃命骑将 A建旗 B列阵 C自武牢 D乘高 E入南山 F循谷 G 而东 H以掩贼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卒,指军队、部队,与《过秦论》 “率疲弊之卒”中的“卒”意思相同。
B.驱,指侵夺,与《谏太宗十思疏》 “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驱”意思不同。
C.强弩,指强劲的弓,与“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中的“劲弩”意思不同。
D.衰,指衰弱、衰竭,与《曹刿论战》 “再而衰,三而竭”中的“衰”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孙子兵法》认为懂得用兵的人,必然思路清晰,不被敌方迷惑,战术复杂多变,不守
成规。
B.面对长驱直入、突然大规模攻城的敌军,太公的建议是调动驻扎在远方的部队,急袭其
后,与城中部队里应外合,消灭围城敌人。
C.窦建德自起兵未遇过强大对手,因此在与李世民的对峙中,士气衰落,轻敌傲慢,最终大
败。
D.李世民面对劲敌,冷静分析敌我形式,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与程咬金通力合作,活捉窦
建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2)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
14.三则材料都体现行军用兵之道,但在表述上又各有侧重,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每见王太丞邑①事甚冗而剸剧②之暇犹能过访山馆兼出佳篇为赠仰叹才力因成小诗
王安石
我看繁讼频搔首,君富才明见亦常。
尚有闲襟寻水石,更留佳句似池塘。
松苗地合分高下③,凫鹤天教有短长④。
徐上青云犹未晚,可无音问及沧浪⑤。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 6 页 共 8 页
[注]①王太丞:王安石居钟山时上元县宰。②割剧:独自决断烦剧的事情。③左思《咏史·其
二》:“部郁润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宵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④《庄子·骈拇》:“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
则悲。”⑤沧浪:指王太丞住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微信搜:高三答案公众号,获取全科
A.首联中,诗人以自身面对繁讼时的“频搔首”,与王太丞处理繁杂事务的从容形成鲜明对
比,突出王太丞的非凡才能,其中“见亦常”三字,似轻实重,饱含钦佩。
B.颔联描绘王太丞在忙碌公务之余,能有心境探寻山水之美,且才思泉涌,所写佳句如谢灵运
诗中描绘的池塘般清新灵动,尽显其高雅的情趣与卓越的文学才华。
C.颈联写王太丞山中所见,青松和山苗依据山势位分高下,野鸭和白鹤各安天命闲适自得。
D.尾联“徐上青云犹未晚”,一个“徐”字,既表现出诗人对王太丞仕途稳步上升的信心,
又有一种劝诫其不必急于求成的意味。
16.此诗情真意切,句句肺腑,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南宋戴埴曾说“唐人言李白不能屈身,以腰间有傲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
这一评价的两句是“ ▲ , ▲ ”。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
▲ , ▲ 。”
(3)“秋风”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唐宋诗词中含有“秋风”的句子有“
▲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小雪,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古籍《群芳谱》中说: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
也。” 就是说,到了小雪节气,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地寒未甚”,雪
量还不大,所以称之为“小雪”。
“小” “雪”,单是念出这两个字,仿佛就有一群晶莹剔透的玉蝴蝶扑面而来,轻柔地拂去
连日的疲惫……地上的枯叶被风吹得打旋旋,在地坎边堆成团。柿子树叶最早落尽,枝梢头高悬的
几个残留的红柿子特别耀眼,像小灯笼,也没有鸟雀来光顾它们。到了这个季节,要腌香菜了。腌
透的香菜,青中有黄亮光泽,淋上小磨麻油,吃起来韧而带脆,香中有辣,又有嚼劲,早餐配稀饭
尤好。芥菜、白菜也是在这个时候腌。
农谚道: “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 ① 其一,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
虫,来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其二,对于北方土壤来说,披上一场雪就像棉被一样保暖,有利于肥
沃土地。其三,小雪节气时正常落点小雪花,来年一定 ( 甲 ),无大旱也无大涝。难怪农谚有
“小雪大雪不见雪,小麦大麦粒要瘪”的说法。
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小雪时节天气已经颇为寒冷,北方以降雪为主,南方虽然下
雨,但是雨后的彩虹已经( 乙 )了;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在古人观念中,小雪时节,从天上
来的天之气向上升,从地下来的地之气向下降,二者 ( 丙 ),完全处于“冷战”状态;三候闭塞
而成冬。小雪时节的北方已经封冻,但 ② ,小雪的来临通常是冰粒夹杂着雨滴,俗称
“雨夹雪”。而南方刚刚进入初冬,雨水明显减少。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 7 页 共 8 页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3 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 请简要分析。 (5 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 (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好的文学会把生活的复杂性告诉我们,我们很难做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选择。①但是在今天
的网络社会,人们不耐烦听你慢条斯理讲道理,喜欢直接表达观点。②在这样的情况下,人文学科或
者文学艺术所倡导的对社会和个体的多元化理解和深度认识,与多数网络平台的运作逻辑不大合拍。
③各种自媒体也好,各种微信群的话题讨论也好,无论是出于追求流量的动力,还是为了表达的刺激
或强度,大都倾向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夸大意见的分歧,并且不断加深加固各自已有的观念
甚至感情的鸿沟。④
我认为,人文学科是鼓励多元化解读的。假如说我们对同一个事实可以接受多种不同的解读,
承认别人论述也有其合理性,我们就不会那么偏执,也可以去除掉一些戾气。我们不能说人文学科的
边缘化导致了如今的精神危机,但无疑,如果我们对人文学科有更多的尊重和认可,我们今天的社会
氛围就更祥和一点。
21.“严密论证是讨人嫌的,甚至是迂腐可笑的。”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 分)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22.请概括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50 个
字。(3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
“流言传来传去!说不停不知道何时能平息……流言飘来散去!会随着每一天淡去无痕
迹……”正如歌词所言,在我们生活中,流言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从个人到国家,都会受到流言蜚
语的困扰与伤害,甚至受到诽谤和抹黑。那么,该如何应对呢 是沉默 是无视 是辩驳 是反击 还
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2025 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第 8 页 共 8 页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狂人日记》主要揭示历史的吃人本质,《项链》主要通过玛蒂尔德的经历展现
人性与命运等,并非都深刻揭示社会吃人的现实问题。
2.B【解析】文章未采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情节反转。
3.D【解析】A项逻辑严密只是一方面,成为经典之作还需其他因素:B项玛蒂尔德的悲剧与
作品逻辑设置密切相关:C项“极端化写作”流行原因表述不全面。
4.①逻辑闭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借项链参加舞会,项链丢失后她基于契约精神辛苦还债,这
一过程构成了故事的主要情节逻辑。(2分)
②情节反转:结尾处伏来士杰太太告知项链只值五百金法郎,而之前文中有多处暗示项链为假
的伏笔,如对项链的描写等细节,使结尾的反转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2分)
5.①作家应树立正确的创作意识,摒弃作为创造者的上帝意识,认识到逻辑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避免随意编排情节。(2分)
②深入生活,尊重生活逻辑,让作品中的人物苦难、情节发展等与生活实际相契合,建立起合
理的生活逻辑与社会关联。(2分)
③注重情节的合理性与连贯性,避免没来由地添加苦难或随意调度情节元素,如天气等,使作
品情节发展遵循内在逻辑,而非仅凭想象构建。(2分)
6.C【解析】A项,文本一主要是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来展现马老汉的心理变化,心理描写并
不多;B项,此句虽有诗意,但结合语境,主要是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并非营造优美宁静
意境;D项,“阁胡子把酒杯又倒满了,走下喉咙去了”主要体现阁胡子的忙乱与内心的纠
结,而非豪爽。
7,A【解析】A.“以静谧优美的环境烘托人物宁静闲适的心情”错误,暗示出人物对理想中的生
活的怀念和向往。故选A。
8.①面对敌兵渡河要求时,马老汉沉默不语,“用半个眼睛看”,暗含对敌人的轻蔑与愤恨;
②遭受敌兵举枪威胁时,马老汉平静推船,“忽然的想笑”,暗含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
③目睹敌兵船中舞蹈时,马老汉大声狂笑,“笑声扯起来”,暗含对敌人死到临头而不自知的嘲
讽:
④发现敌兵跳船逃命时,马老汉“立在船面上大笑”,暗含亲手消灭敌人的畅快。(一点1分,
三点4分)
9.①文本一的情感基调是高亢悲壮。马老汉在屈辱与杀虐之下迸发出来的战斗热情,突出了
普通民众对日寇的仇恨,体现了坚贞的民族气节与强烈的爱国精神。
②文本二的情感基调是深沉内敛。阁胡子的内心深埋着家国破碎的悲哀,交织着对现实的迷茫
与对未来的希冀,突出了侵略者给百姓带来的心灵与生活的双重灾难。(每点2分)
10.C℉H【解析】句意:于是命令骑兵将领树起旗帜排列阵势,从武牢关登高进入南山,沿着
山谷向东进发,来掩袭敌人的背后。“建旗列阵”是“骑将”的动作,应连在一起,故在C处断开。
“入”是谓语,“南山”是宾语,“自武牢乘高”是“入”的状语,故在F处断开。“东”是谓语,“循
谷”是“东”的修饰语,“以掩贼背”是“东”这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故在H处断开。故选CFH。
11.C【解析】A正确,意思相同,都是“军队、部队”的意思。句意:了解我方的军队可以出
击。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军队。B.正确,意思不同,侵夺驱赶,这里指狩猎。句意:侵夺我的
牛马。/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指“强劲的弓”。句意:命令我军在营垒
上多堆积强劲的马。好的将领手执强劲的马守卫着要害的地方。D.正确,意思相同,都是“衰
弱、衰竭”的意思。句意:等待他们士气衰弱。/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
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故选C。
12.C【解析】C.“士气衰落,轻敌傲慢,最终大败”错误,窦建德大败的原因主要是军队列阵
时间长,士卒饥饿疲倦,又争着饮水,军阵混乱,并非仅仅因为士气衰落,轻敌傲慢。故选C。
2025届新八校第一次联考高三语文答案第】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