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中小学2024-2025学年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语文(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中小学2024-2025学年期中教学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语文(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1 10:2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中小学2024-2025学年教学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 语文
(时限:150分钟满分:150分)
亲爱的同学,希望你沉着、冷静、诚信地迎接学年质量监测,相信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一、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与轻风流水应和的liáo① 亮笛声,惹得鸟儿们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三味书屋里人声鼎沸的读书场景,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乐趣……
暗香浮动的桂花垂青秋高气爽的九月,它要让天地生灵在美不胜收的辽阔与豁达中叹服gǎn kǎi② ;傲霜踏雪的红梅则钟情白雪皑皑的寒冬,它一定会用jié③ 然不同的态度去演绎生命的另一种精彩……
在语文的世界里,一片片天光云影尽收眼底,一股股清泉细流滋润心田。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让书香拼凑人生!
2.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4分)
①liáo 亮 ②gǎn kǎi ③jié 然不同
3.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卖弄 B.人声鼎沸 C.美不胜收 D.拼凑
A.静谧 B.流转 C.美不胜收 D.见异思迁
4.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10分)
①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②树木丛生, 。曹操《观沧海》
③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⑤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⑥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⑦《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句子是: , 。
⑧《天净沙 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并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B.《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均出自《世说新语》。
C.《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D.朱自清的《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描绘了五幅春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共5分)
6.阅读下列语段,文中的“A”是谁。( )(3分)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A。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
我的母亲 B.陈莲河 C.衍太太 D.长妈妈
7.如果小盐要为《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建一个微信群,名为“‘朝花夕拾’之温馨的回忆”,下面哪个人物不能入群?请选出人物并结合具体情节说明理由。(2分)
藤野先生 阿长 范爱农 衍太太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4分)
迎春花开
陈爱民
①立春一过,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沉寂已久的天地,顿时欢腾起来,热闹起来。在这样的季节里,万事万物包括心灵在内,无不感动和激奋着。
②惊蛰一来,春雷阵阵,草木纷纷萌动。其实,雨水节气刚落地,柳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小草呢,“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昨日的印象,今天再去瞧瞧,已经是“浅草才能没马蹄”了。远山在冬天时是苍翠的,有些深沉,春天来到后不久,就是满眼的葱茏了。如果阳光再眷顾一段时间,那将变成满山的斑斓,叫人好生向往。
③春天来了,所有的花儿仿佛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一步步提升着春天的颜值。迎春花从严寒中而来,有骨气,又使巧力,早早把一片金黄“哗”的一下呈现在人们眼前。桃花的登场也不晚,一树一树地连成片,即使路边只有一两棵桃树开着花儿,也能晃亮人们的眼睛。梨花开得相对安静一些,那素色的白尤其雅致。映山红是最烂漫的,它们齐心协力,把整座山染成了一片红色。
④“一年之计在于春”“人勤春早,一早百早”,这些谚语,人们说得很朴实,也很直接。四季伊始,全年是个啥光景,春天给定下基调。春天忙得越热乎,秋天就会收获得越欢实。确实,这个季节,在乡下,人们除了闹元宵、祭祖、办婚丧大事,其他的活动就全是农事了。
⑤“作田不让时,船家不让风。”田里的工夫更是要抢的。下雨了,家家户户就赶快给田蓄水,让水把田土泡发,这样,犁田就犁得深一些,田泥巴就容易碎一些。“犁得深,耙得烂,一碗泥巴一碗饭”,作田的经验就是这样简单明了。水蓄好了,阳光不受遮拦倾泻到田里,从山顶上望去,那么多田,一丘丘摇晃着晶莹的亮光,又层层叠叠拾级而上,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接着就是犁田。田野里到处是吆喝牛的声音;水鸭子不停地把嘴伸进水里找螺蛳;杜鹃鸟叫唤着“布谷布谷”不歇气;小河哼着小调朝下游跑远;一只白鹤降落,梳着羽毛,款款走动……这一切,构成了生机勃勃的“春耕图”。再接着,就是插田了。要不了几天,水田就涂上了嫩嫩的绿,清新喜人。插田时要唱歌,赛着唱,这边起,那边接,有独唱,也有合唱。歌声在山谷间荡来荡去,回声不断。歌词内容丰富,比如“日头渐渐向西边,插了一田赶二田。十指插得天边绿,双肩挑来丰收年”,充满快乐和自豪。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8.文章写了春天的很多景象,下列选项中文章没有写到的一项是(3分) ( )
A.草木萌动 B.百花吐艳 C.鸟儿忙活 D.人们勤于农事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①段开篇点题,写了立春过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起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②段引用诗句写出春天草木生长速度之快,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C.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映山红人格化,形象地写出了映山红花开得又多又艳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D.文章从大自然写到人物,思路清晰,表现了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10.小张同学将下面语句中的“擂响”一词设计了朗读重音,请分析他设计的理由。(4分)
立春一过,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
11.春天百花争艳,秋天果实累累。请仿照文章第③段,从结构和修辞手法两方面描绘一处秋景,字数为50—100字。(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4分)
我在教丁香树开花
刘继荣
①第一次遇见那少年,是初冬,在小小的蛋糕店里。
②此时,顾客不多,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一个打算挖掉重栽,一个说再等等看。老奶奶的语气里带了气恼:“我六十岁了,等不了那么久!”老爷爷笑道:“明天起我就教它开花,保证到春天就学会了。”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④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
⑤那位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车等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段漫长的故事,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怎样教它开花呢?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的地方。
⑧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儿子时不时扭过身子,见父亲就在丁香树下,便长吁一口气,抹抹鼻尖上的汗。
⑨一个春天的周末,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我不禁一喜,见他忐忑,又隐隐担忧,今天顾客特别多,有个小女生过生日,丁香树下的两张桌子被拼到一起,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店主一个人忙,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为了给她个惊喜,已经找人来挖树了。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最后男孩缓缓张开双臂,蹲下去,再站起来。一句话哽在胸口,如一朵花哽在枝Y,他只能以这种方式表达。
⑩忽然,男孩的目光充满惊喜,他的父亲出现了,也许,他一直都在附近。像魔咒被解除,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
①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
⑩掌声、欢呼声,让我的鼻子隐隐发酸。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以及厌倦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有删改)
阅读全文,对文章题目中“丁香树开花”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 B.店主夫妇放弃了挖掉丁香树的想法。
C.小城里人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D.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
13.对文章第⑩段中“我的鼻子隐隐发酸”的原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男孩终于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距离成为普通人又迈进了一步,“我”为此感到欣喜。
B.小女生在丁香树下过生日,桌旁坐满了笑语盈盈的小伙伴。那热烈、欢快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
C.老奶奶为了男孩心灵不受到伤害,决定不挖丁香树,“我”为老奶奶的善良而感动。
D.一群人为此鼓掌、欢呼,让“我”感受到小城人彼此守护,彼此帮衬的温暖。
14.阅读文章第③﹣⑩段,概括出父亲为了帮助儿子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做了哪些事。(写出两件即可)(4分)
文中对人物的描写生动传神,请赏析文中第⑨段画线句。(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17分)
谢公泛海
谢太傅①盘桓②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③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⑤方王⑥,吟啸⑦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⑧,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⑨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①谢太傅:谢安。②盘桓:徘徊;逗留。③泛海:坐船出海。④唱:提议:⑤神情:精神兴致。⑥王:同“旺”。⑦吟啸:同“啸咏”。啸是吹口哨,咏是歌咏,即吹出曲调。⑧说:同“悦”,愉快。⑨承响:承,应声;响,声音。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傅神情方王 方:正
B.诸人皆喧动不坐 皆:都
C.公徐云 徐:慢慢地
D.如此,将无归 如此:这样
17.选文在塑造谢太傅这个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突出了他怎样的性格?(4分)
18.下列与“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中“与”的意义和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 )
A.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C.与人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D.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①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注释】①陂田:山坡上的田。
19.下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本诗相似的一项是(3分)( )
A. 王观《卜算子·送孟浩然之浙东》 B. 王湾《次北固山下》
C.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D. 王维《鸟鸣涧》
20.古诗讲究炼字。请分别对诗中加点字“绕”、“带”进行赏析。(4分)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朋”,志同道合之人也。交个好朋友,你们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交友之道”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下面任务。
21.在活动中,校团委书记写了一份通知,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你找出来并修改。(6分)
通知
全体师生:
①为了增加同学们的交友能力,②我校将于11月10日上午9点在学校礼堂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演讲比赛活动,③请评委、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准时到场。
校团委
2023年11月8日
第 句表达不妥,修改意见:
第 句表达不妥,修改意见:
22.下面是小文同学总结出来的几种朋友,依次对应古代人们交友的称谓,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童年时代要好的朋友; ②意气投合、感情融洽的朋友;
③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④平淡如水的朋友。
A. 竹马之交 莫逆之交 患难之交 君子之交
B. 莫逆之交 患难之交 君子之交 竹马之交
C. 患难之交 君子之交 竹马之交 莫逆之交
D. 君子之交 竹马之交 莫逆之交 患难之交
23.你的同学小化为了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最近经常向家长伸手要钱,还和校外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人走得较近。作为他的同学,你该如何劝说他?(至少引用一个有关交友的成语、谚语、名言警句或诗句)(6分)
五、写作能力(60分)
24.当母亲已经不在了,史铁生才懂得让母亲推着去北海看菊花就是一种幸福;当看着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寒冬,莫怀戚懂得陪着母亲去田野散步就是一种幸福;当暴雨来临时,看到荷叶遮蔽着红莲,冰心懂得母亲对孩子的庇护就是一种幸福……在生活中,你也有过这种与亲人、朋友之间的随处可见的幸福吧。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一篇600--7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与要求:
明确“这”是什么。
它为什么是幸福的,写清楚事情的经过。
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金沙县中小学2024-2025学年教学质量监测卷
七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
书写水平(5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此项根据作文的书写水平计分。(5分)
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2.(4分)嘹;感慨;截。【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liáo亮”的“liáo”应写作“嘹”;“gǎn kǎi”应写作“感慨”;“jié然不同”的“jié”应写作“截”。
3.(3分)D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ABC.使用正确;D.使用有误,拼凑:把零碎的东西合在一起,引申为纠集在一起。常用作贬义。该成语褒贬误用。故选:D。
4.①学而不思则罔(易错字:罔)
②百草丰茂(易错字:茂)
③落花时节又逢君
④我寄愁心与明月
⑤遥怜故园菊
⑥轻捷
⑦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易错字:生)
⑧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易错字: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每空一分,共10分,添字、漏字、错字均不得分)
5.(3分)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理解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ACD.正确。B.有误,《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不是刘义庆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故选:B。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整本书阅读(共5分)
6.(3分)D 【解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名著内容和名著人物的把握。
结合“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家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等内容可知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文中的“A”是阿长(长妈妈)。故选:D。
7.(2分)衍太太不能入群。衍太太和蔼可亲的外表下,隐藏着坏心眼,不是个令人喜欢的形象。她心术不正,给“我”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或她自私自利,对自己孩子很严厉,却总是盼着别人家的孩子干坏事。或她虚伪,怂恿阿祥打旋,却事后装好人。或她迷信,让“我”在父亲临终前呼喊。
【解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的分析。衍太太是《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对作者来说,衍太太并不能带给作者“温馨的回忆”。所以不能入群。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8.(3分)C 【解析】这篇散文第①段开篇点题,描写了立春过后,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第②至⑤段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描写,一次描绘了草木萌发图、群芳争艳图和农田春耕图三幅图画。文章从大自然写到人物,思路清晰,表现了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根据第②段“惊蛰一来,春雷阵阵,草木纷纷萌动……”可知,描写了草木萌发图;根据第③段“春天来了,所有的花儿仿佛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可知,描写了群芳争艳图;根据第④段“四季伊始,全年是个啥光景,春天给定下基调。春天忙得越热乎,秋天就会收获得越欢实”和第⑤段“田里的工夫更是要抢的”可知,描绘了农田春耕图。故选:C。
9.(3分)B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ACD.正确;B.有误,“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引用诗句写出春天草木生长速度之快,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下文描写的是百花吐艳的景象。因此,并没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的作用。故选:B。
10.(4分)示例:“擂响”以动写静,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视觉所见的美景,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激动人心的特点,所以,应该重读。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作用。“立春一过,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春天比作“一面已擂响的大鼓”,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擂响”以动写静,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视觉所见的美景,还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天生机勃勃、激动人心的特点,所以,应该重读。
11.(4分)示例:秋天到了,万物都争相展示出自己成熟的风韵。庄稼地里,金黄的玉米像金棒槌一样齐刷刷一片连着一片;高粱那红色的穗子,像害羞小姑娘一样,红着脸低下了羞涩的头,在微风中摇曳;大豆摇摇摆摆,在风中沙沙作响,田野里像演奏着一首大自然的合唱曲。果园里,鲜红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高高的挂在枝头,树枝看起来快要被折断的样子,还有那一串串紫色的葡萄,挂着晶莹的露珠,像水晶一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出五彩斑斓的光。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与续写。
根据“春天来了,所有的花儿仿佛攒足了劲,互不相让,争先吐艳,一步步提升着春天的颜值”“迎春花从严寒中而来,有骨气,又使巧力……桃花的登场也不晚……梨花开得相对安静一些……映山红……”可知,文章第③段采取先总后分的结构,还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突出了春天百花吐艳的美丽景象。仿写时,要注意从结构和修辞手法两方面描绘一处秋景,字数为50—100字。
12.(3分)B 【解析】文章以“丁香树开花”为题写了一位父亲为了让儿子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揭示了小城里人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的主题思想。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根据“店主夫妇悠闲地聊着天,谈到门前那棵不开花的丁香树”“他说老妻在楼上,怎么叫都不肯下来。又在为丁香树不开花的事不高兴了”分析概括,“丁香树开花”的表层含义是指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根据“父亲平静地告诉我,儿子十九岁了,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分析概括,“丁香树开花”的深层含义是指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根据“在这座小城里,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分析概括,“丁香树开花”的深层含义还指小城中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所以不包括“店主夫妇放弃了挖掉丁香树的想法”。故选:B。
13.(3分)B【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CD.正确;B.有误,由文章第⑩段中“男孩开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说:“我在教丁香树开花,不要挖掉丁香树”可知,男孩为了保护丁香树,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为此感到欣喜;由第 段“老奶奶匆匆下来了,她气喘吁吁地向男孩保证:永远不会挖掉这棵丁香树,会一直等着它开花,如果不开,也没有关系”可知,老奶奶为了男孩心灵不受到伤害,决定不砍丁香树,“我”为老奶奶的善良感动;由第 中“我们陌生又熟悉,有时相遇,有时忘记,有时彼此守护,彼此学习”可知,小城人彼此守护的温暖让“我”感动。以上这些是“我的鼻子隐隐发酸”的原因,并不是被小女生在丁香树下过生日的热烈、欢快的场景打动了。故选:B。
14.(4分)示例:①他努力向儿子解释不懂的事;②一直努力教儿子学习、说话、购物、坐公交丰等技能;③教儿子买东西,感谢周围人的配合;④默默陪伴儿子,恰当的时候放手让儿子自己锻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他一直都在努力学习说话、购物、坐公车等基本技能,希望再有十九年的努力,他能变成一个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概括为:父亲一直陪伴,默默承担;结合“有位中年人向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样。少年恍然大悟”“那位父亲温和地解释了很久,再加上我的说明,男孩才弄明白大家谁都不是小偷。他用双手蒙住脸,向我道歉,那模样似乎只有三岁”概括为:父亲以身作则,采用榜样示范的方式帮助儿子;结合“爸爸渐渐拉开与儿子的距离,每次似乎只有一步。后来,他退到店外”“男孩居然独自来到蛋糕店”概括为:父亲采取逐步放手、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儿子;结合“店旁有所小学,放学后,煞是热闹”“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鼓励他”概括为:父亲善于选择蛋糕店人多以及店主人和蔼待人的环境,鼓励儿子与人沟通。
15.(4分)神态描写,“嘴唇哆嗦”写出男雅听到要挖下香树时的繁张,“欲言又止”写出了他想阻止却又不会表达的急切心理,只能用“摇头”未表达他的意思。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联系“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可知,“男孩神色愈发紧张”,可见他看见有人在挖树时的紧张;“嘴唇哆嗦着,欲言又止,只是摇头”的神态描写,反映了男孩听到要挖丁香树时的紧张、着急。“欲言又止”写出了他想阻止却又不会表达的急切心理,只能用“摇头”来表达他的意思。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17分)
16. (3分)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BC.正确;D.有误,“如此,将无归”的意思是:如果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如此:如果这样。故选:D。
17. (4分)特点:神态描写细腻,与诸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性格:沉静镇定、临危不乱。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和面对众人都叫嚷骚动不能安坐,而“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从描写的角度看,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从写作手法看,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谢安面的镇定自若、临危不乱的性格特点。
18. (3分)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中“与”是介词,和,同。ABC.句中的“与”都是介词,和,同;D.句意:我是赞成他求上进,不赞成他退步。与:动词,赞成,赞同。故选:D。
【点睛】译文:
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常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出海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却不说话。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不久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不能安坐。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应声,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19. (3分)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
《村居》 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以及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A.不同。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B.不同。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雁是传递书信的使者,作者见雁思亲,借大雁传递家书给亲人,表现了作者淡淡的乡思愁绪。
C.不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诗人与友人即将分隔两地,月却处处可以见到,所以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将“月”赋予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新奇,风格浪漫;友人被贬地处偏远的的龙标,诗人的“愁”既有对友人被贬的同情,又有对友人远赴贬谪之地的担忧、牵挂、怀念,更有一层忧愁与无奈。
D.相似。王维《鸟鸣涧》描绘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诗人用花落、础、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的禅心与禅趣。
故选D。
20. (4分)示例:“绕”形象地写出“水”与“陂田”的空间关系,田在水边,水绕着田,丰收在望。“带”写出“牛”与“寒鸦”的亲密关系,体现了乡村生活的情趣。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第一句翻译:村居的远处是流水潺潺,环绕着山坡的田地。“绕”是环绕的意思。“绕”字写出了“流水”弯弯曲曲的姿态,同时也描绘了水绕田地的田园景色,把原来静态画面写活了,赋予田园静景以动态感。
后两句意思:暮色朦胧,老牛缓缓归来。牛背上并不是短笛横吹的牧牛郎,而是伫立的寒鸦。“带”用语质朴自然,写出了牛的怡然自得、牛和鸦的自然无猜,神态毕现,以形传神,抒发了诗人迟暮清寂的情感。
四、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21. (6分) ①句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提高”;③句“及”是连词,其前面的顿号多余,应删掉。
【解析】本题考查通知。
①句“为了增加同学们的交友能力”搭配不当,应将“增加”改为“提高”;
③句“请评委、参赛选手、及相关工作人员准时到场”中“及”是连词,其前面的顿号多余。 应删掉。
22. (3分)A 【解析】本题考查词义。
竹马之交: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的朋友;
患难之交:指一起经历过艰难处境而有深厚交情的朋友;
君子之交: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
故选A。
23.(6分)示例:小化,我知道你是一个仗义大方的人,但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不是靠金钱来维系的,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以后我们要尽量远离那些酒肉朋友,你认为呢?
【解析】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小化;其次针对情况,小化为了请朋友吃东西、看电影,最近经常向家长伸手要钱,还和学校里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学习成绩也比较差的同学走得较近,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围绕“择好友”的主题来劝说。
示例:小化,我觉得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朋友之间讲究的是坦诚相待、互相帮助,并不是拿金钱去衡量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应该多和良师益友打交道,才能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你觉得呢?
写作能力(60分)
【解析】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采用了“引导语+全命题”的形式。
审题立意:引导语中关于幸福的举例多来自课内,接近学生与命题之间的距离,诠释了“幸福”的真正内涵,也借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不被我们注意、随处可见的幸福”一句意在启发学生关注自身生活,从不被自己注意的平凡生活里发现幸福的真谛。分析全命题: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应围绕这一主题选材成文。“这”是写作内容的重点,即“什么是幸福的?”
选材构思:生活中,妈妈每天叫自己起床时温柔的呼唤是一种幸福,放学回家爸爸给自己做的一桌饭菜是一种幸福,学校里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精彩的讲解是一种幸福,课间和同学们一起嬉闹是一种幸福,周日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洁净的空气是一种幸福……幸福与物质无关,只与内心相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感觉,就一定能在生活发现幸福的影子。文体有明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议论或抒情点明文章主旨。
【佳作赏析】
这就是幸福
  我一直都在寻找幸福,曾经以为幸福是拥有最好的物质条件,是得到最深的爱护,是成为最成功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转,我渐渐明白了,幸福并不是那么简单。
  我的祖母是一个勤劳的农村妇女,她的一生都在为我们这个大家庭付出。小时候,我常常和她一起在菜地里种菜、浇水、摘果。那时的我并不理解她的辛劳,反而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她发脾气。然而,祖母总是用她那宽容的心态包容我,用她那慈爱的目光看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在菜地里玩耍时摔了一跤,膝盖上流出了鲜血。我疼得大声哭泣,祖母闻声赶来,看到我的伤口后心疼得直掉眼泪。她赶紧帮我处理伤口,然后背我去诊所。在路上,她一直安慰我,让我不要害怕,告诉我一定会很快好起来的。在祖母的背上,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幸福。
  长大后,我离开了祖母,去了城市里读书。每当我想起祖母,我就会想起她那慈爱的目光、温柔的话语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时候,我终于明白了幸福的真谛。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财富,也不在于获得多少荣誉和地位,而是在于我们身边有那些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人。
  在我生日那天,我收到了祖母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孩子啊,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想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我不在你身边,你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面对,相信自己。”看完信后,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原来,我一直都拥有幸福,只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于是,我开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每次回家看望祖母时,我都会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每次和朋友们聚会时,我都会用心倾听他们的故事;每次和家人一起吃饭时,我都会把最好的留给他们……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
  现在的我已经明白,幸福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追求,而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生活态度。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用爱去关心身边的人,那么我们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就是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最美好的幸福就是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