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沂水县第四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之《蜀道难》课件(4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沂水县第四中学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2第二单元之《蜀道难》课件(4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4 17:06:56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8张PPT。蜀 道 难唐·李白一、李白的生平、思想及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因罪流徙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的彰明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 从李白自叙青年时代的阔绰生活看来,他的家庭可能原是一个富商。幼年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的儒家文化教育,在青年时曾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ruí)。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但总的说来,受纵横家及道家的思想影响较深。这些思想支配着他的生活,使他沿着一条传奇式的生活道路,度过了自己光彩而又坎坷的一生。 开元十四年,李白26岁,为了实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理想,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上安州裴长史书》)。这段漫游,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后在安陆娶妻。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游洞庭 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寓居安陆的十年间,又北上太原,西入长安,东至鲁郡,足迹所及,几乎半个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走“终南捷径”的政治目的。 天宝元年,四十二岁的李白因吴筠,玉真公主等人的推荐,被召入京,供奉翰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礼遇。 翰林是个号称“清秘”而不预实权的职位,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后期老迈而昏聩的玄宗,不过利用李白的敏捷诗才点缀升平。在李白看来,这仍是和“倡优同畜”,他一向所抱“辅弼天下”的愿望,当然无法实现。他既不安于充当侍臣,又受到同僚中人的谗毁,仅在宫廷里待了不到两年,便被“赐金放还”。在这一时期里,由于接近了帝王权贵,观察到宫廷生活的内幕及上层统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李白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一些抨击现实的诗篇,大都产生于这个时期。
古风 其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
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塞:saī,旧读sè。
(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时作) 离长安以后,李白便长期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足迹遍及梁宋、齐鲁、幽冀,并多次往返于东越、金陵、宣城。安史乱后,他本想隐居庐山,却被永王璘邀请参加了幕府。至德二年(757),永王违背肃宗的命令东巡,被肃宗击败。李白受牵连坐罪,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还。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浦歌其十五》、《赠汪伦》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公元762年,李光弼东镇临淮,61岁的李白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身上鲜明的体现着“盛唐精神”:“蓬勃的朝气,青春的旋律。”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成就是唐诗的颠峰,(浪漫主义,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豪放的语言、瑰丽神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诗风豪放飘逸。有杜甫诗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有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蜀道难》原本是乐府古题,多咏蜀地山川之险。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后代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但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 剑门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二、熟读成诵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噫吁嚱,危乎高哉 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比 西当太白有鸟道 挡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沟通相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使动用法,使……
回转,回旋
猿猱欲度愁攀援 越过;为……发愁
青泥何盘盘 多么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
雄飞雌从绕林间 跟随
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
连峰去天不盈尺 距;离满
枯松倒挂倚绝壁 靠
飞湍瀑流争喧豗 急流;竞相
砯崖转石万壑雷 拟声词,用作动词冲击;
使……滚动。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人;挡
所守或匪亲 同“非”
锦城虽云乐 虽然
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深深
朗诵,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音律美
1.噫吁嚱,危乎/高哉!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4.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5.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三、分析鉴赏 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第一节,从蜀道来历,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诗以惊叹发端,未语先嗟,直抒情怀。在极尽的夸张中,在叹词的前呼后拥中,实词“危”和“高”得到了无以复加的渲染,给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树立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格,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 诗歌以三个叹词,一句惊叹开头,有什么妙处? 诗人没有对蜀道作静态的描摹,而是抛出了一个动态的对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虽然在谈论“蜀道难”这个传统的话题,却能推陈出新,创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为之一振。 诗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引用古蜀国的传说和“五丁开山”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以神话寻根,增加了蜀道的历史感和神秘色彩,表现了蜀道的高峻。艰难的形成历史
表明
蜀道之难无侧面有   
不通人烟
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黄鹤”两句,是用怎样的写法来写“蜀道难”的? “黄鹤”善飞,却为之垂翼而“不得过”;“猿猱”善攀,却为之敛容而“欲度愁”,这就典型的反衬手法,生动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艰难。 “青泥”以下几句,才正式写到了人类的“经验”。 正面虚实结合
反衬手法
细节描写从行人的角度
表明
蜀道之难多种手法 第二节,从景物凄清,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第二节一开始就给我们透出一个什么信息?
诗人在第一段中极力渲染“蜀道难”,并非故作惊人之笔,而是出于对临别友人的关怀。同时自然的过渡到旧话,再议“蜀道难”。 这一段与第一段相比,描写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主要是虚写,把自然力加以“神化”;这一段则是实写,更贴近了游人的实际。 第三节,写剑阁险要,想象杀人惨景,来感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如果说高山还可以绕过,绝壁还可以躲开,那么蜀中要塞剑阁又怎么能回避呢?它绵延三十多里,群峰如剑,两山如门,形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至此,诗人在诸多自然险情报告中,又引进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对可能出现的恶劣社会环境的预警。 如何理解“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课本中的注释是一种解释,即“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这样,把“狼与豺”理解为“比喻叛乱的人”,而“化为狼与豺”的就是指守关的将领了,这样理解比较曲折隐晦。另一种解释是,“狼与豺”比喻异类,“化为狼与豺”是指死亡,即不复为人之意,其主语是“友人”。这种理解比较直接。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诗意? 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应该译为“早晨和晚上时刻要躲避猛虎长蛇,它们磨牙吮血,杀害的人多如乱麻”。(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几句诗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极写蜀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险恶,奉劝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实指。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四个短句,危言耸听,迷离恍惚,亦实亦虚,亦虚亦实,令人捉摸不定,让人不寒而栗,而总归为“凶险”二字。 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对诗意的转折和抒情的变化有什么作用?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巴蜀在秦陕的南面,本诗如何说“问君西游何时还”,如何说“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当时的习惯说法。从长安入蜀,先要西行一段,然后南折。古人宏观的地理观念比较淡薄,故而形成了这样的表达习惯。唐诗中写由长安入蜀而称“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称唐玄宗逃亡到蜀也称为“西巡”“西幸”或“西迁”。 如何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于艺术方面。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可见《蜀道难》纯系想象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象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想象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应该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想象之奇:对蜀王开国的遥想,对“五丁开山”的叙述,对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绘,诗人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展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神秘色彩;夸张之奇:夸大险情,令人触目惊心;陪衬之奇:用飞鸟猿猱来做陪衬,写它们的无计可施,来反衬人行的艰难。由于想象丰富和写法独特,就创造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蜀道难
一、教材分析
蜀道难》作为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诗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有别于其他的送别诗,写出了蜀地山川的高峻奇险的特点,同时也融入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从艺术特点上看,诗歌想象奇特,笔法夸张,充分充分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文学作品已经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他们对古典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停留在表层,因此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反复咀嚼体验诗歌这一含蓄细腻力情感见长的文体,帮助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景,激发审美情趣,增强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合作学习,通过诵读从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意象,品味意境,感受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的意境美、声韵美,体会盛唐气象的精神实质,激发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教学一篇诗歌目的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决定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目标,采取:?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神话导入?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图片
认识李白
?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
音频
诵读感悟??本节课的重点
将利用幻灯片给学生展示蜀道各式各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蜀道之险,在此基础上多媒体示,从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让孩子自己感觉我们的朗读少了什么,通过对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情感,进一步感受李白诗歌浪漫奇特的艺术风格。
?
视频
作业设置
背诵诗歌。意在通过背诵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
?
?
?
?
?
?
?
?
?
?
?
?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