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列夫·托尔斯泰》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3《列夫·托尔斯泰》教材解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1 11:31:16

文档简介

伟大者的伟大 敏锐者的敏锐
—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教材解读
《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所写的一篇人物传记,节选自《三作家》。本文是茨威格对托尔斯泰的形象描写。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本文原位于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单元主题为“生活的记忆”;新教材调整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单元主题为“群星闪耀”。原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和新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同样是传记和回忆性散文单元,但八年级教材偏于文体组元,而七年级教材偏于人文组元,组元方式和单元主题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目标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1.低矮陋屋居住的天才灵魂
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内心世界。全文在结构上由两部分组成。
低矮漏屋般的粗犷外貌。
托尔斯泰的外貌是丑陋的。文章开篇,作者即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托尔斯泰面部的总体特征——多毛,胡须浓密,“长髯覆盖了两颊”“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向上倒竖”“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紧接着,作者详细描绘了托尔斯泰面部的各个部位:小眼睛、藏污纳垢的皮肤、四方面、狮子鼻、难看的招风耳、厚厚的嘴唇,无一不显出“丑陋”二字。
托尔斯泰的神情是阴沉的。作者将其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对比,充分说明托尔斯泰的面孔平淡无奇,尤其是其面容表情,更是“蒙昧阴沉、丑陋可憎”,“笼罩着厚厚的一层阴云”。就连托尔斯泰自己都忍不住慨叹:“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这样的描述,既是对前面的进一步刻画,也是对其“丑陋”的深化。
托尔斯泰的面容是普通的。作者从各个方面、多种角度写托尔斯泰相貌的普通与平常。穿戴方面、职业方面,做学生的时候,当军官的时候;在乡间生活,坐在马车上、和农民交谈……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罗斯普通大众,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托尔斯泰的面容距离我们想象中的天才,实在差得太远。
锐利眼神下跳动的天才灵魂。
托尔斯泰的眼睛藏着丰富的感情。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更是如此——“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这样的眼睛,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通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
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强大的威力。首先,在于托尔斯泰的眼睛,拥有深刻、准确的洞察力,“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其次,这双眼睛,能够看清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托尔斯泰的眼睛掩藏在丑陋的外表下。初见托尔斯泰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失望,因为真实的他距离我们想象中的文坛泰斗,实在差得太多了。可是当我们与他对视的时候,才会发现那个更大的世界,“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就像他高贵的灵魂一样,潜藏在最深处。
2.传神描写下的先抑后扬
人物外貌的传神描写。
首先,作者抓住了外貌最典型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课文中,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整体描绘,也有局部特写。文章开篇,作者先对托尔斯泰面部“多毛”的特征进行了特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作者对托尔斯泰面部的各个部位逐一放大,然后是神态面容。横向描写结束后,还从纵向进行了回顾,充分展现其“丑”。
其次,作者精心选择词语,准确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特征。外貌描写时,“鬈发”“黝黑”“粗糙”“崎岖”等词语,让托尔斯泰的面部特征跃然纸上;表现气质神态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器宇轩昂”和托尔斯泰的“愚钝”“蒙昧”“郁郁寡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作行为方面,“正襟危坐”“颔首低眉”等词语表现了客人对托尔斯泰的敬佩……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首先,比喻夸张让一切跃然纸上。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描写的时候,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有时刻意使用带有夸张色彩的比喻。例如,作者描写托尔斯泰的目光,形容“它像枪弹穿透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这种夸张的比喻,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其次,排比句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如“在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不到陀斯妥耶夫斯基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充分展现了托尔斯泰面容的平庸。这些排比句使托尔斯泰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能更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先抑后扬的有效衔接。
内容上的突然逆转。文章开篇从多个方面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抑”的描写,把他的面容描绘得极为平凡甚至丑陋,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外在形象形成一种负面的、普通的印象。“贬低”之后,文章笔锋一转,开始对他的眼睛和精神世界进行“扬”的描写进而揭示出他深邃而伟大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读者的认知和情感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情感上的无缝过渡。作者通过情感的逐渐转变来实现“抑扬”的衔接。从最初对外貌描写时略带不屑的情感,在表现托尔斯泰的平凡时,逐渐趋于平缓,随着对托尔斯泰眼睛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描写,情感逐渐升温,直至达到对他的高度崇敬和赞美,使读者的情感也被作者带动,从最初的不以为意到后来的深深折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