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5 14:0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2《登泰山记》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皆砌石为磴 磴:石阶。
B.其阴,济水东流 阴:山的北面。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居住。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烛:照。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京城冒风雪出发,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到达泰安。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姚鼐写景善用修辞,如“半山居雾若带然”用比喻写出了雄伟的泰山具有温柔飘逸的风韵。
D.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游记,他当时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了泰山之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文本二:
是日也天朗气清金风载爽坐玉皇之顶,抚没字之碑,则见联络岳顶,黄河控泰吴之胜,昆仑壮夷夏之观,廓如也。既而日忽忽其将暮,景翳翳以偕入,百灵万籁之嘘作焉。旦复蹑日观峰,则见黑云驱而上浮,黄云拥而下升,朦胧晻霭之间,忽有一点若朱丹、若火焰,破重雾而耀红光,奇观也。须臾而半出云间,则天明景藏。
(节选自黄鳌《重九日登岱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循,顺着,按着。文中“余始循以入”指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山。与今天常用的成语“循序渐进”中的“循”意思相同。
B.负,背着。文中“苍山负雪”指青黑色的山覆盖着白雪。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中的“负”意思相同。
C.采,同“彩”。文中“须臾成五采”指片刻间就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彩霞。与《芣苢》中“采采芣苢”的“采”意思不同。
D.若,像。文中“忽有一点若朱丹”指忽然出现一个光点像朱丹。与《鸿门宴》中“若入前为寿”中的“若”意思不同。
5.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是日A也B天朗C气清D金风E载爽F坐G玉皇H之顶
6.下列对以上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开篇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写作者风尘仆仆地从京师到泰安,突出了心情急切和旅途艰辛。
B.文本一中,姚鼐选择的登山路线是循中谷入,对登山的过程轻描淡写,登上山顶毫不费力,可见作者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C.文本一中,泰山冬季的景色有“三多三少”的特点,山石挺拔峻峭,松树姿态奇特,环境安静肃穆,契合了作者的心境。
D.文本一,姚鼐登顶后,通过视觉描绘出一幅泰山夕照图;文本二,黄鳌登上玉皇顶,也写夕照泰山,但增加了听觉描写。
7.请把文本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自余为僇人[注],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堘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同“戮”,耻辱。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A知是山B之特立C不与培蝼D为类E悠悠乎与灏气俱G而莫得H其涯。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乾隆三十九年”与“元和四年”是相同的纪年法,“乾隆”和“元和”都是指年号。
B.材料一中“乘风雪”的“乘”指“趁着、借着”,与“乘风破浪”的“乘”意思相同。
C.材料二中的“箕”是指像簸箕一样,与材料一“崖限当道者”中的“限”用法相同。
D.材料二中的“形释”是指形体消散,与“心凝”相对,此处指作者游览西山时的感受。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了泰山色彩鲜明的夕照图,语言简洁明快,描述形象生动,特别是描绘极富特征性。
B.材料一中作者用“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等词语,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象。
C.材料二中“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指心中所想到的,梦中也一样梦到,透露了作者完全沉醉于山林美酒中的愉悦之情。
D.材料二作者认为西山是“怪特”的,与其他山形成对比,也与后文登上西山后的感受呼应,且扣住“始得”二字。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2.《登泰山记》中作者穿插了郦道元的记载,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四月既望,乘山轿,出郡北门三里入山。盘曲上登将四十里经名迹尤著者十数皆纵览徘徊始去。越南天门,折而东行,有碧霞宫、东岳庙。又北上为岱顶,即天柱峰也。方余未至南天门时,级道陡耸,巍矗天半。仰晞岩隙,白云孤翱。历阶可升,不知所极。俯视则一线危蹬,窈深莫测,目眩神骇,趑趄却顾。屏息释虑,鼓勇复前。俄登天门,道忽坦夷,异境顿辟,睹所未见,方自幸向之不遽止也。
是夕宿碧霞宫。四更后趋岱顶东之日观峰,候日出。风雨骤至,寒甚,良久雨止。极东红光一缕,横亘凝云之下。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体不甚圆,色正赤,可逼视。其上明霞五色,如数百匹锦。顾视女墙,日景甚微,忽又不见。
(节选自薛福成《登泰山记》)
13.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盘曲上A登B将四十里C经名迹D尤著者E十数F皆纵览G徘徊H始去。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限,像门槛一样,名词作状语,与《劝学》“非能水也”的“水”用法相同。
B.居,停留,与《愚公移山》“面山而居”中的“居”意思不同。
C.四更,指凌晨一时至三时,古时把一夜分为五更,四更在丑时。
D.景,日光,与《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中的“景”意思相同。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登上泰山山顶后,俯视山下景观,山水城郭甚是美丽,令人感受到身处险峰更能欣赏到无限风光。
B.材料一作者善于取舍,将大印象与小细节相结合,叙事与写景简洁、明快,充分展示了雪后登泰山的别样情趣。
C.材料二中作者来到南天门,向上看石阶山道巍然直入云天,向下看石阶险峻如线、深不见底,产生进退两难之感。
D.材料二写泰山日出,与姚鼎《登泰山记》的写法类似,也是按时间顺序写日出过程,也运用了正侧面结合及比喻的手法。
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俄而璀璨耀目,日轮晃漾,若自地面涌出。
17.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描写了登山的过程,二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泰山六首(其四)【注】
李白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注】本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在这一年四月游泰山,同年秋天奉诏入京。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行”两句写长风吹送白云,白云便如生出羽翼一般飒然前行,极富浪漫飘逸之感。
B.同是描写日观峰所见之景,姚鼐《登泰山记》主要是实景呈现,而本诗是实中有虚。
C.“海色”两句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都通过视觉与听觉来写拂晓时分山中之景。
D.“银台”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准,“出”“翻”二字使得景物描写富于动态与气势。
19.自然山水往往寄托着古人的诸多情思,请结合姚鼐《登泰山记》及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谈谈泰山寄托了他们哪些共同的情思。
三、文言小题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着
②至于泰安 至于:到达了
③道皆砌石为磴 为:作为
④道少半,越中岭 少半:不到一半
⑤崖限当道者 限:限制
⑥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偻:脊背弯曲,鞠躬状
⑦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失:模糊或缺失
⑧僻不当道者 当道:挡道,拦路
A.①④ B.②⑦ C.③⑥ D.⑤⑧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崖限当道者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舞幽壑之潜蛟 ⑤泣孤舟之嫠妇 ⑥西望夏口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明烛天南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 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B.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C.①②⑧⑨/⑥⑦/③/④⑤/⑩/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
23.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登泰山记》),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 B.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农历正月的第一天 D.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稍微 B.隐约 C.逐渐 D.偶尔
2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A.居住 B.占据 C.停留 D.积蓄
四、名篇名句默写
2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泰山记》中,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 , ”。“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了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
(2)《登泰山记》中,“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少半, , , ”,是总写作者与友人的登山路线。
(3)《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天气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 。 。”
(4)《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 , , ”,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16.2《登泰山记》练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参考答案
1.C 2.D 3.D
4.B 5.BDF 6.B 7.远望夕阳映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就像图画一般,半山腰处停留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一样。
8.CEG 9.B 10.C 11.(1)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而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2)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我都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12.
①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意味。
②体现出作者以(桐城派)学者身份对所写之物细微“考证”的风格。
③在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对比中突出了作者登泰山过程的艰难。
13.BCF 14.A 15.C 16.(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不久光芒耀眼夺目,太阳如轮,光影摇动,像是从地面涌出来的一样。 17.①材料一侧重写登山路线的选择,以及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差别。
②材料二侧重写登山路途的艰难和登山者的感受。
18.A 19.
①寄托着脱离世俗烦恼、摆脱束缚的自由之情:李白游泰山、观奇景,生发出得到长生不老之药,高飞至仙境的愿望;姚鼐放眼于大河之间、苍茫之野,不惧艰难登巍巍泰山;二人都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自由自我的向往。
②寄托着登高远望、消解愁绪的开阔豁然之情:李白登泰山、观壮观之景色;姚鼐登泰山、观泰山日出,风雪之日登山不易,但山中景色壮观雄奇;二人心胸愈加开阔豁达,借泰山寄托了自身对开阔豁达人生之境的追寻。
③寄托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泰山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李白游泰山,见远山,闻天鸡,壮观开阔,心生喜爱之意;姚鼐乘风雪,登泰山,观日出,赏奇景,色彩绚丽,心生赞美之情。
20.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1.D
22.B
23.B
24.C
25.C
26. 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 越中岭 复循西谷 遂至其巅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或得日或否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