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说过,改造社会,进行社会革命”。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的许多调查研究名篇对我国社会作出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江泽民同志指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党中央继续制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如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创造和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中主动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是每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自觉和应尽的责任。从文明和文化的视角看,必须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民族性,坚持以文明自觉培育文明自信。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在充分认识中华文明自身杰出创造力的同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伟力,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在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被近代民族危机抑制之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新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坚持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相契合,并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强调,他们的整个学说不是某种教义,中华文明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基因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精神。正因如此,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能够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历史和实践均向我们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摘编自陆俊杰《勇担述学立论时代使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恩格斯认为,理论思维对每一个想站在科学顶峰的民族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B.在新形势下,相比自然科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
C.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主动担当的历史使命。
D.马克思主义能为研究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方法,是因为它不是故步自封、僵化的理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反对党八股》《改造我们的学习》是社会科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B.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征程中,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会有所作为。
C.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能够被激活,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相契合。
D.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同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其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3)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 芬奇等文化大家的思想,反映了对社会结构的新认识。
B.伏尔泰、卢梭等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诉求的思想和主张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C.电话、广播、电视等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了社会交流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D.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代表人物极力提倡民主科学,倡导解放思想。
(4)材料一第一段的大量引用,有何作用?
(5)请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风云初记(节选)
孙 犁
听说山里的枪支子弹便宜,田大瞎子派芒种先去打听打听。这孩子吃得苦,受得累,两天一夜,就能赶回来。
芒种轻易不得出门,听说叫他办事,接过信来,包上两块饼子就出发了。
走到村边,从篱笆门口望见春儿和秋分,正在葫芦架下面经布
小风从他的身后边吹过来,走在路上,像飞一样。有一棵庄稼,他想:“这么大的穗子,糟蹋了真可惜了!”扶了起来。车道沟里有一个大甩洼:“后面的车过来
当天晚上,他就过了平汉路,在车站上,听见了火车叫。一火车一火车的兵马,在他眼前往南开去了。
这里冷的早,山前的草还青着,山后的草就发白了。
中午,他走到一个大镇店,叫做城南庄。村边河滩上有一片杨树,卖豆腐和红枣。芒种坐在一块石头上,脱下鞋来休息。
不久,从山后转出一支队伍来,稀稀拉拉,头上顶着大草帽,上身披着旧棉衣。这队伍挤在河边脱鞋,说笑着飞快的趟过来,在杨树林子里休息了。
芒种问那妇女:“大嫂子,这是什么军头啊?”
“老红军!”妇女说,“前几天就从这里过去了一帮,别看穿的破烂,听说从江西出来,一直打了两万多里!”
“从江西?”芒种问,“可有咱这边的人吗?”
“没看见,”妇女说,“买卖可公平
“怎么火车上兵往南开,他们倒往北走哩!”芒种又问。
妇女说:“那是什么兵,这是什么兵,往南开的是蒋介石的,光知道欺侮老百姓的兵。这才是真心打日本的兵,你听他们唱的歌!”
芒种听了听,那歌是叫老百姓组织起来打日本的。队伍散开,有的靠在树上睡着了,看了看芒种说:
“小鬼!从哪里来呀?看你不像山地里的人。”
“从平地上,”芒种说,“深泽县!”
“深泽?”那红军愣了一下笑了,“深泽什么村啊?”芒种听他的口音一下子满带了深泽味儿,就说:“子午镇。老总,也不远。”
“来,我们谈谈!”红军紧拉着芒种的手,到林子边一棵大树下面。
“我和你打听一个人,”红军亲热地望着芒种,“你们村西头有个叫吴大印的
“怎么不认识呀,”芒种高兴起来,“我们在一个人家做活,在牡丹江种菜园子。”
“他有一个女儿……”红军说。
“有两个,大的是秋分姐,小的叫春儿。”芒种插上去,你认识高庆山吗?”
红军的眼睛一亮,停了一下才说:“认识。他家里的人还都活着吗?”
“怎么能不活着呢?”芒种说,“生活困难点也不算什么。就是想庆山想的厉害,你知道他的准信吧?”
“他也许过来了。”红军笑了一下,“以后能转到家里去看看,也说不定。”
芒种说:“那可就好了,秋分姐整天想念他,你见着他
红军说:“你这是到哪里去呀?”
“我去给当家的送封信。”
“你们当家的叫什么?”
“田大瞎子。”
“你们村里谁叫这个?”
“就是村北大班里,那年闹暴动,叫红军打伤了眼的。”
“是他!”红军的眼睛里的热情冷了,宽大的眉毛挑动一下,“那些闹暴动的人们
“那些人有的死了,有的出外去了。”芒种说。
“老百姓的抗日情绪怎么样?”红军又问。
“什么情绪?”
“抗日的心气高不高?”
“高。”芒种说,“我这就是去买枪,回来就操练着打日本。”
“村里是谁主事?”
“田大瞎子。”
“咳!”红军说,“武器掌握在他们手里,是不会打日本的。你们要组织起来
他给芒种讲了很多抗日的道理,天气不早,芒种要赶道,分别的时候,芒种说:“同志
“能。”红军说,“你告诉他家里人们放心吧,庆山在外边很好,就低着头回到树林子里去了。
芒种一路上很高兴,把信交了,把事情办妥当,路过城南庄,部队不见了
回到子午镇,看见秋分和春儿在堤埝上镶布,芒种老远就合不上嘴
“秋分姐,我说给你句话。”
“什么事啊,这么偷偷摸摸的?”春儿仰着头问。
到家里,芒种坐在炕沿上说:“天大的喜事,庆山哥快回来了!”
秋分靠在隔扇门上,问了又问,芒种说了又说。好容易把那个红军的身量、长相、眉眼、口齿,秋分哭了起来。
“这是怎么了?”芒种着了慌。
“你见着的恐怕就是他!”秋分说,“怎么这样狠心,见着了靠己的人
春儿也斥打芒种:“你怎么就不知道好好儿叮问叮问?他穿着什么衣裳?”
“衣裳顶破旧。”芒种说。
“什么鞋袜?”
“没穿袜子,我看那也不叫鞋,是用破布条子拧的!”芒种比划着。
“你问那些个干什么?”秋分说,“我看就是他,别人能知道咱这里的事儿那么清楚?”
“他有胡子没有?”春儿还是问。
“一脸黑胡子碴儿。”芒种说。
“我看那不是。”春儿说。
“他离家十几年,你还不叫他长胡子?”秋分说着笑了,她站立不住
走到五龙堂,秋分把芒种带回来的好消息,告诉了公公,这个地面还是归人家辖管着哩!”
(有删改)
文本二:
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的报告(节选)
茅 盾
他有自己的一贯的风格。《风云初记》等作品,显示了他的发展痕迹。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写芒种“走在路上,像飞一样”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不仅形象地写出他赶路时走得很快
B.文本一写芒种回来时“看见秋分和春儿在堤埝上镶布”与他出村时“望见春儿和秋分,正在葫芦架下面经布”相互照应,结构圆合。
C.文本一中的秋分勤劳能干,《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坚强勇敢、深明大义,这两位女性都是抗战时期我国农村妇女的优秀代表。
D.文本一以芒种作为线索人物,将看似庞杂的内容贯穿起来,正如茅盾对孙犁小说的评价“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
(2)下列对文本一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芒种扶起倒了的庄稼、填平路上的甩洼,说明他朴实善良,能为别人着想
B.红军不信任芒种,所以在谈话中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这也能看出他的警惕性之高。
C.春儿询问红军所穿的衣裳、胡子等相关细节,是为了确认芒种遇到的究竟是不是庆山。
D.秋分因为丈夫不告知信息的狠心而“哭”,后又为阔别十余年再次得知丈夫的音讯而“笑”。
(3)在芒种和红军的对话中,哪些地方能暗示出这个红军就是高庆山?请结合文本一概括说明。
(4)文本二茅盾在评论孙犁的创作时说:“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临财廉,取予义,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①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更张空弮,冒白刃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②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③,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而遂亡其宗,哀哉!或曰:“武帝不能明察下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答曰: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忠、孝、智、勇四者立,而死且不朽矣,何流言之能及哉!故非其义;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
【注】①媒孽:这里是夸大的意思。②士大夫;此指李陵的部下将士。③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李陵被围时,李广利并未率主力救援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
武帝不能A明B察C下D听E流言F遽加G厚诛H岂非负德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戎马,可以指军马、战马,也指战争、战乱
B.斗,战斗,与《过秦论》中“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斗”意思和用法相同。
C.于,表对象,与《五代史 伶官传序》中“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于”意思和用法不同。
D.爱,吝惜,与《兼爱》中“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的“爱”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认为李陵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他讲孝道,守信用,恭敬谦卑,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排解国家的急难。
B.在援军不来、死伤的士卒堆积遍地的情况下,李陵振臂高呼,兵士没有不奋起的,冒着敌人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
C.司马迁认为自己地位卑贱,并不想谈论李陵的事;恰逢皇上召见时询问他对这件事的意见,是想要宽慰皇上。
D.白居易引用“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这句话,意在强调古代君子应该奉行并不断追求忠、孝、智、勇的品质。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②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
(5)请简要分析白居易和司马迁对李陵投降一事的态度及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秋 思①
陆 游
大面山②前秋笛清,细腰宫③畔暮滩平。
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
万里风尘旧朝士,百年铅椠④老书生。
水村渔市从今始,安用区区海内名。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入蜀为官途中,诗人一路舟行,记录沿途的风景和民情等。②大面山:位于湖北省巴东县东。③细腰宫:楚国离宫。春秋时期楚灵王好细腰,宫中的女子更是如此,所以后世以“细腰宫”指代楚宫。④铅椠:古人书写文字的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秋日在大面山前听到清脆的笛声,营造出一种清幽、悠远的氛围。
B.在细腰宫的衬托下,傍晚的江滩显得愈发平坦,地名的典故增添了历史之感。
C.“吴樯楚柁”运用借代修辞,写来往于吴、楚的船只牵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D.颔联中的“空”和《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2)这首诗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房老师借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对《诗经》中的内容进行了评价。
(2)班主任说“同学们要学习榜样,也要自我反思”,这让小刚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
(3)古人赋予做梦这一生理现象诸多情感联想,写下许多关于“梦”的诗词文句,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0分)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泽东在1939年“三八妇女节”大会上指出: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联系着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甲),如曾经存在“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荒谬思想以及要求女性裹小脚等直接戕害女性的做法;更有甚者推翻了清政府,虽废除了一些歧视女性的规定,但封建思想仍A_______。
当时,鲁迅先生面对社会中的封建遗毒,陆续发表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等脍灸人口的文章,在北平高校师生中引起轰动效应。如1918年发表的《我之节烈观》批评传统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他提出“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的重要口号;在1923年底发表的《娜拉走后怎样》中,他认为,就是回来;女子要真正独立,(乙),这篇文章标志着鲁迅对女性问题的思考从追求个人解放转向社会变革,从“改造国民性”转向改造旧中国的经济、社会制度。《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也正是作于这一时期。这些小说虽数量寥寥,社会反响强烈,也极大地促进了妇女解放。
但在国民党反动政府统治下,(丙)。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社会上的实施
(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推翻”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提高
B.开关
C.游击
D.失业
(2)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
(5)鲁迅认为,《玩偶之家》中娜拉出走的命运,不是堕落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在认识和选择生活时,不必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而应接受内行的权威建议。你如何看待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答案:
(1)A
(2)C
(3)C
(4)①引用权威见解,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5)①充分重视和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建言献策。③必须彰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坚持以文明自觉培育文明自信,必须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伟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答案:
(1)A
(2)C
(3)熟悉家乡情况:红军主动问芒种村里吴大印的情况,还知晓其女儿的信息。
熟悉高庆山家人情况:对高庆山家人的情况关心,询问是否都活着。
知晓村里情况并给出建议:关心村里闹暴动的人和抗日情绪,还给出组织起来等建议。
承诺能见到高庆山:承诺能让高庆山回家,暗示其可能是高庆山本人。
(4)描写的场景具有生活气息:以乡村日常开场,芒种出发前的乡村场景、填甩洼。
人物对话自然轻松:芒种与妇女、红军的对话轻松自然,谈重要信息也不沉重。
对战争的叙述和对人物的刻画:红军出场轻松,对其外貌动作描写朴实亲切。
对消息传递的描写:芒种带回消息,秋分等的反应充满生活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答案:
(1)CFH
(2)B
(3)C
(4)①李陵还没有全军覆没的时候,使者曾来报捷。
②刑罚不会施加到亲人身上,他的战功足够在当时称冠。
(5)司马迁:对李陵投降持理解、同情的态度,深得人心,在救兵不至,仍奋勇杀敌,他的功劳足以显扬于天下。
白居易:对李陵投降持批判态度。原因是他认为李陵不死于王事非忠,弃前功非智,四者无一可。
译文:
材料一
然而我看李陵的为人,是个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物,与士人交往守信用,获取和给予都符合大义,恭敬节俭,常常想着奋不顾身。从他平素的修养和积累来看。臣子出于宁肯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那些只顾保全自己和妻儿的臣子,我实在私下为此痛心。
况且李陵带领的步兵不满五千,深入敌境,就像在虎口边设下诱饵,仰攻众多的敌军,所杀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匈奴的君长们都感到震惊恐怖、右贤王的全部军队,全国一起围攻他们,箭射完了,救兵不来。然而李陵振臂一呼,士兵们没有不奋起的,满脸是血,再次拉开空弓,向北拼死与敌人战斗。
李陵还没有全军覆没的时候,使者曾来报捷。几天后,皇上为此食不甘味。大臣们担忧害怕。我私下里没有考虑自己地位的卑贱,实在想献上自己诚恳的愚见,能够赢得他们拼死效力,也不能超过他,看他的心意。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打败敌人的功劳。我心里想要向皇上陈述这些,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推说李陵的功劳,堵塞那些怨恨李陵的言辞,圣明的君主不明白我的意思,而为李陵开脱。
材料二译文
《论》说:“忠、孝、智、勇这四点、做子女的最宝贵的品德,都奉行并践行这些品德,就不是合格的臣子和子女了,出兵讨伐匈奴,不为国家大事而死就是不忠,放弃以前的功劳就是不智,这四点没有一点能做到,可悲啊,听信流言,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吗,能够接着以死报国,刑罚不会施加到亲人身上,他的壮烈气节足够流传后代,忠、孝、智,那么即使死了也将永垂不朽!所以如果不符合道义;如果死得其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答案:
(1)B
(2)①羁旅之情:“万里风尘”记述了诗人赴蜀地为官一路上的艰辛。②壮志难酬:“旧朝士”“老书生”暗示了诗人对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壮志难酬的悲愤,体察民情,并不为谋取世间名利。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为:
(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重点字:淫
(2)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齐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尊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20分)
6.答案:
(1)A
(2)“脍灸人口”的“灸”应为“炙”,“谈笑风声”的“声”应为“生”。
(3)A.根深蒂固 B.振聋发聩
(4)甲:女性备受压迫;乙:须有经济权。
(5)示例一:认同。在当时社会,社会资源匮乏,出走后很难在社会立足。
示例二:不认同。娜拉出走后可能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找到新的人生方向,也有获得新生的可能。
四、写作(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