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件(9份)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耒阳市冠湘学校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件(9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4-25 13:08:03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 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 ——六一居士 猜猜他是 谁?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为北宋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在散文、诗、词、史传方面自成一家,留传后世的有《六一诗话》、《欧阳文忠公全集》。唐宋八大家: 唐——
韩愈 柳宗元
宋——
欧阳修 曾巩 王安石 苏洵 苏轼 苏辙卖油翁 欧阳修咨  矜  圃  睨  矢
颔  忿  酌  覆  杓
沥zījīnp?nìsh?hànfènzhuófùsháolì读顺课文,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一、读懂文意,结合注释疏通文章大意二、整体感知: 本文讲述了 一个( )
的故事卖油翁以自己娴熟的技艺告诉人们“熟能生巧”的道理三、质疑问难:我还有这些字词或句子的意思不明白……重要字词射: 善射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射箭射术、射技以: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以钱覆其口凭借用尝:尝射于家圃曾经尔:但手熟尔
尔安敢轻吾射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你杓:以杓酌油同“勺”,sháo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2、以我酌油知之3、徐以杓酌油沥之4、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代指陈尧咨代词,代指射技精湛的道理代词,代指葫芦代词,代指卖油翁代词“之”的用法1、陈康肃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尧咨善
(善于)射,当世无双,公亦以(因为)
此 (指善射)自矜(自夸)。翻译:陈尧咨善于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他也因此而自夸。2、乃取一葫芦置(放)于地,以(用)
钱覆(盖)其(代葫芦)口,徐(慢慢
地)以杓(即“勺”)酌(倒)油沥(注
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翻译:(卖油翁)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倒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进了葫芦里,而铜钱却没有湿。试一试 请同学们发挥大胆的想象,用自已的语言来讲述这则小故事,力求生动形象。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尔安敢轻吾射?以我酌油知之。!我也没有什么奥妙,只不过手熟罢了。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卖油翁 欧阳修陈尧咨卖油翁开端:“善射”“以此自矜”“睨之”“但微颔之”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结局:“笑而遣之”笔记小说“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合作交流,研读探究陈尧咨卖油翁开端:“善射”“睨之”“但微颔之”发展:“吾射不亦精乎?”“无他,但手熟尔”高潮:“忿然”酌油技高一筹结局:“笑而遣之”“汝亦知射乎?”“尔安敢轻吾射?”“以此自矜”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合作交流,研读探究 2、通过这个故事两个人物的表现,你认为陈尧咨和卖油翁分别具有什么不同的性格特点? 3、这是篇笔记小说,也是篇寓言故事,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自由发言: 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
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验吗?
是不是做任何事,“熟练”都是提高效率
的最好途径?
这个故事其实也告诉了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由此你想起哪些有关“谦虚”的名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自满人十事九空,虚心人万事可成。
谦受益,满招损。
……课件16张PPT。三 峡郦道元作者:郦道元
北魏时人
地理学家 散文家
博览群书 爱好旅游
代表作:《水经注》(我国的一部地理巨著)
《三峡》即选自《水经注》听读课文 注意字音及停顿quēxī朗读 正音: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朗读 正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xiāngsùzhāo朗读 正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tuānyǎnshù朗读 正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zhǔcháng朗读停顿示例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读懂课文 结合课文注释翻译掌握下列字词的含义及其用法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在
如果3、绝巘多生怪柏
4、哀转久绝极
消失一词多义5、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逆流而上6、或王命急宣
7、虽乘奔御风
8、不以疾也
9、良多趣味古义今义(或者)(有时)(即使)(虽然)(快)(疾病)(确实,实在)(好)古今异义解释下列语句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日光。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每到了)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都十分的清凉肃静7、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猴的啼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译 文  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了天空和日光。如果不是在正午或者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译 文(2 )  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流的泉水像瀑布一样,在悬崖山谷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到了初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十分清凉、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啼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下面的字,或易读错,或易写错,请读一读,写一写。阙 曦 溯 御
湍 巘 漱 茂
肃 啸 郦课件22张PPT。2018/11/20三峡1三 峡 郦道元第二课时音频2018/11/20三峡22018/11/20三峡32018/11/20三峡42018/11/20三峡52018/11/20三峡62018/11/20三峡72018/11/20三峡82018/11/20三峡92018/11/20三峡102018/11/20三峡112018/11/20三峡122018/11/20三峡132018/11/20三峡14主要问题探究: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又是怎样来描绘这些景物的?
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学习活动:你现在应该做…… 动笔画画 动脑想想——文中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句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或运用了
—— 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2018/11/20三峡15学习成果展示赏析2赏析3赏析4赏析1 山七百里 略无阙处 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连绵不断
高耸峭立 ——— 本文是为“江水”作注,重点应该是写水,可作者为何先写山势,这与下文写“水”有何关系呀?(铺垫)总写正、侧面结合2018/11/20三峡17 夏水沿溯阻绝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水势)凶猛(水流)迅疾 ———对比烘托2018/11/20三峡18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
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视觉动静结合俯视仰视 →→2018/11/20三峡19 秋天之景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悲寂凄凉 ——听觉引用2018/11/20三峡20 赏析小结:通过作者的妙笔你欣赏到了三峡的哪些美景?有何感受?表现山之高、峡之窄的句子是: 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多、背得好!第1段中总写山势的连绵不断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第2段中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同的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表现水流急速的一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段中作者从俯视的角度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从仰视的角度写景的句子是: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第4段中作者引用三峡打渔人的歌词侧面烘托其秋景的悲寂凄凉的句子是: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018/11/20三峡22作业布置:1、及时背诵课文2、按时完成《名师测控》及《基础训练》相应练习 课件20张PPT。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古文二则有一天,你正一个人在街上溜达。忽然,你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千多块钱,而周围又没有人。这时,你会怎么办?请如实回答这个问题,不要不好意思.实话实说1、作家作品:分类式整理:《清稗类钞· 敬信》
徐珂,近代人,字仲可,浙江杭州人2、古今意义区别较大的词:以千金寄之:
亡何:
且父未尝语我也:
而翁知我:
卒辇而致之:
白银不久告诉你,你的卒:最终,终于
致:归还,送还5蔡璘,字勉旃,吴县人。 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
旃的人。 重诺责,敦风义。 ● ●●● ●诺言和
责任重
视情谊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
友之间的情谊。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有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
在他那,没有立下字据。 重视 ● ●把● ●一千

白银●寄存,
存放 ●票据,凭证。6亡何,其人亡。 ● ●●不久,他的朋友死了。 蔡召其子至,归之。 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
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
给他。 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
安有寄千金而无立券者?且父
未尝语我也。”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
的样子,不肯接受,
说道:“哎呀!没有这
样的事情,哪里有寄
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
据的人?而且我的父
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
呀。” 名词用作动词,告诉。 (没有) ●不久代词:“这”归还● ●惊讶的样子● ●从来没有●怎么,表反问语气。7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
是在心里,不是在纸
上。你的父亲把我当
知己,所以不告诉你。” 卒辇而致之。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
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
他。 ●你●父亲● ●把我当知己● ●古代对年轻男子的尊称。这里
相当于“你” ●最终●车子。名词作动词,
用车子装运。 ●送还,归还●这里指友人之子。3、词类活用:而翁知我:
卒辇而致之:把……当知己,意动用法用车子运,名词当动词思考:文中蔡璘的性格怎样?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召其子至,归之”
“卒辇而致之”重诺责
敦风义友人:“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不语郎君”(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言:行:“券在心,不在纸”课堂探究:“券在心,不在纸”的含义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法制社会,“立券”可作凭据,免除纠纷,消除邪念。课堂练习1、重诺责,敦风义( )( ) 情谊2、亡何,其人亡( )( )3、且父未尝语我也( ) ( )4、而翁知我( )5、卒辇而致之( )( )崇尚没有去世告诉把……当作知己最终用车子运况且6、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 )把白银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实话实说戴震难师段玉裁(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
戴震(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段玉裁的老师戴震的性格特点 略写:“是年能言”,却聪明过人( )
欲扬先抑详写:五问塾师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课堂练习(难点字释义)先生是年乃能言( )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
就傅读书( )( )
师应之曰( )
即问(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
师无以应( )( )
此非常儿也( )( )这,指示代词大概,表推测靠近跟随师傅、老师回应、回答当即,就互相距离这样那么没有可以用来不是平常多义词释义先生是年乃能言言( )
日数千言言( )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几二千年矣( )说话字话语多少几乎,将近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2、以“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为题,进行1分钟演讲。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但也没有信仰。 ----周国平 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苏格拉底 课外要求:熟读背诵课文再见!:课件17张PPT。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古文二则有一天,你正一个人在街上溜达。忽然,你发现路边有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千多块钱,而周围又没有人。这时,你会怎么办?请如实回答这个问题,不要不好意思.实话实说1、作家作品:分类式整理:《清稗类钞· 敬信》
徐珂,近代人,字仲可,浙江杭州人2、古今意义区别较大的词:以千金寄之:
亡何:
且父未尝语我也:
而翁知我:
卒辇而致之:
白银不久告诉你,你的卒:最终,终于
致:归还,送还3、词类活用:而翁知我:
卒辇而致之:把……当知己,意动用法用车子运,名词当动词蔡璘的性格重诺责,敦风义具体表现:友在,“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不语郎君友人信任友亡,坚还友财事实论证课堂探究:“券在心,不在纸”的含义信守诺言重在内心和行动,而不在口头上或纸上 你赞不赞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 法制社会,“立券”可作凭据,免除纠纷,消除邪念。课堂练习1、重诺责,敦风义( )( ) 情谊2、亡何,其人亡( )( )3、且父未尝语我也( ) ( )4、而翁知我( )5、卒辇而致之( )( )崇尚没有去世告诉把……当作知己最终用车子运况且6、有友某以千金寄之( )( )拿,将白银有一次,你正过河,小船超载,必须将船上的七件货物(健康、金钱、名誉、事业、诚信、自由、爱情)中的六件扔掉,只保留其中一件,你将如何选择?请说明理由。实话实说戴震难师段玉裁(清代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 江苏金坛人
戴震(清代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段玉裁的老师戴震的性格特点 略写:“是年能言”,却聪明过人( )
欲扬先抑详写:五问塾师 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课堂练习(难点字释义)先生是年乃能言( )
盖聪明蕴蓄者久矣( )
就傅读书( )( )
师应之曰( )
即问(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 )
师无以应( )( )
此非常儿也( )( )这,指示代词大概,表推测靠近跟随师傅、老师回应、回答当即,就互相距离这样那么没有可以用来不是平常多义词释义先生是年乃能言( )
日数千言( )
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 )
几二千年矣( )说话字话语多少几乎,将近1、从戴震难倒老师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2、以“我尝到了质疑的甜头”为题,进行1分钟演讲。要求列举自己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事例。怀疑来自过分认真。无所用心的人从不怀疑,但也没有信仰。 ----周国平 怀疑是无限的探求。 ----苏格拉底 课外要求:熟读背诵课文再见!课件16张PPT。陌上桑汉乐府 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类诗歌为乐府 。
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解题隅   敷    倭
缃   姝    捋
绮   襦    髭须
骊   驹    帩头
鬑   堕髻   踟蹰陌上桑给下列红色字注音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第一部分:
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 罗敷ls陌上桑外貌描写艺术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
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第二部分:写“使君”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第三部分:描写罗敷向“使君”盛夸自己的
夫婿,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陌上桑第二课时文章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貌的? 作者没有直接写罗敷的容貌,你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以虚寓实,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而去展开联想和想象。问题1、罗敷是怎样夸赞自己的丈夫的?她的
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罗敷从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方面
盛夸了自己的丈夫。目的?通过对比以压倒使君,
揭露了使君的可耻行为。2、罗敷用夸赞自己的丈夫来拒绝使君,这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机智勇敢,坚贞不阿,不慕权贵…夸张 人物形象 罗敷:
美丽非凡
机智勇敢
坚贞不屈
不慕权贵使君:
荒淫无耻 中心主题 这首叙事诗通过美丽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无理要求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屈、不慕权贵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卑劣可耻的行为。文中的疑点?疑点一:“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的
才貌双全,不慕权贵的女子何以早早嫁给
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专城居”的官员?疑点二:既然身为高官之妻,为何还要
抛头露面“采桑城南隅呢?这似乎有失贵
妇的身份。你觉得使君的言行可耻吗?为什么?小作罗敷的故事
美丽的罗敷课件17张PPT。陌上桑汉乐府 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类诗歌为乐府 。
这首诗叙述了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强暴的精神。解题隅   敷    倭
缃   姝    捋
绮   襦    髭须
骊   驹    帩头
鬑   堕髻   踟蹰陌上桑给下列红色字注音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第一部分:
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 罗敷ls陌上桑外貌描写艺术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
使君遣吏往,
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
“宁可共载不?” 第二部分:写“使君”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第三部分:描写罗敷向“使君”盛夸自己的
夫婿,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求。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为什么夸赞其环境、器物和服饰? 夸赞环境、器物和服饰的目的在于突出罗敷的美丽。 问题为何要极力写众人被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写众人的表情是用侧面描写衬托罗敷之美问题 没有直接写罗敷的容貌,你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以虚寓实,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从而去展开联想和想象。问题1、罗敷是怎样夸赞自己的丈夫的?她的
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罗敷从财产,地位,容貌,风度等方面
盛夸了自己的丈夫。目的?通过对比以压倒使君,
揭露了使君的可耻行为。2、罗敷用夸赞自己的丈夫来拒绝使君,这
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征?机智勇敢,坚贞不阿,不慕权贵…夸张 人物形象 罗敷:
美丽非凡
机智勇敢
不慕权贵使君:
荒淫无耻 美外貌美人格美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机智勇敢,不慕权贵工具美服饰美众人的反应 本篇是汉乐府民歌中著名的叙事诗,
采用喜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
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品 评中心主题这首民歌通过美丽的采桑女子罗敷拒绝使君
要求的故事,歌颂了劳动妇女坚贞不屈的品
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揭露了封建官吏卑劣
可耻的行为。文中的疑点?疑点一:“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的
才貌双全,不慕权贵的女子何以早早嫁给
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专城居”的官员?疑点二:既然身为高官之妻,为何还要
抛头露面“采桑城南隅呢?这似乎有失贵
妇的身份。你觉得使君的言行可耻吗?为什么?小作罗敷的故事
美丽的罗敷课件32张PPT。诗五首淮上与友人别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杂诗夜雨寄北 杂诗 王维
君 自 故 乡 来,
应 知 故 乡 事。
来 日 绮 窗 前,
寒 梅 着 花 未?“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笑问”有什么作用?形成强烈地反差,以笑写哭。描写一幅富有戏剧性的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场面,在儿童这只是淡淡一问;在诗人,却成了重重一击,引出了他无限的感慨,自己的老迈与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了这看似平淡的一句中了。表达了作者老来还乡,老迈衰颓,反主为宾的悲伤之情。思想感情课文朗诵作者简介诗意理解名句赏析主题思想视频欣赏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节奏幻灯片 4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在晚唐诗人中,他的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和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他擅长律诗,绝句。作者简介 夜雨寄北(七言绝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返回如何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两句诗是当时的苦状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诗人想象日后重逢时,与友人共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心灵的孤寂与痛苦,用相聚的欢乐衬托出今夜的痛苦,曲折委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这首诗抒发了羁旅他乡对亲人的思念。作者把情与景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现实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构思独特,耐人寻味。思想感情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长江边上杨柳依依,柳絮乱飞,愁坏了渡江的游人。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鸣。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我却要往长安而去。“扬子江”,长江的别称,这里点明了“与友人
别”的地点,而“杨柳春”三字则点明了季节。 杨花:飘飞的柳絮。“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了极至。几声风笛,带着凄清怨慕,飘入离亭宴上正要分别的友人耳中,更是显出千钧愁情。  互道一声珍重,各奔前程
春天里的
离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像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依依惜别的深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唐代著名诗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quèhuànqí送 杜 少府 之 任 蜀州 官名,即县尉
到,往上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似乎能看见五大渡口。护卫渡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远离家乡,外出作官的人。你与我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 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诗人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
的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
坦然对待。这两句千古名句警策动人,其豁达
超脱、高情远意令人佩服。四海之内,只要我们是心息相通的朋友,
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邻居一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分手的路口不要青年男女
离别固然悲伤,但互为知己,虽各处天涯,亦似邻居,所以不必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一样 别泪沾巾。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首惜别诗一洗以往送别诗的黯然的感伤
情调,既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
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真诚的友谊可
以超越时空的界限,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
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中心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
宽慰和劝慰,表达了诗人对友
情的豁达态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都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他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格调]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送》是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宽慰和勉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高昂。《淮》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人别路上,愁上心头的惜别,诗的内容比较细腻,哀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
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
善用比喻寄托手法,
有<<刘梦得文集>>作者简介我被贬谪在巴山楚水这荒凉地方,己经度过了二十三年了。怀念故友,只能吟诵《思旧赋》,回到家中,就像那传说
中的料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
木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
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来振奋精
神。诗意关于”怀旧空吟闻笛声,到乡翻似烂柯人”的理解。这两句运用了典故。“怀旧”表达了诗人对受害的好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典:品析名句   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自然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个人的沉沦不算什么,社会总要向前发展,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前景无限美好.表现了慷慨激昂的气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哲理: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诗人 坚定和乐观的精神.中心主题这首诗通过写自身的坎坷遭遇和无限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课件22张PPT。诗五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建
《望岳》 杜 甫
《观沧海》 曹 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句意:我把我对你的牵挂与思念托付给天上的明月,随风伴随你直到那遥远的西南边地。
飞来峰王安石登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释义:我不怕漂浮的云彩遮挡住我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重点诗句: 此句可简化成一个什么成语?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曲径通幽你认为这个成语隐含了什么道理? 一 个人要达到美好的理想境界,先得经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赏析重点诗句: 此句“悦”、“空” 该如何解释?2、“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使动词,“使……欢悦、高兴”,“使……消除、空明”赏析重点诗句:3、“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 此句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欣赏了这古寺禅院清幽脱俗的美景后,领略了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超脱俗尘、寄情山水的情怀。望岳杜 甫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解诗句大意: 颔联: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颈联:(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远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首联: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这苍翠的山势连绵不断、没有尽头。 尾联: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那时四周的山恋看起来都会显得低矮渺小。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来描绘泰山之景,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景?表现了泰山的哪些特点? 作者望岳是在泰山下还是泰山上?你是根据什么分析出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的什么情怀?中心主题 诗人通过对泰山雄伟壮丽景象的描绘,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更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观沧海曹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作者通过对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立功业的政治抱负,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中心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