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湘教版必修二)
考古发现,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开始出现人类活动。下图为复活节岛的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图。完成小面小题。
1.关于复活节岛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
B.人口数量只受环境承载力制约
C.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底线
2.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
A.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B.对外联系高度频繁
C.生活消费水平提高 D.工业生产能力提高
下表为“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某岛国环境与人口信息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45万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5万
2010年实际供养的人口数量 30万
预测2020年供养的人口数量 35万
3.表中反映该岛国人口合理容量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分别是( )
A.35万25万 B.35万40万 C.25万45万 D.45万35万
4.为了提高该岛的人口合理容量指标,该岛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对外开放,接纳海外移民 B.消耗资源,发展岛国工业
C.开垦土地,增加粮食产量 D.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四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份 生态适度人口(万人) P1 (万人) P2 (万人) 现实人口(万人)
广西 3276.2 2970.6 7203.2 5331.4
新疆 1957.3 1937.2 4303.3 2164.4
四川 2990.3 3229.2 6574.5 9001.3
内蒙古 1825.8 3912.3 4014.3 2453.2
注: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
5.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位于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形平坦开阔
B.油气资源和煤炭丰富,能源充足
C.地域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充足
D.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
6.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经济发达地区(京津唐地区)较近
B.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C.草场广阔,畜牧业比较发达
D.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
7.读江苏省江阴市各种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示意图,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可能为( )
A.600万人 B.200万人 C.700万人 D.400万人
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表。结合表格,完成下面小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
东北地区 105100 23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600 22000 395
青海、西藏 10000 1000 4
8.表中信息反映的影响“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水平 B.开放程度 C.自然资源 D.消费水平
9.下列关于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承载力大
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大
③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增大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日本以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0.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主要得益于( )
A.矿产资源丰富 B.科技发展水平高
C.气候条件优越 D.生活消费水平低
11.下图为人口适度曲线图,1~18表示不同时间段。当日本处于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 B.社会体制 C.资源(土地、水等) D.科技水平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提供可再生资源和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下图为“一些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2.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国土面积 C.土壤肥力 D.水资源数量
13.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 )
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 B.草地开垦
C.保护野生动植物 D.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下图是中国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人口分界线,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其形成的基础是( )
A.气候和地形 B.地形和经济 C.气候和科技 D.地形和科技
15.图中甲地是我国青藏地区,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特点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②深居内陆,气候干旱,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人口数量可以适当超出环境承载力,A错误;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不仅仅只受环境承载力的影响,B错误;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C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故选D。
2.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A正确;该岛孤悬于南太平洋中部,对外联系不便,B错误;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环境承载力应该下降,C错误;t2时期为公元1500年以前,当时工业生产能力很低,D错误。故选A。
3.答案: C
解析: 根据人口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判断,表中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应为该岛国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数量为25万,表中的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应是该岛国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数量为45万,因此选项C正确,选项ABD错误。故选C。
4.答案: D
解析: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技术、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接纳海外移民并不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排除A;当地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多少决定人口合理容量大小,消耗资源、开垦土地并不能提供当地资源总量,因此不能提高该岛人口合理容量,排除BC;发展经济、提高科技水平,能够充分合理的利用当地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增加当地资源的供养能力,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D符合题意。故选D。
5.答案: D
解析: 与新疆相比,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D对;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后备耕地资源充足,BC错;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A错。故选D。
6.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P1是指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内蒙古现实人口数量低于P1的原因是当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大量人口居住,B对;内蒙古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大部分地区距经济发达地区较远,A错;畜牧业较发达,易导致现实人口量大,不符合题意,C错;内蒙古二、三产业比重高,第一产业不属于主导产业,D错。故选B。
7.答案: B
解析: 根据“短板效应”可知,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当地最少资源数量制约。江阴市的水环境资源是各种环境资源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所以江阴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受水环境制约,读图可知,水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上限为300万人以下。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答案: C
解析: 地区可承载人口与年生物量呈正相关,说明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区域资源,C正确。不能体现科技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对承载人口数量的影响,ABD错。故选C。
9.答案: B
解析: 青海、西藏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资源环境承载力低,①②错误,③正确。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以增大环境人口容量,④正确,ACD错误,B正确,故选B。
10.答案: B
解析: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生活消费水平很高,环境人口容量理论上应该很小,但是由于重视发展科技,科技发展水平高,所以从单位面积看日本的环境人口容量远高于我国。因此B正确;日本矿产资源匮乏,故A排除;日本气候条件虽然优越,但气候不是环境人口容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故C排除;日本居民消费水平较高,故D排除;因此排除A、C、D,选择B。
11.答案: C
解析: 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日本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故答案选C。因此排除A、B、D,选择C。
12.答案: A
解析: 巴西面积在世界上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排行第五。巴西比俄罗斯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是热带气候,热带雨林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强,俄罗斯是温带、寒带气候,形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A对,B错。根据材料,生态承载力与土地面积的总和相关,土壤肥力、水资源数量不是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素,C、D错。故选A。
13.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能够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包括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A不符合题意。草地开垦会破坏环境,降低生态承载力,B符合题意。保护野生动植物,防治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生态承载力,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意,该线多年来保持不变,故形成的基础应该是自然原因,科技和经济是社会经济因素,可以排除BCD。黑河—腾冲一线以西地区主要是青藏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人口稀少;黑河—腾冲一线以东地区主要位于我国季风区,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故A项正确。故选A。
15.答案: B
解析: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尽管资源丰富,但海拔高、气温低,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小,①②错误。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典型特征,不是青藏高原特点。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可以不断变化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会不断增加,青藏地区太阳能丰富,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据此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