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4 15:17: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湘教版必修二)
如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阶段Ⅱ所代表的城市化阶段是( )
A.城镇化 B.郊区城市化 C.逆城市化 D.再城市化
2.下列引起阶段Ⅰ形成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
A.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 B.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发展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截至2019年,上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最高达到88.1%,江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西藏最低仅为31.5%。下图为2015-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019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处在( )
A.初始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无法判断
4.根据2019年西藏的城镇化率推测,目前西藏( )
A.工业化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B.城市人口占比迅速突破50%
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释放较快 D.人口主要流向我国东北部大中城市
5.我国城市化进程区域间差异较大,目前表现为( )
A.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低 B.东部地区城市化停滞
C.中部地区城市化速度较快 D.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我国学者通过数学模拟的方法得出了城镇化的倒“U”形曲线,并在世界诸多国家的城镇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如图为城镇化倒“U”形曲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P点对应时期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逆城镇化 B.郊区城镇化 C.再城镇化 D.城镇空心化
7.倒“U”形曲线的峰值过高可能会伴随着( )
A.城市住宅立体化 B.城市中心空洞化
C.城市人口老龄化 D.农村人口年轻化
8.城镇化进人N阶段时( )
A.城乡收入差距加大 B.乡村人口大量减少
C.城市人口趋于稳定 D.城乡景观趋于相同
读“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完成下面小题。
9.图示国家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10.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和印度城市人口数量相同 B.巴西和美国城市化速度相同
C.发展中国家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 D.巴西等南美国家存在“滞后城市化”现象
如下图表示世界及四个大洲城市化发展统计情况。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据图可推断( )
A.目前北美洲平均城市化速度最慢 B.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初期阶段
C.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速度呈正相关 D.非洲城市总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2.城市化可能会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增多 B.雨季地表径流减少
C.土地的质量改善 D.城市热岛现象出现
下图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所示( )
A.1972年城市化水平最低 B.2010年后城市人口下降
C.目前城市化的速度最慢 D.2050年城市化水平最高
14.甲、乙时期,城市化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乙时期国家限制城市化的发展 B.甲时期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C.甲时期城市化发展到了后期阶段 D.乙时期实现计划生育国策
1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8年至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7.9%提高到65.2%,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下图为1950—2050年中国、英国城镇化进程图(含预计)。
(1)比较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和英国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2)分析2000年以后英国城市化水平下降的原因。
(3)指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和印度快速崛起,中印两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印度农业人口比重大,约2/3的人口仍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制造业相对落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于2010年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制造业门类的国家,目前已成为世界工厂和全球制造业中心。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如图示意1901年以来中国和印度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变化。
注:中国1949年以前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史》。因缺乏1921年和1941年的数据,用1928年和1937年的人口总数替代,1949年以后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年鉴》(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1)指出目前中国城镇化所处的阶段以及当前阶段的主要特点。
(2)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后,印度城镇化增速落后于中国的主要原因。
(3)城镇是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工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等。说明城镇化对改善城乡居住环境的作用。
参考答案
1.答案: C
解析: 由图可知,阶段Ⅱ出现市区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迁移,这是逆城市化。这主要是由于市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而乡村、小镇地区环境优美,地价偏低,并且有便利的城乡交通等原因导致出现的。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阶段Ⅰ出现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的郊区城市化现象。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于密集会导致此现象的出现;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的发展导致市区往来向郊区更加便利;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也会导致人口主要从市区向环境更好的郊区流动,ABC不符合题意。乡村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比城市差,发展不会超过城市,D符合题意。故选:D。
3.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0.6%,结合材料可知,城市化进程处于中期阶段,故选B。
4.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截至2019年,西藏城镇化率仅为31.5%,说明西藏城镇化率低,工业化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小,故与2019年相比,目前城市人口占比也不会迅速突破50%,A正确、B错误;西藏工业化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较慢,城市化速度较慢,C错误;人口主要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我国东南部大城市经济发达,东北部大中城市经济发展较缓慢,D错误。故选A。
5.答案: C
解析: 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没有停滞,AB错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城市化速度较快,C正确;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城市化水平较低,D错误。故选C。
6.答案: B
解析: P点城镇化速度最快,正处于郊区城镇化阶段。
7.答案: A
解析: 倒“U”形曲线的峰值过高,人口增长快,需要住宅多,可能会伴随着城市住宅立体化。8.答案: C
解析: 城镇化进人N阶段时人口增长缓慢,城市人口趋于稳定。
9.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英国,所以B正确。
10.答案: C
解析: 从20世纪末部分国家城市与乡村人口比例(%)看出,中国和印度城市人口比例相同,但由于中国总人口多,因此中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多;从图中看不出巴西和美国城市化速度;从图中看出,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阿根廷、巴西等南美国家,城市化水平都在8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属于“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C正确。
11.答案: A
解析: 读图中曲线可知,北美洲城市化速度最低,故A正确;亚洲城市化水平总体处于加速发展阶段,故B错误;从图中可知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现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故C错误;非洲地区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故D错误。
12.答案: D
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使城市植被覆盖率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差,大面积地面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补给地下水,雨季地表径流增多,故A、B错误;城市化过程必然是伴随着强烈的人为活动,这些活动对土地的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土壤侵蚀,打破养分平衡,导致生态功能下降,土地质量下降,故C错误;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城市建筑结构及下垫面特性的综合影响,易产生热岛效应,故D正确。
13.答案: D
解析: 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图可知,1960年前城市化水平最低,A错误;城市化速度的下降不代表城市人口下降,B错误;我国城市化速度最慢的时间应在1970年左右,C错误;图中205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D正确。故选D。
14.答案: B
解析: 甲时期(1970年左右)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受到影响,导致城市化速度下降,B正确;乙时期城市化水平已较高,但并没有严控特大城市规模,A错误;甲时期城镇化率读图可知大致为20%,属于城镇化水平初期阶段,C错误;结合实际,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且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不存在实现计划生育国策这一说法,D错误。故选B。
15.答案: (1)中国: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低;英国:城镇化速度慢、城镇化水平高。
(2)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升;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环境优美。或答逆城市化
(3)问题:交通拥堵;就业压力大;住房紧张;环境问题等。(任答2点)
措施:建设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发展城镇第二、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城镇不同功能区;发展公共交通;治理城市环境污染,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等。(任答2点)
解析: (1)提取题干的关键词:行为动词——“比较”,时间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行为主语——“中国和英国”,答题方向——“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题干要求对两国城镇化进行比较,因此要具体阐述“中国”和“英国”两个主语的情况,时间要求“1970年-2050年”。结合文字材料,“1978年至202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65.2%”,以及图示中国城市化水平折线图,可以得出结论:中国在1970-2050年间城镇化速度较快、水平较低。结合图中英国城镇化折线图,可知英国在1970-2050年间速度较慢,水平较高。
(2)提取题干的关键词:行为动词——“分析”,时间要求——“2000年以后”,行为主语——“英国”,现象——“城市化水平下降”,答题方向——“原因”。图示折线反馈了题干所说的现象,要理解“城镇化水平下降”需要回到“城镇化水平”的内涵和衡量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下降”意为“英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这对应了城镇化的后期阶段中的“逆城镇化”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城镇化的推力因素和乡村、小城镇的拉力因素。
(3)提取题干的关键词:行为动词——“指出”、“提出”,行为主语——“我国”,答题方向——“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主要问题”和“合理建议”。分析题干可知城镇化过快发展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环境问题(污染)、社会问题(交通、就业、住房、教育、社会管理等)。城镇化快速发展将出现城市规模过大的问题,因此措施需要从根源入手——控制大城市规模,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其次,具体的措施要根据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此从美化环境、缓解就业压力和公共管理等方面入手。
16.答案: (1)中期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2)印度是农业大国,制造业相对落后,无法吸纳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印度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及服务业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3)城镇化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通过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解析: (1)从图中看出我国城镇化率接近60%,属于中期加速阶段,中期阶段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人口向郊区移动,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
(2)从题干可知印度农业人口比重大,约2/3的人口仍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农民无法进城提高城市化率,而城镇制造业落后,就业机会少,无法吸纳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印度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大量吸引外资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工业及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大幅提升,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3)城镇化提供了垃圾的集中回收服务,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而乡村污染物比较分散,集中处理污染物可以提升环境质量;城镇化在工业化之后逐渐加快,城市收入提升,城镇有经济实力平整土地、修建设施、绿化等措施,改善城乡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