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老王》 课件(共17张PPT)+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0《老王》 课件(共17张PPT)+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1 11:44:08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杨绛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杨季康,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无锡,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文章著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文章。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动乱的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女婿。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们时更容易忽略苦难,而是突出苦难年代里人性的光辉。
先生已有两门外语的基础,为译好《堂吉诃德》,她以48岁“高龄“毅然决定再学西班牙语。
然后,杨绛从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也就是59年,抽空从零基础自学西班牙语,每日自学,从不间断,到1962年,已经能够读懂比较艰深的文章了,后来她终于成功了翻译出了《堂吉诃德》这部著作。
董燕生教授后来也翻译过《堂吉诃德》这部著作,他知道中国的第一部《堂吉诃德》是杨绛先生翻译的——毕竟这这部书早已经如雷贯耳了,而且他和其他人一样,也十分崇敬杨绛先生的学识与贡献。
于是,为了表达对杨绛先生的尊敬,他把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拿到课堂上,给翻译方向研究生讲课,专门给大家讲杨绛在翻译过程中犯的各种错误,并提醒研究生们,不要犯和杨绛一样的翻译错误。
是的,他把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当成了反面教材。
也许你们不清楚,会认为董燕生不会做人,有狂狷之气,然而,董燕生对于西班牙语的精深水平他说杨绛的翻译不好,可不是随便说说,他真的是一字一句明明白白的指出了杨绛实实在在的错误。
对此她是这样说的:“董燕生先生对我的批评,完全正确,说不上‘歪风’。世间许多争端,往往出于误会。董先生在西语水平方面完全可以做我的老师,可惜我生得太早,已成了他的‘前辈’。他‘不畏前辈权威’,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界的正风,不是歪风。”
当年,杨绛已经80多岁了,面对一个后学小子直来直去的批评和否定,不仅没有回击,反而坦然接受自己栽跟头的处境,并且还以博大胸怀鼓励批评自己的这种行为,号召大家不畏权威,只尊重真理和知识。




走近老王其人
阅读1—4自然段,尝试用一个字概括老王的生活境遇。
例:我认为老王 ,从这句话 可以看出。
回忆老王其事
1.速读5—16自然段,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如此不幸的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呢?
2.作者杨绛又做了哪些事呢?
照顾老王生意,坐他车;
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
关心老王的生计;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老王为杨绛家做的事
杨绛家为老王做的事
老王给“我”家送冰,车费减半。
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老王抱病给“我”家送香油鸡蛋。

回忆老王其事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1.站在读者的角度,老王此时此刻最需要什么?什么才能最直接改变他的现状?
探寻愧怍其因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老王给我们送冰,我们当然不要他车费减半。
他送默存看病,我一定要给他钱。
老王送好香油和大鸡蛋,我进屋给他拿钱。
探寻愧怍其因
细读8-16段并思考:
1.从细节描写上此时的老王有何反常之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2.老王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面色死灰 两眼结翳
直着脚
外貌反常
动作反常
探寻愧怍其因
将死的可怖之状
语言反常

我不吃
我不是要钱
钱有何作用?
当老王说
我却说
送冰 ,车费减半
送钱先生看病 ,不要钱
送香油鸡蛋 ,不是要钱
当然不要减半收费
一定要给钱
仍然给了钱
付出的不对等
探寻愧怍其因
愧怍
老 王
朋友、依靠、亲人
杨 绛
同情者、朋友
1.必做:完成链接阅读《何不就叫杨绛姐姐》,结合本文,感受杨绛的高尚品格。
2.选作:读完课文请根据自己的体会,在“穷苦、命运、平等、尊重、人道关怀”中,选择一两个词语写下100字左右的感悟。
3.思考:空余时阅读《我们仨》这本书。
作业布置:
挤公共汽车时,售票员对我大喝一声:“哼!你这黑帮!你也上车?”
有一家的大娘却狠,口口声声骂“你们这种人”,命我爬进铁丝网拦着的小臭旮旯,用手指抓取扫帚扫不到的臭蛋壳和烂果皮。
押我的一个大姑娘拿一条杨柳枝作鞭子,抽得我肩背上辣辣的痛。
街上的孩子很尖利,看出我的假发就伸手来揪。
——杨绛《干校六记》
“我”真的幸运吗?
相对幸运也在活命
聚焦愧怍明中心
文革开始了,我和默存不发工资了,每月发生活费若干元。每天上班后身上都要挂牌,写明身份和罪状,还要组成劳动队,一切行动听指挥。我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和默存一样,我们是“牛鬼蛇神”。人人都可以欺凌戏侮,我挨打受罚剃“阴阳头”,默存被剃了“十字头”,随时被戴高帽挂牌游街。
——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
对人世苦难的体察,对弱势群体平等的关怀,对社会底层角落里人性光芒的发掘,对自我道德的省察。
——《老王》
你认为应如何对待自己周围的“老王”
回归现实懂善良《老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课文分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老王》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作者杨绛给我们介绍了老王的身世和她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集中刻画了老王这个人物的形象,他穷苦卑微,生活凄凉艰难,为人老实厚道,有知恩图报的美德。杨绛高度赞扬了老王的善良品质,含蓄的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本文叙述语句平淡从容却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老王这些不幸者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不失一篇培养学生爱心、善心、同情心的佳作。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对于《老王》这篇人文性和社会性较强的散文来说,文中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辛、人情的冷漠是生活在幸福时代的孩子们很难理解的,作者愧怍的原因是学生体察不到的。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品读细节,借助背景资料,在看似浅显的语言文字下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性,感悟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增强对作品意蕴的思考和领悟能力,启发学生更加积极的看待身边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细读,抓住主要信息,体会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2.通过精读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过程,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愧作”的原因。
3.体会老王的苦与善,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引导关爱弱者。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老王的“不幸”与“善良”。
难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采用:
1.诵读法:反复诵读,感知文本。
2.合作探究法: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本文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老王》这一课我安排两个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总共分为六个环节。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在课前三分钟,学生介绍杨绛其人的基础上,通过对本篇文章的体裁明确,引入文章的探究和讲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下分为两个环节,通过课前的前置任务让学生对老王这篇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
环节一:走进老王其人
1.课前阅读1至4自然段,用一个字来总结老王的生活境遇。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并说一说理由,最终明确可用以下词语(苦/难/惨/残/孤/独)形容老王的境遇。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老王地位穷苦卑微,生活状况凄凉艰难,体会老王的“不幸”,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
环节二:回忆老王其事
1.浏览课文5-16段,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如此不幸的老王,是如何对待作者一家呢?
明确:三个镜头,老实质朴、心地善良、体贴他人、重情重义、知恩图报。
作者杨绛一家又为老王做了些什么事呢?
明确:照顾生意,送鱼肝油,全费支付送冰钱,付给他香油和鸡蛋钱。
3.这个两个善良的人在苦寒岁月中的相互温暖。(板书善)
(三)感悟愧怍其因
1.引导学生,站在我们读者的角度,此时此刻什么才能最直接的改变老王的现状,老王最需要什么?
明确:钱
2.找出文章中体现我付钱给老王的相关句子。
3.细读8-16段。思考:从细节描写上此时的老王有何反常之处?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从外貌、动作、语言来分析)
外貌: 动作: 语言:
“我不是要钱”(引读,读得再急切些,大声些),老王要的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明确:一份关怀、一份理解、一份尊重平等、一份心灵的温暖。
4.当年的杨绛有没有理解他的愿想呢?(出示) 没有,所以感觉到愧怍。
师:是呀,多年后的杨绛认识到自己给予老王的更多的是怜悯和同情,是基于不平等的地位的,所以愧怍。(板画天平)
师:但其实杨绛给钱是出于什么原因?
生:出于好意,不想占老王的便宜,毕竟老王的生活太可怜了,太不幸了。
师:是啊,杨绛也是出于好意给了钱,她不愿白收老王的东西,但这却伤害了老王。
总结:杨绛确实付出了许多,但是因自己没有给老王尊重、平等和真正的关怀而愧怍,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对另一个更不幸的人的愧怍,更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的愧怍!
2.出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幸运的人是指谁?(杨绛)不幸的人指谁?(老王)阅读文革时期资料
3.如何理解作者对老王产生的愧怍的情感?
总结:杨绛确实付出了许多,但是因自己没有给老王尊重、平等和真正的关怀而愧怍,这是一个不幸的人对另一个更不幸的人的愧怍,更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对底层人民的愧怍!(悲悯、自省、关注底层人民)
(四)回归现实懂善良
作者曾经在《走在人生边上》这本书中说过:“人生的价值在于修炼灵魂,在于完善自我”。天底下还有千千万万个老王,希望与他们相遇的时候,我们能用善良去体察他们的善良,用真心去回馈他们的真心,让我们用心相待,做个与善良相拥的人。
说作业布置
1.必做:完成链接阅读《何不就叫杨绛姐姐》,结合本文,感受杨绛的高尚品格。
2.选作:读完课文请根据自己的体会,在“穷苦、命运、平等、尊重、人道关怀”中,选择一两个词语写下100字左右的感悟。
3.思考:空余时阅读《我们仨》这本书。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来设定的,本课重点在于对“善”的分析,对“愧”的理解,从而得出作者的平等观念和爱心。采用天平式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二人之间的不对等,明白愧怍的深意,更能引导他们以平等之心对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