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1-25 18:1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与本节相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演替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对应的“学业要求”是: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结构、特征及演替规律。据此,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讨论,用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分析阐明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
2、结合实例,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白洋淀生态环境及群落的变化等实例探讨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认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措施的意义,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群落的演替》是(人教版2019)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包括“演替的类型”“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三部分。教材着重介绍了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第一部分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第二、三部分探讨人类活动在这方面的作用,并重点介绍我国在生态恢复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就,渗透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也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掌握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树立保护环境意识等这些内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和“人与环境”的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总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内容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班里的学生大多生活在雄安新区白洋淀附近,对白洋淀这些年的生态改善有着直观的感受。并且学生在初中、高中必修一及本章的第1节都已学过群落的概念,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力。本节内容宏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较有兴趣和求知欲强烈。因此,达到教学目标不是很困难,但知识点多,学生需要做到当堂理解和消化,灵活地运用本节知识点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演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
教学难点:
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和规律。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播放白洋淀生态环境前后变化的视频。 2、说明像这样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叫作群落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有哪些?演替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3、价值认同 为什么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如何在退耕还林的同时保证经济的发展? 观看视频 思考回答问题 借助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认同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政策及其意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增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
【案例分析 建构概念】 1、问题引领 湿地的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结合自然演替的规律来实施,自然界中农田弃耕会发生怎样的演替? 2、问题归纳 展示同学们课前预习所提出的问题:有关“土壤和杂草”“演替的过程”“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相关问题。 3、数据分析 展示论文中查阅到的数据:资料1:白洋淀19世纪70年代到2018年期间的湿地面积变化、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物种数变化;资料2: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经过清淤疏浚、退耕还淀等生态治理,白洋淀水质改善,鸟类增加到252种,新增46种。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4、建构概念 依据弃耕农田的演替的起点提问这种演替的类型及概念。提问:裸岩上的演替是否属于次生演替?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分析初生演替。 提问: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结合种间关系分析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5、归纳对比 归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汇报】 生物兴趣小组,将“土壤和杂草”相关内容作汇报分享给大家。 【合作探究】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关“演替的过程”、“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相关问题,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自主探究】 根据白洋淀的真实数据分析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简述其他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造成影响的例子。 【生成概念】 思考回答; 简述裸岩上演替的阶段; 分析地衣的结构,分析地衣为苔藓提供生长条件的原理。 归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物兴趣小组对“土壤和杂草”相关问题的汇报拓展学生知识面、有助于理解演替的过程化和阶段。分析“演替的过程、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让学生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启发学生思考群落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关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的变化,从整体上理解群落演替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演替达到与群落所处环境相适应的相对稳定时的群落,所以顶极群落的类型和所处环境相关。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等生命观念。 分析实例,认同人类活动影响了群落演替,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帮助学生辩证看待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并认同群落演替是有一定规律的,人类应该遵循群落演替规律,使之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根据起点,生成及理解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概念。 联系旧知分析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通过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地衣为苔藓生长提供了基础条件。 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主题升华 引人深思】 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白洋淀的四季之美的视频。 聆听思考 课堂小结帮助学生理清相互关系,从整体上把握只是。联系生活实际,认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措施的意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共建生态文明的使命感。
作业设计
(1)收集相关资料,撰写科普文章《警惕外来物种——“XXX”入侵》。
(2)(2024年湖北高考题)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主要的生态系统,多年来受气候变化和生物干扰的共同影响退化严重。高原鼢鼠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年栖息于地下。有研究发现,高原鼢鼠挖掘洞道时形成的众多土丘,能改变丘间草地的微生境土壤物理性状,进而对该栖息生境下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空间结构以及物种组成等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高原鼢鼠干扰强度增大,鼠丘密度增加,样地内植物物种数明显增多,鼠丘间原优势种在群落中占比减少,其他杂草的占比逐渐增加。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鼠丘样地内高原鼢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高原鼢鼠干扰造成微生境多样化,为栖息地植物提供了更丰富的________,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共存。
(3)如果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人为干扰如过度放牧等影响,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发生逆行演替,其最终生态系统类型可能是________。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相比,演替后的最终生态系统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序号)。
①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减少 ②群落结构不变,物种丰富度增加 ③群落结构趋于复杂,物种丰富度减少 ④群落结构趋于简单,物种丰富度增加
(4)在高原鼢鼠重度干扰的地区,如果需要恢复到原有的生态系统,从食物链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的措施是________,其原理是________。
(5)上述材料说明,除了人为活动、气候变化外,群落演替还受到________等生物因素的影响(回答一点即可)。
七、教学反思
1、以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白洋淀是学生很熟悉的家乡美景,但未必知道19世纪70年代到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前的白洋淀生物群落是什么样。导入时,展示白洋淀生态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认识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等在修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后一个群落会替代前一个群落,对群落演替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用学生熟悉的身边实例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能启迪学生思维。
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群落演替的过程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结合图片创设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基于群落演替的生物学现象和事实,形成群落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等概念。
密切联系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案例,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本节课以白洋淀生态破坏及生态治理为实例,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认同群落的自然演替是有规律的,应辩证地看待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支持退耕、还草、还湖的政策,增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