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过秦论 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过秦论 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09:2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过 秦 论
贾谊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一代叱咤风云的帝王在君临天下后顿时身败名裂,一个庞大的王朝在成就霸业后顷刻间土崩瓦解,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楚汉战争后诞生的汉朝是否会像秦朝那样短暂易逝 怎样才能保持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 许多有志之士在苦苦思索着,总结着,探索着。《过秦论》就是这样一篇意在总结秦王朝政治得失以警示汉政权的文章。学习本文,一要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二要了解作者对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过秦论》是西汉著名政治家贾谊借论述 秦王朝兴亡的过程,向汉文帝提出以“仁义”治 国主张的一篇政论文。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 所谓的“太平盛世”。贾谊却以他敏锐的洞察 力,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目的是希望西汉政权“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这篇文章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意在为汉文帝提供借鉴。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
★“论”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贾谊简介
(前200—前168)西汉洛阳(现在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刘恒召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倚重。后贬为长沙王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屈贾”。
贾谊井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
代表作品:
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
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为代表。
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国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最彻底最有效)
秦国外交大获全胜
范雎——远交近攻策
张仪——连衡策
李斯、尉缭
——反间计
前230年
前228年
前227年
前223年
前221年
前222年
齐魏“马陵
之战”
秦赵“长平
之战”
秦楚经常
交涉,兵
力打60万人
秦始皇灭六国时间表
秦始皇于
公元前230年灭韩;
公元前228年,攻邯郸,6年后灭赵;
公元前225年,决河水灌大梁城,灭魏;
公元前223年,派王翦率军60万灭楚;
公元前222年,灭燕;
公元前221年,灭齐。
推行郡县制,横征暴敛
大行封禅之典、大兴土木,营造阿房宫和陵墓
文化实行专制,焚书坑儒
缴获民间兵器,铸成12铜人
北筑万里长城,广修驰道,南开灵渠
大动干戈,北抵匈奴,南击闽越
动辄征夫百万,杀人如麻
秦王朝推行暴政
解 题
“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识通假
合从缔交(“从”通“纵”)
锄櫌棘矜(“櫌”同“耰”)
赢粮而景从(“景”,古“影”字)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多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4.辨活用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5.分古今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6.明句式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省略句)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
为天下笑者(被动句)
以为桂林、象郡(省略句)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7.积名句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2016·天津高考)
(2)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贾谊《过秦论》)(2013·湖北高考)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贾谊《过秦论》)(2013·湖南高考)
(4)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贾谊《过秦论》)(2013·四川高考)
(5)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2012·重庆高考)
(6)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贾谊《过秦论》)(2012·四川高考)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7)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一、攻守之势异也 (1-4)
二、教训(5)


崛起(1)
发展(2)
极盛(3)
灭亡(4)
内容结构
仁义不施
崛起
地理
据……固;拥……地;君臣固守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政策
内……;外……
成功
拱手而取
雄心
发 展
秦:南取、西举、东割、北收——
宰割、分裂
诸侯:才多、地广、师众、惨败——
请服,请朝
反衬
极盛
政治上:振长策而御宇内……威振四海
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士不敢弯弓抱怨
文化上:废先王之道……以愚黔首
刑法上:隳名城……以弱天下之民
地理防务上:然后践华为城……信臣精卒陈
利兵而谁何
灭亡
始皇: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
出身:氓隶之人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数百疲敝
武器:斩木为兵
结果:天下响应,并起亡秦



析因

陈涉
秦朝
功业相反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地位非尊,武器非銛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秦国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成败异变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小结全文思路:
①秦创业(雄心勃勃)
②秦日盛(所向披靡)
③秦统一(势如破竹)
④秦灭亡(一败涂地)
⑤秦教训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叙事)
(议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点评:文章开头,舍简就繁,采用铺陈夸张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突出了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王朝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这句话中“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作者把秦国君主的雄心反复铺陈,为下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了鲜明对比。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点评:这两句话极写秦之强大。面对“十倍之地,百万之众”的“叩关”,秦人竟然“开关延敌”,可见秦人根本没有把“九国之师”放在眼里,因为他们有克敌制胜的把握。“无亡矢遗镞之费”与拥有天下众多人才、备战多日的“九国之师”形成了鲜明对比。那么多的有才之士,那么多的兵力,那么大的威势,可秦人却不费吹灰之力便使“天下诸侯已困”,足见当时秦之强盛,足见秦当初强国策略的正确,从这里也不难看出,秦对一统天下,已有了十足的把握。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点评:这句话写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对国内百姓施行严酷统治的情况。全句由三个分句构成,陈述秦之暴虐。第一个分句中的两句对偶后以“以愚黔首”作结;第二个分句中三字结构构成对偶;第三个分句句式松散,却用“以弱天下之民”作结,与第一个分句的结句遥相对应,全句整齐而有变化。在这句话中,作者一连用了“废”“焚”“隳”“杀”“收”“聚”“销”“铸”等动词,写秦始皇巧取豪夺、愚弱天下的气势,忘却了他该遵守的“仁义”二字。全句显示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下文进一步议论做铺垫。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4.“陈涉之位”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评:这里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对比有两处:
一是以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对比。作者认为陈涉的个人素质,军队装备、数量与质量以及用兵之道都不及九国之师,但结局偏偏是“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是什么缘故 作者有意先不作答,让读者存一悬念于胸。
二是秦立国前后自身的对比。立国前是区区之地,现在是“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而且,“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客观上的有利条件也没变,为什么在弱小的时候能“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而现在却是“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呢 这让读者心中再添一个悬念。设下悬念的目的,也是在于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经过前面大段的例证铺叙,最终作者一语道出了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由于论证基础雄厚,结论的得出便如水到渠成般自然。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1.《过秦论》中为什么铺写九国人多势众而又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
提示:《过秦论》对秦国以外的九国——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势力做了极为铺张的叙述。作者铺叙九国的“强大”,实在是为了映衬秦国的强大。写九国是为了写秦国。九国这样人多势众,却被秦国轻而易举地彻底击败,更显出秦国的强大。作者极写陈涉的卑微弱小,目的也在于映衬。作者把陈涉和九国诸侯做了四个方面的比较,认为陈涉地位不如诸侯,武器不如诸侯,军队不如诸侯,谋略不如诸侯。但结果却是秦国不但不能胜陈涉,反倒被陈涉一举灭亡,可见秦国已经“攻守之势异也”。作者这种映衬的写法,有助于发人深思:为什么强盛了“百有余年”、曾经并吞天下诸侯的秦国,会如此迅速地败亡于卑微弱小的陈涉呢 作者“过秦”的深意已经隐含在其中了。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2.《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但为什么记叙多于议论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秦之“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把它作为议论的依据、说理的基础。所以本文一、二、三、四段基本上是叙事,叙述秦国逐步强盛的史实,极写六国合纵攻秦反而为秦所并,显示了秦上升时期的蓬勃发展之势;然后又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人少势孤却迅速推翻秦王朝,突出了秦亡之速。通过这样的叙述,用历史事实互相对照,得出了秦虽有百年的兴盛史,败六国,吞诸侯,一统中国,威振四海,却亡于兵士疲弊的陈涉之手,乃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在探讨秦亡原因的同时,其过秦讽汉之旨已在言外。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本文以大部分篇幅铺张宣扬秦的兴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与之比较照应,运用了先扬后抑、扬中有抑的手法,处处予以衬托、对比,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说明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劝戒后来的统治者只有施仁义,行仁政,才能长治久安;同时,这也体现了贾谊辞赋家的政论特色,用夸张的手法叙事状物,达到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的艺术效果。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什么却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呢?
 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 . 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 . 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 . 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 . 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 . 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写作特点
   以史实为依据寓议论于叙述中加以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点明中心;
   本文是史论文体。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对偶句,用词精雕细刻,有明显的辞赋化。其中的排比、对比、衬托手法铺排渲染,文气酣畅,气势磅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铺采摛文 气势磅礴
《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字。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二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的志得意满。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铜丸走坂,流水下坡。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度,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遥望贾谊
彭晓玲
我曾长久仰望贾太傅祠那座安放灵魂的建筑,墙檐上苍苍的青瓦、厚重的大门,用惊奇的眼神静默地与我对视。门环和墙面之上,袒露着斑驳的痕迹,石阶和地砖的棱角似乎都已磨平。由此我想,时间永远神奇,既能将精神打造出来,将灵魂磨出锋利的光芒,也能让一切变钝变老,甚至毁灭。
贾谊从遥远的长安,来到时为南蛮之地的长沙,湘江的轰鸣之声可曾震撼过他的灵魂,让他为之一振 初冬时节,寒雨纷飞,缓缓穿过省城长沙古老的太平街,我不停地张望着两侧那些古老的建筑,好似缓缓地穿行于时间的深处。当我走进贾太傅祠内,时间好似已然静默,一切都静悄悄的。站在空荡荡的庭院,站在凛冽的寒风里,我仿佛听到历史深处贾谊的声声叹息。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当然,贾谊的才华在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惊叹。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就被立为博士(官职),自是当朝最年轻的博士。文帝很赏识他,一年之内,就将他提拔为太中大夫。年轻气盛的贾谊犯了官场的大忌,他的悲剧命运自是无可逃脱。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被贬的贾谊,心情沉重地行走在前往长沙的路途之上。
可贾谊依然不明白,明明是尽职效忠为君主效力的事情,怎么会演变成这般被动局面呢 贾谊怀着忧郁之情缓缓南下,当他来到湘江边上,屈原投江自沉的情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中浮现。100年前,忠洁不阿的屈原受谗流放该地,如今自己也遭诬陷被贬谪长沙,境遇何其相似。不过,此时的贾谊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依旧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抱负终有施展于天下的那一天。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贾谊对长沙并没有好印象,于是,他每天面对着滚滚流逝的湘江水,目睹自己的心在一天天枯萎,却无能为力。贾谊任长沙王太傅第三年的一个黄昏,有一只鸟(猫头鹰)飞入他的住宅。在长沙民间认为这是一种不吉利的鸟,其所到的人家,主人不久将会死去。贾谊谪居长沙,本已郁郁不得志,加上长沙卑隰,自以为寿命不长,又凑巧碰上这件事,更是触景生情,倍感哀伤。
也许是天气太冷,穿行于空荡荡的贾太傅祠,而后站在寂然无声的庭院里,我不停地眺望历史的深处,贾谊孤独的背影是如此触目惊心。
至他服侍的主人梁怀王坠马而死时,贾谊积攒了那么多年的泪水终于滚滚而下。可以想见,他所有的不得志早已化为内心的无边愁苦,汪洋恣肆的豪情也早已变成无涯的悲苦——此刻他其实已然勘破自己的命运:死是必然的归宿,只不过是什么方式。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那么,与其说贾谊为梁怀王悲伤,不如说他在哀叹自己的命运。
辗转于贾太傅祠,我依然不明白,继屈原、贾谊之后流放到湘江之滨的文化人,大多有一种末日感觉,不幸遮蔽了他们的心灵,比如赵汝愚、柳宗元、刘禹锡、黄庭坚等。因为精神的不幸,而迁罪于这块土地,使得他们进入这块土地时心境郁闷,他们的才情却更为恣意汪洋,诗篇里弥漫着五彩斑斓的悲凉。于是,原本倔强的湖湘文人精神更为丰蕴,添上了深切的悲观与忧郁。
但是,千百年来,浪花滔滔的湘江水,依然执着地奔涌,生生不息。
(摘自201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原文有删节)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品读提示:对贾谊,人们有太多的评论。惜其才华,哀其早亡者有之;感其遭遇,思得明君者有之。而这篇文章的立论则有所不同,作者在简述了贾谊的短暂人生之后,宕开一笔,谈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悲凉色彩,给人深刻的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面对逆境 对生活应该抱有怎样的心态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秦国通过七代君主漫长的努力,终于一统天下,却亡于二世。贾谊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我们也可以有我们的观点:是不是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秦亡的教训似老生常谈,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本文的观点和有关素材可以运用到谈仁义和怀才不遇等相关话题中。
●《过秦论》一文有很多地方值得人们深思:“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是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的 拥有整个天下的强大秦国却亡于二世,这又是什么原因 贾谊在文中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程,分析了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应该牢记的名言。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得天下;反之,谁失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剑、雄兵百万、长江天堑。
美文品读
素材积累
●贾谊学识渊博,很有抱负。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鲁迅曾说,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也有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相同遭遇,虽有“胸罗文章兵百万”的才华,却遭权贵、老臣嫉妒、毁谤,抱负不得施展,给世人留下了世代的叹惋。他曾针对时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的主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他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他“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