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第三节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第三节 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5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6 09:2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
第三节 文言文阅读
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梳理
一、政治制度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2.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3.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
4.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庙号:起源于商朝,汉代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止于清朝,是帝王死后,在太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赵光义称太宗。
(2)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予。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曰忠介。
(3)(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了十一个年号。
5.食邑: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6.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桃(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七庙隳:宗庙毁灭,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7.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的专称。
8.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9.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二、官职名称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之事,是古代最高司法机关。与都察院管稽查、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杉共为“三法司制”。
2.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更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3.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4.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和藩属、外国往来之事。
5.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兵部尚书又称复卿。
6.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营造、屯田职田、山泽苑囿、舟楫河渠凡全国之士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
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7.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8.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后来也指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9.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
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
10.谏官:从春秋时齐桓公开始,我国历代统治者都设有速官,如汉朝的谏大夫、谏议
大夫,唐朝的左、右拾遗均是谏官。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向君主提意见。
11.司马:原是西周国家军事行政部门的首脑、政权机构的主要职官,后逐渐演变为州到史的副职。
12.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
13.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14.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内人。建储指确定储君,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长子继承制。
15.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16.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7.致仕: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18.古代官职变动的指称。
(1)表示征召、举荐官职的。
①举(举荐)、辟(召用)。
②征,征召。特指君召臣。
(2)表示任命官职的。
①拜,授予官职。
②除,任命,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3)表示提升官职的。
①擢,提升官职;超擢,破格提拔。
②陟,提升,提拔。
③升,提升,指升职。
(4)表示降低、罢免官职的。
①谪,贬官,降职并外放。
②贬,降职并外放,与“谪”相近。
③黜,罢免官职。
④夺,削去、罢免官职。
⑤去,卸职。
(5)表示官职调动的。
①转,迁职调任,无所谓升降。
②徙,改任官职,特定语境下可以表示升职或降职。
③调,(官职)调动、调迁。
④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⑤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⑥出,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
三、天文历法1.六合:一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一指东、西、南、北天、地,泛指天下或宇宙。
2.人定:是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这里指夜深人静的时候。
3.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23点至1点为子时1至3点为丑时,3至5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4.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5.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6.古代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称为五更或五鼓。
7.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兰亭集序》中,癸丑指的是永和九年。
8.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9.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四、风俗礼仪
1.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古人又把牛叫“牢”,羊叫“少牢”。
2.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3.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4.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方面。“斋”主要是“整齐”,如沐浴,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在中国,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敬。
5.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
6.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以示正式结为夫妇。后称原配为结发
夫妻。
7.妾:主要指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妻的、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旧时妇女谦卑的自称。
8.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9.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10.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十曰不禄,庶人曰死。”
五、文史典籍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305篇,又称“诗三百”。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
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3.《左传》,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的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人所编。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
传》合称为“春秋三传”。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也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为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中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
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
6.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调;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还经历了辞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7.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未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印蔡琰。
8.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大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书、数六种技能。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9.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六、文娱教育
1.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2.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3.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4.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
6.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7.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8.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后来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
9.孝廉: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孝,孝悌之人;廉,清廉之士。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后来变成明清时举人的俗称。
七、民族地理
1.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2.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3.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4.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5.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6.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7.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8.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八、其他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季父:年龄最小的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3.布衣:本指平民百姓穿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
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
4.总角: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丫髻,称为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童年。
5.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著草称筮,合称卜筮。
6.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7.钟鸣鼎食:指太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8.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请求担当重任。
9.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10.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
铢连用,极言其细微。
11.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年幼丧父的孩子。独,年老无子女的人。
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梳理
1.爱
(1)爱护。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2)喜欢,爱好。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3)爱惜,吝惜。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苏洵《六国论》)
2.安
(1)安稳。如: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安逸。如: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3.倍
通“背”,背叛,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鸿门宴》)
4.本
(1)草木的根。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根本。如: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3)考察,探究。如: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5.兵
(1)兵器,军械。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
(2)士兵,军队。如: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苏《六国论》)
6.朝
(1)早上。如: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2)上朝。如: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归有光《项脊轩志》
(3)朝廷。如: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4)朝代。如: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7.乘
趁着,凭借。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贾谊《过秦论》)
8.诚
(1)实在,的确。如: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2)诚心。如: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魏征《谏太宗十思疏》)(3)如果。如: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9.辞
(1)推辞。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
(2)告别,辞别。如: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杜牧《阿房宫赋》)
(3)回避。如:大礼不辞小让。(司马迁《鸿门宴》)
(4)言辞。如:其文约,其辞微。(司马迁《屈原列传》)
10.从
(1)跟随。如: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
国论》)
(2)率领、带领。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司马迁《鸿门宴》)(3)依傍。如:樊哙从良坐。(司马迁《鸿门宴》)
(4)由,自。如:从此道至吾军。(司马迁《鸿门宴》)
(5)参与、参加。如:弟走从军阿姨死。(白居易《琵琶行》)
11.殆
(1)近于,几乎。如: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苏洵《六国论》)
(2)恐怕,大概。如: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归有光《项脊轩志》)
12.站
(1)对着,面对。如: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处在。如: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姚鼐《登泰山记》)
(3)占据,把守。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必然,必定,一定。如: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飞》)
13.道
(1)通道。如: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2)取道。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鸿门宴》)
(3)道理,规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4)说,谈论。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4.得
(1)得到,获得。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2)能够。如: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鸿门宴》)
(3)应该。如: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15.度
(1)量,计算。如: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贾谊《过秦论》)
(2)推测,估计。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计划。如: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通“渡”,渡过,越过。如: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5)考虑。如: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6.非
(1)无,没有。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荀子《劝学》)
(2)不是。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3)不对的,错误。如: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7.负
(1)承载,支撑。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2)失败。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苏洵《六国论》)
18.故
(1)衰老。如: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
(2)故意,特意。如:故遣将守关者。(司马迁《鸿门宴》)
(3)所以,因此。如: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旧事,前例。如: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苏洵《六国论》)
19.固
(1)险要的地势。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
(2)使坚固。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顽固,固执。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4)表示让步,固然,诚然。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20.顾
(1)回头看,回头。如: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考虑。如:大行不顾细谨。(司马迁《鸿门宴》)
21.国
(1)国都。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2)诸侯国。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苏洵《六国论》)
22.过
(1)经过,通过。如: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2)错误,过失。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司马迁《鸿门宴》)
(4)超过。如: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齐桓晋文之事》)
23.恨
“恨恨”,愤恨到极点。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
24.胡
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贾谊《过秦论》)
25.患
祸害,灾祸。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6:或
(1)也许,或许。如:云霞明灭或可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有的,有的人。如: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苏洵《六国论》)
(3)或者,可能。如: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
国论》)
27.疾
(1)强、猛烈。如: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痛心。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3)疾苦。如: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28.及
(1)到。如: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贾谊《过秦论》)
(2)比得上。如: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29.即
(1)立即,马上。如:项伯即入见沛公。(司马迁《鸿门宴》)
(2)当,当时。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司马迁《鸿门宴》)
30.既
(1)已经。如:看核既尽,杯盘狼籍。(苏轼《赤壁赋》)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苏轼《赤壁赋》)
31.假
凭借,借助。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2.间
(1)量词,间。如: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间隙,空隙。如:彼节者有间。(庄子《庖丁解牛》)
(3)秘密地,悄悄地。如: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司马迁《鸿门宴》)(4)“间关”,形容鸟声婉转。如:间关莺语花底滑。(白居易《琵琶行》)
33.见
(1)拜见,会见。如:项伯即入见沛公。(司马迁《鸿门宴》)
(2)看到。如: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通“现”,出现。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表示对我如何。如: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5)表示被动,被。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司马迁《屈原列传》)
34.解
(1)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庖丁解牛》)
(2)解释,解答。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3)理解,懂得。如: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35.就
接近,依靠。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36.举
(1)拿,把。如: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2)尽。如:杀人如不能举。(司马迁《鸿门宴》)
(3)发出。如: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孔雀东南飞》)(4)攻占、占领。如:成卒叫,函谷举。(杜牧《阿房宫赋》)
37.绝
(1)横渡。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断绝。如: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
38.堪(1)能够,可以。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2)胜任。如: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孔雀东南飞》)
39.怜
(1)可惜。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2)可爱。如: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
40.弥
越,更加。如: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41.莫
(1)不。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2)没有。如: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3)不要,不可,不能。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3)调动。如: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46.请
(1)敬辞。用在动词前,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颜渊曰:“请问其目。”(《论语颜渊》)
(2)敬辞。用在动词前,表示希望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如: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47.穷(1)贫困。如: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鱼我所欲也》)(2)特指不得志。如: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司马迁《屈原列传》)
(3)穷尽。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48.去
(1)离开。如:欲呼张良与俱去。(司马迁《鸿门宴》)
(2)过去的。如: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
(3)距,距离。如: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司马迁《鸿门宴》)
(4)表示动作的趋势。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
49.劝
劝勉。如:劝学。(荀子《劝学》)
50.却
使··……··退,击退。如: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51.如
(1)到·····去,往。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司马迁《鸿门宴》)(2)及,比得上。如: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司马迁《鸿门宴》)(3)如果。如: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4)像,如同。如: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归有光《项脊轩志》)(5)与“何”组成疑问句式,表示“对..·.·怎么样”的意思。如: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佾》)(6)往,去。如: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52.善(1)好事,好的行为。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2)友善,交好。如: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3)擅长,善于。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4)“善才”,唐时著名的琵琶师,后用作对琵琶师的通称。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白居易《琵琶行》)
53.少
(1)缺少。如: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少年,青年;年轻。如: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54.胜
(1)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司马迁《鸿门宴》)(2)尽。如:刑人如恐不胜。(司马迁《鸿门宴》)(3)胜利,战胜,取胜。如: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苏洵《六国论》)
55.使
(1)使,让。如: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归有光《项脊轩志》)
(2)假使。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苏洵《六国论》)
56、是
(1)正确。如: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这个,这样,这些。如: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3)表示肯定判断。如: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
(4)与“故”连用,所以。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57.适
(1)出嫁。如: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
(2)适合、依照。如: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孔雀东南飞》)
(3)享有,享受。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58.孰
(1)通“熟”,仔细。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2)谁,哪个。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59.属
(1)劝请。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赤壁赋》)(2)隶属。如: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3)等、辈。如: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60.数
(1)天数。如: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苏洵《六国论》)(2)屡次。如: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鸿门宴》)
61.说
(1)叙说。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言论,说法,主张。如: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司马迁《鸿门宴》)
(3)劝说,说服。如:范增说项羽曰。(司马迁《鸿门宴》)
(4)通“悦”,高兴。如:秦王不说。(《唐雎不辱使命》)
62.私
私下,私密地。如:私见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63.素
(1)白色的绢。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2)向来,一向。如:素善留侯张良。(司马迁《鸿门宴》)
64,徒
同伙,一类人。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65.亡
(1)逃亡,逃跑。如: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司马迁《鸿门宴》)(2)失去,丢失。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苏洵《六国论》)
66.望
(1)远看,观察。如: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司马迁《鸿门宴》)(2)盼望。如: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司马迁《鸿门宴》)
(3)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轼《赤壁赋》)67.微
(1)一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如: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含蓄隐晦。如: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屈原列传》)(3)如果没有。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68.

(1)容貌,相貌。如: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
(2)互相。如: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
(3)古代主持礼仪的官。如: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69.谢
(1)推辞,谢绝。如: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2)辞别。如:乃令张良留谢。(司马迁《鸿门宴》)
(3)感谢。如: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司马迁《鸿门宴》)
(4)告诉,劝告。如: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70.信
(1)使者,送信的人。如: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雀东南飞》)
(2)确实,实在,的确。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梦游天姥
留别》)
(3)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4)真诚。如: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经·氓》)
(5)可靠的。如: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71.兴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2)起、起来。如:夙兴夜寐。(《诗经·氓》)
72.行
(1)行走。如: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韩愈《师说》)
(2)行为,品行。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73.幸
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74.阳
阳光,太阳。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5.要
(1)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司马迁《鸿门宴》)
(2)相约,誓约。如: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76.遗
(1)遗失,丢失。如: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贾谊《过秦论》)(2)遗漏,忽略。如: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77.知
(1)知道,懂得。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2)通“智”,智慧。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78.致
(1)到达。如: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2)招致,招来。如: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孔雀东南飞》)
79.质
(1)质询,问。如: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质朴、朴实。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80.诸
各,众多。如: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归有光《项脊轩志》)
81.坐
(1)坐着,坐下。如: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项脊
轩志》)
(2)通“座”,座位。如: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82.族
(1)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如:士大夫之族。(韩愈《师说》)
(2)众,一般的。如: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3)丛聚、集结之处。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庄子《庖丁解牛》)
(4)灭族。如: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
83.卒
(1)终究。如: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2)士兵,士卒。如:成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
84.走
(1)跑。如: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蒲松龄《促织》)
(2)通达。如: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语文教材中常见的文言虚词梳理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⑤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何
(1)疑问代词。通常用于表示疑问。
①什么。如: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②哪里。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为什么。如: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④何如,怎样,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 (司马迁《鸿门宴》)
(2)副词,多么。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李白《蜀道难》)
(3)动词,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3.乎
(1)语气助词。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 欲食乎 (归有光《项脊轩志》)②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吧”。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归有光《项脊轩志》)
④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如:胡为乎遑遑何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乃
(1)代词,你,你的。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2)副词。
①却,竟然。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②于是,就。如: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归有光《项脊轩志》)
③才。如: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④是,就是,原来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5.其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不能加“的”。如: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杜牧《阿房宫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推测、反诘、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如:其皆出于此乎 (韩愈《师说》)
6.且
(1)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如: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司马迁《鸿门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如: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7、若
(1)连词,如果,假如。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2)代词,你(的),你们(的)。如:吾儿,久不见若影。(归有光《项脊轩志》)(3)动词。
①像,好像。如: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同,相当。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8.所
(1)助词。
①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王羲之《兰亭集序》)②与“为”连用,组成“为······所··.···”格式,表示被动。如: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2)复音虚词。和“以”连用,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如: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9.为
“为”用作动词时,意思是“做”;作判断动词时可以翻译为“是”。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作虚词用时,有多种意义和用法,具体如下。
(1)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公为我献之。(司马迁《鸿
门宴》)
③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2)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10.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如: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2)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3)兼词,相当于“于此”。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
11.

(1)句末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①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杜牧《阿房宫赋》)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呢”“吗”。如: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
(2)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
《师说》)
12.

(1)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等。如: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②可译为“把”“用”。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司马迁《鸿门宴》)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不赂者以赂者丧。(苏洵《六国论》)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和情况,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苏洵《六国论》)
(2)连词。
①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②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李密《陈情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因
(1)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通过”等。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司马迁《鸿门宴》)
(2)有时也可以作动词用,译为“依靠”等。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14.于
介词,与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
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对”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司马迁《鸿门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如:
良曰:“长于臣。”(司马迁《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如: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15.与
(1)连词,可译为“和”“跟”“同”。如: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嘶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韩愈《师说》)
(2)介词,可译为“给”“替”。如: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外,也可以作实词用,可译为“依靠”“结交”等。如:
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苏洵《六国论》)
16.则
(1)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一般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③表示并列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17.者
(1)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事物。相当于“.·····的(人、东西事情)”。如: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
(2)语气词。
①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构成“······者······也”的结构。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如: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苏轼《石钟山记》)
③用在句中,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马迁《鸿门宴》)
18.之
(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助词。
①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如: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结构助词。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省去。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③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典例分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秦恶楚而善于齐。王翦帅师伐楚。
田璆谓齐王曰:“盍救诸 ”齐王曰:“秦王与吾交善而救楚,是绝秦也。”邹克曰:“楚非秦敌也,必亡,不如起师以助秦,犹可以为德,而固其交。”
田璆曰:“不然。秦,虎狼也。天下之强国六,秦已取其四,所存者齐与楚耳。譬如摘果,先近而后远,其所未取者,力未至也,其能终留之乎 今秦岂诚恶楚而爱齐也 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以地言之,则楚近而齐远,远交而近攻,秦之宿计也。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其援然后专其力于楚楚亡,齐其能独存乎 谚有之曰:攒矢而折之,不若分而折之之易也。此秦之已效计也。楚国朝亡,齐必夕亡。
秦果灭楚,而遂伐齐,灭之。
(选自刘基《秦恶楚善齐》,有删改)
材料二:
齐人未尝路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选自苏洵《六国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其援/然后专其力于楚/
B.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其援然后专/其力于楚/
C.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其援然后/专其力于楚
D.故将伐楚/先善齐/以绝其援然/后专其力于楚
【答案】A【简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这一类试题,首先要理解文段的意思,明确文段的内容;然后根据前后语句对所考查的句子的意思进行揣摩,准确理解它的意思;最后再对试题断句是否正确做出判断。从文段看,这里是田璆以秦王灭掉楚国后最终要灭掉产国的策略来劝说齐王出兵求助楚国。本句中,“故将伐楚”是秦国行为的目的。“先善齐/以绝其援”是他的做法,其中“先善齐”表行为,“以绝其援”表目的,中间可以断开;“然后专其力于楚”陈述秦国这样做的结果。这一句话的意思是:秦国想征伐楚国,先善待齐国,来断绝楚国的后援,然后集中力量对付楚国。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秦恶楚而善于齐 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B.王翦帅师伐楚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C.不若分而折之之易也 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D.斯用兵之效也 信者效其忠(《谏太宗十思疏》)
【答案】B
【简析】本题以关联比较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的两个“师”都是军队、部队的意思。其他三项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不相同:A项中的两个“善”,第一个是交好的意思,第二个指揩拭;C项中的两个“易”,第一个是容易的意思,第二个是替换的意思;D项中的两个“效”,第一个是功效的意思,第二个是效力、效命的意思。
3.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担心与秦断绝友好关系,不愿派兵救楚。
B.邹克认为秦不是楚的对手,齐不必出兵救楚
C.田璆运用比喻点明秦国“远交近攻”的计策
D.田璆借谚语指出秦要将齐楚各个击破的意图。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文本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考查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邹克认为秦不是楚的对手,齐不必出兵救楚”的概述不正确。文中邹克说:“楚非秦敌也,必亡,不如起师以助秦,犹可以为德,而固其交。”他说这话的意思是,楚国不是秦国的对手,一定会被消灭,不如派军队来帮助秦国,这样可以让他感恩,从而巩固两国的关系。B项的概述,内容与原文的意思相反。所以,B项的概述不正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
【答案】齐、楚如果联合起来,还足够抵御秦国。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的理解。因而解答这一类试题,首先要理解文段的意思,然后根据前后语句理解所考查的句子的意思,最后再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就本题来说,田璎的这段话,前后都在强调秦国正在采用各个突破的策略来消灭齐国与楚国,齐国与楚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得以保存。“齐、楚若合,犹足以敌秦”一句中,“若”是如果的意思,“合”是联合的意思,“足”是足够的意思,“敌秦”是抵御秦国的意思。把这些意思与句中其他词语连接起来,用现代汉语来表述就是:齐、楚如果联合起来,还足够抵御泰国。
5.齐国灭亡的原因,田缪与苏洵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齐国为结交秦国而不帮助其他国家。
【简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文本文意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是要明确试题所问,二是组织对应答案。两则材料都涉及齐国灭亡的原因。材料一中,针对齐王因为怕救援楚国而与秦国断绝关系的问题,田缪指出,面对秦国远交而近攻,各个突破的策略,齐国与楚国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得以保存。否则,“楚国朝亡,齐必夕亡”。也就是说,如果齐国担心与秦国的关系而不救援楚国,楚国被消灭,齐国也会随即被消灭。后来事情的发展正如田珍所言。可见,齐国被消灭的原因就是为了讨好秦国不救援楚国。材料二中,苏洵则直接提出,齐国最终被消灭的原因是“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即为结交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个国家。根据以上分析,田璆与苏洵对齐国灭亡的原因的看法相同之处就是:齐国为结交秦国而不帮助其他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
秦国厌恶楚国但跟齐国很友好,王翦统帅军队讨伐楚国。
田璆对齐王说:“为什么不去解救他呢 ”齐王说:“秦王和我交情很好,我却去救楚国这会导致与秦国断绝关系。”邹克说:“楚国不是秦国的对手啊,一定会灭亡,不如派军队乘帮助秦国,这样可以让它感恩,从而巩固关系。”
田璆说:“不是这么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天下的强国有六个,秦国已经夺取了四个,剩下来的只有齐国和楚国了。就像摘果子一样,先摘近的后摘远的,他没有夺取是园为他的力量还没有达到,难道远的果子能最终获得保存吗 现在秦国哪里是真的厌恶楚国而喜欢齐国呢 齐、楚如果联合起来,还足够抵御秦国。从地理位置来说,楚国近而齐国远,远交而近攻,是秦国一向采用的计谋啊。因此想征伐楚国,先善待齐国,来断绝楚国的后援,然后专注力量对付楚国。楚国灭亡,齐国难道能独自保存吗 谚语说:聚拢箭杆来折断它,不如分开折断容易啊。这就是秦国已经得到成效的计谋啊。楚国早上灭亡,齐国晚上就会灭亡。
秦国果然消灭了楚国,于是就讨伐齐国并把它消灭了。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甲乙为善友,甲远出贸易,托家室于乙,乙毅然诺之甲去匝月,妻以食用不给,遣子往乙求助。乙曰:“曩①与而翁言,特戏耳。请别为计。”子快快归。米罄薪绝,计无所之。
忽乙之老仆来,甲妻数其主负诺。仆曰:“夫人第请息怒,老奴闻夫人精女红,易不以针黹②生活,较胜求人。”甲妻称谢。遂央仆贷得针线布帛日督家人壹意刺绣不肯少休每业一物,仆即携去代鬻于乙。甲家食用赖以不乏。
三年,甲归。妻痛数乙所为,甲诧异,诣乙诘责。
乙见甲,大喜。甲忿不能遏。乙笑曰:“老仆之代夫人经营者,皆鄙人之所筹划而指使者也。鄙意君既远出,举家无主,恐逸荡生事。故藉针使之作苦,闲③束身心,又高其值而利诱之,则更有所贪而益忘倦。”甲始知乙用心之深。
甲归述于妻子,始各恍然,感激涕零。
(节选自《挚友》,有删改)
【注】①羁:先前。②针黹:做针线活。③闲:限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遂央仆贷得针线布帛/日督家人壹意刺绣/不肯少休
B.遂央仆贷/得针线布帛日督/家人壹意刺绣不肯少休
C.遂央仆贷得针线布帛/日督家人壹意/刺绣不肯少休
D.遂央仆贷得针线/布帛日督/家人壹意刺绣不肯少休
【答案】A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叙述的是甲妻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听从仆的建议之后的行为,所以本句的主语“甲妻”,不过在句中承前省略。“遂央仆贷得针线帛”,讲的是甲妻央求老仆人买来一些针线布匹棉帛等,句子意思完整,应断开;“日督家人壹意刺绣”,叙述她每天督促家人一起专心刺绣,句子意思完整,应断开;“不肯少休”讲的是他和家人片刻不肯歇息。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妻痛数乙所为 B.甲忿不能遏 C.鄙意君既远出 D.甲始知乙用心之深 范增数目项主(《鸿门宴》) 浪遏飞舟(《沁园春 长沙》)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六国论》)
【答案】B
【简析】本题以关联比较的方式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中,两个“遇”都是阻止的意思。其他三项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不相同:A项中的“数”,第一个是列举乙之过、数落的意思,第二个是屡次、多次的意思;C项中的“鄙”,第一个是谦称自己,第二个是把······当作边境的意思;D项中的“始”,第一个是才的意思,第二个是开始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妻派儿子到乙家求助,乙却让他另想办法。
B.乙的仆人虽遭甲妻责骂、仍然帮她渡过难关。
C.甲妻在困境中能自尊自爱,自食其力,令人尊敬。
D.乙未直接帮助甲家,是担心其坐享其成、无事生非。
【答案】B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文本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能力,重点考查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B项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原文中,乙的人的所作所为是乙安排并指使的,并不是乙的仆人主动作为,所以不能说他“帮她渡过难关”。同时,乙的仆人也没有遭甲妻责骂,甲的妻子数落的是他的主人违背诺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曩与而翁言,特戏耳。
【答案】先前我和你父亲说的话,只不过是开玩笑(戏言)罢了。
【简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要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文中的这句话是乙对前来求助的甲的儿子说的,从前后文以及关键词“戏(戏言,开玩笑)”来看,这里是故意否定先前与甲的约定。本句中,“曩”根据注解是先前的意思,“与”是介词,跟、和;“而”通“尔”,你;“翁”,这里指父亲;“特”是只不过、只是的意思;“耳”是句末语气助词,罢了。翻译时根据这个意思,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述出来即可。
5.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表现友谊的佳话,如管鲍之交、鸡黍之交、倾盖之交、杵臼之交、刎颈之交、摔琴之交等。请自创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中甲乙的友谊。
【答案】示例:知(用、有)心之交、针之交、金兰之交。
【简析】本题是一道创新题,要求学生能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试题要求学生根据题干的提示自创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中甲乙的友谊。对此可以根据故事中乙信守承诺帮甲家,不光教家人自食其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避免养成不劳而获、逸荡生事的恶习。这一点上乙是用心良苦的,这要比直接赠金银更加可贵。这类试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故事中甲乙的友谊即可。
【参考译文】甲、乙是好朋友,甲将出远门去做生意,把家里的事情都托付给乙,乙爽快地答应了
甲离开一个月后,妻因为吃的用的匮乏,就叫她的儿子前往乙处求助。乙说:“先前跟你父亲说的话,只不过是开玩笑罢了。请想想别的办法吧。”她的儿子很不满地回来。家里的粮食和柴火都用光了,想不出有什么办法。
忽然有一天,乙的老仆到来,甲的妻子数落他的主人违背诺言。仆人说:“夫人请不要生气,老奴听说夫人精于女红,为什么不用做针线活来生活,比求人更好。”甲的妻子向他道谢。于是她就央求老仆人买来一些针线布匹棉帛等,她每天督促家人一起专心刺绣,片刻也不肯歇息。每绣成一个物品,仆人就代她们卖给乙。甲家的食用依靠这个而不匮乏。
三年后,甲回家。他的妻子很生气地数落乙的所作所为,甲感到惊奇,就到乙处责
问乙。
乙看见甲,很高兴。甲很愤怒。乙笑着说:“老仆代替夫人所做的经营,都是我安排并指使的。我想您远出之后,全家无主事的人,担心他们淫逸放荡生出是非。故借做针线活来使他们做苦力活,收束他们的身心,又提高它们的价值用利益来诱导他们,那么,他们就会更有所贪恋而忘记疲倦。”甲这才知道乙用心之深。
甲回家把这话转述给妻儿听,大家才恍然大悟,对乙十分感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