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目标】
①知道隋唐时期各民族分布的地理位置,了解中原王朝与吐蕃、突厥、回纥等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交往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②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理解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认识民族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主动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意识。(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成公主入藏
学习难点:民族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预习】
文成公主入藏
1、背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迁都逻些(今拉萨)。
2、时间:641年(唐太宗时期)
3、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4、唐蕃友好交往:
①唐中宗: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②唐玄宗:尺带珠丹上书称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③唐穆宗:订立友好盟约,刻立唐蕃会盟碑。
突厥
1、兴起:6世纪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2、分裂:隋朝时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3、与唐朝的交往: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玄宗:联合回纥出兵平定后突厥汗国。
8世纪中后期:突厥解体。
三、回纥
1、兴起: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
2、建立及统一: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3、与唐朝的交往:接受唐玄宗册封,号怀仁可汗;安史之乱时期出兵助唐平叛;后请求改名回鹘;唐朝后期,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区回鹘的马匹。
4、衰亡:9世纪,汗国灭亡。大多数西迁到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四、靺鞨和南诏
1、靺鞨
①地点:黑龙江流域
②建立政权:7世纪,粟末靺鞨统一各部,建立渤海国。
③与唐朝交往史实: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南诏
①地点: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②建立政权: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③与唐关系:崇尚儒学,多次派人到成都求学。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根据材料信息解读布达拉宫的历史文化价值。
解析:布达拉宫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兴建,是唐蕃和同为一家的见证,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情况。
探究二:问题:【历史解释】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怎样的主张?
解析:主张汉族和少数民族是平等的,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探究三:问题: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解析:蕃: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对北方和西部各族的称呼;
唐朝时期民族交往交融频繁,相互影响。
探究四:问题:【家国情怀】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解析: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积极建立平等、和谐、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课后检测】
1.(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步辇图》(摹本)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步辇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描绘的就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体现了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这可以直接用来研究唐朝民族政策的践行,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人物唐太宗和禄东赞,均不是宗教人物,无法说明宗教绘画的风格,排除A项;《步辇图》体现了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而不是突厥,排除B项;唐与吐蕃之间的交往,属于对内的民族交往,而不是中外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各少数民族的爱戴,有“天可汗”的称号,D项正确;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排除B项;隋炀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做法推动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阶层流动,排除A项;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材料体现不出削弱了藩镇实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历史学科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目标】
①知道隋唐时期各民族分布的地理位置,了解中原王朝与吐蕃、突厥、回纥等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交往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②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理解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③认识民族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形成主动维护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意识。(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文成公主入藏
学习难点:民族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预习】
文成公主入藏
1、背景: 统一青藏高原,迁都 (今拉萨)。
2、时间:641年( 时期)
3、影响:促进了 ,增进了 。
4、唐蕃友好交往:
①唐中宗:吐蕃赞普 迎娶 公主。
②唐玄宗:尺带珠丹上书称唐朝和吐蕃“ ”
③唐穆宗:订立友好盟约,刻立 。
突厥
1、兴起:6世纪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
2、分裂:隋朝时分裂为 和 。
3、与唐朝的交往: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实行 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 ”;设置
唐高宗: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武则天:设置
唐玄宗:联合回纥出兵平定后突厥汗国。
8世纪中后期:突厥解体。
三、回纥
1、兴起: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
2、建立及统一: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3、与唐朝的交往:接受唐玄宗册封,号 ;安史之乱时期出兵助唐平叛;后请求改名回鹘;唐朝后期, 频繁,唐朝多用 换区回鹘的 。
4、衰亡:9世纪,汗国灭亡。大多数西迁到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 先民的主体。
四、靺鞨和南诏
1、靺鞨
①地点:黑龙江流域
②建立政权:7世纪, 统一各部,建立 国。
③与唐朝交往史实: 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 ;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 ”。
南诏
①地点: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②建立政权: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 为 。
③与唐关系:崇尚 ,多次派人到成都求学。
【课中探究】
探究一:问题:【史料实证】根据材料信息解读布达拉宫的历史文化价值。
探究二:问题:【历史解释】这句话反映了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怎样的主张?
探究三:问题: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探究四:问题:【家国情怀】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课后检测】
1.(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步辇图》(摹本)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2.(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认为各民族没有什么不同,“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家”。为此,他(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C.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D.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3.(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