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同步练习
(2015·长沙一模)下图为太阳系(部分)示意图,图中a、b、c、d为天体,椭圆为天体的运行轨道,甲、乙、丙、丁四点将c天体的运行轨道均分成四等份。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属于卫星的天体(字母代号)和天体系统层次的个数组合正确的是( )
A.a-1个 B.b-2个
C.c-3个 D.d-2个
解析:卫星是绕着行星转的天体,d是地球的卫星;图中表现出了地月系和太阳系(部分)两个层次的天体系统。
答案:D
2.a、b、c天体在许多特征上相似,但只有c天体上存在生命,其具备的使生命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解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稳定的宇宙环境;距离太阳适中,有着适宜的温度;有着适当的体积和质量,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答案:A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解析:甲、乙、丙、丁四点将地球公转的轨道均分成四等份,根据圈中太阳的位置可以判定丙→丁段地球经过近日点,运动速度最快,用时最少。
答案:C
下图为太阳辐射量在不同纬度的分布示意图,有效总辐射量是指受大气削弱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完成4~5题。
4.云量最多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20°N地区
C.40°N地区 D.60°N地区
解析:图中赤道地区的可能总辐射量与有效总辐射量差额最大,反映了赤道地区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答案:A
5.影响可能总辐射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云量 B.大气厚度
C.太阳高度(纬度) D.通过的大气路径
解析:图示可能总辐射量随纬度而变化,纬度影响年平均太阳高度进而影响可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
答案:C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6~7题。
6.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 B.17千米
C.33千米 D.2 900千米
7.该地可能位于( )
A.116°E,40°N B.90°E,30°N
C.南极点 D.经度180°,纬度0°
解析: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深度在5千米处,所以莫霍界面大约在5千米处,地壳较薄,应位于海洋上。
答案:6.A 7.D
8.(2015·成都诊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太阳城”德州,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无处不在,低碳经济悄然融入百姓生活,右图示意德州的全国首条接受阳光照射8小时就可以使用7天的长达10 千米的太阳能路灯街道。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1)若在下列城市中推广太阳能路灯,自然条件最不适宜的是________。
A.银川 B.拉萨
C.成都 D.呼和浩特
(2)根据材料二描述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的总体特征。
(3)纬度大致相当的重庆、拉萨两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有什么差异?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二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确定四地的大致位置,直接比较四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大小即可。第(2)题,根据材料二,认真读图,抓住主要特征即可。第(3)题,从地势(海拔)与大气的密度、天气等对光照的影响方面回答。
答案:(1)C
(2)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特别丰富。(或从总体上看,年太阳总辐射量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 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3)拉萨年太阳总辐射量大于重庆。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尘埃含量小,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盆地地形中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2012·上海单科)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会对地球的气候产生明显影响,下图显示北半球部分高纬度地区太阳黑子活动与年均降水量的关系。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的34个测站分布范围主要在( )
A.亚洲 B.亚洲和欧洲
C.亚洲和北美洲 D.欧洲和北美洲
解析:由图示信息可知,34个测站分布于166°W到81°E之间,绝大部分在欧洲和北美洲,而亚洲部分极少。
答案:D
10.观测显示,所测地区年平均降水量( )
A.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增大
B.随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强而减小
C.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吻合
D.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无关
解析:由图可知,70°N~80°N,157°W~81°E 范围内的12个测站,观测结果是太阳黑子数和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而60°N~70°N、166°W~41°E 范围内的22个测站,测得结果是太阳黑子数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相反,但变化周期一致。
答案:C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40”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图中“52”等厚度线大约为我国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C.我国地壳厚度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由薄到厚的变化趋势
D.四川盆地、黄土高原、东北平原的地壳平均厚度由厚到薄
12.下列剖面图中,能正确表示a-b沿线地壳厚度变化趋势的是( )
解析:本题以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图考查我国地形分布。第10题,“52” 等厚度线大约与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一致。第11题,根据等厚度线分布状况可知,a地厚度低于“42”,b地厚度高于“38”,选A。
答案:11.B 12.A
13.如图为离太阳最近的五颗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绘出金星作为“启明星”时与地球相对位置,并用文字标注“金星”和“地球”。
(2)扼要说明你这样绘图的理由(可以画图说明)。
解析:金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应从“启明星”这一提示进行分析,如果明确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就很容易作答。
答案:(1)自内向外,第二条为金星轨道,第三条为地球轨道。说明:地球和金星可以画在轨道的不同位置,但相对位置如下图所示。
(2)图中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均为逆时针方向,地球正对(面向)太阳的东侧为清晨。当金星被称为“启明星”时, 它应该位于地球的东侧。如下图所示:
[备课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件62张PPT。 1. 我国古代“盖天说”; 2. 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
出“地心说”;(我国古代“浑天说”) 3. 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
“日心说”; 4.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 5. 20世纪,宇宙大爆炸理论;
6. 20世纪60 年代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
人造地球卫星、各种载人航天器上天,使人类天文观测的尺度逐渐扩展到140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宇宙的特性——宇宙的特性——时空的无限性
物质的多样性
系统的运动性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
(星球等)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够自身发光和热,外表呈球形或类似球形。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 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不能自己发出光和热,呈云雾状外表。猎户座马头状星云蟹状星云 炽热气体(氢) 气体和尘埃(氢) 炽热气体(氢) 球状 气体和尘埃(氢) 云雾状 炽热气体(氢) 球状 能 气体和尘埃(氢) 云雾状 不能 炽热气体(氢) 球状 能 大 大 大 气体和尘埃(氢) 云雾状 不能 炽热气体(氢) 球状 能 大 大 大 气体和尘埃(氢) 云雾状 不能 更大 小 更大 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有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呈球形。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有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有圆缺多变的卫星 卫星:环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月球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有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有圆缺多变的卫星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流星体流星雨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陨石、陨铁)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陨石、陨铁)A B C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陨石、陨铁)A B C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陨石、陨铁)A B C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陨石、陨铁)A B C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有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有圆缺多变的卫星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质量很小,呈云雾状外貌。注意彗星绕日公转的方向和彗尾的变化规律?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有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有圆缺多变的卫星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天体的多样性有星光闪烁的恒星 有轮廓模糊的星云有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有圆缺多变的卫星 有一闪即逝的流星 有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有形式各异、大小不一的人造天体 有拖着长尾的彗星 天体系统
概念: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构成地月系。月地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太阳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八大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太阳系。 银河系: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又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称为银河系。
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主体部分的直径约为8万光年。银 河 系 河外星系:银河系以外还有许许多多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简称为星系。目前能观测到的约有1250亿个。 天文学上把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合起来叫做总星系,这就是我们目前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所包含的星系在1250亿个以上。总星系所含物质中,最多是氢,其次是氦。已知最远星系,距地球140亿光年。 总星系 天体系统的级别太阳系地月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天体系统的级别(太阳系照片)***先来看看地球有多大?******再来看看八大行星的个头******最后看看太阳老大的个头*** 位居太阳系九大行星末席70多年的冥王星,自发现之日起地位就备受争议。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以及2006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数天的争吵,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惨遭“降级”冥王星惨遭“降级” 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最终决议把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
根据新定义,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在20世纪之后陆续发现的冥王星,谷神星,齐娜星被称为“矮行星”。
把彗星等不满足行星、矮行星定义的天体,暂时被称为“太阳系小天体”,包括绝大多数的太阳系小行星、绝大多数的海外天体其他小天体。 八大行星 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共性八
大行星比较差异性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共性八
大行星比较差异性 请插入 :读 P11 行星基本数据表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共性八
大行星比较差异性类地行星:体积小、密度大、卫星少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体积大、密度小、卫星多 (木星、土星)远日行星:温度低、体积质量居中
(天王星、海王星) 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 光照条件稳定:从地球产生到地球上有生物,在这段时间里,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一直比较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大气的热力作用)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大气的热力作用)(原始海洋的形成,地表均温15℃)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适宜的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的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经过漫长演化)(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大气的热力作用)(原始海洋的形成,地表均温15℃) 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探索地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