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三12月质量检测卷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所示为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不同海拔遗址的分布情况(单位:处)。这一变化表明东北地区()
时期 遗址总数 海拔与遗址数量
0~200米 200~400米 400~600米 600~800米 >800米
早期 7 4 2 1 0 0
中期 17 6 10 1 0 0
晚期 164 54 81 18 9 2
A.地区内文明呈现同一性 B.已出现早期文明曙光
C.先民生存适应能力提升 ID.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
2.“郡守问士”指的是郡守向当地士人咨询郡内众事(如地理沿革、田亩赋税等)的一种形式,该形式在汉魏六朝时成为一种定式化的问对仪式,“郡守问士”时间固定但不限于正旦的“朝吏会”,其内容与上计文书内容有高度相似性。据此可知,“郡守问士”()
A.表明国家行政层级日益复杂
B.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
C.优化并完善了官员选拔流程
D.折射出地方行政权的扩张
3.北魏迁都洛阳后,曾将鲜卑、羌等族人民迁徙至京师,由政府授田。据史料记载,这些代迁户常不安其居,“所得公田,悉从货易。......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北魏()
A.民族交融与封建化面临挑战
B.制度设计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C.土地私有推动政府汉化进程
D.农民与地主间的利益冲突缓和
4.北宋理学家张载针对“州郡无兵无财,俾之将何捍拒”的现实,强调“天子建国,诸侯建宗,亦天理也”,“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今便封建,不肖者复逐之,有何害?岂有以天下之势不能正一百里之国,使诸侯得以交结以乱天下?”这表明张载主张()
A.强化封建君主权威 B.提高行政效率
C.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ID.扩大地方权力
5.明清时期,浦江郑氏家训规定:“小儿五岁者,每朔望参祠讲书,及忌日奉祭,可令学礼 入小学者,当预四时祭祀。”吴廷翰所作《家范》规定:“子弟年四五岁即教之习礼,每遇行大礼时,必引之旁立,使观尊长仪文。”这些家训与家规反映出明清时期()
A.民间教育体系已趋于完备 B.儒学开始渗透基层
C.乡约维系着基层治理秩序 ID.儿童教化受到重视
6.晚清时期,中国内地商人常常将一些土货“改头换面”,改作洋货入口,如广东的蔗糖,原来主销内地,商人就将其运往香港,再从香港作为洋货进口,这就“悉隐化常税为洋税“常税短绌”,引起清廷官吏的惊惶。这一现象缘于()
A.中国半殖民地的经济形态
B.洋货因质优而垄断市场份额
C.社会充斥崇洋媚外的风气
D.内地与海外经济互动性较强
7.下面是创作于1910年的一则新闻图-《劝勉字:立宪》,画师采用艺术字的手法,将“立宪”二字中的“口”和“心”涂黑加深,旁边写有“立宪呀,也得求点实际呀”等字样。这揭示了()
A.传统观念制约着新体制完善
B.新旧派别间的斗争激烈
C.画师对立宪充满担忧与质疑
D.清末新政激化社会矛盾
8.1919年,李大钊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演说时指出:“此次“五四运动',系排斥大亚细亚主义,即排斥侵略主义,非有深仇于日本人也。斯世有以强权压迫公理者,无论是日本人非日本人,吾人均应排之!故鄙意以为此番运动仅认为爱国运动,尚非恰当,实人类解放运动之一部分也。”据此可知,李大钊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彻底地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具有深远的国际主义意义
C.促使思想启蒙与救亡开始结合
D.凸显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
9.在徐州中国共产党某场重大战役的纪念馆中,展示有当年“保卫我们的父母、老婆、儿子、粮食和耕牛”的宣传画,有“反蒋、保田、保饭碗”“挡大门,保田地”“男女老少,一齐动手,一面生产,一面支前”的宣传标语。据此判断,该战役发生于()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I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10.下表所示为1992~1995年我国不同企业新增就业岗位情况(单位:万个)。据此可知,该时期我国()
年份 国有 集体 外国和港澳台 个体私营
1992 225 -7 57 78
1993 31 -228 66 278
1994 294 -108 118 442
1995 47 -138 107 448
A.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B.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C.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D.城乡间的差异逐渐缩小
11.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前106~前43年)因他的“新人”出身而被怀疑成功当选执政官是舞弊的结果,被嘲笑为“暴发户”“寄寓者”,其本人也强调他以“新人”身份当选执政官从而跃进“显贵俱乐部”,是“最近一代人的唯一成功突破”。这可用于说明当时罗马()
A 不同政治集团利益协调
B.政治腐败与舞弊问题严重
C.政治权力结构相对封闭
D.社会财富资本流动性增强
12.下面是部分学者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城市”的研究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布克哈特(19世纪) “理想城市”反映了个人主义的迸发和对古典的复兴
汉斯·巴龙(20世纪中叶) 提出了“公民人文主义”的概念,指出“理想城市”的崛起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公民集体意识增强的结果
列斐伏尔(20世纪末) 应挖掘城市变迁背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整体变迁
菲利普·琼斯、乔尔吉·基多里尼等学者 不应对此过高评价,城市国家保留了大量中世纪传统,是中世纪领地传统与现在国家的混合产物
A.历史评价缺乏统一 标准
B.历史研究随着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时代 变化决定历史认识
D.近期学者研究成果比传统观点可信
13.下表所示为1660~1811年英国对法国和葡萄牙每桶葡萄酒征收的关税情况。对法、葡间的差异理解正确的是()
国家年份 法国 葡萄牙
1660 4镑10先令 2镑5先令
1685 14镑2先令10便士 17镑13先令3便士
1693 22镑2先令10便士 17镑13先令3便士
1697 47镑2先令10便士 21镑12先令5便士
1704 57镑6先令 26镑13先令
1787 29镑8先令 19镑12先令
1811 135磅11先令 78镑18先令
A.重商主义深受地缘政治影响
B.世界市场中霸权地位更迭
C.商业革命加剧西欧经济动荡
D.生产关系变革条件已成熟
14.1687年,詹姆斯二世利用法律终止权恢复英格兰天主教的计划遭到了法律从业者的反对。法律从业者萨默尔通过援引1674年财政法院法官“托马斯诉肖瑞尔案”,坚持国王颁布的《信仰自由令》不具备任何合法性基础。这表明英国()
A.法律从业者社会地位高
B.立法工作凸显灵活性和妥协性
C.宪政体制拥有法律保障
D.司法原则为限制王权提供助益
15.1929年,苏联农业科学院成立。该院研究门类齐全,承担着整个农业综合体的科学技术保证和科研协调工作,负责绝大部分现代农业科技领域的研究工作。当时苏联对农业科研的重视主要基于()
A.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B.大国竞争领域 变化
C.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ID.自然环境的落后恶劣
16.1946年,美国副国务卿威廉·克莱顿提出,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运行的基石,如果英国愿意履行国际货币合作义务,美国可以考虑向其发放贷款。美国工商界团体也不断发出呼吁,向英国发放美元贷款的关键条件是“英联邦应该同意取消对贸易的外汇管制,并放弃所谓的英镑区”。据此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
A.成为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手段
B.对国际金本位制发起挑战
C.难以有效克服国际金融存在的风险
D.深陷运转失灵的现实困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徽州休宁县江佐舜卖田契(部分)
-摘自陈学文《明清徽州土地契约文书选辑及考释》
材料二现存最早的徽州契约文书出现于宋代,据《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方伯淳卖山赤契》所载“面议价钱十八界官会七十贯文省”可知,交易中的一般等价物为当时特有的纸币会子。明清时期,徽州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契约中的土地不再分为上、中、下等级,而是注明具体地号。契约不仅标有立契者姓名,契所在乡里、出卖物的来源及描述(如坐落、附着物、借贷、继承、租佃等关系)均详细标注;还标注了“无钞支用”“钱粮无措”出卖原因、担保及违约事项等。除口头契约、合并契约外,处理土地纠纷的“息讼合约”也是当时独具特色的契约形式。
-摘编自周向华高洁《徽州契约文书形式与内容演进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则徽州土地契约文书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徽州土地契约的发展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成立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着手制定文物追索目标,组织专家赴日调查。一时间,日本民间对美中两国“觊觎”日本美术品、政府将出卖国宝换取粮食的流言四起。然而,以华尔纳为代表的美国专家在参与战后远东文物工作时存在明显的对华偏见。1946年以后,中国文物追索更沦为大国博弈的筹码,美国针对苏联援引《雅尔塔协定》的行为指出协定并不含日本在日俄战争期间掠夺的文物。美方担忧,倘若中、苏成功扩大被劫文物时间断限,苏联将来就可以援引此项先例,进而染指美国在远东和欧洲的其他利益。1947年后,欧亚局势的变化导致美国决定全面扶持日本,对国民政府的态度则日渐消极。中方无奈同意以“公开了的私人收藏”补偿受害国损失。
-摘编自白敬文《美国因素与国民政府战后对日文物追索》
材料二在国力维艰的岁月里,人民政府多次拨出宝贵的外汇储备抢救征集文物,爱国收藏家纷纷把收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行;此外文物事业实现了与全球化、国际化地融合接轨。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促成流失文物回归的多种途径,逐步建立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综合使用的流失文物追索返还模式。
-摘编自王立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回归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日文物追索未果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失海外文物回归的成功经验。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西方均势外交的部分表现
英国 面对拿破仑称霸欧洲,英国以金钱资助和政治讹诈等手段,伙同沙皇俄国,拉拢奥地利等国拼凑了反法联盟外相格雷(1911年)“我们并不阻碍德国通过友好协商扩张它的领土......我们决不容许邻近英国属地……落入他人之手”
德意志 与奥、俄结成“三皇同盟”,组织法俄接近。为了弥合俄奥分歧,俾斯麦促成俄奥签订《莱希施塔特秘密协定》
奥地利 在自身受到法国的严重威胁情况下,采取联俄抗法的政策;而伴随着法国拿破仑的渐渐力不从心,以及担心俄国的逐步强大,奥地利又采取联法抗俄的政策
美国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在基辛格的全权策划下,中、美、苏的三角关系应运而生,这种三角关系简点说就是通过同中国修好以达到“激活全局”的目的
-摘编自张之毅鲁毅《均势外交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材料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局擘画中,习近平主席一再提及“和合共生”,即“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从70年前首次完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新时代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历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究其精髓要义,“和”的思想启迪、文化滋养一脉相承,为回答时代之问贡献东方智慧。
-摘自2024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文章《从“和平共处”到“和合共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以来西方均势外交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中国外交理念从“和平共处”发展为“和合共生”的思想理论优势。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格雷夫勒·蒙兹股份公司(1789-1793年),17世纪巴黎的一家银行》1963年版插画,展示了18世纪后半叶西欧商业中心分布情况。
-摘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二卷)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5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_选择性必修三册)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东北地区遗址总数显著增加,且在海拔 400 - 800 米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的地区也出现较多遗址。这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先民的生存适应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拓展到更多区域生活,C 选项正确。材料仅呈现不同海拔遗址数量,未涉及不同遗址文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文明同一性的结论,A 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遗址在人口规模、生产生活工具、氏族成员关系等方面的信息,不能判断文明发展水平,B 选项错误;原始农业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且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种植粮食作物和粮食储备的情况,D 选项错误。
2.答案:B
简析:“郡守问士” 是郡守向当地士人咨询郡内事务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官员能获取行政信息,士人可参与地方行政,有利于整合地方官员与士人的力量,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B 选项正确。材料仅涉及郡这一行政层级,无法推断国家行政层级的复杂程度,A 选项错误;“完善了官员选拔” 不能全面准确概括 “郡守问士” 的影响,C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地方行政权得到扩大,D 选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北魏迁都洛阳后实行授田制度,鲜卑、羌等族代迁户却不安其居,甚至买卖公田,而均田制规定露田不准买卖。这反映出少数民族在接受汉族封建土地制度过程中存在问题,说明北魏的民族交融与封建化面临挑战,A 选项正确。均田制在当时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北方经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B 选项错误;代迁户买卖授田是对汉化土地制度的破坏,会阻碍汉化进程,C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与地主间的利益冲突,D 选项错误。
4.答案:D
简析:张载认为天子不应事必躬亲,主张实行 “封建”,协调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扩大地方权力,使地方具备更强的防御和治理能力,D 选项正确。张载的主张是为了合理分配权力,并非强化封建君主权威,A 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提高行政效率,B 选项错误;张载不是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而是强调合理分配权力,C 选项错误。
5.答案:D
简析:明清时期浦江郑氏家训和吴廷翰所作《家范》都规定儿童四五岁就要学习礼仪,这反映出当时人们非常重视儿童教化,D 选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家训家规,不能说明民间教育体系完备,A 选项错误;儒学在之前就已开始向基层渗透,“开始” 表述错误,B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家训和家范,未提及乡约,C 选项错误。
6.答案:A
简析:晚清时期中国内地商人将土货伪装成洋货进口,主要是因为中国半殖民地的经济形态,洋货在税收等方面享有特权,商人这样做可降低成本获取更多利润,A 选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利用洋货特权减少税收,而非洋货的质量和市场份额问题,B 选项错误;这种现象是经济利益和特殊经济形态导致的,与社会风气无关,C 选项错误;内地与海外经济互动性强不能解释商人将土货伪装成洋货进口的行为,D 选项错误。
7.答案:C
简析:1910 年时,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但 1911 年皇族内阁的出台表明立宪是骗局。新闻图中 “立宪呀,也得求点实际呀” 体现了画师对立宪充满担忧与质疑,C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传统观念对立宪的制约,A 选项错误;图片主要表达对立宪的态度,不能反映新旧派别间的斗争,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社会矛盾激化的相关信息,D 选项错误。
8.答案:B
简析: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不仅是爱国运动,更是反对一切强权压迫公理的人类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这强调了五四运动具有深远的国际主义意义,B 选项正确。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性质仍是民主革命,A 选项错误;思想启蒙与救亡结合并非始于五四运动,C 选项错误;李大钊强调的是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的意义,D 选项错误。
9.答案:D
简析:从 “反蒋、保田、保饭碗”“挡大门,保田地” 以及战役发生在徐州等信息可知,该战役是淮海战役,发生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D 选项正确。国民大革命时期和全面抗战时期国共处于合作状态,与 “反蒋” 不符,A、C 选项错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未在徐州发动重大战役,B 选项错误。
10.答案:B
简析:1992 - 1995 年,国有和集体企业新增就业岗位有正有负,而外国和港澳台企业、个体私营企业新增就业岗位整体呈增长趋势,这表明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B 选项正确。表格未涉及产业结构内容,无法得出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的结论,A 选项错误;1992 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到 1995 年还未实现,C 选项错误;表格没有城乡差异的相关数据,不能得出城乡间差异逐渐缩小的结论,D 选项错误。
11.答案:C
简析:西塞罗作为 “新人” 当选执政官被怀疑舞弊,他本人也强调这是重大突破,这说明当时罗马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显贵阶层手中,权力结构相对封闭,C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不同政治集团的利益协调,A 选项错误;西塞罗被怀疑舞弊不能得出罗马政治腐败与舞弊问题严重的结论,B 选项错误;西塞罗是 “最近一代人的唯一成功突破”,说明社会财富资本流动性弱,D 选项错误。
12.答案:B
简析: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理想城市” 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观点,这使得人们对 “理想城市” 的认识更加全面,说明历史研究随着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B 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研究视角多样,并非突出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A 选项错误;时代变化影响历史认识,但 “决定” 表述过于绝对,C 选项错误;近期学者研究和传统观点都有可信度,不能简单认为近期学者研究成果更可信,D 选项错误。
13.答案:B
简析:1660 - 1811 年英国对法国和葡萄牙葡萄酒征收的关税差异较大,早期英国可能因自身发展和与葡萄牙的特殊关系对其葡萄酒征收较低关税;随着英国在世界市场霸权的建立,与法国竞争加剧,便对法国葡萄酒征收高额关税,这反映了世界市场中霸权地位的更迭,B 选项正确。仅从关税差异难以充分说明重商主义深受地缘政治影响,A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业革命加剧西欧经济动荡,C 选项错误;关税差异与生产关系变革条件成熟与否没有直接联系,D 选项错误。
14.答案:D
简析:1687 年法律从业者萨默尔援引判例,坚持国王颁布的《信仰自由令》不具备合法性基础,这体现了利用司法原则限制王权,D 选项正确。萨默尔的成功依靠的是法律权威,不能说明法律从业者社会地位高,A 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司法工作,并非立法,B 选项错误;萨默尔是通过司法原则限制王权,不是法律保障,C 选项错误。
15.答案:C
简析:1929 年苏联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视农业科研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全面发展,C 选项正确。1934 年苏联农业集体化才基本实现,A 选项错误;当时大国竞争主要集中在工业、军事等领域,农业科研与大国竞争领域联系不紧密,B 选项错误;自然环境不是苏联重视农业科研的主要出发点,D 选项错误。
16.答案:A
简析:1946 年美国将英国履行国际货币合作义务与发放贷款相挂钩,工商界团体还要求英联邦取消外汇管制并放弃英镑区,这表明美国借助布雷顿森林体系,试图打破英国在贸易和货币方面的传统势力范围,将其作为推行经济霸权主义的手段,A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对国际金本位制的挑战,B 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克服国际金融风险方面的情况,C 选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深陷运转失灵的困境,D 选项错误。
17.
(1)史料价值:契约文书属于文献史料也是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可以作为史料研究明朝初期土地的买卖、土地占有等情况。同时在使用中需要结合其他史料相互佐证和补充。
(2)表现:用纸币进行交易;土地契约大量涌现;契约内容更加详细,不仅注明立契者姓名,契所在乡里、出卖物的来源及描述还会标注出卖原因、担保及违约事项内容;契约的形式多样,既有口头契约、合并契约甚至于还包括处理土地纠纷的 “息讼合约”。
原因:徽州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土地买卖更加频繁。
18.
(1)因素:日本民间反对的声音;美国专家对华的偏见;美国害怕苏联趁机染指美国在远东和欧洲的其他利益;欧亚局势的变化使得美国放弃扶持国民政府,改为扶持日本;国民政府重视不够。
(2)经验: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抢救征集文物;通过法律途径诉讼追索;与国际接轨;使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综合使用的方式追索返还模式。
19.
(1)特点:多边性和权力平衡;现实主义;灵活性。
作用:避免单一强权的扩大;均势外交有助于维持一定的国际稳定和秩序;频繁的联盟变化使得国际关系变得复杂而多变。
(2)思想理论优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从独善其身到协同发展的提升;和而不同的文化基础;推动国际关系的改革。
20.示例题目:18 世纪大西洋沿岸国家成为欧洲贸易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论述: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相对孤立。新航路开辟后,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国家与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大西洋沿岸的伦敦、阿姆斯特丹等成为重要贸易中心,还带动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的兴起,世界市场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