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四子王旗宽高实验学校高中历史12月月考卷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多年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出现较为明确的社会分工。下列考古发现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洞穴遗址中出现打制石器 B.居住遗址有明显用火痕迹
C.公共墓地存在多人合葬墓 D.高级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
2.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3.中国古代新建王朝前期的统治者,面对经济残破、民不聊生,大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等顺应民意的措施,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上述措施与“治世”之间的关系,概括最准确的是( )
A.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经学为家学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南朝会稽贺氏、北朝范阳卢氏为代表的经学世家。这一时期经学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迁 B.影响南北方政权频繁更替
C.有利于儒学的复兴 D.导致“三教合归儒”的局面
5.1749年,乾隆皇帝谕曰“蒙古、汉人,同属臣民,如有书写之处,应称蒙古“内地',不得以'蒙”汉'字面混行填写,已屡经降旨。今马灵阿奏折,犹以“夷“汉”二字分别名色,可见伊等全未留心。”此谕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维护国家一统 C.调整民族关系 D.规范文书体例
6.苏码又称“花数”“码子字”“苏州码”,是明清时期在民间契约文书中广泛用于记账和标价的数字符号,如下表所示。其使用()
A.依托于官方的大力推广 B.适应商业发展现实需要
C.有利于契约文书的保存 D.推动汉字书写日趋规范
7.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
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
8.鲁迅曾说早期中国新诗大多数是“眼看的”,而不是“嘴唱的”,他认为新诗必须要“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抗战时期,不仅有了适合朗诵的新诗,还有了直接谱成歌曲的“歌诗”,如《黄河大合唱》《游击队歌》等。新诗的发展()
A.由地域文化所推动 B.受个人喜好左右
C.由文人审美所决定 D.受时代因素影响
9.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
A.证明了“一边倒”方针的胜利 B.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说明了全方位外交活动的开展 D.反映了两极对峙格局的终结
10.下图是某博物馆馆藏的1957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它为研究新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了()
A.历史解释 B.时空背景 C.历史线索 D.文本记述
11.1979年,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1984年,提出的新办院方针是“大力加强应用研究,积极而有选择地参加发展工作,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办院方针的调整旨在()
A.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 B.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C.促进科学技术人才流动 D.贯彻“科教兴国”战略
12.前王朝时期,埃及出现了刻有国王名字的印章;古王国时期,出现了王室编年记;新王国时期,出现了按年代顺序罗列众多国王名字的王表(如图所示)。上述变化体现了古埃及()
A.记史传统的形成 B.统治权力合法性的强化
C.文字体系的改进 D.王位传承延续性的稳定
13.书信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材料。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命令其征收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清理运河便于灌溉,为王室牧场派遣剪羊毛工人,查办官员贿赂事件,组织审理经济纠纷,协助调兵等。以上材料反映出的有关古巴比伦的信息包括()
①行业种类多样②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③地方资源的所有权归总督④书信是国王处理事务的一种方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15.奥斯曼帝国的所有土地都是国家财产,军事贵族的封地面积较小且几乎不可世袭;苏丹维持着一支战力强大的常备军,并把征服的土地奖给士兵。这使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造成该局面主要是由于双方()
D.控制地域不同
A.社会形态不同B.土地制度不同 C.军事装备不同16.6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战史》中记载了拜占庭与波斯、汪达尔、哥特的战争。他在书中模仿修昔底德“普拉提亚之围”“雅典瘟疫”等纪事,其文笔、修辞技巧乃至叙事中夹杂演说词的写法都是“修昔底德式”的。这表明作者()
A.创新历史编繁体裁 B.注重史料整理分析
C.继承古典著史传统 D.借鉴东方史学成果
第11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题(本题共4道大题,共52分)
17.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2分)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8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4分)
18.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北宋时,官府采用方田法进行较大规模的土地清查,以厘定田税,并写入户帖。南宋时,两浙地区开始推行经界法,规定由农户自行文量土地,依照固定格式绘出“田之形状及其亩步四至”的田形图,并载明土地来源情况,呈报官府检核。南宋政府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砧基簿,构成了私有土地产权登记册。明清的鱼鳞图册,即源于此。
-据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1世纪中期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后,派专员对各级封臣和自由人的土地、财产、收入进行核查和登记。在教士、郡长、佃户等作证下,专员向当事人询问土地的归属、大小和庄园各类财产数额,并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该登记册为国王提供了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的依据。12世纪起,英格兰封建庄园效仿威廉时期的做法,定期清查庄园土地和财产,并登记造册。这一做法为中世纪英格兰封建庄园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据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等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土地清查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英格兰以清查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各自历史进程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管理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理念。(4分)
20.经略海洋(12分)
材料一孙中山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
材料二新中国与海洋相关的文献及内容(部分)
1958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海宽度为十二海里
1982 第六个五年计划:积极开展海上石油的对外合作勘探和开发
1996 《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阐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战略目标、基本对策,以及主要行动领域
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2003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2022 中共二十大报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材料三中国当代海洋资源开发及成就示意图(部分)
依据材料,评析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
2025届内蒙古四子王旗宽高实验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_选择性必修三册)
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简析:距今 5000 多年前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高级墓葬中出土雕花骨筒,制作该骨筒需要较高工艺和繁杂工序,这暗示当时已有明确社会分工,D 选项正确。打制石器出现于旧石器时代,A 选项时间不符;用火痕迹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B 选项无法体现社会分工;公共墓地多人合葬不能反映当时已出现阶级分化,与 5000 年前的时代特征不符,C 选项错误。
2.答案:B
简析:中国古代称官员为 “民之父母”,官员以 “为民父母”“爱民如子” 为执政理想,这体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即 “家天下” 观念对政治的影响,B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治观念,并非宗族关系是执政基础,A 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官员考核依据,C 选项错误;官民政治诉求不同,D 选项错误。
3.答案:B
简析:新建王朝前期经济残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这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进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治世,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B 选项正确。A 选项表述错误;C 选项虽本身正确,但不符合设问指向;D 选项涵盖内容不如 B 项精准,B 选项更符合题意。
4.答案:C
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以儒家经学为家学核心,坚守和传承儒家文化,这有利于儒学的复兴,C 选项正确。北方士族南迁只是南朝部分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之一,并非所有经学世家形成的原因,A 选项错误;经学世家的形成与南北政权频繁更替无关,B 选项错误;“三教合归儒” 局面出现在隋唐以后,D 选项错误。
5.答案:B
简析:乾隆皇帝要求在文书中统一称呼,避免使用 “蒙”“汉”“夷” 等区分性词汇,体现了对各民族一视同仁的态度,其目的是维护国家一统,B 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A 选项错误;这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举措,并非调整民族关系,C 选项错误;规范文书体例并非主要目的,D 选项错误。
6.答案:B
简析:明清时期 “苏州码” 在民间契约文书中广泛用于记账和标价,它是对汉字数字的简化,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B 选项正确。材料表明 “苏州码” 在民间广泛使用,并非官方推广,A 选项错误;“苏州码” 的使用与契约文书保存无直接关联,C 选项错误;“苏州码” 是对汉字数字的简化,不利于推动汉字书写规范化,D 选项错误。
7.答案:C
简析:晚清秀才刘绍宽阅读西学书籍后,既对西学有一定接触,又认为学习西学仅得皮毛,担心失去传统根基,这体现了当时士绅阶层面对新旧知识体系时的困惑和矛盾心态,C 选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维新运动的成效,A 选项错误;材料核心并非列强侵略,B 选项错误;1894 - 1896 年间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尚未全面兴起,D 选项错误。
8.答案:D
简析:抗战时期,新诗从 “眼看的” 发展为 “适合朗诵” 和 “直接谱成歌曲”,这与抗战时期宣传、动员和鼓舞人心的时代需求密切相关,体现了时代因素对新诗发展的影响,D 选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地域文化推动新诗发展,A 选项错误;抗战时期新诗的变化主要源于时代需求,而非个人喜好,B 选项错误;文人审美并非决定抗战时期新诗特点的主要因素,C 选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1954 - 1972 年,中国与英法美三国关系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在冷战背景下,依据自身利益和国际形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灵活调整对外关系,B 选项正确。“一边倒” 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战略选择,与材料中的外交突破不符,A 选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受两极格局限制,并非全方位外交,C 选项错误;两极对峙格局在 20 世纪末苏联解体后才结束,D 选项错误。
10.答案:C
简析:1957 年山东工学院附属工农速成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包含众多信息,如学校、学生、班级、毕业时间等,这些信息为研究教育发展提供了 “历史线索”,C 选项正确。这些信息并非直接构成历史解释,A 选项错误;毕业证上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时代背景,B 选项错误;文档记述是对信息的系统性描述,与毕业证提供的信息特征不符,D 选项错误。
11.答案:A
简析:1979 - 1984 年,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的调整,无论是侧重基础研究服务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还是加强应用研究等,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将科研与国家现实需求相结合,A 选项正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是办院方针调整的主要目的,B 选项错误;办院方针调整主要关注科研方向和服务对象,与人才流动无关,C 选项错误;“科教兴国” 战略 1995 年才提出,D 选项时间不符。
12.答案:B
简析:古埃及从出现刻有国王名字的印章,到王室编年记,再到王表,这些记录方式的变化体现了统治者对自身统治权力合法性的不断强化,B 选项正确。记史传统形成并非本质目的,A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字体系改进,C 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国王统治的记录,而非王位传承的稳定性,D 选项错误。
13.答案:B
简析:从材料中 “椰枣、谷物、芝麻,皮毛服装”“剪羊毛工人”“协助调兵” 等信息可知,古巴比伦行业种类多样 ;“清理运河便于灌溉” 表明国家重视农业生产;“国王汉谟拉比给地方总督写了大量泥版书信” 表明国王通过书信处理国家事务,①②④正确。材料 “如数上缴征收的货币” 说明地方总督并未独揽地方大权,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地方资源所有权不归总督,③错误。B 选项正确,A、C、D 选项错误。
14.答案:B
简析:希腊神话中诸神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具有人的七情六欲和争权夺利的特点,这体现了宗教神话中的朴素人文思想,说明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B 选项正确。材料表明古代雅典宗教信仰意识并不淡薄,A 选项错误;理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在近代启蒙运动之后,C 选项时间不符;雅典民主政治进程始于公元前 6 世纪初的梭伦改革 ,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项错误。
15.答案:B
简析:奥斯曼帝国苏丹是全国土地最高所有者,能把土地奖给士兵,保证了军队的常备化和战斗力;西欧实行封君封臣制,土地层层分封,导致政治分裂割据。双方土地制度不同,使奥斯曼帝国在与中古西欧各国竞争中常处于优势,B 选项正确。奥斯曼帝国和中古西欧各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社会形态相同,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双方军事装备,C 选项错误;控制地域不同是结果,不是奥斯曼帝国占优势的原因,D 选项错误。
16.答案:C
简析:6 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普罗柯比在修史过程中,模仿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文笔、修辞技巧等著史方法,这表明他继承了古典著史传统,C 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继承而非创新,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史料整理分析,B 选项错误;修昔底德是古希腊人,材料未体现作者借鉴东方史学成果,D 选项错误。
17.
(1)士:改革科举制度;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答其中一条即得分);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18.
(1)发展状况: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发展不平衡;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阻碍因素:政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政府推动不力;外国资本的挤压。
19.
(1)不同之处:清查目的不同,中国为赋税征收,英国为征税和下派封建义务;清查的主导机构不同,中国是政府主导,英国是公爵主导;参与清查的人员构成和清查方式不同,中国是农户自查加官府检核,英国是专员询问登记;清查对象不同,中国是农户,英国是土地、财产、收入等。
(2)影响:古代中国:巩固王朝统治;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中世纪英格兰:为英格兰王权加强奠定基础;为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这一发展构成了英国社会变革的前提。
(3)理念:以农为本;因地制宜;中央掌控。
20.观点: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促进了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海洋权益的维护。
评析: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如洋务运动创办近代海军、孙中山绘制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示意图,但因国力弱小、政局动荡,多停留在设想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制定计划和纲要等方式积极开发海洋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取得显著成就,促进了海洋经济发展和贸易发展,保护了海洋生态环境。然而,中国海洋资源开发存在国际争端。因此,在重视海洋资源开发的同时,要加强海防建设,提升海军实力,保障开发顺利进行。
总结:百年来中国对海洋资源的谋划与开发不断发展,但也存在问题,需积极应对,提升国力,维护海洋权益,促进深度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