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8 21:0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联考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资料显示,战国中晚期的秦国庶人(没有贵族身份)墓中,出土带有礼器特征的玉器的比例明显高于同一时期的东方六国。这一差异可说明当时的秦国()
A.社会结构剧烈重组 B.礼乐教化得到普及
C.率先确立官僚政治D.农民阶级相对富裕
2.西晋时期,在朝的一批有识之士认为孝心、孝行都是人内在本性的表现,二者同样重要,不容舍弃,衡量忠不忠、孝不孝的标准,已不是看他是否符合外在的常规,而是看他是否出自无伪的自然。这一观点()
A.完善了理学思想体系 B.带有一定的人文色彩
C.符合道家理论的要求D.旨在维护儒学的地位
3.如表所示为宋金时期,两国君主针对跨境贸易所发布的诏书内容(部分)。这反映出宋金两国()
发布者 诏书内容
宋孝宗 诏京西、湖北商人以牛马负茶出境者罪死
金章宗 禁卖马入外境,但至界欲卖而为所捕即论死
A.外贸被官方所垄断 B.面临巨大边防压力
C.重视战略资源管控D.限制了“岁币”数额
4.明中叶至清中叶,中国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自然状态下称量的白银而非白银铸币,而人们的贷款、存储、汇兑需求基本上依靠钱庄、质铺等民间机构来解决。这一状况易导致()
A.国家金融体系不稳定 B.产业资本向田产转化
C.西方经济侵略被抵制D.白银货币化进程缓慢
5.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奕诉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随后清政府与各国商议后颁布相关章程,对进出口应纳税饷进行详细规定。可见,当时清政府()
A.运用外交手段争利 B.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C.重视保护洋务企业D.积极增加关税收入
6.1921年劳动节,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帮助下成立的人力车夫工会,用罢工手段反抗加租,取得了初步胜利。在广州的共产主义小组的指导和帮助下,广州木匠、水泥匠工人在1921年初成立了有4000多人参加的广州土木建筑工会。这反映出当时()
A.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得到了实践
C.党的中心任务的确立
D.进步知识分子活动深入群众
7.1963年10月,国务院批准并转发《关于粮、油议价购销业务归粮食部门统一经营的报告》,允许完成粮、油征购任务的生产队和社员个人上市出售自己多余的粮、油,允许缺粮、油的农民和职工、城镇居民上市购买自食的粮、油。这一做法主要着眼于()
A.建立统购统销制度 B.积累工业建设资金
C.改革人民公社体制D.缓解群众生活困境
8.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要求。2021年,我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下列成就中,最能展现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是()
A.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
B.香港和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C.全面依法治国取得新进展
D.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9.史载,从波斯帝国行政中心通往小亚细亚的御道总长约2600千米,每隔一定距离就有帝国政府设置的驿馆。即便如此,公元前401年春,小居鲁士从小亚细亚出兵争夺王位,其军队到达两河流域时已是仲夏时节。这可用于探究波斯帝国()
A.增进对外交往的意图 B.防范地方叛乱的机制
C.实现中央集权 艰难D.整合多元文化的成果
10.如表所示为13世纪末英国政府所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可说明,13世纪末的英国()
《永久管业法》 禁止教会人士、团体私自侵夺世俗封地
《温切斯特法令》 凡是拥有年收入达到15英镑以上的地产者,不论其地产来源如何,都必须为王国提供1名骑士所需的马匹和武器装备
《威斯敏斯特三号令》 禁止任何人以分封的方式出卖、转移领地
A.圈地运动引发土地兼并 B.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激烈
C.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D.封建等级秩序日益瓦解
11.如表所示为13世纪末英国政府所颁布的部分法律。这些法律可说明,13世纪末的英国()
《永久管业法》 禁止教会人士、团体私自侵夺世俗封地
《温切斯特法令》 凡是拥有年收入达到15英镑以上的地产者,不论其地产来源如何,都必须为王国提供1名骑士所需的马匹和武器装备
《威斯敏斯特三号令》 禁止任何人以分封的方式出卖、转移领地
A.圈地运动引发土地兼并 B.王权与教权的斗争激烈
C.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D.封建等级秩序日益瓦解
12.沙龙是介于公共空间和私密场所之间的社交圈子,在17-18世纪的法国演变成了一种远离宫廷和教会
的新的活动形式(大致演变历程见如表)。表中所示变化()
时间 主要成员 热门议题
17世纪前 贵族、新兴市民 仪式化舞蹈、表演、风情言谈
17世纪 贵族、学者、艺术家 社交、精神、艺术的创造性;消弭社会等级和歧视;文学、哲学和政治
18世纪 更多元的社会群体 批评现实、主权在民、新思想
A.有利于法国的社会转型 B.推动了公民地位的提高
C.促进了科学革命的到来D.普及了理性主义的理念
13.19世纪末,墨西哥一批自由派学者认为,墨西哥在建立秩序和实现更大 物质进步之前,宪法中对个人自由的强调将导致无政府状态。要建立秩序,可能需要独裁,一种“诚实的专制”将以“较少的权利和较少的自由换取较大的秩序和和平”。该观点()
A.反映出墨西哥改革的复杂性
B.具有浓厚的反殖民主义色彩
C.深受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D.代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14.据统计,与1913年相比,1923年的苏联农民购买等量的工业品需要售出相当于原来2.8倍的农产品。为此,农民不得不尽可能地少买工业品,这又导致工业品市场呈现出萧条局面。这反映出当时的苏联()
A.计划经济弊端显现 B.工农联盟遭到破坏
C.经济复苏困难重重D.集体农庄普遍贫穷
15.1964-1969年,美国南部登记投票的非裔成年人比例飙升。如亚拉巴马州,这一比例从19.3%跃升至61.3%,佐治亚州则从27.4%上升到60.4%,密西西比州甚至从6.7%上升到66.5%。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美国()
A.民权运动的发展 B.奴隶制度的废除
C.非裔移民的增多D.种族歧视的消亡
16.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帝国主义国家逐渐承认殖民地的政治独立,但仍试图维持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的控制与掠夺。老牌殖民帝国以“保护”“收复失地”等名义对南方国家发动武装干涉的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可见,二战后()
A.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改变
B.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亟须变革
C.两极格局有利于殖民地解放
D.民族自决上升为国际法准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司马彪出身于西晋皇族,著有《续汉书》《战略》等。只有《续汉书》八志因附于范晔《后汉书》中而得以保存。在《续汉书·百官志》中司马彪认为,圣人应当不刻意建立各种功勋以立名,这在政治实践上表现为精简机构及政令、与民休息、崇尚节约等。他批判汉武帝“多所改作”使百姓的负担大大增加;他盛赞汉光武帝“务从节约,并官省职”,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续汉书·礼仪志》还记载了他在晋武帝泰始年间上表反对将祭祀六宗立为新礼的理由:三代时并无祭祀六宗之制,且后来实行的所谓六宗之祀其实已涵盖在其他祭祀制度之中。
-摘编自李毅婷《西晋前期政治思想的玄学化-以司马彪为中心》
材料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认为,刘秀之所以能“系隆我汉”,天命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人为”。范晔不仅认可刘秀称帝后的功业,也对刘秀“发奋兴兵......平定天下,海内蒙恩”等诏语多有引述。他把东汉帝王“人为”的根本归之于“帝德”之善,强调帝王在因应天命的同时,还应当以德行之,从而创建和恪守功业。基于这一认识,曹操等人成了范晔批评的对象。范晔还在论及东汉一代女主专权、宦官干政时,取儒家所强调的“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为评判的准绳。
-摘编自王亮军《论范晔<后汉书》中的“大一统”意识》
材料三西晋时,陈寿写《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东晋史家习凿齿写《晋承汉统论》,认为曹魏并没有统一天下,不得为正统,晋朝应该直接继承汉朝而为正统。唐朝官方编纂的一系列史书中以“大一统”王朝的眼光平视南北朝的政权,并上推唐朝的授受关系,以北朝为正统。到北宋时期,以统一天下为标准的正统论占了主流,欧阳修、司马光的著作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摘编自江湄《正统论:深入理解中国文明的关键概念》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续汉书》和《后汉书》思想倾向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晋至北宋史家正统观的变化趋向,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18.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拜占庭帝国疆域变迁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埃及、西西里岛在中古素有粮仓之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是世界上主要粮食-小麦-的原产地。当西欧地区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社会经济出现全面倒退时,拜占庭反而一度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材料二从对马其顿等地的考古发掘来看 锄头、铁犁等铁制农用工具都有出土,说明铁制农用工具在拜占庭帝国范围内就已经普遍使用,水磨的使用在10世纪前的拜占庭帝国已经达到了很成熟的程度;同时,人们在生活中用过的水还可以通过管道来浇灌果园菜地,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拜占庭当时农业的生产率。
材料三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长河里,拜占庭的农业制度经历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如表所示为拜占庭帝国不同时期的基本经济(或政治)制度。
制度 特征 性质
隶农制(5-7世纪) 继承自罗马帝国晚期的奴隶制 奴隶制的变种
军区制(7-11世纪) (劳动者)亦兵亦农 封建化改革(社会转型期)的产物
普洛尼亚制(1115世纪) 大地产制 封建化完成,土地兼并加剧的产物
以上材料均据胡长江《中古拜占庭农业若干问题研究》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帝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古时期主要文明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特征。
19.[维也纳体系与国际关系]
材料一1814-1815年,俄、法、普、奥四国在打败拿破仑的基础上召开维也纳会议。会议决定恢复法国波旁王室的统治,欧洲其他被拿破仑推翻的君主国也都得到恢复。四大国按照均势的原则重新划分了欧洲疆界,瓜分了华沙大公国、萨克森、意大利等地。维也纳体系正式确立。此后,欧洲列强又多次召开会议,签订一系列国际条约,力图以协调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在会议上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妥协,在此后的近四十年中,大国之间没有直接发生武装冲突。
-摘编自刘大明等《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维也纳体系的变化
时间 史实
19世纪20-40年代 欧美革命风起云涌,俄、普、奥极力镇压各国革命,遭到英国反对。1848年欧洲革命席卷西欧,各国已无力镇压,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普遍确立起来
19世纪50年代 俄国向土耳其方向扩张,遭到英、法、奥的反对。各国协调失败,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土打败俄国。这是维也纳会议以来第一次欧洲大国间的战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意大利、德国相继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力远远超过法、俄、奥等国,对半个世纪以来大国共治的欧洲格局构成严峻挑战。维也纳体系完全瓦解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7世纪中叶-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维也纳体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简析维也纳体系 影响。
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他(道光帝)不英武,也不昏庸,是一个勤政图治而无显著政绩的皇帝......由于鸦片战争的丧权辱国,在近代史的记述中,夸大了他颛预虚骄的一面。
-摘编自陈旭麓《道光是怎样一个皇帝-序《道光皇帝传》》
材料二光绪帝是“百日维新”的实际决策者。史学工作者要“大写”比较能接受新思想”颇想有作为的载活(光绪帝的名)”。
-摘编自陈旭麓《光绪论略》
材料三早在 20世纪50年代,陈先生就撰写了多篇有关研究历史人物的文章。他批评那种为了标新立异可以完全抹杀甚至歪曲事实的做法。他提出,我们评论历史人物,自有一定的“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故”和“理”。
-摘编自傅德华《陈旭麓的文章为何受读者喜爱?复旦大学教授这样评价》材料蕴含了评价历史人物的若干原则。从材料中提炼一条原则,并以中国近代史上的具体人物为例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正确,所选人物不得与材料重复,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5届贵州省部分学校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_选择性必修三册)
  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战国中晚期秦国庶人墓出土带有礼器特征玉器的比例高于东方六国,这表明秦国比东方六国更能突破宗法礼乐制度的束缚,主要原因是秦国改革较为彻底,促使社会结构剧烈重组,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的崩溃,并非礼乐教化普及,B 项排除;材料未提及官吏任免,无法说明秦国率先确立官僚政治,C 项排除;庶人不一定是农民,也可能是手工业者或商人,D 项排除。
  2.答案:B
  简析:西晋时期认为孝心、孝行是人内在本性的表现,注重内心真实自然的流露,这种强调人的内在情感的思想具有人文色彩,B 项正确。理学在宋代才发展起来,与西晋时间不符,A 项排除;道家崇尚自然和无为,并非特别强调孝心、孝行,C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内在情感,目的并非维护儒学地位,D 项排除。
  3.答案:C
  简析:宋金两国都严格限制茶叶、马匹等对国家经济安全或军事安全至关重要的物资流出境外,这反映出两国都重视战略资源管控,C 项正确。材料显示存在私商到边境开展贸易的情况,说明外贸并非被官方垄断,A 项排除;茶叶贸易与军事和边防直接关系不大,不能体现宋朝面临巨大边防压力,B 项排除;材料所述为跨境贸易,与 “岁币” 数额无关,且绍兴和议规定南宋向金朝缴纳的是 “岁贡”,D 项排除。
  4.答案:A
  简析:明中叶至清中叶,金融业务依赖民间钱庄,这些私人金融机构缺乏协调和调度能力,在面临金融风浪时优先保护自身利益,缺乏与西方近代银行竞争的实力,易导致国家金融系统不稳定,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金流向,无法得出产业资本向田产转化的结论,B 项排除;此时中国尚未受到西方经济侵略,C 项排除;材料中的状况总体有利于白银商业化流通,不会阻碍白银货币化进程,D 项排除。
  5.答案:A
  简析:在中英《天津条约》允许英商在长江通商后,清政府主动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并与各国商议细则,这是在履行条约过程中争取更多利权的行为,体现了运用外交手段争利,A 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是为了争利,并非出卖国家主权,B 项排除;洋务运动开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C 项排除;材料主旨是交涉和制定规则,并非增加关税收入,D 项排除。
  6.答案:D
  简析:1921 年,武汉和广州的共产主义小组帮助工人成立工会组织,并领导工人进行罢工反抗压迫,这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深入群众,推动工人运动发展,D 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于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召开,A 项排除;1922 年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 项排除;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但材料强调的是 “共产主义小组” 的活动,C 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7.答案:D
  简析:20 世纪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中国经历自然灾害和经济结构调整,农产品供给不足,群众生活面临困境。1963 年的政策允许余粮和余油出售,目的是缓解群众生活困境,D 项正确。1953 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A 项排除;材料是为缓解群众生活困境,并非积累工业建设资金,B 项排除;改革人民公社体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C 项排除。
  8.答案:D
  简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D 项正确。经济实力提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但不是直接标志,A 项排除;香港和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是国家统一的体现,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成就,B 项排除;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成就,C 项排除。
  9.答案:C
  简析:波斯帝国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和驿馆,有利于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但派往小亚细亚的军队耗时很长,说明古代强化对边疆控制的措施效率低、效果不明显,反映出波斯帝国实现中央集权的艰难,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波斯帝国对外交往,A 项排除;材料中修建道路交通有利于镇压地方叛乱,但不属于防范机制,B 项排除;道路交通是推动多元文化融合的手段,不是结果,D 项排除。
  10.答案:C
  简析:13 世纪末英国颁布的法律,限制教会侵夺封地、规定地主提供武装支持、禁止以分封方式出卖转移领地,这些措施加强了对教会、民众和贵族的管理,强化了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控制,C 项正确。英国圈地运动始于 15 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且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A 项排除;材料虽有限制教会的内容,但未反映教权的反抗,不能得出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的结论,B 项排除;材料显示土地流转和教会权力受限,但未体现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D 项排除。
  11.答案:C
  简析:同第 10 题,《永久管业法》《温切斯特法令》《威斯敏斯特三号令》分别对教会、地主和土地流转进行限制和管理,表明英国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C 项正确。圈地运动时间与题干不符且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A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教权的反抗,不能说明王权与教权斗争激烈,B 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D 项排除。
  12.答案:A
  简析:17 - 18 世纪法国沙龙的议题从艺术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更加关注现实批评、主权在民和新思想,这有助于传播反封建的启蒙思想,适应了法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要求,A 项正确。沙龙成员变化不能直接得出公民地位提高的结论,B 项排除;科学革命在 16 - 17 世纪已经到来,C 项排除;仅靠沙龙活动不能完全普及理性主义理念,D 项排除。
  13.答案:A
  简析:19 世纪末墨西哥自由派学者认为建立秩序可能需要独裁,以牺牲个人自由换取社会秩序和物质进步,这反映了墨西哥在改革过程中追求秩序与自由的矛盾,体现了墨西哥改革的复杂性,A 项正确。19 世纪墨西哥已获得独立,B 项排除;自由派反对民众获得更多权利和自由,与法国启蒙思想不符,C 项排除;19 世纪墨西哥未进行工业革命,D 项排除。
  14.答案:C
  简析:1923 年苏联农民购买等量工业品需售出更多农产品,导致农民少买工业品,工业品市场萧条,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联经济复苏困难重重,C 项正确。1936 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此时尚未确立,A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工农联盟遭到破坏,B 项排除;1927 年苏联开始走 “农业集体化” 道路,出现集体农庄,D 项排除。
  15.答案:A
  简析: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黑人群体争取民主权利,使得非裔成年人投票比例上升,A 项正确。1862 年美国废除奴隶制度,但未真正保障黑人的民主权利,B 项排除;非裔移民增多与非裔成年人投票比例上涨无直接关系,C 项排除;美国种族歧视至今仍然存在,D 项排除。
  16.答案:B
  简析: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但帝国主义国家仍试图控制和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命脉,甚至发动武装干涉,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依然存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亟需变革,B 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未改变,A 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两极格局对殖民地解放的影响,C 项排除;材料未提及民族自决上升为国际法准则,D 项排除。
  17.
  答案:
  (1)同:深受儒学影响;侧重人事,带有民本色彩;关注统治者的德行;重视政治垂训作用。异:《续汉书》受道家(玄学)的无为影响更深;《后汉书》更崇尚人道有为的儒学观念;《续汉书》和《后汉书》在评判帝王功绩时分别以休养生息和建功立业为标准。
  (2)变化趋向:由占据中原地区的政权为正统到转向以统一王朝为正统。评价:传播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理念;肯定了民族交融的成果;有利于增强中华文明的凝聚力、向心力;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对偏安王朝统治者有一定劝谏作用;深受政治环境影响,根本上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简析:
  (1)从两本史书对儒学的态度、对人事和统治者德行的关注、对历史的借鉴等方面找相同点;从受道家或儒学观念影响的侧重、评判帝王功绩的标准等方面找不同点。
  (2)根据材料概括正统观的变化趋向;从对国家理念、民族交融、文明凝聚力、人文精神、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18.
  答案:
  (1)有利条件:生产工具先进;灌溉系统发达;拜占庭农耕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
  (2)特征:农耕发达,农作物种类丰富;农业技术先进;农耕历史悠久。
  简析:
  (1)根据材料中提到的铁制农具、水磨、灌溉管道以及拜占庭地区作为粮仓和农作物原产地等信息,分析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2)结合拜占庭帝国的例子,从农耕发达程度、农作物种类、农业技术和历史等方面归纳中古时期主要文明区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特征。
  19.
  答案:
  (1)特点:维护封建君主制的统治秩序(正统原则);强调均势原则;注重大国协调。
  (2)原因:欧美革命与独立运动摧毁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列强间的矛盾和战争破坏了大国协调机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加剧;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导致国际力量对比失衡,打破了均势局面。
  (3)积极影响:确立了欧洲的优势地位;有利于缓和国际矛盾;促进了外交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消极影响:恢复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不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简析:
  (1)依据材料中维也纳会议恢复君主国统治、划分疆界和各国协调解决争端等内容,概括维也纳体系的特点。
  (2)结合 19 世纪 20 - 70 年代欧美革命、列强战争、德国和意大利统一等史实,分析维也纳体系瓦解的原因。
  (3)从对欧洲地位、国际矛盾、外交制度和国际法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积极影响;从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和列强矛盾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消极影响。
  20.
  答案:示例: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观点:康有为是一个有着先进思想,却又有着落后行为的人物。阐述: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体现其先进思想;但变法失败后坚持保皇立场,反对共和制度,体现其落后行为。结论:应全面客观评价康有为,肯定其贡献,批判其过失。
  简析:先提炼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客观性原则这一观点;以康有为为例,分别阐述其在戊戌变法中的先进表现和变法失败后的落后行为;最后得出应全面客观评价康有为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