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八年级试题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历史试卷满分7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B.军民体质下降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D.白银大量外流
2.太平天国武装力量先后发展到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山西、直隶、山东、福建、浙江、贵州、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广东诸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是( )
A.涉及范围广、影响大 B.得到农民大力支持
C.肩负反侵略的新任务 D.提倡发展资本主义
3.在外国列强一次次的侵略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维新人士所倡导的平等、人权、自由等这些思想并没有因为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严复所译《天演论》多次出版印刷,一直在流传。这都说明戊戌变法()
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C.实现了政治体制变革 D.宣言了民主革命思想
5.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瓜分说》《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A.倾向改良 B.主张革命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
6.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革命党发动武装起义 B.革命派建立了革命政权
C.革命派成立革命团体 D.全国各省陆续宣告独立
7.“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此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
A.《敬告青年》 B.《庶民的胜利》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1920年夏,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建立。接着,北京、长沙,武汉等地也先后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些早期组织的建立( )
A.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组织基础 B.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较完善 D.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9.北伐战争期间,全国工会会员由100万人增加到近200万人,从1926年7月到10月,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由3万多人猛增到20万人,江西农民协会会员从600多人发展到5万多人。这说明( )
A.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 B.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C.湖南、湖北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 D.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10.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示意图进行直观呈现。下面示意图可显示出( )
A.北伐将士沉重打击北洋军阀
B.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信念
C.志愿军甘于奉献的国际精神
D.红军不断巩固革命根据地
11.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淞沪会战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 台儿庄战役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武汉会战 使日本金围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2.抗日志士杨增志在口述中回忆了1931年的一堂课(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堂课的背景是( )
A.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B.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C.日本企图使华北脱离中国的版图 D.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3.周恩来总理曾对一次军事行动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黄河是蒋介石的“外壕”,陇海路是他的“铁丝网”,长江是他的“内壕”,而我们已经过了“铁丝网”,打到他的“内壕”了。结合右图,指出这一军事行动是( )
A.跃进大别山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14.“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进军。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役”( )
A.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B.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D.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5.“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聂耳、田汉共同创作的这首歌曲,以其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歌词。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恨和反抗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敢、坚强、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英雄气概。这首歌曲是( )
A. 《黄河大合唱》 B.《义勇军进行曲》 C.《白毛女》 D.《愚公移山》
二、辨析改错(8分)
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 】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1839年、陈化成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改正:
(2)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吃人社会。
【 】
(3)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新华书店,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 】改正:
(4)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反侵略史,也是一部中国人对于新道路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式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克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
材料二 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
——据臧运祜《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自强”,当时的中国掀起了哪一场运动 这场运动具有怎样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反映了维新变法的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4分)
(3)材料三引文所述是哪一革命组织的政治纲领 简述“孙中山认为民族、民权两大主义已经实现”的理由。(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随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广泛开展起来。在土地革命实践中,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路线、政策和方法。主要是;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政治、经济上的翻身,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并结合所学,概括其积极意义。(4分)
材料二 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承认地主的大多数是有抗日要求的,一部分开明绅士是赞成民主改革的;……地主应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缴纳。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的土地政策发生的新变化。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中共中央批准公布。它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个大纲公布后,在解放区迅速形成了土改热潮。
——摘编《中国共产党简史》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2分)
四、活动与探究(共12分)
19.某校开展了爱国主义精神探究活动。
主题:①
② 由中共一大会址、宣誓大厅、新建展馆等部分组成,展览聚焦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成立、从孕育到诞生的历史进程
井冈山会师纪念馆 是一座反映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胜利会师、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专题陈列馆
③ 会议纪念馆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点的会议而建立
④______革命纪念馆 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它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被誉为“革命圣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展示八路军和人民抗战时期的贡献,再现了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激励中国人民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
西柏坡纪念馆馆藏 革命文物2000多件,通过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系统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
(1)综合上述材料,请为该活动拟定一个主题_____。补全③④两处纪念馆的名称:③____
④ 。(4分)
(2)根据材料中相关纪念馆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一观点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8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A D A B A D A A B C A A A B
二、辨析改错(8分)
16.(1)× 把“陈化成”改为“林则徐”
(2)× 把“陈独秀”改为“鲁迅”
(3)× 把“中华书局”改为“商务印书馆”
(4)√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1)洋务运动。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一定
的抵制作用: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3)同盟会;理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结;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8.(1)土地政策: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积极意义: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为红军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2)新变化:由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所有,转变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原因是:日本侵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3)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依据是: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的变化,以及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斗争需要。
四、活动与探究(共12分)
29.(1)①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 ②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③遵义会议 ④延安革命纪念馆。
(2)示例: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阐述: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根据地军民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人民游击战争,进行反“扫荡”,创造了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战法,使日军攻防无措,疲于奔命。中国共产党大力推动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1940年8月至次年1月,为了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八路军总部在彭德怀指挥下,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