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基本不等式(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基本不等式(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1-26 15:31:01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基本不等式
命题解读 命题预测 复习建议
基本不等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分析,基本不等式的考察主要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求未知参数的范围等等,题目难度主要集中在中难度上,基本不等式牵扯到的知识点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导数、数列、三角函数、解析几何等等。 预计2024年的高考对于基本不等式的考察还是和往年一样,变化不是很大,主要集中在应用上。 基本不等式复习策略:
1.理解基本不等式以及几个重要的不等式;
2.掌握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等方面的应用。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导学单自主复习回顾、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2)我能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问题,发展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
知识准备
基本不等式: 。
重要不等式 使用前提 等号成立条件
几个重要不等式
知识准备
(1)设为正数,若积等于定值,那么当时,和有最小值 (简记为:积定和最小).
(2)设为正数,若和等于定值,那么当时,积有最大值 (简记为:和定积最大).
基本不等式
求最值
知识准备
自主探究1
已知,则的最大值为( )
A.16 B.25 C.36 D.49
设,且,求的最小值是( )
A.1 B.2 C.-1 D.-2
直接法求最值
C
A
自主探究2
3. 已知,则函数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4. 设,则的最小值是( )
A.1 B.2 C.3 D.4
配凑法求最值
C
B
自主探究3
5. 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
A.1 B.2 C.3 D.4
6. 已知正数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
A. B. C.1 D.2
消元法求最值
C
B
自主探究4
7. 已知正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
已知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
常值代换法求最值
0.5
24
自主探究5
9. 若,,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
10. 已知且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
构造不等式法求最值
2
1. 配凑法求最值:主要是配凑成“和为常数”或“积为常数”的形式.
2.常值代换法:主要解决形如“已知为常数),求的最值”的问题,先将.转化为(,再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3.消元法:当所求最值的代数式中的变量比较多时,通常考虑利用已知条件消去部分变量后,凑出“和为常数”或“积为常数”的形式,最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4.构造不等式法:构建目标式的不等式求最值,在既含有和式又含有积式的等式中,对和式或积式利用基本不等式,构造目标式的不等式求解.
方法总结
课堂检测真题再现
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点上,则 的最大值为( )
A.13 B.12 C.9 D.6
2. 若直线过点(1,2),则最小值为 。
3. 已知,则的最小值是 。
4. 设, ,则的最小值为 。
课堂检测真题再现
1. 已知椭圆两个焦点,点上,则 的最大值为( )
A.13 B.12 C.9 D.6
2. 若直线过点(1,2),则最小值为 。
3. 已知,则的最小值是 。
4. 设, ,则的最小值为 。
C
8
4.5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呢?
作业:
必做:
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完成小册子A组
选做: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若正实数满足,且不等式解,则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谢谢!课题 基本不等式 授课 时间
教学目 标 全国考试大纲对基本不等式的要求是: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会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问题。由于考纲对证明要求较低,主要是把基本不等式作为工具,用于求最值,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复习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学生通过导学单自主复习回顾、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的基础知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能够利用基本不等式求简单的最值问题,发展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逻辑推理能力,并通过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丰富学生数形结合的想象力。
教学 重点 利用不等式求最值
教学 难点 掌握基本不等式及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理解基本不等式应用的条件; 体会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的构建过程。
教学 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6+1教学模式
学法 指导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 多媒体、粉笔、黑板
教学内容和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目标 导学 (导) 复习回顾基本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基本不等式 几个重要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导学单的知识梳理部分; 学生上黑板展示。 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对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加强记忆,以及熟悉其使用条件
自主 探究 (思) 二、自主探究 探究1 1. 已知,且,则的最大值为( ) A. B.25 C.36 D.49 2. 设,,且,求的最小值是( ) A.1 B.2 C. D. 探究2 若,则函数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设,,则的最小值为( ) B. C. D. 探究3 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 A.1 B.2 、 C.3 D.4 已知正数x,y满足,则xy的最大值为( ) B. C.1 D.2 探究4 已知正实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 已知正数,满足,则的最小值为 . 探究5 若,,,则的最小值为( ) A.1 B. C.2 D.3 已知,且,则的最大值为( ) B. C.3 D.4 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自主学习和探究本节课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相应的记录; 学生上黑板展示。 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自主学习,记录疑难问题。 通过基本不等式求最值,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不 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小组 讨论 (议) 进行异质分组,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就自主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做好相应的记录。 督促学生将小组活动有效地进行,能够解决一些自学中存在的问题。
精讲 点拨 (讲) 收集各种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到以学定教。 设x>0,y>0, x+2y=4,则的最小值 。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先讲,锻炼学生能力。 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精讲点拨,强调,升华。 认真听讲,做好相应的记录,对于小组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归纳,完成相应的笔记 有针对性地讲解,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中解决不了的问题,指导学生攻克课堂难点。
效果 评价 (测) 1、已知,是椭圆:的两个焦点,点在上,则的最大值为( ) A. 13 B. 12 C. 9 D. 6 2. 若直线=1(a>0,b>0)过点(1,2),则2a+b的最小值为 。 3. 已知,则的最小值是 。 1. 学生规定时间内完成课堂检测。 2. 写完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3. 学生上黑板展示 通过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做到查漏补缺。通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回顾 总结 (结) 通过这节课的研讨,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在这节课中,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分别回答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小组其他人做好相应的补充。 回顾总结本节课知识要点,查验学生掌握程度。
作业 管理 (用) 必做: 1.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完成小册子A组 选做: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问题: 若正实数x,y满足x+y=1,且不等式有解,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板书设计 基本不等式 基本不等式的概念 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正定等) 直接法 配凑法 消元法 常值代换法 构造不等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