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学期高三年级第五次考试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山西的陶寺遗址挖掘中发现,其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精致,有鼍鼓、特磬等重要礼器;而占墓葬总数将近90%的小型墓,墓室仅能容身,死者身无长物。由此可知,陶寺文化时期
A.音乐演奏技艺高 B.私有制已经形成
C.已出现早期国家 D.宗法制开始萌芽
2.两汉时期,追述历代帝王的画像石作品广泛流行(如下图),所选帝王多为伏羲、女娲、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这些作品的流行
A.有利于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 B.反映出汉代考证之风的盛行
C.体现出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D.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寒人”指没有特权的地主和商人。如下表所示为南朝时期“寒人”势力上升的三种途径。“寒人”地位的变化
途径 史实
掌管军权的将帅 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
掌管机要 戴法兴商贩出身,官至中书舍人
掌管典签 “刺史行事之美恶系于典签之口”
A.得益于科举制的实施 B.动摇了重农抑商观念
C.推动了监察制度完善 D.折射出中央集权加强
4.贞观三年,太宗说:“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唐太宗此论意在
A.凸显君主的绝对权威 B.扩大监察官的谏政职能
C.降低中书省政治地位 D.激励宰执辅政的积极性
5.据史料记载,北宋“广开科举之门”,但却以较宽的“解额”优待河北、河东、陕西等北方各路沿边地区的士子,中举者“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这一做法
A.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B.完善了人才选拔机制
C.体现了崇文抑武治国方略 D.扩大了北宋统治基础
6.自鸦片战争起,清廷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厘金制度应运而生。厘金本来源自民间用来修葺寺庙的自发筹款,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廷允许厘金就地征收并留用,且各省被赋予自行筹款的权力。这一定程度上说明
A.清廷财政制度逐渐实现近代化 B.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
C.厘金制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清朝中央政权机构发生了变异
7.晚清初期,严复鉴于“道、咸订约之时,既以民刑裁判之权,付之领事矣,又以国家科税之柄公诸外人,则所谓保护政策者,斯无望已”的现状,曾提出“必有海权,乃安国势”“税则者,有国有土之专权”的主张。据此可知,严复
A.主张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B.深受传统外交观念的影响
C.极力反对签订辱国条约 D.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8.日军占领北平后,规定自1938年1月起改用东九区时为标准时间,每日中午由伪北平中央广播电台转播日本东京广播电台的报时节目,作为对表的标准。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把“江汉关报时钟拨快一小时,称为新钟,与日本东京对准时刻”。日军的这一行径
A.试图调整主要侵华方式 B.改变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C.泯灭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D.具有浓厚的政治文化意图
9.1946年12月31日,为响应和声援北平学生运动,中共中央指示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努力使此次学生运动“向孤立美蒋及反对美国殖民地化中国之途展开”,在此指示下,各地党组织将人民运动引向深入。据此可知,这一指示
A.奠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B.推动了反内战与反帝相结合
C.基本瓦解了列强在中国的统治 D.促使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0.1991年,娃哈哈食品厂为扩大生产规模,经政府牵线搭桥,对陷入困境的杭州罐头厂实施兼并,开集体小厂兼并国有企业先例。仅三个月杭州罐头厂即扭亏为盈,“娃哈哈”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2.17亿元。上述史实体现了
A.民营经济力量的发展壮大 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
C.股份制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D.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来自巴勒斯坦地区的瘟疫之神拉舍弗以及来自两河流域的“疾病恶魔”,在埃及也有一定范围的传播;《出埃及记》所记载的埃及国王将希伯来人驱逐出埃及的真实原因,很有可能也是当时“迦南病”(据传来自希伯来人)在埃及的流行。这可以用来研究
A.古代文明的多元化特征 B.埃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
C.古埃及文化的强大影响 D.古埃及的极端神权统治
12.黑死病结束后,西欧农民第一次能根据自己心情,自由地在各庄园之间辗转,并受到新主的欢迎。凡想要留住农民的领主,必须为其提供更好的土地劳作条件、保障租佃权,并废除他的常规劳役。这反映了当时
A.人力成本的提高 B.耕作方式的进步 C.人口大规模迁徙 D.封建制度的瓦解
13.7世纪时,日本大规模地从中国引进佛教,并按照中国京城的样式建造了新的奈良城;天皇还采用了使节从中国学来的官职、品阶和律令,但是日本并没有复制中国的科举制度。据此推知,日本文化
A.体现了独立发展特点 B.融入了儒家文化圈
C.借鉴了中西文化精髓 D.注重维护贵族利益
14.古代非洲某一时期的贸易范围,西起撒哈拉沙漠和萨赫勒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东邻红海,中连尼日尔河与尼罗河中间的河谷盆地,北起非洲之角的高原,中接亚丁湾的非洲海岸,南抵非洲南半球的东部边界和马达加斯加。推动这片区域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A.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 B.罗马帝国的版图扩张
C.统一的世界帝国的建立 D.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展
15.1500年,被纳入西班牙殖民地的美洲各地人口约为5000万人,到1650年,降为约400万人;1600-1750年,欧洲、中国、印度、中东等地的人口却以空前速度增长。导致上述人口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传染病的大规模蔓延 B.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
C.世界地理发现的进展 D.西欧工业革命的影响
16.在邦联建立以后近十年时间中,美国有七个州随意发行杂乱无章的纸币,有九个州甚至建立有自己的陆军。各州各自制定和征收自己的关税,互设关卡,像对待外国人一样对待别州的居民。这一局面
A.反映了分权制衡原则存在弊端 B.推动了费城制宪会议召开
C.揭示了南北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D.表明地方政府权力被削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继秦朝之后,西汉统一了长城以内的农业区。匈奴单于统一了长城以外的游牧区,包括汉长城以西和天山以北的游牧区,天山以南的农业区也受匈奴单于的控制。匈奴统治了许多其他民族,如东胡、乌桓、丁零、小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以及天山以南的各农业民族。
西汉政府严禁“精金良铁”运出关塞,但在20世纪60年代考古发掘的匈奴西岔沟贵族墓葬中,却发现了大量来自汉地的铁工具、兵器、铜镜、马具、服饰和货币。其中汉式环首小铁刀和铁锥多达二百五十余件,还有数量可观的铁镬、铁斧、铁锛和铁锄等金属工具。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材料二 女真人起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建立金朝以后,继承辽朝疆域,统辖东北地区。辽朝农业地带主要集中在西拉木伦河和辽河流域,金朝农业垦殖区向北扩展到今黑龙江乌裕尔河流域。虽然这时的农业开垦仍呈零星和点带状形式分布,但农田的分布范围已持续向东北继续扩展了。从考古发掘的文物来看,出土了大量的农具,包括犁铧、铁锹、铁铡刀等,各式各样的铁制农具,不仅数量、地点与辽代相比有所增加,而且属于精耕农作所使用的工具,在金代时常可见。农业生产方式已不仅仅是汉、渤海等旧有农业民族的生产形式,女真、契丹、奚等游牧民族也相继投入农耕生产的行列中。由于垦殖区扩大和技术提升,金代粮食质量和产量比辽代提升许多,松花江流域成为金王朝立都的基础。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长城内外的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及匈奴控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8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少数民族政权对北方社会发展的贡献。(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发展艰难曲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重点并分析其影响。(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城市特许状最终确认了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确认市民在城市中的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免除市民各项封建赋税,确定市民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正如科恩所说:“在日耳曼人的观念中,服从不是无条件的,毋庸置疑,如果受到国王不公正的对待,每位成员都有权反抗和报复。”上帝关心个人的命运和灵魂得救,通过上帝拣选,每个追随上帝的人都可能成为天国的选民这样的观念移植到世俗领域,使他们有可能跳出一般尊卑荣辱观念,为维护个人的自由和尊严提供价值论基础。在中世纪,这种观念与罗马法中的个人权利思想元素一拍即合,逐渐融为一体。
-摘编自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等材料二 基督教不仅将一种新的信仰依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给西方社会,他还将一种新的社团组织、社会秩序和权力结构嵌入罗马国家以及后来的西欧日耳曼社会,从而造成了西欧社会的二元分化;在同一社会共同体内,成长起相互平行的教权与王权。教权与王权是连体的双头鹰,因为其二元分化,产生相互的竞争、摩擦和厮杀;由于其共生于同一共同体,所以便相互依存,相互纠结,相互渗透,难解难分。
-摘编自丛日云《在上帝和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个人拥有的“自由”并指出影响其产生的历史因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古西欧社会对近代西欧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美洲的发现、绕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各业务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选取材料整体或部分,运用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5届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高中联考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纲要上下_选择性必修三册)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陶寺遗址中大型墓随葬品丰富,小型墓死者身无长物,墓葬随葬品的巨大差异体现出贫富不均,这是私有制形成的表现,B 选项正确。出土鼍鼓、特磬等乐器不能直接推断出音乐演奏技艺高,A 选项错误;判断早期国家出现,材料缺乏如阶级统治暴力机关等关键依据,C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宗法继承关系,无法得出宗法制开始萌芽的结论 ,D 选项错误。
2.答案:A
简析:两汉时期追述神话人物和古圣先王的画像石广泛流行,其根本目的是增强汉朝的正统意识,维护统治,A 选项正确。这些作品流行与考证之风无关,B 选项错误;画像石中的人物不能直接体现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 选项错误;西汉汉武帝时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已确立儒学正统地位,与这些画像石作品无关,D 选项错误。
3.答案:D
简析: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寒人” 通过掌管军权、机要、典签等途径上升,反映出朝廷选拔重用 “寒人” 制衡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D 选项正确。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才开始实施 ,A 选项错误;“寒人” 地位变化与重农抑商观念无关,B 选项错误;“寒人” 担任的职位涉及多方面,不能简单归结为推动监察制度完善,C 选项错误。
4.答案:D
简析: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应指出诏敕不稳便之处,不应唯命是从,意在激励宰执辅政的积极性,严格执行国家制度,D 选项正确。材料重点在于激励宰执,而非凸显君主绝对权威,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扩大监察官谏政职能,B 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中书省地位变化,C 选项错误。
5.答案:A
简析:北宋优待北方沿边地区士子,是因为北宋与辽、西夏对峙,通过这种方式争取北方士子对政权的认同,增强中央政府向心力,A 选项正确。“完善” 说法过于夸大,B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抑武内容,C 选项错误;北方沿边士子原本就在北宋统治范围内,不能得出统治基础扩大的结论,D 选项错误。
6.答案:B
简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应对太平天国运动允许地方自行筹款,这使得地方权限增大,反映出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B 选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厘金制度兴起,并非财政制度近代化,A 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民族资本主义,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央政权机构的变化,D 选项错误。
7.答案:D
简析:严复主张收回海权和关税主权,表明他具有国家主权意识,D 选项正确。A 选项对材料解读片面;严复的主张具有近代化特征,并非受传统外交观念影响,B 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对签订辱国条约,C 选项错误。
8.答案:D
简析:日军在占领区更改时间,是其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侵略行径,具有政治文化意图,D 选项正确。日军主要侵略方式仍是军事侵略,未改变,A 选项错误;说改变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表述夸大且不符合史实,B 选项错误;“泯灭了国人的民族意识” 不符合史实,C 选项错误。
9.答案:B
简析:1946 年处于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指示将学生运动引向孤立美蒋及反对美国殖民地化中国,推动了反内战与反帝相结合,B 选项正确。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的基础,A 选项错误;列强在华统治瓦解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C 选项错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七届二中全会后,D 选项错误。
10.答案:B
简析:娃哈哈食品厂兼并杭州罐头厂实现扭亏为盈,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探索,B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企业所有制性质,不能说明民营经济发展壮大,A 选项错误;材料未表明是股份制改革,C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体制改革,未体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选项错误。
11.答案:B
简析:巴勒斯坦、两河流域的瘟疫相关事物在埃及传播,埃及驱逐希伯来人,这些体现了埃及与其他文明有交流,B 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明多元化,A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其他地区对埃及的影响,不是埃及文化的强大影响,C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埃及极端神权统治,D 选项错误。
12.答案:A
简析: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大量死亡,劳动力供不应求,领主需改善条件留住农民,反映出人力成本提高,A 选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耕作方式进步,B 选项错误;农民在各庄园辗转是因黑死病导致人口减少,领主无法束缚农民,并非一般人口迁移,C 选项错误;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只是有解体趋势,并未瓦解,D 选项错误。
13.答案:D
简析:日本多方面学习中国,但不复制科举制,科举制有利于阶层流动,日本不采用说明其注重维护贵族利益,D 选项正确。日本文化深受中华文化影响,A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日本文化融入儒家文化圈,B 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日本借鉴西方文化精髓,C 选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古代非洲贸易范围广,阿拉伯商人促进了贸易发展,参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是推动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A 选项正确。材料与罗马帝国版图扩张无关,B 选项错误;非洲未建立统一世界帝国,C 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希腊海洋文明扩展,D 选项错误。
15.答案:C
简析: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殖民美洲,屠杀、传染病使美洲人口锐减,同时美洲高产作物传播促进亚欧地区人口增长,C 选项正确。A 选项只是美洲人口减少原因,B 选项只是亚欧人口增长原因,均不全面;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项错误。
16.答案:B
简析:邦联制下美国各州权力大,矛盾多,这些问题促使各州意识到需要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推动了 1787 年费城制宪会议的召开,B 选项正确。当时美国分权制衡原则尚未建立,A 选项错误;材料与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原因无关,C 选项错误;材料表明地方政府权力较大,D 选项错误。
17.
(1)
政治格局:西汉政权与匈奴政权并立。
经济格局:长城以内的农业区与长城以外的游牧区并立。
经济发展状况:以游牧业为主,农业也有较明显发展;与中原地区经济交流较为密切。
简析:汉初,西汉在长城以内建立统治,匈奴统一长城以外地区,形成两个政权并立局面。经济上,长城内外分别以农业和游牧业为主。匈奴墓葬出土大量汉地物品,说明其与中原经济交流密切,且匈奴农业也有发展。
(2)
贡献:北方农耕文明的扩展;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推动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简析: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农业垦殖区扩大,如金朝农业区域向北扩展,推动了北方农耕文明扩展。农业发展、经济交流等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不同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加速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8.
(1)
原因: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对外依赖性强;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资金有限;没有及时进行体制创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没有结合中国国情。
简析:汉阳铁厂筹建时,张之洞未确定煤铁质地就购置机炉,体现出缺乏科学规划,对外国技术依赖大。筹建和发展过程中,资金耗费巨大且遇到诸多困难,反映出资金有限和管理不善。同时,当时社会环境中,顽固派阻挠以及未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都制约了汉阳铁厂发展。
(2)
重点: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影响: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落后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城市;但没有利用东部沿海的经济优势,全国投资比例不均衡,造成生产效益不高。
简析:“一五” 计划中大量项目布局在东北和中西部,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发展,建设了新兴城市。然而,沿海地区项目少,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优势,导致投资比例失衡,影响整体生产效益。
19.
(1)
“自由”:在城市里自由流动;司法自由;财产自由;身份自由;土地自由,享有某些特定的经济特权。
因素:日耳曼人的观念;基督教思想移植到世俗领域;罗马法中个人权利元素。
简析:从材料可知,市民在城市的活动、司法、财产、身份、土地使用等方面都有相应自由,且享有特定经济特权。这些自由的产生受到日耳曼人观念中对个人权利的认知、基督教思想在世俗领域的影响,以及罗马法中个人权利思想元素的共同作用。
(2)
影响:催生了西欧近代的民主宪政;孕育了近代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西欧近代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简析:中古西欧的城市自由、权力结构等因素,为近代民主宪政提供了理念和实践基础。个人自由、权利等观念发展为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城市经济活动和商业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
20.
示例 1
看法: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阐述: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孤立状态,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新活动场所。西欧国家通过贸易竞争和殖民掠夺积累财富。商业革命使商品种类、流通量增加,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出现;价格革命因金银流入导致物价上涨,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简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欧国家在贸易和殖民活动中获取利益。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改变了欧洲经济结构,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示例 2
看法: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衰落。
阐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掠夺大量金银,导致欧洲物价上涨。封建主征收定额货币地租,实际收入减少,经济地位下降。而资产阶级因物价上涨、商品经济发展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解体。
简析: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改变了欧洲的阶级经济状况。封建主在价格革命中受损,资产阶级受益,加速了封建势力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