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细跳月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能够喜欢彝族的歌舞并以多种形式参与表现活动。 2、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背唱主题旋律,能够听辨乐曲中各种乐器的音色。 3、学习五拍子,掌握“跳月”基本节奏型,学习“跳月”基本舞步。
2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上,比低年级时已有了较大的改变,知识面和学习综合能力比起以前都有所成熟,但仍脱离不了低龄段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除了继续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之外,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稍简单的设计根本就吸引不了他们,所以就更要花心思。在听、唱、创、演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上,应多加强听和唱方面的培养 ,多注重对他们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培养,由于这个班音乐基础素养不是很好,所以这学期一方面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拓展课外的音乐内容。让学生感受不同、多样的音乐的元素
3重点难点
1、感受《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 2、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及其基本舞步。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阿细跳月》欣赏课
1、导入:欣赏乐曲《快乐的罗梭》。 提间:有谁知道这首乐曲的名字?它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舞曲? 这是我们在一年级的欣赏的彝族舞曲《快乐的罗梭》。今天我们再欣赏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乐曲,体验乐曲的情绪。(热烈)
3、介绍乐曲名称: 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的西山一带。阿细人能歌善舞,因常相聚于月下舞蹈,称“跳月”。“阿细跳月”是他们最喜爱、最普及的民间优秀集体舞蹈之一。
4、视唱乐曲主题: 掌握5/4的节拍特点:体会乐曲的旋律特点。 以加do、mi、sol为主要旋律音,没有出现fa、xi两个音:每一小节的最后两拍都是由521组成。
5、运用课堂乐器,演奏乐曲主题。 6、再听乐曲: 在521处拍手。
7、再听乐曲: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多少次?(14次)
8、分段欣赏: ①第一部分:主题出现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高音笛、三弦、全奏等) ②第二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音色有什么变化? ③第三部分:主题出现几次?速度有什么变化?
9、欣赏舞蹈《阿细跳月》
l0、教授彝族跳月的基本步伐: 右脚右侧一步,左脚跟到右脚,右脚再右侧一步.左脚向右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左脚左侧一步,右脚跟到左脚,左脚再左侧一步.右脚向左脚方向空中蹬两拍。 学生两排相对,方向可相对或相反,空中蹬脚两拍,击掌两次。
11、在《阿细跳月》的乐曲声中,边舞边唱(拍手处:嗨嗨)。
课件20张PPT。欣赏课《阿细跳月》民乐合奏曲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这个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因为这个民族崇尚黑色,也被称为“黑族”。这是一个善于酿酒、嗜爱饮酒,形成独特的饮酒文化的民族。“火把节”是这个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火把节”这天,他们会表演一个让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自豪的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彝族风情雕塑彝海彝族的泸沽湖风景区阿细跳月的由来阿细人每到播种的时候,为了抢时间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了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跳月舞基本舞步和动作跳月舞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的一种形式。女孩合着节拍与男孩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
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节奏鲜明,情绪欢快。你能听出里面主旋律是由几个乐句构成的?
当乐曲变化重复时用举手来表示,数一数变化重复了几次? 月琴,汉族弹拨乐器,起源于汉代。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 笛子,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汉族乐器,也是汉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乐器。 三弦:又称“弦子”,中国传统弹拨乐器柄很长,音箱方形,两面蒙皮,弦三根,侧抱于怀演奏。 二胡又名“胡琴”,是北方的传统乐器。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认识五拍子
5/4拍 = 3/4拍 + 2/4拍 或 2/4拍+ 3/4拍五拍子的强拍和次强分别在哪一拍上?再见!跳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