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31 19:51:04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李 凭 箜 篌 引
> 了解李贺的生平、诗风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感悟斟酌字词的魅力,体察“诗鬼”“鬼诗”的奇诡。 >通过品鉴诗歌,明确展现音乐感染力的手法,感受诗
歌魅力。
> 背诵诗歌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
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白诗移人——琵琶声使人心动神移;
李诗泣鬼——箜篌音使鬼神动情流泪;
韩诗惊天 — — 琴声使天地为之惊叹。
正确教育
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
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 音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 人。" ( 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李贺,字 长 吉,生于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他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青少年时,
才华出众,名动京师。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父亲,李晋肃。
“晋”与"进”谐音,避父讳,终不得登第,抑郁不得志,27岁去 世。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他 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 瑰丽,意境扑朔迷离,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他本人亦被称为 “ 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 格,被称为“长吉体 ”。
知人论世 "诗鬼"李贺
知人论世 相关典故:呕心沥血
(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 ,背一古破锦囊,遇有 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 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
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 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 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 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 子要呕出心才罢休啊!"
李贺人生简介
1、宗室王孙+家道衰落+骑驴觅句
· 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 支,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隐沦昌谷。
·李贺自幼体形细瘦, 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 一生多病,故自 认丑陋,被称为“苦闷诗人”。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
“疾书”。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 晷,十分刻苦。母亲郑氏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李贺人生简介
2、诗名远播,科举无路,门荫入仕
· 十八岁左右,写《雁门太守行》拜谒韩愈,诗名远播。年未弱冠,即
遭父丧。服丧期满,参加河南府试, 一举获隽(jùn会试得中),年底即
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 晋” 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极力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李贺不
得不愤离试院,回到昌谷。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他 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
· 22岁左右,又返回长安,经宗人推荐,父荫得官,任奉礼郎,从九品。
李贺人生简介
3、职位卑微,忧郁病笃,英年而逝
· 因职位卑微,功名无成,李贺哀愤孤激之思日深。加之妻又病卒,李贺 忧 郁 病 笃 。24岁左右,先告病回昌谷休养了一段时日。又不甘沉沦,
举足南游,希望到南方一展才华。25岁左右,他辞去奉礼郎之职,在潞 州朋友张彻举荐下,为昭义军节度使郗(chī)士美做了三年幕僚。
· 因北方藩镇跋扈,分裂势力猖獗,因郗士美讨叛无功,告病到洛阳休养 , 友人张彻也抽身回长安。李贺无 路 可 走 ,只得强撑病躯,回到昌谷故 居,不久病卒,时年二十七岁。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是中国历代诗人中个性风格最鲜明 的诗人。被称为“诗鬼”。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 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 上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他的诗喜欢运用奇特诡异的想象和夸张,充满浪漫主义 色彩,想象丰富,立意新奇,用词瑰丽,意境扑朔迷离, 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凄艳诡谲”的诗风,
所以他本人亦被称为"诗鬼”,他的诗歌也被称为"鬼 诗”。
◆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被称为“长吉体”
◆作为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人物,李贺与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 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汗古佳句。
◆著有《昌谷集》。
◆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
◆本首诗歌是作者当时聆听了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李 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著名 诗 篇 。
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于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兴盛于唐,后
失 传 。
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等多种样式。它一般有二
十三(一说二十二)根弦。
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
在怀,用两手齐奏。
· 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 的一种体裁,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解 题
箜篌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韵脚(四次换韵)
秋 流 愁 篌 /
叫笑/
光皇/
处 雨 妪 舞 树 兔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梳理信息:李凭演奏箜篌
时 间 :
高秋
地点: 主演:
中国(国都长安)
李凭
听 众 :
云、江娥、素女、长安百姓、紫皇、石、 天、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
(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5---6句)正面描写音乐,各具特色。
(7-- 14句)描写音乐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整体感知:
全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如何概括
【知识补充】
描写音乐的常见方法
{2以R与两法
3.动作描绘法
4.联想典故法
5.环境渲染法 6.听者反应法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环境渲染法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作描绘法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以声写声法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听者反应法
《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
【合作探讨】
第一部分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句意】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奏出的乐声飘荡在睛 朗的深秋。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不再飘游。
●那湘娥把点点泪珠洒满斑竹,九天上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的乐声从哪儿传出 )那是李凭在国都把箜篌弹奏。
空山凝云颓不流
【典故1:空山凝云】
一作“空白凝云”。《列子 · 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
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
采用夸张、拟人手法,渲染箜篌演奏的强烈感染力。“颓”字恰 恰和上一句的“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字饱满,“颓” 字无力。“颓”字形象的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的刹那情态。此 处既侧面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也指演奏者技艺高超,以实写虚,亦 真亦幻。
江娥啼竹素女愁
【典故2:江娥】
一作“湘娥”。李衍《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
中……《述异记》云: ‘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 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
【典故3:素女】
传说中的神女。《汉书 · 郊祀志上》: “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 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 己,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素女弹奏 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悲恻动人。
作者写箜篌构造精良(吴丝蜀桐)有何用意
●写物意在写人,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高超。只有 如此构造精良的箜篌,才能配得上李凭的高超演 奏技艺。
赏析"空山凝云领不流"。
●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 觉功能和思想感情。浮云被这美妙的箜篌声吸 引 了,也为之停留。说明演奏者技艺高超。
第二、三句有什么作用
●手法:侧面烘托
●"空山"句移情于景,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 能和思想感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
"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江娥'句,写优 美的弦歌声一传出,湘夫人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 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内容分析:
●诗歌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 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 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 中。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昆山玉碎凤凰叫
【绘声】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昆山:即昆仑山,也叫“玉山”或者“群玉之山”。
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韩诗外传》云:“其声若 箫 。”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深沉哀郁,演奏时余音袅袅, 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
本句用“玉碎”的声音和“凤凰叫”的声音描写乐声,说明箜篌 兼有清脆与柔和低沉的音色。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句”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 (乐声乍起的清脆),“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乐 声的幽怨和缓)。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 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
“芙蓉句”以形写声:“芙蓉泣露”可以唤起残荷滴露的形象感 (乐声的悲切惨淡),“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 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清丽)。使箜篌声中又蕴含了艳丽的色彩和 幽芳的气息,又暗含丰富的感情。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 备之妙。
琴音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
通感
诗歌鉴赏 正面描摹
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 缓。"
"蓉泣,状其声之惨 淡;兰笑,状其声之冶丽。"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诗歌鉴赏 正面描摹
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这两句是直接描写,请分析其妙处
①比喻,以声写声。用昆山玉碎摹写音乐清脆悦耳,用凤凰 叫摹写婉转动听。
②通感。以形写声。用视觉写听觉。芙蓉泣露:唤起露滴残 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香兰笑:唤起兰花盛开宛如 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愉悦。
知识补充:
“通 感”又叫“移 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
味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 的效果。
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 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玉碎,状其声之清 脆;
凤叫,状其声之和 缓。 蓉泣,状其声之悲 切 兰笑,状其声之欢 快。
以声写声(比喻)
以形写声(通感)
这两句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清 ·王琦《李贺诗歌集注》
〔紫皇〕道教传说中地位最高的神仙。 一语双关,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
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音乐由人间传到仙界,比较自然地把意境由人间扩大到天界。
紫皇:双 关 语 ,兼 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 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
十二门、二十三丝:借代。代指长安城和箜篌。作者运用借代,描绘了清冷乐声 致使长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且乐声打动皇帝的场景,表现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
和渗透力。
正确教育
探究文本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长安城四面,每一个面各有三门。借指长安。
〔冷光〕月 光 。
〔二十三丝〕指箜篌。有 一 种竖箜篌,有二十三弦。
借代:“十二
门”“二十三丝”
夸张双关
①夸张、侧面烘托。音乐转为清冷,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都城为之沉 寂,天皇为之心伤。
②一 语 双 关 ,紫皇,既指人间的皇帝也指仙界的天帝,二者都被他的乐声所打动, 不仅说明他乐声的动听,也说明他身价之高。从侧面表现出李凭演奏技艺的高超。
②巧妙的过渡 手法,承上启下,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 乐声主体:清冷
李凭箜篌引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赏析诗句,感知音乐
诗歌鉴赏 侧面烘托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李凭的乐声传到了女娲娘娘补天之处,灵 石迸破震撼了天庭,引出漫天的秋雨。
研读“ 仙乐”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 破 天 惊逗秋雨。
石破天惊:
用典和夸张,表现音乐强大的震撼力。那激越的声响,震破了女 娲补天的五色石,震惊了天界,结果引来秋雨倾泻。这种想象是 何等大胆新奇。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 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
老 、 瘦:
极平常的字用得极生动。鱼之愈老,活动 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
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 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 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 到了忘我的境界。
研读“ 仙乐”
梦 入 神 山教 神 妪 ,老 鱼 跳 波瘦 蛟 舞 。
教:
"技艺绝伦,引仙人竞 折腰”,侧面烘托,对 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 对乐曲的无比赞赏。
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
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
鱼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 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 此瘦蛟而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己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老鱼和瘦蛟被音乐感染的场
景,表现箜篌声音之感染力。
思考:分析以下诗句的手法与作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典故:吴质】
即吴刚。 《酉阳杂俎》卷一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 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 伐树。”
【典故:寒兔】
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 蹲伏一旁,伤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
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从侧面反映 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
〔吴 质 〕即传说中月宫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
〔露脚〕露 滴 。 〔 寒 兔 〕玉 兔 。
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在音乐
声中吴质忘眠、玉兔不离的场景,
表现箜篌声音之感染力。
探究文本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 脚斜飞湿寒兔。
用 典:“吴质”“寒兔” 夸张
思考:分析以下诗句的手法与作用。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还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 眠;玉兔蹲伏一旁,任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 也不肯离去。
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在音乐声中吴质忘眠、玉兔不离的场景,
表现箜篌声音之感染力。
浮云凝滞 娥 女悲愁
冷光沉浸 皇帝感动 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 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 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
玉碎 凤凰叫 一 清脆和缓
芙蓉泣 香兰笑 一惨淡清丽
想象奇特
意象丰富 大胆夸张
正面
侧面
小 结
李凭箜篌引
写作特色
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
本 身 。
2.夸张、拟人、比喻、通感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 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整体特点:想象奇谲,辞采诡丽。
正确教育
奇特的想象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现实
天上
神山 月宫
·侧面烘托,即 通过对周围人物
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 《李凭箜篌引》通过“听众” 的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 凡响和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
天空浮云——停步聆听 江娥素女——愁啼哀思 至上紫皇——扣动心弦 补天女娲——听得入迷 山中神妪——折服请教 老鱼瘦蛟——跳跃起舞 伐树吴刚——通宵不眠 月宫玉兔——如醉如痴
知识拓展巩固:侧面烘托
当堂检测
1. 《李凭箜篌引》中的“吴丝蜀桐张高秋”和 “李凭中国弹箜篌” 分别交代李凭弹奏箜篌的时间和地点。
2. 《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描写音乐响遏 行云之魅力,《李凭箜篌引》中也有类似的句子 吴丝蜀桐张高秋 空山凝云颓不流。
3.凄伤是该曲的主色调,从总体描写音乐效果的“江娥啼竹素女愁” 一句可以读出。
4. 《李凭箜篌引》运用比喻、通感修辞描写乐音清脆嘹亮惨淡清丽的 诗句是:昆 山 玉 碎 凤 凰 叫,芙蓉泣露香兰笑_。
当堂检测
5.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想象李凭弹奏箜篌的乐声刚起就使得 “空山凝云颓不湛至让“ _江娥啼竹翥见碘感染力。
6.李贺《李凭箜篌引》中,通过比喻直接描写乐声变幻多端的诗句 是 :昆山玉碎凤凰 叫 芙 蓉泣露香兰笑
7.在《李凭箜篌引》中,李贺通过对月宫中情景的想象从侧面烘托李 凭所弹奏的箜篌声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的诗句
是: 吴质不眠倚桂树 露脚斜飞湿寒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