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训练(含答案及简析 )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训练(含答案及简析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1 12:3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项训练
一字音字形
(
沁凉
阐释笃志
人迹罕至
【第四单元】
殉职
狭隘
热忱
鄙薄
拈轻怕

佃农
不辍
【第五单元】

污涩
红绫
怂恿
蜷伏
)一、字音
【第一单元】
酝酿窠巢应和黄晕笼罩抖擞
髻镶边着落
贮蓄暖和看护
花苞娇媚棱镜
粗犷衣裳静谧
莅临吝啬
(
怅然
惬意
骊山
狩猎
眈眈
【第六单元】

提防
钦差
妥当
勋章
陛下
女娲

惩戒
蜕变
缄默
窘迫
狡黠

爵士
炫耀
呈报
头衔
袍子

庇护
虐待
邋遢
迁徙

吆喝
聘用
称职
滑稽
骇人听闻
镀金
力不暇供
杞人忧天
)蝉声萌发驱走
斗笠浆汁高邈
池畦咄咄逼人
淅淅沥沥 竦峙
【第二单元】
仿膳憔悴
匿笑祷告
菡萏
【第三单元】
一霎
鼓斜
拗攫
皂荚桑椹
斑蝥云霄
秕谷系一条长绳
盔甲锡箔徜徉雕镂
确凿 油蛉 攒成 和蔼
倜傥吞噬
初中必刷题语文七年级上册RJ
二、字形
【第一单元】
lǎng( )润hōng( )托chēng()伞jiàn()壮披着 suō( )戴着lì()风zheng()精神dǒusǒu()()酝niàng()hóu()咙liáo()亮静mi()胳bo()宽chang()空líng()zhù( )蓄 地tǎn()xiá()窄chàng( )快yòu()惑yù( )告浇guàn()piáo( )泼干zào()掩shì() 冷liè()
粗guǎng( )jié()毛铃dang()duān()庄lì()临 屋yán()lìn sè()()qī()冷
造fǎng()草duò()xī()沥干sè()绿yīn yīn()( )
duōduō()()逼人
呼péng()引bàn()
花zhī()招展争先kǒng()后
【第二单元】
沉jì()shì()弄tān huàn( )()
yāng()求 xù()叨jué()别
分qí()遮bi( )páihuái()()
喜出wàng( )外翻来fù()去
【第三单元】
jiàn()赏和ǎi()收liǎn()
kuī()甲云xiāo()tì tǎng( )( )
浩miǎo( )héng( )量 zhàn()放
zhi()气 搁zhì( )huǐ()恨
人迹hǎn()至 人声dǐng()沸
搜索枯cháng()茫然无cuò( )
无xiū( )无止
【第四单元】
狭 ài()热chén() 派qiǎn()
纯cuì() 劳lù( ) 私shú( )
wèi()勉yán()罗jié()报
niān()轻怕重mò( )不关心
精yi( )求精麻木不rén()
见yi()思迁任劳任yuàn()
为富不rén( )血雨xīng()风
取yi()成仁
【第五单元】
chàng( )然乞gài( )sǒng yǒng()()安xiáng()叮zhǔ( )千丝万lǚ()惩jiè( )nüè()待豁lǎng( )雾ǎi()dǔ()注miáo( )准盘xuán( )喧rǎng()凋líng()枯zào( )mí màn()()
【第六单元】
规mó()寻mi()zōng()迹
庙yǔ()神tōng()qīn()差
pin()请愚chǔn( )chéng( )报滑jī()狡huá()xūn()章
头xián()chān( )和kǎi()歌diāo()像xū()荣bi( )护莽莽zhēn zhēn()()
力不xiá( )供 hài()人听闻qǐ()人忧天 不可救yào( ) 随声附hè()
专项训练二词语理解
刷专项
C议痛时
一、词语运用(判断正误)
【第一单元】静谧、吝啬、粗犷、莅临
1.如果说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那么宁静的山
村则是静谧的美。 ()
2.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
()
吝啬了。
3.春天的雨细腻柔媚,夏天的雨粗犷热烈。
()
4.本店即日起开始营业,欢迎莅临本店品尝。
()
【第二单元】诀别、祷告、央求
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
(
诀别。
)()
6.她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上天祷告:希望来年风
调雨顺,能有个好收成。 ()
7.他再三央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旅游。()
【第三单元】确凿、鉴赏、倜傥、徜徉、浩渺、阐释
8.中国各地的博物馆汇集的各时期的文物藏品,
()
确凿证明着中国璀璨的历史。
9.目前,园区内200余个品种的芍药已经盛开,
本周将进入最佳鉴赏期。 ()
10.想当年他也是个风流倜傥的人物,如今却落
得这般下场。()
11.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华园艺展区里,各种特色植物争奇斗艳、别具风情,人们徜徉其
中,可尽览园艺之美。( )
12.人的心灵如浩渺大海,只有不断接纳象征希
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长存风华。 ()13.武当山拥有世界级文旅资源,打造其旅游品
牌要更好地挖掘、展示和阐释武当文化内涵。
()
【第四单元】狭隘、纯粹、热忱、鄙薄、慰勉
14.她不愿意生活在狭隘的小天地里。()
15.听音乐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乐声本身获取
(
()
)纯粹的美的享受。
16.我们要怀着满腔的热忱投入阅读中,做一名
能与伟大时代相称的中华儿女。( )17.我们不应鄙薄那些辛勤工作的普通人,而应
对他们充满敬意和感激。 ()
18.王勃写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慰勉友人莫
畏前途艰险,保持旷达乐观。()
【第五单元】怂恿、叮嘱、惬意、豁朗、缄默、弥漫19.在家人的怂恿下,他下定决心不再赌博。
()20.老师叮嘱大家不要松懈,全力应对下周的考试。
()
21.春天到来,公园里游客如织,大自然的鸟语花
香,让游客们感觉特别惬意。()
22.我看着老舅的那双洞达豁朗的眼睛,心不由
怦然颤动起来。 ( )
23.面对谣言保持缄默,不多久谣言就会不攻自
破。()
24.学校开展了“以和为贵”的主题活动,同学们
分享的历史故事,弥漫在教室里。()
【第六单元】寻觅、提防、狡猾、炫耀、澄澈
25.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尽,可是人们却依旧在寻
觅。()
26.那个机灵的希腊人,行动既敏捷又早有提防,轻捷地跳到一边,凶猛利落地对准蛇头打去。()
27.当时,他不过是个五尺之童,却非常狡猾地骗
过了敌人,保全了一批地下工作者的安全。
()28.雪然学习成绩那么好,却从来不在同学们面
(
()
)前炫耀自己。
29.洞庭湖非常美丽,湖水澄澈见底,像一面镜
子,和蔚蓝的天空浑然一体。 ()
二、成语运用(判断正误)
【第一单元】呼朋引伴、花枝招展、咄咄逼人
30.10月1日,东台西溪景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众多市民呼朋引伴地前去观看。()
31.阳春三月,达州莲花湖湿地公园山清水秀、花
(
()
)枝招展、美不胜收。
32.有涵养的人不会咄咄逼人,即便对方理屈词
穷,他们也懂得适时退让。 ()
【第二单元】喜出望外、翻来覆去、各得其所
33.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他将歌曲演绎得荡气
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 )
34.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最后一天,体育馆内人头攒动,记者在现场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外国朋友们翻来覆去的那句经典老话——
“中国功夫,Great!”()
35.市民陈先生参与毽子操、游泳、跳绳等多项全
(
()
)民云健身运动,各得其所。
【第三单元】人迹罕至、人声鼎沸、搜索枯肠、茫然无措、无休无止
36.科考队员们不惧困难,最终在人迹罕至的峰顶
圆满完成了综合科考任务。 ( )
37.晌午,老者出现在田埂上,年轻人紧随其后,一老一少言笑晏晏,真是人声鼎沸。()
38.他窘得满脸通红,搜索枯肠,仍然无法回答老
师的追问。 ()
39.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们有时会茫然无措,所以只能战战兢兢地向前走,寻找适合自己的
人生道路。 ( )
40.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
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
【第四单元】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任劳任怨、为富不仁、取义成仁
41.工作组成员在脱贫攻坚战中直面困难,从不拈轻怕重,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
()
42.一些“吃播”标榜“大胃王”吸粉,实则暴饮暴食、假吃真吐,如果相关部门对这一现象漠不
关心,势必造成大家对餐饮浪费现象见怪不
怪的态度。 ( )
43.在学习上,我们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麻木
不仁。 ( )
44.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的领域,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
45.帕米尔高原上的边防战士长期坚守高原,他们始终任劳任怨,用青春守护祖国平安。
()
46.对于大街上的乞讨者,我们要做到为富不仁,
以免上当受骗。 ()
47.红岩派出所位于歌乐山景区内重庆公安学校
旧址,是红岩英烈取义成仁的地方。()【第五单元】畏罪潜逃、亭亭玉立、风烛残年、气象
万千、目空一切、偷偷摸摸
48.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公安机关成功抓获了一
名畏罪潜逃二十年的逃犯。 ()
49.那盛开的荷花挺着碧绿的茎秆,像一位亭亭
玉立的少女眺望着远方。( )
50.张大爷希望安稳地度过风烛残年的晚年,而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碎了他的希望。( )
51.登上黄山之巅,但见一派气象万千、云蒸霞蔚
的壮丽景象,令人流连忘返。 ()
52.[2023青海西宁中考]闻一多先生对学问一丝
不苟,潜心钻研,对名利目空一切,从不放在
心上 。 ( )
53.小明迟到了,只好在大家的注视下偷偷摸摸
地进了教室。()
【第六单元】骇人听闻、不可救药、随声附和、神通广大、杞人忧天
54.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
(
()
)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55.你昨天迟到,今天早退,真是不可救药。
()
56.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段老师建议开展全校性的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大家
都随声附和,纷纷表示赞同。()
57.在儿子的心目中,父亲往往是神通广大的人,
什么事情都难不倒他。()
58.生活是美好的,不要整天杞人忧天。()
专项训练三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第一单元】
1.《春》的作者是,字,江苏扬 州人,、学者。著有诗文集
《》,散文集《》《》 《你我》等。
2.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原名 ,字,北京人,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等。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的称号。
3.《观沧海》的作者是,字 (朝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4.《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代诗人。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字,号代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之称。
6.《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是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与、 合称“元曲四大家”。
【第二单元】
7. 《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 ,是当代中国
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 》《》《》等。
8.《金色花》的作者是 (国家)作家。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9.《荷叶 ·母亲》的作者是,原名,福
建长乐人,作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
《》,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10.《世说新语》是朝宋临川王(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
【第三单元】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体裁),选自《》,作者是,原名,是我国伟大

12.《再塑生命的人》选自《》,作者是,她是19世纪国盲聋作家、教育家。
13.《论语》是记录言行的一部书,共篇,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把它与《》《》《》合称“四书”。
14.孔子(前551—前479),名,字 (朝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家、家,家学派创始人,创私人讲学之风,有弟子3000人、贤士72人。
【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的作者是,字,三国时期著名的

__
【第五单元】
16.《猫》的作者是 ,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17.《我的白鸽》的作者是 ,陕西西安人,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18.《大雁归来》的作者是,美国生态学家。
19.《狼》选自《 》,作者是,字 ,世称代文学家。
初中必刷题语文七年级上册RJ【第六单元】
20.《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国家)著名童 话作家 (人名)。他还创作了《 》《 》等优秀作品。
2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都选自《》。该书是一部故事集。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 国家)作家。
22.《吕氏春秋》是末年秦相(人名)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的。全书卷,分为十二、八、六 ,共篇。
23.《列子》旧题为著,相传他是时期国人,是家代表人物之一。
【整本书阅读】
24.《朝花夕拾》原名《》,是鲁迅的回忆性(体裁)集。
25.《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4 "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
“肉麻当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26.《西游记》的作者是代人。
《西游记》是一部小说,是 小说中成就最高、最受人们喜爱的一部。这部作品有着历史真实的影子,即唐贞观年间的事件。
27.《西游记》全书共回,基本由三部分组成。第至回,写 的故事,表现了孙悟空的反抗精神,体现出个人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至回,介绍 (人物),交代 。第至回 ,讲述 的故事,蕴含着 的人生真谛。
(二)文体知识
2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一种讲究
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为了有别于 而有近体诗之名。
29.散曲,中国古代文学体裁之一,又称为“乐府” 或“今乐府”,有 和两种基 本形式。散曲在 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各为一代之文学。
30.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像诗一样精粹、凝练,但不像诗歌那样与,而是以 形式呈现。
31.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故事的主人公可 以是,也可以是人格化的或其他事物。
二、文化常识
1.根据提示写出谦辞或敬辞。
(1):称对方的女儿。
(2):称对方的儿子。
(3):称对方的母亲。
(4):称对方的父亲。
(5) :对人称自己的母亲。
(6):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7) :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2.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并进行修改。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 段落。
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对此我深表感谢。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 为
(4)将改为0
专项训练四课内名篇名句默写
一、理解性默写填空1.曹操《观沧海》
(1)统领全篇的诗句是“
(2)[2023安徽中考]曹操的“_, "(《观沧海》)描写了水波荡漾、海岛巍然的景象。
(3)描写草木景色的诗句是“ ”。
(4)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2.王湾《次北固山下》
(1)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怀乡情思有增无减,诗人王湾借诗句“ ",以风平浪静之小景言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之大景,将情思融于这美好的景致之中。
(2)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如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
人的深切眷恋。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韩愈因事被贬,贾岛作《寄韩潮州愈》以慰之,诗云:“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效。
4.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写秋天萧瑟晚景,渲染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
(2)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6”。
5.《<论语>十二章》
(1)文中阐述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
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 ”。
(2)[2023吉林中考]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 不了解自己而影响心境,正如《论语 ·学而》所言:“ ”我常常以此自勉。
(3)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这种学问为快乐的人,正如孔子所说的“ ”(《论语·雍也》),可见兴趣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4)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_"。
(5)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的句子是“,_ ”。
(6)《<论语>十二章》中阐明只要善于学习,人生处处有老师的句子是“
(7)古文中有许多充满辩证思维的名句,例如《论语 ·为政》中就用“ "来阐述"学"与"思"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6.李白《峨眉山月歌》
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7.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1)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交往的情景,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诗句是“
"。
(2)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诗句是
”。8.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借菊花寄托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的诗句是“,
9.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1)表现边塞荒凉凄冷的诗句是“”。
(2)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10.诸葛亮《诫子书》
(1)诸葛亮在文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
(2)阐述“学”“才”“志"的关系的句子是“”。
,
(3)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会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
”。
11.刘禹锡《秋词(其一)》
(1)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创新视角的诗句是“
"。
(2)相比其他咏秋之作,刘禹锡诗中的“ "写出了秋天爽朗明快的景致。
12.李商隐《夜雨寄北》
(1)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所以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 "(《夜雨寄北》)的幸福。
(2)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1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1)直接表达诗人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有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
(2)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诗句是“
"。
,
14.谭酮同《潼关》
表现诗人渴望冲出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诗句是“
,
”。
二、综合性默写填空
1. 法 [2023浙江杭州段考]孩童的联想天马行空,饱含诗味和趣味。请根据下表,填写名句。
简笔画 联想 作品 名句
高挂在天空的太阳或月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 , 。 ____
太阳从地平线升起或落下 《观沧海》 ②, — 。 ____
《天净沙·秋思》 ③, 。
《次北固山下》 ④, 。 ______
晴空万里凌云鹤 《秋词(其一)》 ⑤, 。 ______
时光如流逝的河水 《论语》 (

) , 。 ___
2.[2023山东聊城期末改编]古诗词名句默写。
诗词之美,美在诗意,更美在诗心。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借“① "表达了苦涩与无奈的心境;杜甫通过“② "(《江南逢李龟年》)发出了个人与时代的悲叹;“③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因笛声而生发征人之愁;李白以“④
”(《峨眉山
月歌》)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刘禹锡运用对比的写法,以"⑤ "(《秋词(其一)》)表达了对秋日的另一种感受,抒发了乐观豁达的心境。
专项训练五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刷专项
一、《咏雪》1.重点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2.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今义:3.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4)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5)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1.重点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通假字 尊君在不 (
1
) "同“
释义:
3.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今义:
(2)相委而去
古义:今义:
(3)下车引之
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1)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活用情况:释义:
(2)友人惭
活用情况:释义:
5.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三、《<论语>十二章》1.重点字词
(1)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四十而不惑
(9)不逾矩
(10)学而不思则罔
(11)思而不学则殆
(12)人不堪其忧
(13)曲肱而枕之
(14)子在川上曰
(15)三军可夺帅也
(16)博学而笃志
(17)切问而近思
2.通假字
(1)不亦说乎"同“释义: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同“
释义:
3.一词多义
(1)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可以为师矣
(2)而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温故而知新
(3)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乐①不亦乐乎
②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活用情况:释义:
(2)吾日三省吾身
活用情况:释义:
(3)传不习乎
活用情况:释义:
(4)温故而知新
①活用情况:释义:
②活用情况:释义:
(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活用情况:释义:
(6)饭疏食,饮水
活用情况:释义:
5.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 今义:
(2)不亦君子乎
古义: 今义 :
(3)可以为师矣
古义: 今义:
6.句子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四、《诫子书》
1.重点字词
(1)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
(3)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
2.词类活用
(1)非淡泊无以明志
(
释义:
释义:
)活用情况:
(2)非宁静无以致远
活用情况:
3.一词多义
学①才须学也
②非志无以成学
4.句子翻译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五、《狼》
1.重点字词
(1)缀行甚远
(2)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顾野有麦场
(4)苫蔽成丘
(5)弛担持刀
(6)眈眈相向
(7)意暇甚
(8)止露尻尾
2.一词多义
(1)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止增笑耳
(2)前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②狼不敢前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
②盖以诱敌
(4)意①意暇甚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5)其 ①场主积薪其中
②一狼洞其中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屠自后断其股
(6)以①投以骨
②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以刀劈狼首
(7)之①又数刀毙之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久之
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3.词类活用
(1)其一犬坐于前
活用情况:释义:
(2)一狼洞其中
活用情况:释义: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活用情况:释义:
4.特殊句式
投以骨句式:
5.句子翻译
(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六、《穿井得一人》
1.重点字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
(3)吾穿井得一人
(4)国人道之
(5)闻之于宋君
(6)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7)丁氏对曰
(8)得一人之使
(9)求闻之若此
(10)不若无闻也
2.古今异义
(1)穿井得一人
古义:今义:
(2)国人道之
古义:今义:
3.句子翻译
(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七、《杞人忧天》
1.重点字词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2)身亡所寄
(3)因往晓之
(4)若屈伸呼吸
(5)终日在天中行止
(6)奈何忧崩坠乎
(7)只使坠
(8)亦不能有所中伤
(9)充塞四虚
(10)若躇步蹈
2.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 “"同“
释义:
3.一词多义
若①若屈伸呼吸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4.特殊句式
奈地坏何 句式:
5.句子翻译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2)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3)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4)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5)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6)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训练
  答案及简析
  1.字音字形答案及简析
  字音:答案需准确标注每个加点字的读音,如“酝酿(yùnniàng)”“窠巢(kēcháo)”等。对于一些易读错的字,如“应和(hè)”的“和”,“黄晕(yùn)”的“晕”,要特别注意其正确读音。这需要学生平时积累常见字的正确读音,可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强化记忆。
  字形:根据拼音写汉字的题目,答案为“朗润”“烘托”“撑伞”等。书写时要注意笔画规范,像“朗”的右边是“良”,不要写成“艮”;“烘托”的“烘”不要写成“哄”。这要求学生牢记常见字的字形,理解词语含义,以避免写错别字。
  2.词语理解答案及简析
  词语运用(判断正误):
  1-3题正确,“静谧”形容山村宁静之美恰当;“吝啬”将雨拟人化,体现其在南国的特点;“粗犷”符合夏天雨的特征。4题错误,“莅临”多用于贵宾,此处用于顾客不恰当。
  5-7题正确,“诀别”“祷告”“央求”使用符合语境。
  8、10、11、12、13题正确,“确凿”“倜傥”“徜徉”“浩渺”“阐释”使用准确。9题错误,“鉴赏”多用于艺术品、文物等,此处形容芍药花期用“观赏”更合适。
  14-18题正确,“狭隘”“纯粹”“热忱”“鄙薄”“慰勉”使用恰当。
  19题错误,“怂恿”是鼓动别人做坏事,此处家人鼓励不应用“怂恿”。20-23题正确,“叮嘱”“惬意”“豁朗”“缄默”使用正确。24题错误,“弥漫”形容烟雾、气味等,故事不能用“弥漫”。
  25-29题正确,“寻觅”“提防”“狡猾”“炫耀”“澄澈”使用符合语境。
  成语运用(判断正误):
  30题错误,“呼朋引伴”是中性词,用于市民观看活动不合适。31题错误,“花枝招展”形容人打扮得艳丽,不能形容公园景色。32题正确,“咄咄逼人”符合语境。
  33题错误,“喜出望外”指遇到意外喜事,与“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矛盾。34题错误,“翻来覆去”形容多次重复,此处用“反复”更合适。35题错误,“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排,此处不能形容陈先生参与多项运动。
  36、38、39、40题正确,“人迹罕至”“搜索枯肠”“茫然无措”“无休无止”使用恰当。37题错误,“人声鼎沸”形容人群声音嘈杂喧闹,此处一老一少不符合该场景。
  41、42、44、45、47题正确,“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精益求精”“任劳任怨”“取义成仁”使用准确。43题错误,“麻木不仁”形容对事物不关心,用于学习不恰当。46题错误,“为富不仁”指富人唯利是图,此处对乞讨者不能用该词。
  48、49、51、53题正确,“畏罪潜逃”“亭亭玉立”“气象万千”“偷偷摸摸”使用正确。50题错误,“风烛残年”与“晚年”语义重复。52题错误,“目空一切”是贬义词,用于闻一多先生不恰当。
  54题错误,“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用于获奖消息不合适。55题正确,“不可救药”形容人或事物坏到极点,此处形容人迟到早退恰当。56题错误,“随声附和”是贬义词,此处大家赞同活动用“纷纷响应”更合适。57、58题正确,“神通广大”“杞人忧天”使用符合语境。
  3.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答案及简析
  文学常识:
  《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这是对作家基本信息和作品的考查,学生需牢记。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1951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这些是老舍的重要信息,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了解曹操的时代和文学地位,有助于理解其作品风格。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记住作者朝代,能更好地把握诗歌创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李白的字号和诗歌风格是重点知识。
  《天净沙 秋思》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是元曲领域的重要知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记住史铁生的作品,能深入理解其文学成就。
  《金色花》作者泰戈尔,印度作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了解泰戈尔的国籍和奖项,有助于理解其作品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荷叶 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冰心的作品风格独特,记住这些信息可更好地欣赏其作品。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了解其编者和体裁,有助于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相关信息是文学常识重点。
  《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 凯勒,19世纪美国盲聋作家、教育家。了解海伦 凯勒的经历和作品,可感受其精神力量。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这些是《论语》的重要知识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基本信息是文化常识重点。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了解诸葛亮的身份和作品,可感受其智慧和品德。
  《猫》作者郑振铎,《我的白鸽》作者陈忠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大雁归来》作者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记住这些作者和作品,可拓宽文学视野。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是重要文言短篇小说集。
  《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还创作了《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作品。安徒生的童话影响深远。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是古希腊作家。《伊索寓言》以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全书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了解其成书背景和结构,有助于阅读。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相传他是战国时期郑国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了解列子相关信息,可感受道家思想。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了解其原名和体裁,有助于理解鲁迅的创作风格。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封建孝道的问题。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人,是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为故事蓝本。了解其作者和体裁,可更好地欣赏这部经典作品。全书共100回,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大闹天宫的故事,第8至12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的缘由,第13至100回讲述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磨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文体知识: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为有别于古体诗而得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了解近体诗特点,有助于欣赏和创作诗歌。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在元代兴盛,和唐诗、宋词各为一代之文学。记住散曲的形式和兴盛时代,可感受其文学价值。
  散文诗有诗的情绪与想象,但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而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理解散文诗特点,可更好地欣赏这类文学作品。
  寓言故事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常通过小故事寄寓意深刻的道理。了解寓言特点,可更好地理解其内涵。
  文化常识:
  (1)令爱(令媛):称对方的女儿;(2)令郎:称对方的儿子;(3)令堂:称对方的母亲;(4)令尊:称对方的父亲;(5)家母(家慈):对人称自己的母亲;(6)家父(家严):对人称自己的父亲;(7)家兄:对人称自己的哥哥。这些谦辞敬辞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要,使用恰当可体现礼貌和修养。
  开场白修改:“家父”改为“令尊”,“小有名气”改为“颇有建树”,“犬子”改为“儿子”,“有幸”改为“应邀”。这样修改是因为“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不能用于对方父亲;“小有名气”不够尊重,“犬子”是自谦,“有幸”用于对方不合适。
  4.课内名篇名句默写答案及简析
  理解性默写填空:
  曹操《观沧海》:(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统领全篇;(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水波荡漾、海岛巍然景象;(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草木景色;(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有助于准确默写。
  王湾《次北固山下》:(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以小景言大景,融情思于景致;(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抒发对亲人的深切眷恋。把握诗歌情感,可准确写出诗句。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异曲同工,都借明月寄情。理解诗歌情感和意象,可准确默写。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写秋天萧瑟晚景,渲染悲凉气氛;(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可准确默写。
  《<论语>十二章》:(1)“学而时习之”阐述学习要按时温习;(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体现修养;(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兴趣的重要性;(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强调复习的重要性;(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述君子对待富贵的正确态度;(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阐明处处有老师;(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理解《论语》的思想,有助于准确默写。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记住诗歌内容,可准确默写。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追忆往昔交往,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眷念;(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表达久别重逢的心情。体会诗歌情感,可准确默写。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借菊花寄托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理解诗歌情感,可准确默写。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表现边塞荒凉凄冷;(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现征人思念家乡。把握诗歌意境和情感,可准确默写。
  诸葛亮《诫子书》:(1)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阐述“学”“才”“志”的关系;(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阐释过度享乐和急躁的不利影响。理解文章主旨和内容,可准确默写。
  刘禹锡《秋词(其一)》:(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创新视角;(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秋天爽朗明快的景致。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可准确默写。
  李商隐《夜雨寄北》:(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憧憬幸福;(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蕴含愁苦之情。把握诗歌情感,可准确默写。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达守卫边疆的心愿;(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触景生情,联系现实与梦境。理解诗歌情感,可准确默写。
  谭嗣同《潼关》:“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表现诗人追求个性解放。体会诗歌情感,可准确默写。
  综合性默写填空:
  根据简笔画联想填写名句: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联想能力。
  古诗词名句默写: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考查对诗歌情感和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5.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答案及简析
  《咏雪》:
  重点字词:(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不久,一会儿;(3)欣然:高兴的样子;(4)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5)未若:不如,不及。准确理解字词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古今异义:“儿女”古义指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儿子和女儿。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句子翻译:(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2)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他
  七年级上语文期末专项复习训练
  答案及简析
  专项训练一字音字形
  1.答案
  字音
  第一单元:酝酿(yùnniàng)、窠巢(kēcháo)、应和(yìnghè)、黄晕(huángyùn)、笼罩(lǒngzhào)、抖擞(dǒusǒu)、髻(jì)、镶边(xiāngbiān)、着落(zhuóluò)、贮蓄(zhùxù)、暖和(nuǎnhuo)、看护(kānhù)、花苞(huābāo)、娇媚(jiāomèi)、棱镜(léngjìng)、粗犷(cūguǎng)、衣裳(yīshang)、静谧(jìngmì)、莅临(lìlín)、吝啬(lìnsè)、怅然(chàngrán)、惬意(qièyì)、骊山(líshān)、狩猎(shòuliè)、眈眈(dāndān)
  第二单元:仿膳(fǎngshàn)、憔悴(qiáocuì)、匿笑(nìxiào)、祷告(dǎogào)、菡萏(hàndàn)
  第三单元:一霎(yīshà)、欹斜(qīxié)、拗(ǎo)、攫(jué)、皂荚(zàojiá)、桑椹(sāngshèn)、斑蝥(bānmáo)、云霄(yúnxiāo)、秕谷(bǐgǔ)、系一条长绳(jìyìtiáochángshéng)、盔甲(kuījiǎ)、锡箔(xībó)、徜徉(chángyáng)、雕镂(diāolòu)、确凿(quèzáo)、油蛉(yóulíng)、攒成(cuánchéng)、和蔼(héǎi)、倜傥(tìtǎng)、吞噬(tūnshì)
  第四单元:殉职(xùnzhí)、狭隘(xiáài)、热忱(rèchén)、鄙薄(bǐbó)、拈轻怕重(niānqīngpàzhòng)、佃农(diànnóng)、不辍(bùchuò)
  第五单元:喙(huì)、污涩(wūsè)、红绫(hónglíng)、怂恿(sǒngyǒng)、蜷伏(quánfú)、惩戒(chéngjiè)、蜕变(tuìbiàn)、缄默(jiānmò)、窘迫(jiǒngpò)、狡黠(jiǎoxiá)、淬(cuì)、爵士(juéshì)、炫耀(xuànyào)、呈报(chéngbào)、头衔(tóuxián)、袍子(páozi)、抟(tuán)、庇护(bìhù)、虐待(nüèdài)、邋遢(lātā)、迁徙(qiānxǐ)、瞑(míng)
  第六单元:掣(chè)、提防(dīfang)、钦差(qīnchāi)、妥当(tuǒdàng)、勋章(xūnzhāng)、陛下(bìxià)、女娲(nǚwā)、惩戒(chéngjiè)、吆喝(yāohe)、聘用(pìnyòng)、称职(chènzhí)、滑稽(huájī)、骇人听闻(hàiréntīngwén)、镀金(dùjīn)、力不暇供(lìbùxiágōng)、杞人忧天(qǐrényōutiān)、蝉声(chánshēng)、萌发(méngfā)、驱走(qūzǒu)、斗笠(dǒulì)、浆汁(jiāngzhī)、高邈(gāomiǎo)、池畦(chíqí)、咄咄逼人(duōduōbīrén)、淅淅沥沥(xīxīlìlì)、竦峙(sǒngzhì)
  字形
  第一单元:朗润、烘托、撑伞、健壮、披着蓑、戴着笠、风筝、精神抖擞、酝酿、喉咙、嘹亮、静谧、胳膊、宽敞、空灵、贮蓄、地毯、狭窄、畅快、诱惑、预告、浇灌、瓢泼、干燥、掩饰、冷冽、粗犷、睫毛、铃铛、端庄、莅临、屋檐、吝啬、凄冷、造访、草垛、淅沥、干涩、绿茵茵、咄咄逼人、呼朋引伴、花枝招展、争先恐后
  第二单元:沉寂、侍弄、瘫痪、央求、絮叨、诀别、分歧、遮蔽、徘徊、喜出望外、翻来覆去
  第三单元:鉴赏、和蔼、收敛、盔甲、云霄、倜傥、浩渺、衡量、绽放、稚气、搁置、悔恨、人迹罕至、人声鼎沸、搜索枯肠、茫然无措、无休无止
  第四单元:狭隘、热忱、派遣、纯粹、劳碌、私塾、慰勉、阎罗、捷报、拈轻怕重、漠不关心、精益求精、麻木不仁、见异思迁、任劳任怨、为富不仁、血雨腥风、取义成仁
  第五单元:怅然、乞丐、怂恿、安详、叮嘱、千丝万缕、惩戒、虐待、豁朗、雾霭、赌注、瞄准、盘旋、喧嚷、凋零、枯燥、弥漫
  第六单元:规模、寻觅、踪迹、庙宇、神通、钦差、聘请、愚蠢、呈报、滑稽、狡猾、勋章、头衔、掺和、凯歌、雕像、虚荣、庇护、莽莽榛榛、力不暇供、骇人听闻、杞人忧天、不可救药、随声附和
  2.简析:这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通过对不同单元字词的梳理,强化学生对易错字词的记忆,为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例如“酝酿”的“酿”容易误读为“liàng”,“莅临”的“莅”容易误写为“位”等,需要学生准确记忆。
  专项训练二词语理解
  1.答案
  词语运用(判断正误)
  1.(√)2.(√)3.(√)4.(×)“莅临”多用于贵宾,此处用于普通顾客不恰当。5.(√)6.(√)7.(√)8.(×)“确凿”不能修饰“证明”,可改为“确凿的文物藏品证明着……”。9.(×)“鉴赏”侧重于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别和欣赏,此处形容芍药花用“观赏”更合适。10.(√)11.(√)12.(√)13.(√)14.(√)15.(√)16.(√)17.(√)18.(√)19.(×)“怂恿”是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家人鼓励不应用“怂恿”。20.(√)21.(√)22.(√)23.(√)24.(×)“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不能形容故事。25.(√)26.(√)27.(×)“狡猾”含贬义,形容小孩机灵可用“机灵”等词。28.(√)29.(√)
  成语运用(判断正误)
  30.(×)“呼朋引伴”指呼唤朋友,招引同伴,不能作状语修饰“前去”。31.(×)“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不能形容景色。32.(√)33.(×)“喜出望外”指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与“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矛盾。34.(√)35.(×)“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此处使用不当。36.(√)37.(×)“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此处一老一少言笑晏晏,不能用“人声鼎沸”。38.(√)39.(√)40.(√)41.(√)42.(√)43.(×)“麻木不仁”形容对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不能用于学习态度。44.(√)45.(√)46.(×)“为富不仁”指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不能用于对待乞讨者。47.(√)48.(√)49.(√)50.(×)“风烛残年”与“晚年”语义重复。51.(√)52.(×)“目空一切”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含贬义,不能用于闻一多先生。53.(√)54.(×)“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使用不当。5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此处用“屡教不改”更合适。56.(×)“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此处使用不当。57.(√)58.(√)
  2.简析:该专项训练旨在检验学生对词语和成语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的理解能力。判断词语运用正误时,需结合词语的语义、感彩以及语境来分析。比如“怂恿”的贬义色彩决定了它不适合用于家人鼓励的语境;成语运用则要注意其适用对象、语义侧重点等,像“花枝招展”不能用于形容景色,避免望文生义等错误。
  专项训练三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1.答案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1.朱自清;佩弦;散文家;《踪迹》;《背影》;《欧游杂记》
  2.老舍;舒庆春;舍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人民艺术家”
  3.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曹丕、曹植
  4.唐
  5.李白;太白;青莲居士;唐;“诗仙”
  6.元;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7.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8.印度;泰戈尔
  9.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
  10.南朝;刘义庆;志人
  11.散文;《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 凯勒;美
  13.孔子及其弟子;语录;20;儒;《大学》;《中庸》;《孟子》
  14.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政治;儒
  15.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
  16.郑振铎
  17.陈忠实;《白鹿原》
  18.利奥波德
  19.《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柳泉居士;清
  20.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
  21.《伊索寓言》;寓言;古希腊
  22.战国;吕不韦;二十六;纪;览;论;一百六十
  23.列御寇;战国;郑;道
  24.《旧事重提》;散文
  25.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26.明;章回体神魔;神魔;玄奘西行取经
  27.100;1-7;孙悟空出世、学艺、大闹天宫;8-12;唐僧;取经的缘由;13-100;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文体知识
  28.格律诗;古体诗
  29.小令;套数;元
  30.分行;押韵;散文
  31.人;动植物
  文化常识
  1.(1)令爱(令媛)(2)令郎(3)令堂(4)令尊(5)家母(家慈)(6)家父(家严)(7)家兄
  2.(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小有名气”改为“颇有影响”(3)“犬子”改为“儿子”(4)“有幸”改为“应邀”
  2.简析:文学常识涵盖了教材中重要作家的基本信息、代表作品以及不同文体的特点,考查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积累。文化常识部分涉及谦辞敬辞的使用,这要求学生了解并遵循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规范,避免因用词不当而产生误解。像“家父”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在采访他人父亲时使用就不合适,应换成敬称“令尊”。
  专项训练四课内名篇名句默写
  1.答案
  理解性默写填空
  1.(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温故而知新(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7.(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9.(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1.(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2)晴空一鹤排云上
  1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3.(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综合性默写填空
  1.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简析:名句默写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和文言文重点语句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填空,如根据曹操《观沧海》中对大海、海岛、日月星辰的描写来填写相应诗句;综合性默写则更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通过简笔画联想或不同诗歌情感的对比来填写诗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专项训练五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1.《咏雪》
  重点字词:(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不久,一会儿;急;(3)高兴的样子;(4)大体;相比;(5)趁、乘。
  古今异义:古义指子侄辈;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句子翻译
  (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的人谈论文章的义理。
  (2)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3)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4)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
  (5)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
  重点字词:(1)约定;(2)舍弃;离开;才;(3)舍弃;(4)拉,牵拉;回头看。
  通假字:“不”同“否”,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1)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3)古义:拉;今义:引用。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句子翻译
  (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2)您与我的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1)按时;(2)从;(3)生气,恼怒;(4)指有才德的人;(5)多次进行自我检查;(6)诚信;(7)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8)迷惑,疑惑;(9)越过法度;(10)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1)疑惑;(12)能忍受;(13)胳膊;(14)河边;(15)改变;(16)坚定;(17)恳切。
  通假字
  (1)“说”同“悦”,愉快。
  (2)“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一词多义
  (1)①替;②做,当。
  (2)①表转折,却;②表顺承,就。
  (3)①了解;②知道。
  (4)①快乐;②以……为快乐。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名词作状语,每天。
  (3)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①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②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6)名词用作动词,吃。
  古今异义
  (1)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2)古义:有才德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3)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
  句子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3)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4)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5)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6)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7)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8)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9)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0)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4.《诫子书》
  重点字词:(1)达到远大目标;(2)放纵懈怠;振奋精神;(3)轻薄浮躁;修养性情;(4)疾行,指迅速逝去。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确、坚定。
  (2)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一词多义:①学习;②学业。
  句子翻译
  (1)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
  5.《狼》
  重点字词:(1)连接、紧跟;(2)一起;跟原来一样;(3)看,视;(4)覆盖、遮盖;(5)解除,卸下;(6)凶狠注视的样子;(7)从容、悠闲;(8)屁股。
  一词多义
  (1)①停止;②只,仅仅。
  (2)①名词作状语,在前面;②动词,上前。
  (3)①攻击;②敌人。
  (4)①神情、态度;②意图。
  (5)①代词,代指麦场;②代词,代指柴草堆;③代词,代指屠户;④代词,代指狼。
  (6)①把;②来;③用。
  (7)①代词,代指狼;②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音节助词,不译;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2)名词用作动词,挖洞。
  (3)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特殊句式:省略句,“投以骨”即“投(之)以骨”,把骨头投给狼。
  句子翻译
  (1)场主人在里面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
  (2)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4)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6.《穿井得一人》
  重点字词:(1)浇灌、灌溉;从井里取水;(2)待,等到;(3)得到,这里是“节省”的意思;(4)讲述;(5)使知道;(6)向;(7)应答,回答;(8)一个人的劳力;(9)像这样;(10)不如。
  古今异义
  (1)古义:挖掘、开凿;今义:通过,穿透。
  (2)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义:指一个国家的人民。
  句子翻译
  (1)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
  (4)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7.《杞人忧天》
  重点字词:(1)倒塌,坠落;(2)无,没有;(3)告知,开导;(4)你;(5)行动,活动;(6)为何,为什么;(7)纵使,即使;(8)伤害;(9)四方;(10)踩、踏。
  通假字:“舍”同“释”,解除、消除。
  一词多义:①你;②如,比得上。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奈……何”,意思是“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句子翻译
  (1)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2)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
  (3)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4)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
  (5)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6)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
  专项训练二词语理解
  词语运用(判断正误)
  1.(√)“静谧”意为安静,用于形容宁静的山村恰当。
  2.(√)“吝啬”本指小气,此处形容南国的雨不常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3.(√)“粗犷”意思是豪放、豪壮,符合夏天雨的特点。
  4.(×)“莅临”是敬语,多用于贵宾,用于普通顾客不合适。
  5.(√)“诀别”指再无会期的离别,符合语境。
  6.(√)“祷告”指向神祈求保佑,与“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向上天”搭配合理。
  7.(√)“央求”有恳求之意,体现他渴望去华山旅游的心情。
  8.(×)“确凿”通常作形容词,修饰名词,此处使用不当。
  9.(×)“鉴赏”侧重于鉴别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此处用“观赏”更合适。
  10.(√)“倜傥”形容人风度潇洒,符合语境。
  11.(√)“徜徉”意为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符合人们在园区游览的情景。
  12.(√)“浩渺”形容水面辽阔,用在此处形象地描绘出心灵的广阔。
  13.(√)“阐释”指阐述并解释,与“文化内涵”搭配恰当。
  14.(√)“狭隘”表示空间狭窄或心胸、见识等不宽广,符合语境。
  15.(√)“纯粹”意为不掺杂别的成分,符合从乐声获取美的享受的语境。
  16.(√)“热忱”指热情,与“投入阅读”搭配合理。
  17.(√)“鄙薄”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与后文形成对比。
  18.(√)“慰勉”指安慰勉励,符合王勃写诗的意图。
  19.(×)“怂恿”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多含贬义,不符合家人鼓励的语境。
  20.(√)“叮嘱”指再三嘱咐,符合老师对学生的语境。
  21.(√)“惬意”形容心情感到愉快畅快,符合游客在公园的感受。
  22.(√)“豁朗”形容开阔明朗,可用于形容人的眼睛。
  23.(√)“缄默”指闭口不说话,面对谣言保持沉默能让其不攻自破。
  24.(×)“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不能形容故事。
  25.(√)“寻觅”意为寻找,符合人们对历史的探索。
  26.(√)“提防”指小心防备,符合语境。
  27.(×)“狡猾”含贬义,此处形容小孩机灵用“机灵”等词更合适。
  28.(√)“炫耀”指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优势等,符合语境。
  29.(√)“澄澈”形容湖水清澈透明,符合洞庭湖的特点。
  成语运用(判断正误)
  30.(×)“呼朋引伴”是动词短语,不能作状语修饰“前去”。
  31.(×)“花枝招展”多形容女子打扮艳丽,不能形容景色。
  32.(√)“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符合有涵养的人不会如此的语境。
  33.(×)“喜出望外”指遇到意外喜事而高兴,与“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矛盾。
  34.(√)“翻来覆去”形容多次重复,符合外国朋友说同一句话的情景。
  35.(×)“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此处使用不当。
  36.(√)“人迹罕至”形容地方偏僻荒凉,很少有人来过,符合峰顶的情况。
  37.(×)“人声鼎沸”形容人群声音嘈杂喧闹,一老一少言笑晏晏的场景不适用。
  38.(√)“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符合他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状态。
  39.(√)“茫然无措”形容心中迷茫,不知怎么办才好,符合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情境。
  40.(√)“无休无止”指不罢休,不停止,没完没了,符合语境。
  41.(√)“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容易的,害怕繁重的,符合语境。
  42.(√)“漠不关心”指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符合相关部门对“吃播”不良现象的态度描述。
  43.(×)“麻木不仁”形容对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不用于学习态度。
  44.(√)“精益求精”指好了还求更好,符合“工匠精神”的内涵。
  45.(√)“任劳任怨”指做事不辞辛劳,不怕别人埋怨,符合边防战士的形象。
  46.(×)“为富不仁”指剥削者为发财致富,心狠手毒,对乞讨者用此词不当。
  47.(√)“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符合红岩英烈的事迹。
  48.(√)“畏罪潜逃”指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符合逃犯的行为。
  49.(√)“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可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符合荷花的形态。
  50.(×)“风烛残年”与“晚年”语义重复。
  51.(√)“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符合黄山之巅的景色特点。
  52.(×)“目空一切”形容高傲自大,含贬义,不用于赞美闻一多先生。
  53.(√)“偷偷摸摸”形容瞒着人做事,不敢让人知道,符合小明迟到进教室的情景。
  54.(×)“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此处使用不当。
  5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此处用“屡教不改”更合适。
  56.(×)“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此处使用不当。
  57.(√)“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符合儿子对父亲的认知。
  58.(√)“杞人忧天”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符合语境。
  专项训练三文学常识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
  作家作品
  1.朱自清;佩弦;散文家;《踪迹》;《背影》;《欧游杂记》
  2.老舍;舒庆春;舍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人民艺术家”
  3.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曹丕、曹植
  4.唐
  5.李白;太白;青莲居士;唐;“诗仙”
  6.元;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
  7.史铁生;《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
  8.印度;泰戈尔
  9.冰心;谢婉莹;《繁星》;《春水》
  10.南朝;刘义庆;志人
  11.散文;《朝花夕拾》;鲁迅;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2.《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 凯勒;美
  13.孔子及其弟子;语录;20;儒;《大学》;《中庸》;《孟子》
  14.丘;仲尼;春秋;思想;教育;政治;儒
  15.诸葛亮;孔明;政治家、军事家
  16.郑振铎
  17.陈忠实;《白鹿原》
  18.利奥波德
  19.《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柳泉居士;清
  20.丹麦;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
  21.《伊索寓言》;寓言;古希腊
  22.战国;吕不韦;二十六;纪;览;论;一百六十
  23.列御寇;战国;郑;道
  24.《旧事重提》;散文
  25.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
  26.明;章回体神魔;神魔;玄奘西行取经
  27.100;1-7;孙悟空出世、学艺、大闹天宫;8-12;唐僧;取经的缘由;13-100;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文体知识
  28.格律诗;古体诗
  29.小令;套数;元
  30.分行;押韵;散文
  31.人;动植物
  文化常识
  1.(1)令爱(令媛);(2)令郎;(3)令堂;(4)令尊;(5)家母(家慈);(6)家父(家严);(7)家兄
  2.(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小有名气”改为“颇有影响”;(3)“犬子”改为“儿子”;(4)“有幸”改为“应邀”
  专项训练四课内名篇名句默写
  理解性默写填空
  1.(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温故而知新;(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7.(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8.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9.(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1.(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2)晴空一鹤排云上
  12.(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13.(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4.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综合性默写填空
  1.①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⑤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③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④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专项训练五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
  1.《咏雪》
  重点字词
  (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家庭聚会在古代是常见的文化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增进家人间感情、传承家族文化等。
  (2)“俄而”:不久,一会儿,在古文中常用来表示时间的短暂过渡;“骤”:急,形象地描绘出雪下得急促的样子。
  (3)“欣然”:高兴的样子,生动展现出谢太傅当时愉悦的心情。
  (4)“差”:大体;“拟”:相比,体现出古人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流中对语言精准度的追求。
  (5)“因”:趁、乘,这个词在古文中含义丰富,在此处体现出柳絮随风飞舞的动态美。
  古今异义:“儿女”古义指子侄辈,在古代家族观念中,子侄辈都属于家族年轻一代,常共同学习、生活;今义指儿子和女儿,语义范围缩小。
  句子翻译
  (1)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此句翻译时,“寒雪日”点明时间,“内集”体现家庭活动,“讲论文义”突出文化氛围。
  (2)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俄而”准确翻译出时间变化,“骤”体现雪势变化,“欣然”翻译出人物心情。
  (3)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翻译时注意“差可拟”的准确含义,以及人物关系的表述。
  (4)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准确翻译为“不如”,展现出谢道韫的聪慧和独特想象力。
  (5)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此句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主语,以及人物身份的准确表述。
  2.《陈太丘与友期行》
  重点字词
  (1)“期行”:约定同行,在古代人际交往中,约定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行为,体现诚信原则。
  (2)“舍”:舍弃;“去”:离开;“乃”:才,这些字词体现出人物的行为变化和时间先后顺序。
  (3)“委”:舍弃,表现出友人不守信的行为。
  (4)“引”:拉,牵拉;“顾”:回头看,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通假字:“不”同“否”,相当于“吗”,在古文中通假字常见,需准确识别和理解。
  古今异义
  (1)“期”古义:约定,强调双方达成一致的约定行为;今义:日期,主要指时间的某一具体标识。
  (2)“去”古义:离开,侧重于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今义:到、往,语义发生了较大变化。
  (3)“引”古义:拉,表示具体动作;今义:引用,含义转变。
  词类活用
  (1)“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表明元方当时所处的位置。
  (2)“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体现友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句子翻译
  (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翻译时要注意“期日中”的准确翻译,以及“舍去”的古今异义处理。
  (2)您与我的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翻译时需准确体现。
  (3)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惭”“引”“顾”等字词的翻译要精准,以展现人物神态和动作。
  3.《<论语>十二章》
  重点字词
  (1)“时”:按时,体现出学习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节奏。
  (2)“自”:从,表明朋友来的方向。
  (3)“愠”:生气,恼怒,描述人的情绪状态。
  (4)“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是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
  (5)“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在古文中常表示多次。
  (6)“信”:诚信,是儒家强调的重要道德准则。
  (7)“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体现教育传承。
  (8)“惑”:迷惑,疑惑,表示对事物的不解。
  (9)“逾矩”:越过法度,强调遵守社会规范。
  (10)“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形容学习中遇到的困境。
  (11)“殆”:疑惑,与“罔”含义相近但有区别。
  (12)“堪”:能忍受,体现出面对困难时的忍耐程度。
  (13)“肱”:胳膊,是身体部位的古称。
  (14)“川”:河边,常是古人思考人生、感悟自然的场所。
  (15)“夺”:改变,表示对原有状态的改变。
  (16)“笃”:坚定,强调意志的坚定性。
  (17)“切”:恳切,形容询问的态度。
  通假字
  (1)“说”同“悦”,愉快,通假字的使用丰富了古文的表达。
  (2)“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在年龄表述中常见。
  一词多义
  (1)①“为”:替,体现为他人做事的态度;②做,当,表示成为某种身份。
  (2)①“而”:表转折,却,连接两个意思相反的部分;②表顺承,就,表示动作的先后顺序。
  (3)①“知”:了解,侧重于对人的认知;②知道,对事物的知晓。
  (4)①“乐”:快乐,表示基本的情绪;②以……为快乐,体现出对事物的喜爱态度。
  词类活用
  (1)“时”:名词作状语,按时,表明学习的时间规律。
  (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强调自我反省的频率。
  (3)“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词性发生转变。
  (4)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②“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使词语含义更丰富。
  (5)“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突出主观情感。
  (6)“饭”:名词用作动词,吃,体现词性的灵活运用。
  古今异义
  (1)“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更强调精神层面的契合;今义:朋友,语义更宽泛。
  (2)“君子”古义:有才德的人,有特定的道德和才能标准;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含义有所变化。
  (3)“可以”古义:可以凭借,表示一种条件和能力;今义:表示可能、能够或许可,语义发生改变。
  句子翻译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翻译时要准确传达“时习”和“说”的含义。
  (2)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注意“愠”和“君子”的翻译。
  (3)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准确翻译出“谋”“信”“传”等字词。
  (4)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翻译出年龄增长带来的成长和变化。
  (5)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注意“故”“新”的活用翻译。
  (6)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准确传达“罔”和“殆”的含义。
  (7)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体现出孔子对富贵的态度。
  (8)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准确翻译“焉”“善者”等字词。
  (9)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突出“夺”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10)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准确翻译“笃志”“切问”等词语。
  4.《诫子书》
  重点字词
  (1)“致远”:达到远大目标,体现出追求高远志向的决心。
  (2)“淫慢”:放纵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强调自律和进取精神。
  (3)“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注重内心修养。
  (4)“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描述时间流逝的状态。
  词类活用
  (1)“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明确、坚定,突出志向的明确性。
  (2)“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丰富了词语的表意。
  一词多义:①“学”:学习,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②学业,指学习的成果。
  句子翻译
  (1)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准确传达“静”“俭”对修养的重要性。
  (2)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突出不良行为对个人成长的负面影响。
  (3)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形象地描绘出时光流逝对人的影响。
  5.《狼》
  重点字词
  (1)“缀行”:连接、紧跟,描绘出狼的狡猾和对屠户的紧盯。
  (2)“并驱”:一起;“如故”:跟原来一样,突出狼的执着。
  (3)“顾”:看,视,体现屠户的警惕。
  (4)“苫蔽”:覆盖、遮盖,描述柴草堆的状态。
  (5)“弛”:解除,卸下;“持”:拿,表现屠户的行动。
  (6)“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展现狼的凶恶。
  (7)“暇”:从容、悠闲,形容狼的状态。
  (8)“尻”:屁股,准确描述狼的身体部位。
  一词多义
  (1)①“止”:停止,表示动作的终止;②只,仅仅,表示范围限定。
  (2)①“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表示位置;②动词,上前,表示动作。
  (3)①“敌”:攻击,表示行为;②敌人,表示对象。
  (4)①“意”:神情、态度,描述外在表现;②意图,强调内心想法。
  (5)①“其”:代词,代指麦场;②代词,代指柴草堆;③代词,代指屠户;④代词,代指狼,准确理解代词所指对象。
  (6)①“以”:把,表示动作的对象;②来,表示目的;③用,表示方式。
  (7)①“之”:代词,代指狼;②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③音节助词,不译;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掌握“之”的不同用法。
  词类活用
  (1)“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形象地描绘出狼的动作姿态。
  (2)“洞”:名词用作动词,挖洞,体现词性变化。
  (3)“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说明狼的行动方式。
  特殊句式:“投以骨”是省略句,即“投(之)以骨”,把骨头投给狼,补充省略成分。
  句子翻译
  (1)场主人在里面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准确描述场景。
  (2)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径去”“犬坐”翻译要准确。
  (3)一只狼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体现狼的狡猾和意图。
  (4)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传达出对狼的嘲讽。
  6.《穿井得一人》
  重点字词
  (1)“溉汲”:浇灌、灌溉;从井里取水,描述生活取水行为。
  (2)“及”:待,等到,表示时间的过渡。
  (3)“得”:得到,这里是“节省”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4)“道”:讲述,突出消息传播的方式。
  (5)“闻”:使知道,体现消息的传递和知晓。
  (6)“问之于丁氏”:向丁氏询问这件事,注意“于”的用法。
  (7)“对”:应答,回答,表示回应方式。
  (8)“使”:一个人的劳力,准确理解词语含义。
  (9)“若此”:像这样,指代前面的情况。
  (10)“不若”:不如,表示比较和选择。
  古今异义
  (1)“穿”古义:挖掘、开凿,在古代挖井是一项重要工程;今义:通过,穿透,语义变化。
  (2)“国人”古义: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古代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有特定概念;今义:指一个国家的人民,范围扩大。
  句子翻译
  (1)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详细描述事情背景。
  (2)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准确翻译“及”和“得一人”的含义。
  (3)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强调对“得一人”的正确理解。
  (4)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传达出对不实传闻的态度。
  7.《杞人忧天》
  重点字词
  (1)“忧”:担忧;“崩坠”:倒塌,坠落。描绘杞人所忧虑的事情,反映其过度担忧的心态。
  (2)“亡”:通“无”,没有。通假字在古文中常见,需准确识别和理解其含义。
  (3)“晓”:告知,开导。表现出有人对杞人过度担忧的关心与劝解。
  (4)“若”:你。在古文中“若”有多种含义,此处作第二人称代词。
  (5)“行止”:行动,活动。说明人在天地间的日常状态。
  (6)“奈何”:为何,为什么。用于询问原因,体现出开导者对杞人忧虑的不解。
  (7)“只使”:纵使,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用于引导假设情况。
  (8)“中伤”:伤害。描述杞人担心的不利后果。
  (9)“四虚”:四方。指代广阔的空间范围。
  (10)“躇步跐蹈”:踩、踏。形象地描绘人在地上的活动。
  通假字:“舍”同“释”,解除、消除。通假现象使古文在字词使用上更加灵活,理解时要还原其本字含义。
  一词多义
  ①“若屈伸呼吸”中“若”:你,作人称代词。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中“若”:如,比得上,用于比较。
  特殊句式:“奈地坏何”是固定句式,“奈……何”,意思是“对……怎么办”“把……怎么样”。这种句式在古文中常用来表达对某种情况的无奈或询问应对方法。
  句子翻译
  (1)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翻译时需准确传达“忧”“亡”“废寝食”等字词的含义,展现杞人过度忧虑的状态。
  (2)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注意两个“忧”的不同含义,前一个是为他人的忧愁而担忧,后一个是杞人的忧愁。
  (3)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奈何”翻译为“怎么”,准确体现开导者的语气和疑问。
  (4)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翻译时要解释清楚“积气”“只使”“中伤”等词,让译文逻辑清晰。
  (5)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同样要准确翻译“躇步跐蹈”“奈何”等词,突出开导者对杞人不必要担忧的劝解。
  (6)那个杞国人消除了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了疑虑,很高兴。“舍然大喜”准确翻译为“消除疑虑后很高兴”,体现两人情绪的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