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三册Unit 8 Green Living Lesson 3 White Bikes on the road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三册Unit 8 Green Living Lesson 3 White Bikes on the road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2019)
科目 英语
更新时间 2025-01-27 16:4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 主题 北师大版 Module 3 Unit 8 Lesson 3 “WHITE BIKES” ON THE ROAD
学科 英语 年级 一 时长 45 分钟
背景 分析 一 、课标分析 《普通髙中英语课程标准 ( 2022年版)》 (以下简称《课标》) , 指出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提出了指向学科 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 。本课基于单元大观念设计教学, 并践行英语学 习活动观让学生能通过读与看,抓住日常生活语篇的大意,获取其中的主要信息、 观点和文化背景 。通过创设具有综合性 、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 (设计 共享单车),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绿色出行为主题的探究活 动, 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 学习中外为促进环保所作出的努力, 从中汲取文化营 养,促进多元思维,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 、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单元话题为 Green Living; 主题语境为人与自然; 主题群为环境保护; 子主题为自然环境、人与环境、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本单元围绕 Green Living 这一话题, 介绍了不同的环境问题, 一些环保组织的基本信息, 绿色生活 的内涵和不同个人和群体为开展绿色生活做出的努力。倡导绿色生活,人人有责; 保护环境, 共同努力。 三 、基于大观念的单元内容结构图
四 、第三课文本分析 [What] 本文讲述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项目自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的发展历程, 包括阿姆斯特丹被称为“自行车之乡”的原因 、发起“白色自行车”项目的目的、 措施和出现的问题, 1999 年“白色自行车”项目卷土重来面对问题采取的应对方 法, 以及当下“白色自行车”理念对阿姆斯特丹、全世界, 尤其是对中国产生的巨 大影响, 并指出共享单车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Why] 本文详细说明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项目的发展历程、过程中遇到的问 题和解决办法,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使读者深入了解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 认识到共享单车是践行绿色生活 、保护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 思考在当前中国共 享单车蓬勃发展但面临重重问题的背景下, 个人如何正确做到绿色出行 、促进共 享单车事业向好发展, 为环境保护作出自己的贡献。 [How] 本文为说明文, 结构清晰, 文章分为三部分 。在语言修辞上, 作者运用了大 量的连接词来呈现事件发展的逻辑关系和内容结构。此外,作者还两次运用设问: 第一次, Where did the idea of “white bikes”come from 引起读者好奇, 逐步揭开 “白色自行车”的起源与发展;第二次,Where will bike-sharing go in China 引发读 者思考现实问题, 并提出作者的期待 Your decide, 帮助读者认知到绿色出行的未 来人人有责。 五 、学情分析 根据英语核心素养要求, 本课设计从语言能力 、文化意识 、思维品质和学习 能力四方面分析学情。 1. 语言能力: 学生对环境保护话题比较了解, 通过本单元前面的学习, 掌握 了关于绿色生活的部分词汇, 如 reduce pollution, smog 等。 2. 文化意识: 多数学生能够说出当前北京共享单车现状, 但不了解阿姆斯特 丹的公共自行车文化发展史。 3. 思维品质:学生具有对问题进行思索和探讨的欲望,有较好的发散性思维, 有较好的思辨能力, 但对于基于问题实际, 创新性地提出设计建议, 需要教师给 予充分引导。 4. 学习能力: 学生能从语篇中提取主要信息和观点, 理解语篇要义, 把握语 篇中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 并通过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学习 目标 在本课学习结束时, 学生能够: 1. 获取梳理阿姆斯特丹被称为“自行车之乡”的原因; 2. 运用本课所学语言, 借助思维导图描述“白色自行车”项目的发展历程; 3. 谈论北京共享单车现状, 提出改进建议, 绘制共享单车设计图。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梳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 (white bikes) 的发展历程, 绘制思维导图。 难点: 谈论北京共享单车现状, 提出改进建议,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创新性。
问题 框架 Key question: Can you offer any suggestions to help design the Tsinghua Bike 【 Learn and Understand】 1. Why is Amsterdam a good city for cycling 2. How have “white bikes” developed over time 【 Apply and Practice 】 1. Can you retell the development of “white bikes” 2. Why did the project fail in the 1960s 3. Why did the project succeed in 1999 4. Why has the idea spread to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 Transfer and Create 】 1. What'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bike sharing in Beijing 2. What is your design of Tsinghua Bike
方法 策略 产出导向法:本课运用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法”设计教学流程。 驱动环节通过创设真实的设计,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促成环节在教师的 辅助和检查下, 学生完成输入性材料的学习 。评价环节在学生提交产出成果后, 通过生生互评 、教师评价等进一步优化完善。
教学活动设计
课堂教 学活动 活动 1 目标 利用问题激活学生已知 , 引 出本课主题, 介绍本课产出。
环节步骤 1. T asks ss to talk about the question: do you ride shared bike 2. T introduces the projec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tells ss that they are going to offer suggestions
学习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分享自身出行方式 , 激活已知 , 同时了解本课任务。
活动 2 目标 学生获取梳理阿姆斯特丹被称为“自行车之乡”的原因 , 满足学生 求知欲 ,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观看补充视频 , 思考更多原因 , 激发 学生思维。
环节步骤 1. T asks ss to read the first paragraph and asks the question: Why is Amsterdam a good city for cycling 2. T plays a video about cycling in the Netherlands and asks ss to find more reasons of Amsterdam being a city good for cycling.
学习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快速阅读文章第一段说出阿姆斯特丹被称为“自行车 之乡”的原因 , 能够通过视频找出背后的原因: 基础设施及文化背 景。
活动 3 目标 学生阅读文章剩下部分,在 Skill Builder 的帮助下获取“白色 自行车” 项目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 ,绘制思维导图 。根据导图进行复述。
环节步骤 1. T asks ss to read the rest of the passage and underline the key time points with the help of the Skill Builder. 2. T divides the class into groups of six and asks them to draw mind maps of the development of “white bikes” in Amsterdam
学习评价 学生能够快速找到白色 自行车发展的三个阶段 , 并通过小组合作的 形式绘制思维导图。
活动 4 目标 学生根据绘制的思维导图复述白色自行车的发展历程 ,分析不同阶 段项目成功以及失败的原因。
环节步骤 1. T invites students to retell how have white bikes developed over time. 2. T asks ss to analyze why the project failed in the 1960s and why it succeeded in 1999
学习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较完整地复述出白色 自行车项 目 的 发展历程 ,分析项目失败成功的原因 ,体现不同程度的内化。
活动 5 目标 通过回顾中国自行车发展历程 , 学生对比阿姆斯特丹和北京的自行 车发展史 , 引导分析共享单车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 ,提升学生批判 思维能力。
环节步骤 1.T shows ss a video to look back at the history of bikes in China. 2. T asks s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shared bikes in Beijing.
学习评价 学生能够结合课本信息和自身经历 , 对比阿姆斯特丹和北京的自行 车发展史 ,分析共享单车目前突出问题。
活动 6 目标 学生通过关注共享单车的两个突出问题 , 组建团队角色分工 , 向政 府提出促进北京共享单车良性发展的措施 , 并设计改进共享单车。
环节步骤 1. T tells ss to focus on two problems of shared bikes: safety and design. 2. T asks ss to build their teams and design Tsinghua Bikes. And T tells ss their roles: government relations-offer suggestions to the government /technology and design-create a Tsinghua Bike. 3. T invites ss to share their suggestions and design.
学习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 小组讨论 ,运用所学知识与语言提出合理可行 的建议 ,展示团队设计成果。
活动 7 目标 学生通过老师所给评价量表对同学的建议进行反馈 ,教师引导总结 反思课堂所学。
环节步骤 1. T shows ss an evaluation chart and invites ss to give feedback based on the chart. 2. T and ss together summarize the whole class.
学习评价 学生能根据量表对同伴展示给出分数及理由 , 最终总结反思课堂所 学 ,表现出对文本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
板书设计
课后作 业 ( 活 动 ) 学习目标 1 改进课堂中的设计并制作海报 , 学生内化所学知识 , 以图文并茂 的形式促进绿色出行 。 2.通过课后阅读研究通过对作业量的分层 、对作业难度的分层 , 更 好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业( 活动 ) 要求 1. Please improve your bike after class and design a poster to introduce your shared bike. We will select the top 3 and offer them to Tsinghua University. 2. (optional) ·Read: Towards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with hybrid Tianjic chip architecture ·Watch : The lecture given by Professor Zhao of Tsinghua University: 《基于自然动力学的机器人控制—— 无人驾驶自行车及被动行走》
支撑材料 https://www./articles/s41586-019-1424-8
技术融 合 数字技术融 合点 ·读中以及读后环节使用视频资源分别补充介绍阿姆斯特丹公共自 行车和中国自行车历史。 ·运用扫描展台展示学生思维导图以及共享单车设计。
使用描述及 使用的意图 通过视频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通过展台展示学生成果 ,课堂 更加直接高效。
课程思 课程思政元 2022 年,教育部出台了《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政 素 明确提出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个层次和各 个领域 ,培养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的新 一代青少 年 ,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教育行业的特有贡献 。 同时党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观察大势 ,谋划全局 , 深化改革 ,全面发力 ,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 的第一动力。
融入过程 在读中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阿姆斯特丹共享单车发展的 目 的 ,培 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读后环节通过总结阿姆斯特以及中国发展共 享单车的经验 , 并且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 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