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3《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外国作品,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本文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更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为我们了解、走近托尔斯泰打开了一扇窗口。本单元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揣摩关键语段的含义及其妙处,透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体会作者的感情。基于此,笔者拟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以“丑陋的外表天才的灵魂”为主题展开,重点引导学生通览全篇,了解文章大意,结合关键语句,把握托尔斯泰外貌和眼睛的特点;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托尔斯泰“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通览全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思维发展:跳读课文,聚焦关键语句,感受托尔斯泰外貌的特点。
价值观念:拓展资料,结合文章内容,了解托尔斯泰灵魂的高贵。
教学重点
1.通览全篇,梳理文章内容,并思考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跳读课文,聚焦关键语句,感受托尔斯泰外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拓展资料,结合文章内容,了解托尔斯泰灵魂的高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反差
有这样一个人,他出生在俄国的土地上,他的家族有暄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个天生的贵族。可是他却渴望改革俄国不合理的农奴制度,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放弃了上流社会生活的风雅和排场,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是谁呢?
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板书课题)
二、通览,知反差
1.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
文章主要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前半部分(第1-5段)详尽刻画了其整体肖像,而后半部分(第6-9段)则着重于他的眼睛。
2.通过刚才的阅读,托尔斯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
(开放性问题,意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托尔斯泰的第一印象,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出后续的学习,学生能够说出外貌丑陋、长相平凡、眼睛非比寻常、外貌与与他伟大作家的身份有些不匹配既可。)
三、精读,析反差
1.托尔斯泰说:“像我这么个生着宽鼻子、厚嘴唇、灰色小眼睛的人,难道还能找到幸福吗?”朗读文章1-5段,边读边勾画出之中描写相应部位的语句,仔细阅读,尝试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象特征。
预设——
第1段勾勒面部轮廓,强调多毛特征;第2段运用多种修辞描绘面部细节,展现其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之感;第3段聚焦面容表情,凸显其“忧郁”一面;第4段多角度展现其相貌的普通平常;第5段则通过访客失望的反应,进一步强调其外貌的平凡乃至丑陋。
(可设计表格,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是一张怎样的脸?
预设——
这是一张丑陋的脸
这是一张忧郁的脸
这是一张平庸的脸
……
(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照片,让学生将文字描述与人物的外貌相对照,文章真实的特点。)
3.请大家找出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茨威格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他的眼睛?表现了托尔斯泰怎样的特点?
预设——
托尔斯泰的眼睛藏着丰富的感情。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更是如此——“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这样的眼睛,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通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
托尔斯泰的眼睛具有强大的威力。首先,在于托尔斯泰的眼睛,拥有深刻、准确的洞察力,“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其次,这双眼睛,能够看清社会和人生的本质,“容不得幻影,要把每一片虚假的伪装扯掉,把浅薄的信条撕烂”“每件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对眼睛,都要露出赤裸裸的真相来”。
托尔斯泰的眼睛掩藏在丑陋的外表下。初见托尔斯泰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感到失望,因为真实的他距离我们想象中的文坛泰斗,实在差得太多了。可是当我们与他对视的时候,才会发现那个更大的世界,“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就像他高贵的灵魂一样,潜藏在最深处。
四、拓展,悟反差
1.文章中,作者反复提到“天才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列夫·托尔斯泰“天才的灵魂”表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因为他能透过伪饰,看清世界的真相;因为他拥有丰富的感情,能与所有人共情;因为他能洞察时代……
2.作者为何强调托尔斯泰具有“俄国普通大众的脸”?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预设——
这反映了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层及土地私有制进行批判,其精神与俄国普通劳动大众紧密相连。
补充托尔斯泰的人生简历和文学成就,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出生于俄国贵族家庭。曾在喀山大学学习,后辍学。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有过出国旅行经历,晚年追求平民化生活。主要文学成就有《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等,其作品以宏大叙事、深刻思想及对人性的精准洞察著称,展现俄国社会风貌,揭示社会矛盾,对世界文学发展影响深远。(可对《复活》做简单介绍)
3.结合课文和补充资料,你觉得托尔斯泰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
外貌平凡质朴、思想深邃独特、人性洞察入微、精神崇高伟大……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美与丑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预设——
(开放性拓展问题,不追求正确答案,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知道我们不论是认识一个人,还是认识一种事物,不能仅凭外在,而要通过内在去判断其美丑,明白外在美是暂时的,经不起岁月的考验,而内在美却是永恒的,永远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五、课堂小结
文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力透纸背又妙趣横生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肖像,既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又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还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作家》。
2.请制作一张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物卡片。
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信息
姓名、身份或职业、国籍或地区、出生或逝世日期。
(2)显著成就
精选代表性主要成就或贡献;荣誉获奖。
(3)设计元素
①主题:体现卡片主题和作者对名人的尊重敬佩。
②色彩:色彩搭配美观,整体和谐且具有辨识度。
③图片/Logo:可以名人的高质量头像或设计Logo,建议体现专业性和识别度。
④字体:选择易读且符合风格的字体,避免过于花哨或难以辨认的字体。
⑤布局:清晰简洁,排版匀称,突出重要信息。
(4)可以适当创新,但不得搞怪荒诞。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外国作品,节选自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三作家》中的《托尔斯泰》。本文不仅是一篇人物传记,更是一幅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作为一篇传记作品,本文很是独特,无论其对人物外貌的传神描写,还是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篇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指出,“作者驰骋想象,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文章语言典雅优美,文气酣畅。对一些精彩的语句,可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带给读者强烈的震撼。阅读时要仔细体会这一写作特点。”结合阅读提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本文的文本特质,本节课笔者拟以“品味生动描写 感受复杂情感”为主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精彩的语句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感受课文典雅优美、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的同时,学习本文在写人方面的技巧。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品味精彩语句,感受修辞手法之妙。
思维发展:回顾文章内容,学习欲扬先抑之技。
价值观念:研读作者评价,理解赞美惋惜之情。
教学重点
1.品味精彩语句,感受修辞手法之妙。
2.回顾文章内容,学习欲扬先抑之技。
教学难点
研读作者评价,理解赞美惋惜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作家,因为他能看穿社会的真相;茨威格同样是伟大的作家,因为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本节课我们将走进字里行间,看看作者是怎么表现出托尔斯泰的特征的。
二、品读,赏精彩描写
1.在刻画人物肖像时,作者既正面描写,又侧面烘托,既整体描绘,又局部特写。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这些描写手法。
预设——
正面描写:乱蓬蓬的头发,怎么也遮不住两只难看的招风耳。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侧面烘托:来访者一边与他握手,一边深感疑惑和惊讶。……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整体描绘:托尔斯泰做学生的时候……他的样子和往常出现在舞台上的乡绅角色再吻合不过了。
局部特写: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2.在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时,作者用了很多新奇的比喻,请找出,体会其表达效果。
示例——
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多毛的脸庞写成“植被多于空地”,奇妙风趣。
(在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改写为不使用修辞手法的白描语段,并与原文对比,体会修辞在描写中的独特魅力。)
3.除了运用修辞,本文在遣词造句上也别具特色,请找出相关语句,说说其妙处。
示例——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寒光四射”“锋刃无情”“直戳要害” 这些词语组合,进一步强化了对托尔斯泰目光犀利程度的描写,同时也暗示出他对自我的深刻剖析,用词精准且富有张力,从侧面反映出他性格中深刻、冷峻的一面。
三、回顾,析精巧结构
1.通读全文,思考:作者为何要大肆渲染其外貌的平庸?这样的描写背后有何深意?
预设——
一方面,这是对其外貌的真实刻画,体现了他作为俄国普通民众一员的身份;另一方面,为后文突出其精神世界的伟大做铺垫,形成鲜明对比。
(介绍先抑后扬的写法,引导学生说出其妙处。)
2.我们采用先抑后扬写法写作的时候,往往会让文章割裂,作者是如何实现“抑”“扬”之间的巧妙过渡的?
预设——
内容上的突然逆转。文章开篇从多个方面对托尔斯泰的外貌进行了“抑”的描写,把他的面容描绘得极为平凡甚至丑陋,让读者对托尔斯泰的外在形象形成一种负面的、普通的印象。“贬低”之后,文章笔锋一转,开始对他的眼睛和精神世界进行“扬”的描写进而揭示出他深邃而伟大的精神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读者的认知和情感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情感上的无缝过渡。作者通过情感的逐渐转变来实现“抑扬”的衔接。从最初对外貌描写时略带不屑的情感,在表现托尔斯泰的平凡时,逐渐趋于平缓,随着对托尔斯泰眼睛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描写,情感逐渐升温,直至达到对他的高度崇敬和赞美,使读者的情感也被作者带动,从最初的不以为意到后来的深深折服,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
四、升华,感复杂情感
1.文章结尾,作者写道,列夫·托尔斯泰“看透事物本质”,却会缺失幸福。这似乎不合常理,其中有何深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此问很难,必要时教师要补充相关资料,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讨论。)
预设——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但“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放弃财产,因为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客死途中。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恰为这句话做了注脚。
(追问:文章还有哪些看起来不合理的语句,找出来,探讨其含义。)
2.通过阅读文章,你觉得茨威格是带着什么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
预设——
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悲悯与感慨、对托尔斯泰深邃灵魂的崇敬与赞美、对托尔斯泰人格魅力的倾慕与敬仰、对托尔斯泰命运的遗憾和迷茫。
(可补充介绍茨威格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五、课堂小结
伟大的人物总是相通的,因为怀着相似的情感,茨威格才能将列夫·托尔斯泰写得这么逼真。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多读经典,与名人对话,触碰他们的灵魂,升格自己的精神。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名人传·托尔斯泰传》
2.写一个外貌描写的片段,用上课文中的手法。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丑陋的外表 天才的灵魂
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