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诗经》二首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1 12:2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窈窕(yáo tiǎo) 蒹葭(jiān jiā)
B.荇菜(xìng) 关雎(jū)
C.溯洄(sù huí) 寤寐(wǔ mèi)
D.萋萋(xī) 琴瑟(sè)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好逑___________________
(3)左右流之___________________
(4)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
(5)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
(6)道阻且跻___________________
(7)宛在水中沚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琴瑟”本是乐器名,这里用作动词。
D.“钟鼓乐之”的“乐”本是“快乐”的意思,这里是意动用法。
4.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部分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部分为周代宫廷乐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句子默写。
(1)《关雎》中统摄全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男子长夜不寐的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在幻想中以音乐讨好心上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右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会徽,请写出该会徽除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
(1)构图要素:
(2)寓意: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诗经》包括:“风”,地方乐调,“风”是民间歌谣,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情感;“雅”,周王朝所在地的乐调,是宫廷乐歌;“颂”,祭祀时用的歌舞曲,是庙堂祭祀诗歌。“雅”和“颂”大多数反映统治阶级的生活。“国风”和部分“小雅”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最有价值,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根据材料内容,以“国风”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阅读理解
(一)、阅读《关雎》,完成练习。
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9.有位同学阅读《关雎》后,画了一幅诗中男子的心情变化曲 线图(见下图)。请根据诗歌内容,帮他将图补充完整。
10.“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 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1.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表达 效果。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
13.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
15.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6.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方式,表现出男主人公对伊人依恋之情逐步加深和锲而不舍的求索、追寻。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凄清萧瑟的意境。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伊人”是虚写,表现出伊人踪迹难寻、可望而不可即。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7.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中三处“宛”字句,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暗示了伊人飘忽难寻。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D.意境朦胧、含蓄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三)阅读下列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丙《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8.下列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能以径寸之木 乃记之而去
B.潭中鱼可百许头 珠可历历数也
C.中轩敞者为舱 全石以为底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隶而从者
19.下列对丙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对君子和淑女相处的真实场景和结婚时热闹场面的描写。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D.全诗感情率真、淳朴,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A.其两膝相比者
B.居右者椎髻仰面
C.皆若空游无所依
D.悄怆幽邃
21.翻译下面句子
A.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B.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2.甲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3. 请说说乙文第一段中的“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答案
1.B 2.(1)水中的陆地 (2)配偶 (3)求取 (4)茂盛的样子 (5)逆流而上
(6)艰险 (6)水中的小块陆地 3.D 4.C 5.D
6.(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7.示例 (1)图的上方是一轮圆月,下方是一片海洋;圆月中左边是一书卷(书轴),右边是月牙、祥云,右上角是一方印章。(答出“书卷”“月牙”即可)(2)①体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②中国诗词如海洋浩瀚无边,神奇奥妙;③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④共赏一轮明月,同吟中国诗词。(答出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8.示例 (1)①《诗经》包括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最有价值。
②《诗经》分为风、雅、颂,“国风”和部分“小雅”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
(2)①“国风”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开创了古代诗歌的光辉传统。
②“国风”是民间文学苑中的幽兰,香泽后世。
9.①急切 ②寤寐思服(或辗转反侧) ③激动
10、这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水鸟和鸣可用来比喻 男女间和谐恩爱,借雎鸠鸟的和鸣起兴,引出男子无 限的情思,他想到那位美丽娴静的少女,正是自己理 想的配偶。
11、示例一: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子思 念淑女的状态、程度,也为下文写男子的幻想做铺垫。
示例二:既有心理描写“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的不平静。这两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对淑女爱慕却求之不得的忧思。
示例三:“悠哉悠哉”,运用反复的修辞,把主人公长夜难眠,思绪万千的相思之苦和炽热的渴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12.B
13、《关雎》是一篇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美好、喜悦而不低俗,即“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情景,即“哀而不伤”。
1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营造了邈远迷茫的意境。
15、诗歌每章的前两句都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烘托出主人公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六句写出主人公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的情景,这当中既有主人公的怅惘之情,又有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6、B
17.C
18.B
19. B
20.靠近,梳着椎形发髻,在空中,忧伤的样子
21. 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鱼儿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2、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23、表明作者被悦耳的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