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石头与泥土
课标要求 一、核心概念 (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十二)技术、工程与社会 (十三)工程设计与物化 二、学习内容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②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应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三、学业要求 1.能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物体和材料的外部特征;能依据一些外部特征对常见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能利用感官和观察工具(如放大镜等)进行观察并描述,能口述或利用简单图形表达想法。 2.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能应用身边常见材 料和简单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能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并进行交流。 3.能使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实物模型,能发现实物模型的不足。
单元课时设计 3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石头与泥土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岩石和土壤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引导学生认识岩石和土壤,是认识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认知水平所限,一年级学生还难以建立岩石、土壤的科学概念,更无法理解岩石圈的概念。本单元的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石头”和“泥土”,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沙子以及比沙子颗粒更小的泥土外形特征,通过操作这些材料,丰富对岩石、土壤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力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玩石头、玩沙子、玩泥巴的机会,在玩中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斑纹、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在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本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仔细观察、比较,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就各自的发现进行交流、分享,这些活动对于促进思考、发展科学思维来说非常重要。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观念:认识常见物体的基本外部特征。 科学思维: (1)能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具体事物的构成要素,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 (2)比较事物之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 探索实践: (1)能利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并能对这些特征和现象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等。 (2)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责任态度: (1)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直觉兴趣; (2)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 (3)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关系和作用。 4.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本单元的设计,从学生的感性经验入手,帮助学生认识石头、沙子和泥土的特征,了解它们的用途。 第一课《石头》,指导学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会学生借助气泡图开展结构性观察,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通过阅读,了解石头在远古时期的作用。第二课《玩沙子》,通过分类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沙子的颗粒有大有小、有粗有细,细的沙子和水后可以捏成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沙漏和图文阅读,知道沙子在古代可以用来计时,在现代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通过思考沙雕是怎么制作的,启发学生利用材料动手制作沙画,进一步体会沙子的特性和作用。第三课《玩泥巴》,通过采集泥土、晒泥土、筛泥土,引导学生发现泥土中含有不同的成分,泥土有颗粒大小、粗细的不同,细的泥土可以用来做泥塑、烧陶器。最后比较沙子和泥土的特征,作为单元内容总结。 本单元三课在总体上呈现并列关系,石头、沙子和泥土都是岩石,只是它们的颗粒大小不同。
主题学情分析 对儿童来说,土壤、岩石概念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单元所设计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科学课程中对土壤和岩石的第一次接触,意在从感性、具象的层面为学生创设认识不同颗粒大小的岩石特征的机会,为土壤、土壤圈以及岩石、岩石圈概念的发展打下基础。 低年级也是儿童学习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如形状、颜色、轻重、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的关键时期,本单元的学习将给学生一个调动多感官观察物体的机会,引导学生认识石头、沙子、泥土的特征及其多样性。
开放性学习环境 1.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2.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3.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石头和泥土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特征,比较事物间外在特征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根据事物的外在特征,对常见事物进行分类。 探究实践:学会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沙子和黏土的特征。 态度责任:喜欢玩石头、玩泥巴,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2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3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4 名称: 设计意图:
第2课时 任务5 名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6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7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8 名称: 设计意图: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10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11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12 名称: 设计意图:
第4课时 任务13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14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15 名称: 设计意图:
任务16 名称: 设计意图: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4课时:
评价指标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第4课时: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实施后填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捡石头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石头,认识它们的特征。教材按照总体——个别——总体的逻辑结构设计学习活动,依次是:在生活中发现石头(总体),观察并描述石头(个别)的特征,按照某一个特征给石头(总体)分类,进而讨论石头的用途。 第一个活动,通过讨论哪里见过石头做的物品,交流玩石头的经历和挑选石头的经验,发现在我们周围很多地方都有石头制品,石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第二个活动,先介绍观察石头的多种方法,然后运用所学的方法细致地观察一块石头,借助气泡图,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表面等各个方面,比较完整地描述石头的特征。 第三个活动,按照此前认识的特征中的一个,给一堆石头分类,在分类活动中进一步认识石头的特征。 第四个活动,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石头在远古时代的生活、军事上的价值,意识到石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本课并不出现“岩石”这一概念,而是从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落脚在儿童更能接受的“石头”。通过玩石头,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这些有益的经验,能够为孩子们在中、高年级学习岩石的概念打下基础。
2.学习者分析 石头是学生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大部分学生都有玩过石头的经历。所以应该基于一年级学生已有的日常概念,创建有趣的情景,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分类,对比等方法丰富对岩石的感性认识。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表达能力发展有限,所以为了学生能够更有效地观察、比较、分类,教师要做到帮扶合理,结合图形卡,颜色卡,词汇卡等辅助学生进行交流、分享的机会,体会研究的方法,认识到石头是构成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 (1)知道从多个方面观察描述石头的特征; (2)知道按照某一个特征给石头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运用观察、对比和分类的方法认识石头特征。 探究实践: (1)能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和描述,初步体会气泡图科学记录方法。 (2)能按照某一特征给石头分类,进一步认识石头特征。 态度责任: (1)意识到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 (2) 对石头和研究石头的活动感兴趣,乐于分享发现。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对石头的特征作结构性观察和描述。 难点: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石头的特征。
5.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表现程度自评互评师评☆☆☆☆☆☆观察石头能从多个方面观察描述石头特征能基本能不能给石头分类能按照某个标准给石头分类能基本能不能学习收获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聚焦问题教师活动1 1. 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石头。我们在哪能捡到石头? 2. 生活离不开石头。我们周围有很多物品都是用石头做的。例如石凳、石桌、石桥、石像等。你还见过哪些石头做的物品? 3. 我们常常在大人的陪伴下用捡来的小石子做有趣的游戏。如拼图、打水漂、丢石子等。 4. 你用石头玩过哪些游戏?你是怎么挑选石头的? 教师:打水漂的石头要选小一点,稍扁一点;画图案的石头要选择形状好看的、比较光滑的;搭建石墙,大石头在下,小石头在上……学生活动1 山脚下、小河边、草地上……大自然中处处能见到石头。 房子、项链、石碑、假山等 结合自己情况回答。活动意图说明:此环节旨在勾起学生对生活回忆,意识到石头是地球的重要资源之一。环节二:观察石头教师活动2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观察石头? (一)讲解和启发观察方法 1. 方法一:看一看 看什么?形状、颜色和气泡 (1)看形状 观察石头的形状像什么?像鸡蛋,像泄了气的篮球,像红薯……有些石头的形状不规则,什么也不像。(做演示) 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能观察到石头表面的花纹。(演示和指导学生使用放大镜) (2)看颜色:石头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我们可以借助颜色卡去判断。(做演示) (3)看气泡:有的石头放进水中会有气泡冒出。注意轻拿轻放。(教师演示) 2. 方法2:摸一摸 手摸一摸石头的表面是光滑还是粗糙,是硬还是软。(教师做演示,或找学生演示) 3. 方法3:掂一掂 每只手掌都放一块石头,掂一掂,比比谁轻谁重。(做演示) 4. 方法4:比一比 两块石头放在一起,比较谁大谁小。(做演示) (二)实践操作 1、观察材料与工具 各种各样的石头、放大镜、水和水槽 2. 观察 挑选一块石头,用我们前面学过的方法观察石头,用气泡图描述它的特征。 解释概念:用合适的词语或写出石头的特征,就是描述。 3. 出示讲解观察记录单 4. 你观察的结果如何?我们来检验一下。把我们观察的石头放在一起,打乱顺序,描述你观察的石头特征,让其他同学找一找。 提示:在找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补充更多的特征。学生活动2 形状、颜色 观察演示 学习使用放大镜观察: (1)动“镜”:眼睛和观察对象不动,放大镜在眼睛和物体之间来回移动,直到看清图像为止。 (2)动“物”:眼睛和放大镜位置不动,移动物体,直到看清图像为止。 观察演示,或回答老师问题 观察演示 观察演示,或上台演示 观察演示,并上台演示 观察演示 认识实验器材和工具 自己选一块石头观察,填写气泡图 把自己的石头摆放在一起,打乱顺序,说特特征,其他同学找。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运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描述石头特征。环节三:给石头分类教师活动3 1. 如果给我们小组的石头分类,你会怎么分? 2. 用水性笔给石头编号,把同一类的石头的序号写在一起。 3. 不同类别的石头有不同的作用。远古时期,先人们用石头制作各种各样的工具。(出示图片) 远古时期,先人们制作石具做什么?(指导学生教材阅读图文资料) 教师:石器制作在当时极大提高生存本领。学生活动3 回答:颜色、形状、大小…… 组内分类 阅读资料回答:打猎、切割、防御活动意图说明:指导学生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石头分类,了解石头在远古时期的作用。
7.板书设计 捡石头 观察石头:看、摸、掂、比 给石头分类:特征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课堂练习: 1. 下面两组石头分类的标准是( ) A.形状 B.大小 C.斑纹 2. 能看见石头的地方是( ) A.竹楼 B.冰箱 C.公园 3. 不能用石头玩的游戏是( ) A.拼石图 B.打水漂 C.堆沙堡 4. 通过观察实验盒里的各块小石头,我发现它们的颜色有( ) A.一种 B.二种 C.多种 【参考答案】 ACCC 作业布置: 班级要举行石头展,你准备选择什么样的石头参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