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课同步练习 2024-2025年3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
姓名 班级
基础巩固
一、看拼音,写词语
1. “迟日”的“迟”读音是( ),“泥融”的“融”读音是( ),“蒌蒿”的“蒌”读音是( )。
2. chí rì( )江山丽,春风huā cǎo( )香。
3. 竹外táo huā( )三两枝,春江水暖yā( )先知。
4. 梅子huáng( )时日日晴,小溪fàn( )尽却山行。
二、选择题
1.下列对《绝句》中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迟日” 指春日 B. “泥融” 指泥土湿润 C. “鸳鸯” 是一种凶猛的鸟
2.《惠崇春江晚景》中,没有写到的景物是( )
A. 柳树 B. 桃花 C. 蒌蒿
3.《三衢道中》的作者曾几是( )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4.“春江水暖鸭先知” 中 “先知” 的意思是( )
A. 最先知道 B. 先前知道 C. 预先知道
5.下列诗句中,哪句不是描写春天的( )
A.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C.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三、古诗文填空
1.《绝句》中,对仗工整的两句是 “泥融飞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
2.《惠崇春江晚景》中,表现诗人想象的诗句是 “蒌蒿满地芦芽短,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衢道中》中,写诗人游玩路线的诗句是 “小溪泛尽却山行”,其中 “泛”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绝句》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花草香” 描绘出春日江山的秀丽与花草的芬芳。
5.“竹外桃花三两枝” 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四、诗句理解
1. 《绝句》中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你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2.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诗,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知道春天来了,这体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察力。“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中作者展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让我们感受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3. 《三衢道中》一诗,诗人写了游玩的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梅子黄时日日晴”点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小溪泛尽却山行”写出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行程。“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五、对比阅读
1. 《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相同点:
- 不同点:
2. 《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不同?从季节特点和所写景物等方面进行比较。
拓展延伸
1. 查找杜甫、苏轼、曾几的其他诗作,各摘抄一首,并试着理解。
2. 用自己的话把《三衢道中》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
答案页
一、看拼音,写词语
1. “迟日”的“迟”读音是(chí),“泥融”的“融”读音是(róng),“蒌蒿”的“蒌”读音是(lóu)。
2. chí rì(迟日)江山丽,春风huā cǎo(花草)香。
3. 竹外táo huā(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yā(鸭)先知。
4. 梅子huáng(黄)时日日晴,小溪fàn(泛)尽却山行。
选择
答案:C,鸳鸯是一种水鸟,常用来象征爱情,并非凶猛的鸟。
答案:A,诗中提到了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未提及柳树。
答案:B,曾几是宋代诗人。
答案:A,意思是鸭子最先感知到江水变暖。
答案:B,“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描写的是梅子黄时,更偏向于晚春或初夏,重点突出绿树和黄鹂,不像其他两项着重展现春天的典型特征 。
三、
答案:沙暖睡鸳鸯
答案:正是河豚欲上时
答案:乘船
答案:迟日江山丽
答案:春江水暖鸭先知
四、诗句理解
1. 《绝句》中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句诗的意思是(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你仿佛看到了(燕子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的画面。
2.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作者是(苏轼)。诗中通过(鸭子)知道春天来了,这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句诗中作者展开了(想象),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和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
3. 《三衢道中》一诗,诗人写了游玩的(路线)和(沿途所见)。“梅子黄时日日晴”点明了(时间),“小溪泛尽却山行”写出了诗人(先乘船后步行)的行程。“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五、对比阅读
1. 《绝句》和《惠崇春江晚景》都描写了春天的景色,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相同点:都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都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花草、动物等,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 不同点:《绝句》从大处着笔,描绘了春日江山的整体壮丽之景,涉及的景物更广泛;《惠崇春江晚景》是题画诗,重点在于描绘春江晚景的画面细节,结合画中景物进行描写,并且有对河豚欲上这种基于画面的想象。
2. 《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不同?从季节特点和所写景物等方面进行比较。
- 季节特点:《惠崇春江晚景》主要体现初春之景,有桃花初放、江水初暖、蒌蒿满地、芦芽尚短等体现早春的特点;《三衢道中》是梅子黄时,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更偏向于晚春或初夏。
- 所写景物:《惠崇春江晚景》围绕春江晚景展开,主要写了竹子、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等江边景物;《三衢道中》主要写了梅子、小溪、山路、绿树、黄鹂,侧重于山路途中的风景。
六、拓展延伸
1.
-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理解: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诗的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需要它的时候它就来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的特点。后两句通过雨夜的黑和江上渔火的明对比,最后想象雨后花朵饱含雨水的样子,体现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对雨后景象的期待。
-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理解:这首诗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庐山呈现出不同的样子。最后两句是说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它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必须摆脱主观成见。
- 曾几《苏秀道中》: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 理解:这首诗写了一场大雨过后的情景。开头写久旱遇雨的欣喜,“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体现出诗人对雨水滋润大地的喜悦,不在乎自己居住环境的潮湿。诗人想象着千里稻花因雨水而茁壮成长的秀色,听到五更桐叶上雨声就像最美妙的音乐。最后诗人说自己没有田地都如此高兴,更能想象农民盼望丰收的心情。
2.
在梅子成熟的季节,天气格外晴朗。我乘船沿着小溪前行,小溪的水清澈见底,两岸的风景如画。小船一直前行,直到小溪的尽头,然后我便踏上山间小路。山路两旁绿树成荫,和来的时候一样浓密。走着走着,忽然听到几声黄鹂清脆的叫声,这让我的旅途增添了更多的乐趣。我满心欢喜地享受着这山间的美景,沉醉在这美好的自然风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