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1-28 21:0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两河流域》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说教材内容及地位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名称的由来。重点讲述了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实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统一并走向强盛。他所制定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这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延续和象征。两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最早文明的代表,对世界文明有重要贡献!
(二)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历史贡献,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和证据:
2.能够通过对比、归纳、推理等方式,分析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索。
3.能够从两河流域文明中发现与中华文明的共同点和联系,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是什么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特征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初学“世界史”,兴趣虽浓,但陌生感更强。学生虽学过行政地理,但对“古今世界历史地理涵盖的不同点”存在欠缺,“两河流域”亦是如此。
另外,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在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好奇心不强;生理特点表现在独立性增强,对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逐渐提高;
根据该特点,我的策略是课堂上多呈现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其次,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将注重创设历史情境。以讲授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探究法。
1、讲授法:简洁、高效,有利于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知识。
2、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3、探究法:有利于训练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视角看待历史问题,发现事物本质。
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体验历史情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构思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
【古巴比伦王国】——文明发展的高峰
【《汉谟拉比法典》】——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认为好的导入要做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利用美国国会大厦内部“23位立法者头像浮雕”作为切入点,展示汉谟拉比的头像。
【设置问题】:
汉谟拉比作为其中之一,他究竟在法律体系上有何成就,使得他成为后世所纪念的呢?他又与古代两河流域有何关系?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做好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展示众多头像浮雕,这样视觉上更直观,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1、第一子目【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该子目,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知道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苏美尔楔形文字。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置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采用自主学习方式,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地图和今天的行政地图,学生自主解决“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活动二: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利用“肥皂块””让学生模仿体验苏美尔人雕刻的“楔形文字”。
2、第二子目【古巴比伦王国】
该子目,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汉谟拉比的是如何使古巴比伦王国走向强盛的?
活动一:展示“任务卡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第6代国王——汉谟拉比。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汉谟拉比到底在治国上有何措施,使古巴比伦王国走向了巅峰时刻?
3、第三子目【《汉谟拉比法典》】是本课的重难点
该子目,我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实质及影响。
由于是重难点,所以我将课本对“法典内容的介绍”整理分为——社会等级篇、同态复仇原则、以及经济篇。
“活动一”:播放 汉谟拉比法典》视频,简要了解该法典。
展示相关法律条文,分析得出古巴比伦社会“严格的社会等级”、明白同态复仇法这种朴素的报复理论、以及商品经济的发达。
活动二:创设历史情境,分析法典条文规定,对“法典实质”进行探究。设问:该时期奴隶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地位?你认为 汉谟拉比法典》维护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引导学生掌握法典的实质。
活动三:展示 全球通史》中的文字资料,启发学生感悟法典历史地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法典的影响,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典具有两面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归纳小结
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利用图表总结归纳“四大文明古国”均是大河文明。
采用提纲式小结,由学生回顾总结,老师做补充。师生共同梳理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注重知识的迁移理论,帮助学生删繁就简,梳理归纳总结本课知识要点。层次清晰,要点明确,结构完整。
四、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详细讲解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城市国家的建立以及楔形文字的发明,使学生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然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意义,让他们了解了这一重要法律的形成和发展。最后,我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认识和感想。
虽然本课的教学效果良好,但我还是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我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在小组讨论中表现不积极的学生,鼓励他们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此外,我也需要设计更多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或模拟法庭辩论,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次教学是成功的,但还有很多可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