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古人谈读书课件 (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古人谈读书课件 (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8 18:0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24.古人谈读书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会认字
会写字
羞耻 教诲 所谓 背诵 岂敢
耻辱 诲人不倦 称谓 诵读 岂能
初读古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知识锦囊
课文解读
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第一部分的意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前面四个“知”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
“知”同“智”,是智慧的意思。
【为】就是。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态度要端正、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聪敏。 【好】喜好。
【耻】以……为耻。
【下问】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谦虚好问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识】这里读作zhì,记住的意思。
【厌】满足。 【诲】教诲。 【倦】倦怠。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
【知】知识。 【者】······的人。
【好】喜好,喜爱。 【敏】此处指勤勉。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及】追赶。 【恐】恐怕。
【失】丢掉。
译文:学习如果不及时跟进努力探索,连已经学到的知识恐怕都会丢掉。
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尝】曾经。 【寝】睡觉。 【以】去。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去学习。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
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勤奋学习从不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我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追求知识的人。
学习如果不及时跟进努力探索,连已经学到的知识恐怕都会丢掉。
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问题,但是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整体理解
从《论语》中的6个句子中,你知道了哪些读书的道理呢?
讨论交流
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态度要端正,做学问要诚实。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三、四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第五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
第六句话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就去思考,只能徒劳无益。
朱熹——《训学斋规》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世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主要作品:《春日》 《观书有感》。
走近作者
1.自由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和同桌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跟同学交流。
学习提示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叫做
这(书本上)
那么
既然
随意地
一定

重要

难道
语气助词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一,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对你的启发。
本课由两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告诉我们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课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