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8 19:58: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一单元测试题
看拼音,写词语。(10分)
nián gāo jiǎo bàn tǎn fàn āo zhōu tián nì
tāng chí guàn shū nóng chóu rǎn gàng zhǒng zhàng
在括号里填 写读音为“xiāo”生字。(4分)
爸爸通( )达旦为我制作了一个蜻蜓风筝。这个风筝飞得可真高,它( )洒
地在空中飘来飘去,像要冲入云( )。突然,线断了,风筝离我而去,渐渐( )
失在无影无踪。
选择题。(14分)
下列加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食醋(cù) B、彼此(pǐ) C、栖息(qī) D、汤匙(ch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 项是( )。
蜡月 风筝 栗子 万不得已
除夕 浓绸 染缸 七零八碎
亲戚 拜年 寺院 张灯结彩
采绘 通宵 轿车 截然不同
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 )里。
彩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颜色 ②彩色的丝绸 ③称赞、夸奖的欢呼声 ④花样,精彩的成
分 ⑤戏剧、舞蹈正式演出前的化妆排演 ⑥获胜的预兆。
彩排( ) 喝彩( ) 丰富多彩( ) 五彩缤纷( )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皎皎(明亮)河汉女 B、纤纤 (洗)素(白)手。
泣涕(眼泪)零(落下)如雨 D、盈盈(清澈)一水间(隔)
下列诗句与注释不一致的一项是( )
A、食物寒冷,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寒食东风御柳斜)
B、他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脉脉不得语)
C、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的桂花。(冷露无声湿桂花)
D、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不知秋思落谁家)
6、下面离农历三月二十最近一个传统节日是( )。
A、中伙节 B、端午节 C、元宵节 D、清明节
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B、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
C、靠着妈妈斜立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D、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10分)
1、写出下面的习俗寓意。(3分)
(1)过年吃鱼的寓意: (2)门上贴倒福的寓意:
(3)中秋赏月的寓意:
2、古诗名句填空。
(1) ,札札弄机杼,终是不成章, 。
(2)日暮汉宫传蜡烛, .
(3) ,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 。
(4) ,冷露无声湿桂花。
(5)百川东到海, ?
五、生活情景训练。(7分)
现在很多人会选择出游的方式来过春节,李明一家来到了首都北京过春节。
李明和爸爸妈妈现在位于安定门这个位置,想坐地铁到天安门游玩,请你帮他们一条最近
的地铁乘坐路线。(3分)
李明和爸爸妈妈已经到达天安门,请帮李明写一段简短 的导游词,向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天安
门以及地的环境。(4分)
日积有累。(5分)
正月初一那天早晨 ,人们通常喜欢吃年糕,寓意“ ”,也有喜欢吃汤圆
的,寓意:“ ”,人们还喜欢吃粽子,据说粽子有两种含义:一是因为粽和
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暗含对于“ ”的怀念之情。小朋
友还特别盼望得到压岁钱,传说压岁钱寓意“ “.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王安石的“ ,春风送暖入屠苏”让人想起温馨
幸福的 节,杜牧的“ ,路上行人欲断魂。”让人想起哀思如潮的
节;王建的诗句是“ ,不知秋思落谁家”让人想起了合家团圆的 节。
阅读理解。(20分)
课内阅读(8分)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碎八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是买各种无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喜欢。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 糖的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本文作者是 ,原名 ,“ ”是他的笔名,他是中国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 ”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 》《 》话剧
《 》《 》。
用自己的话说说京话中这些词语的意思。
零七碎八:
擦黑儿:
用横线画出文段中的过渡句,这句话的作用是 ,承接上文孩子们 事
情,引出下文大人们紧张忙碌 的 。
第三段中划线句子把“ ”说成过春节的“ ”,突出 的重要地位,
预示着春节的“正式演出”会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是 ,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中秋节为什么会吃月饼
中秋天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天为什么要吃月饼 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
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圆、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月神的供品,
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沂一带就有一种纪念
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
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 代,民间已有
从事生产的饼师,就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
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了而出的“月饼”,从
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帝中秋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小饼”“月团”。苏蒌坡有诗云:“小饼如嚼
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传开。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月
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老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的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
写出下列朝代中月饼的名称 。
汉代—( ) 宋代—( ) 殷、周—( ) 唐—( )
月饼的”始祖”称为 ,真正称为月饼是在 ,逐渐流传是在 ,
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
总结文章主要内容。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故事吗?用简短的语言写下来。
习作。(30分)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
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附参考答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年糕,搅拌,摊贩,澳洲,甜腻,汤匙,灌输,浓稠,染缸,肿胀
二、写xiāo生字。宵,潇,霄,消
三、选择题。1、加点字错误的读音。 B, 2、没有错别字的。C
3、选正确解释。⑤③①①, 4选错误解释。A 5、加点字注释不一致 A
6、与三月二十日近的节日。D 7、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
四、按要求完成练习。1、(1)连年有余,(2)福禄临门 (3)团团圆圆、
2、古诗填空。(1)纤纤擢素手,泣涕零如雨。、(2)轻烟散入五侯家。
(3)河汉清且浅,脉脉不得语 (4)中庭地白树栖鸦 ,(5)何时复西归?
五、生活场景训练。略
六、日积月累。1、年年高升, 、团圆美满,光宗耀祖,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
2、爆竹声中一岁除,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夜月明人尽望
七、阅读理解 。(一)1、老舍,舒庆春,老舍,“人民艺术 家”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 2、一些小玩意及零散东西。
天刚黑, 3、小孩喜欢,大人们也忙乱, 承上启下,喜欢多春节,紧张忙乱。
(二)1、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胡饼,宫饼,小饼。团圆,太师饼,胡饼,月饼,
3、太师饼,唐 代,民间流传开来,清代, 4、月饼名称的由来。 5、略
八、习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