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桂花雨《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3.桂花雨《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1-28 20:1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桂花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桂花雨》以细腻的笔触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抒发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童年生活无比怀念的感情。课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意味隽永,作者童年的快乐和思乡思亲之情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溢满字里行间。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三部分中,以母亲的话引起的乡情作结,点明了主题:月是故乡明,桂花当然是故乡的最香、最好,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寄托的是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愁和她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深切怀念。同时本文插图描绘的是“摇花乐”的情景。一棵老树,一个竹匾,一树浓密的叶子,一簇簇小巧精致的桂花,还有纷扬的“桂花雨”中摇花的慈母和欢呼的稚童,将故乡老院子里摇花乐”的情景形象地再现到读者面前,有助于学生图文结合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
学情分析:
本文的作者是台湾作家琦君,虽然学生对她的文章比较陌生,但是在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对于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已经有所接触,因而学习本篇文章对学生来说不难理解和接受。五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通过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去表达自身想要书法的情感等等。凭借他们自身的经验,随着语文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在不断地提升中。
教学目标:
认识“箩、杭”两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懂得”等4个词语,拓展“箩”的同音字“锣、萝、罗、啰”并组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通过比较、体验等方式,体会童年的桂花之“乐”,并领悟“寓情于物”的写法。
联系阅读链接,拓展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透过语言文字,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说说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通过比较、体验等方式,体会童年的桂花之“乐”, 并领悟“寓情于物”的写法。
(二)教学难点
联系阅读链接,拓展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透过语言文字,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对家乡、童年、亲人的怀念。
课时安排与教学准备:
2课时。
准备:多媒体课件、整理关于杭州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引出桂花(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说说你对杭州的了解。
2.出示杭州市的市花——桂花,欣赏桂花的图片。
3.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心中的桂花是什么样的。
4.导入课题:著名作家琦君从小就很喜爱桂花,因而创作了一篇优美而意味深长的文章,题目就叫桂花雨。(板书课题:桂花雨)
5.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预设一:为什么写桂花,却取题目为《桂花雨》呢?
预设二:母亲为什么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杭州的资料。
2.欣赏桂花的图片。
3.学生自由发言。
4.学生齐读课题,就课题提出自己的质疑。
【设计意图】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有着许多吸引学生的元素,因此从说说对杭州的了解开始切入,作为杭州的市花——桂花的引出比较自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针对课题的质疑,也为下文的学习做了积极的心理建设。
环节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2.检查字词
第一行:笨笨的姿态 满树的叶子
第二行:香气迷人 香飘十里 浸在花香里
第三行:赏桂花 糕饼 茶叶
(1)指名读,齐读,说说你的发现。
(2)看拼音写词语
3. 交流: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小组内交流: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1)学生自由说一说。
(2)完成表格
4.梳理文章结构
(1)按照表格中的内容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2)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
3.读词语
4.自由说说桂花给“我”带来的美好回忆,完成表格。
5.梳理文章结构。
【设计意图】朗读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前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后习题的了解。带着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去读课文,即给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又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挑战。
环节三:品读文段,初识花香(2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读过了课文,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桂花的喜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表现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的语句,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一:课件出示描写桂花样子的句子。
(1)请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笨笨的桂花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没姿态呢?
请生上台表演人的姿态样子。结合花朵帮助学生理解花朵的姿态就是指花朵的样子长得是否好看。
(3)追问: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什么呢?
预设二:出示课文第四到第六句话。
(1)请生读一读。
(2)你从哪感受到作者喜欢桂花是因为它的香气?
(3)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关注“可是”这个词语。
(4)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5)师生合作读一读这些句子。
(6)桂花香气的特点是什么?在你身边哪些东西是迷人的?迷人的香气给你留下来怎样过的印象?
(7)齐读整个自然段。
【学生学习活动】
1.勾画喜爱的句子,批注体会。
2.读描写桂花样子的句子,说体会。
3.思考“笨笨的桂花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是没姿态呢?”
4.生上台表演没姿态和有姿态,感受桂花“笨笨的、没姿态”的样子。
5.思考: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
6.通过理解“可是”知晓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是源于它的香气。
7.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8.身边迷人的事物,迷人香气个你的印象。
9.齐读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主题,课堂上必须还给学生主动性,因此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既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被动摇,也突出了教师主导性的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注定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批注、交流、分享等学习方法的的不断重现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环节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布置作业:
1.作者喜爱家乡的桂花,更独爱它的香气,下节课让我们在走进桂花的香气,去细细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
2.抄一抄本课的生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学习活动】
1.总结作者的情感。
2.认真抄写生字、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结合本课的课后作业第1题得要求,设计此作业,体会作者蕴含在事物中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第2课时
环节一:复习导入(5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词语:桂花 懂得 糕饼 茶叶 箩筐 沉浸 缠绕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说说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1.在本子上听写词语。读词语
2.齐读描写桂花样子、香气的句子。
3.交流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听写词语和上节课内容的复习,回忆已学知识,让学生迅速进入本课学习。
环节二:研读课文,体会香气(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上节课我们已经找到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桂花,走进桂花的香气。
2.快速浏览课文3-6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
预设: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1)请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2)桂花盛开时香气可能会飘到哪里?了解桂花香气飘得远。
(3)理解“全年”、 “整个村子”。
①默读3-6自然段,找找“全年”和“整个村子”的痕迹。
②时间上:“桂花一开”、“桂花盛开”、“摇落以后”、“过年时”。
形式上:“加在茶叶里泡茶”、“做糕饼”。
感受桂花香气不受季节的束缚,香甜四季。
③范围上:“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
人员上:“胡家老爷爷”、“毛家老奶奶”、“还有大人孩子一起摇桂花”
(4)学习“浸”。
①齐读这两句话,说说那个字生动的写出了桂花这种时间持久、范围宽广的香气。
②“浸”在这里写出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③齐读这两句话。
【学生学习活动】
1.找出描写香气的句子。
2.读一读说体会。
3.思考:桂花的香气飘到哪去了?
4.理解“全年”、“整个村子”。
5.关注“浸”,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6.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关注描写桂花香气的句子串联这个部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悟“全年”、“整个村子”、“浸”这些简单的字眼中所蕴含的情感,通过想象、朗读的方式去表达这种情感,体会作者对家乡桂花的喜爱之情。
环节三:细读课文,感受乐趣(10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桂花给作者带来的美好回忆远不止这些迷人的香气,摇桂花树带来的桂花雨,也给作者的童年添色不少。
2.自由读课文第五自然段,说说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学生自由交流,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儿时作者摇花时的情景。
(2)层次递进读。
①“我”盼望了好多天,终于可以摇桂花啦!读——
②“我”使出了吃奶的劲,拼命地摇,拼命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都是桂花。读——
③想象一下桂花。一朵,两朵,三朵……落下来,一起读。
(3)情景演绎:请学生上台边做动作读课文。
(4)说说这样的摇桂花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怎样美好的回忆?
3.故乡的桂花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这么美好的回忆。琦君父亲的一首诗就很好的概括了她当时的心情,我们一起读一读。
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学生学习活动】
1.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2.借助插图说眼前出现的画面。
3.层次递进地读。
4.情景演绎。
5.读一读父亲写的诗。
【设计意图】“摇花乐”是这篇文章中最为生动活泼的地方,学生脑海里想象着摇桂花的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喜悦。
环节四:课堂拓展,升华情感(12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由此可见,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人的一生中,童年的快乐时光是最让人难忘的,难怪见到桂花,每提起桂花,作者就会想起故乡童年时代对桂花的美好回忆。
2.学习母亲的话。
(1)作者时常给母亲带桂花,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为什么呢?
(2)请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3)补充有关琦君经历的资料。
(4)母亲比的不是香味的浓与淡,而是感情的深与浅,在母亲看来,桂花是家乡的代名词,闻着他乡桂花的香气,思念着的却是故乡和亲人。
3.小组交流: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呢?
(1)学生自由说一说。
(2)总结:作者是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情,把这样的情感寄托在充满回忆的童年事物中,让读者读起来回味无穷。
4.自由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在小组内分享展示。
【学生学习活动】
1.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
2.思考:母亲为什么这么说。
3.自由发言。
4.读自己想读的内容。
【设计意图】
从母亲对家乡桂花的评价“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引起学生思考,母亲为何如此说。让学生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以及教师补充的关于琦君经历的资料,学生能准确的找到原因的归结点——思念家乡。体会作者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在理解了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后,引导孩子们思考: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思念故乡,而说思念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就简单得多了。
环节五:课堂总结,推荐阅读(3分钟)
【教师课堂行为】
1.所谓“一花一鸟总关情”。在《桂花雨》中,琦君借童年带来众多美好回忆的桂花,表达了她深沉的感情——对家乡的思念,对童年的追忆,对家人的想念。
2.推荐阅读琦君的作品:《一对金镯子》和《下雨天真好》。
【学生学习活动】
知晓推荐阅读的书目名称。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拓展延伸,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积蓄更多的课外知识。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样子 思乡之情
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