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专题一 2025年逢五逢十周年重大历史事件汇编
一、中国史(逢十周年)
时间 周年数(年) 事件 评价
公元前 1046年 3 070 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西周开始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成熟阶段
公元前 356年 2 380 商鞅变法开始 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 256年 2 280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
605年 1 420 大运河开凿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45年 1 380 玄奘西行结束,回到长安 密切了唐朝与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755年 1 270 安史之乱开始 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1405年 620 郑和开始率船队“下西洋”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885年 140 台湾正式建立行省 加强了东南海防,强化了台湾的治理,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
1895年 130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公车上书 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1905年 120 中国同盟会成立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科举制废除 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
京剧《定军山》拍摄 是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
1915年 110 护国战争开始 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达到了铲除帝制、恢复共和制的目的
新文化运动开始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1935年 90 遵义会议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二·九运动 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45年 80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战争胜利 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1955年 70 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实现了少数民族的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
1965年 60 西藏自治区成立 标志着西藏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开始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85年 40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
二、中国史(逢五周年)
时间 周年数(年) 事件 评价
公元前 841年 2 865 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公元前 771年 2 795 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标志着西周灭亡
公元前 221年 2 245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30年 1 795 孙权派卫温等率船队到夷洲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80年 1 745 西晋灭吴 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960年 1 065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1790年 235 四大徽班进京 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840年 185 鸦片战争爆发 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60年 165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0年 125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1940年 85 百团大战开始 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1950年 75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开始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1970年 55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80年 45 中央决定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对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0年 35 上海浦东开发区开始建立 推动浦东、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三、世界史(逢十周年)
时间 周年数(年) 事件 评价
1215年 810 英格兰颁布《大宪章》 逐渐确立了“王权有限”和“王在法下”的基本原则
1765年 260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标志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1775年 250 来克星顿的枪声 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825年 200 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正式试车 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
1865年 160 美国内战结束 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1945年 80 雅尔塔会议召开 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国家的步伐,确立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联合国正式成立 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5年 70 万隆会议召开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1995年 30 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世界史(逢五周年)
时间 周年数(年) 事件 评价
1640年 385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1920年 105 甘地发动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930年 95 甘地发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共22张PPT)
专题三 重要历史启示、认识和做法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3)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
(5)我们应该自觉学习、保护和主动推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2.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给我们的经验或启示。
(1)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2)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公平公正地选拔人才。
(3)要选择德才兼备者。
(4)应树立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正确观念。
3.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
(1)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4.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1)发展才是硬道理。
(2)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
(4)应该坚持对外开放。
(5)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5.旧中国外交给我们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国家必须发展强大,才能在外交上取得丰硕成果。
(2)要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3)必须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坚持和平与发展,坚持改革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外交关系的发展和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1)开放有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的根本出发点。
(4)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5)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
7.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认识。
(1)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百折不挠、勇于创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
(4)必须从国情出发来确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5)要学习外国经验但不能照搬外国经验。
(6)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8.对思想解放的认识。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2)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必定走向衰落,要勇于接受并认同新鲜事物,敢于创新,吸收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发展。
9.制度创新的认识。
(1)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2)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安定,国家统一。
(4)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10.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推动了社会进步,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
(2)带来了危害: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高科技犯罪、核武器导致战争规模扩大,战争危害性加深等。
(3)利用科技应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11.对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的认识。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
(2)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对比。
12.对当今国际关系的认识。
(1)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因素。
(3)要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提高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4)坚持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坚持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自觉抵制西方落后思想和意识的侵蚀。
(3)积极宣传民族传统文化。
(4)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坚持发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
14.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
(1)重视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坚持税费改革。
(3)加强、加大向农民宣传农业技术等的力度。
(4)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对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16.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青少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17.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战争?
(1)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2)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防止军国主义和极右势力抬头。
(4)力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18.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1)增强民族团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2)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自觉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
(3)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4)加大对民族分裂势力的打击力度,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都注定失败。
19.如何推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和平稳定)发展,实现祖国统一?
(1)坚持并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九二共识”。
(2)互相尊重、互补互利,加强经济、科技、文艺、旅游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强领导人对话和两岸人员往来。
(4)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坚决反对“一中一台”等各类台独言行,坚决维护国家统一。
(5)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聪明才智,积极参与海峡两岸的交流活动等。
20.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1)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重视区域合作,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
(2)中国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同时,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重视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3)引进国外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
21.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做?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加快自身发展,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
(共14张PPT)
专题二 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一、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1.促进民族交融的原因。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经济交流。
(2)统治者个人的雄才大略(开明的民族政策、有效的统治措施)。
(3)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4)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2.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1)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2)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杰出人物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4)政府实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5)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3.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2)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3)改革的措施得当。
(4)有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5)领导者的支持。
4.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并发展。
(3)先进人物的引领。
(4)革命与改革的推动。
5.我国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1)党的正确领导,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2)人民群众的努力。
(3)较为和平安定的国内外环境。
6.大国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1)先进的思想文化的影响。
(2)政治体制的创新。
(3)科技的创新。
(4)有利的国际环境。
7.影响当代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差异较大;两国对未来国际新秩序的战略构想存在分歧;中美两国贸易摩擦不断;美国为维护霸权,推行大国意志。
二、重要历史现象产生的影响
1.经济发展的影响。
(1)加速社会发展,促进社会政治的发展。
(2)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3)促进科学技术、教育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4)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5)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2.改革的影响。
(1)缓和了社会矛盾或克服了社会危机。
(2)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社会稳定,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3)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文化水平。
(4)巩固了国家统治。
3.制度、政策、法令等实施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稳定;③促进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④社会各方面发展有序进行。
(2)消极影响:①阻碍社会进步;②禁锢思想发展;③社会动荡不安;④造成经济发展倒退或停滞;⑤致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中国近代化实践的影响。
(1)推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促进思想解放。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4)促进科技的发展。
5.战争带来的影响。
(1)给交战双方带来深重的灾难,双方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2)使人民流离失所,使人民的生命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
(3)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4)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观念深入人心。
(5)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两次世界大战)。
(6)促进了文明交流(亚历山大东征)。
6.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的影响。
(1)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
(2)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发展。
(3)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利于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
(4)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