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
(部编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装订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请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填写。
题号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 部分 总分 等级
一 二 三
(一) (二) (一) (二)
得分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1~2题14分)
“学习强国·文化中国行”向校园征稿,班里两位同学参与了投稿。
1.阅读小文同学投稿的摘录,回答后面的问题。(共10分)
河北省蔚县的暖泉古镇,使人梦回千年。巍峨的古城楼无惧岁月沧桑,恶劣的天气未令其折腰,它甲(鹤立鸡群/顶天立地),坚若磐石。旌旗的飞扬,舞动的是历史的豪迈;蔓延的藤蔓,诉说的是岁月的悠长。精巧的木雕(yìng chèn)着古朴的门窗,乙(妙手偶得/巧妙绝伦)的设计令人赞叹。然而,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洗涤,它毫无(gù jì),坚守本真。有人对其保护无动于衷,有人为其传承奔走呼号。它在时光中静立,见证欢愉与悲伤,尽显庄重与威严。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yìng chèn) ②(gù jì)
(2)给文段中的加点词语注音。(2分)
①恶劣 ②洗涤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甲 乙
(4)有同学读到“有人对其保护无动于衷”时,思考“衷”的意思。依据“言不由衷”的意思推测,“衷”的意思应该是 。(2分)
(5)古镇中的暖泉书院门口两侧分别书写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训诫。请根据右图,赏析此书法作品。(2分)
2.阅读小博同学投稿的摘录,回答后面的问题。(共4分)
瓜果蔬菜、特色小吃、零食糕点……每天清早,定州市中心南街都会汇聚各路商贩,他们沿着街道两边一字排开,秩序井然。车水马龙、行人交错,在这条老街上交织成一幅繁华图景。定州古城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开元寺塔是定州的文化地标,凝聚着定州人的家乡情结,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仍巍然屹立,(甲)是定州历史上的华彩篇章,(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不朽丰碑。
(1)文段中甲、乙两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不仅 也 B.无论 还 C.如果 就 D.虽然 但是
(2)有同学想根据上面文字拟写一副对联,只写出了上联,请你补写出下联。(2分)
上联:定州古城承载历史记忆
下联:
第二部分 阅读
(3~19题56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5题。(共8分)
资料一:
微塑料是一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块状、丝状等形态的塑料碎片和颗粒。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海洋水体和沉积物中塑料碎片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
过去,人们对于微塑料的认识主要体现在环境影响方面。近两年,科学家逐渐发现了微塑料也会损害人体健康。
长期以来,塑料被认为是一种惰性物质。人们认为,微塑料在进入人体后,会经过胃肠道、胆道被排泄出体外。然而,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
实际上,肉眼难以分辨的微塑料几乎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就发现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及工作中常遭遇粉尘的人,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此外,沐浴露、牙膏、防晒霜等个人护理用品,以及洗衣机洗涤衣服产生的废水等都可能含有微塑料。这引发了微塑料对人体健康长期影响的担忧。
(节选自《微塑料正在威胁人类健康》)
资料二:
脱发是困扰很多人的难题,除遗传、精神压力过大、熬夜等众所周知的原因之外,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塑料也是导致脱发的原因之一。
该研究阐明了脱发发生的新机制。聚苯乙烯微塑料在水域中尤其普遍,并易被人类和动物直接吸收。动物实验证明,无论是原始还是老化后的聚苯乙烯,喂食后都会造成小鼠皮肤和毛囊损伤,导致弥散性脱发的出现。如果将正常的皮肤视作一块湿润有养分的土地,毛发视为植物,聚苯乙烯则会导致土地干旱龟裂失去黏性,结果就是植物无法扎根。
(节选自《我国学者揭示微塑料可致脱发》)
资料三:
究竟该如何减少微塑料对我们的危害呢?
就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使用会产生微塑料的产品,例如具有磨砂功能、可能添加了原生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产品。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塑料产品,避免制造更多的塑料废弃物,特别是那些不宜回收或者不易被大家识别的塑料产品都可能成为微塑料的来源,对大自然产生危害。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避免塑料制品的使用。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增加现有塑料产品的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地重复使用这些塑料产品,避免用后即弃的消费习惯。最后,我们建议大家依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妥善地对塑料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的威胁。
(节选自《微塑料的“毒”从何而来》)
3.“资料二”中的画线句,可以解释“资料一”中的哪一句话?(2分)
4.如何减少微塑料对我们的危害呢?从“资料三”中概括出几条切实可行的方法。(3分)
5.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料一”先介绍了微塑料的定义,然后介绍了人们对它的认识的变化,知道了它的危害。
B.“资料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微塑料会导致脱发,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
C.对于个人护理产品,“资料一”认为它含有微塑料,“资料三”认为它添加了原生塑料微珠。
D.三则资料的内容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围绕微塑料进行说明,且条理清晰,语言较为严谨。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1题。(共17分)
恩师长进
①窗外,月色清冷。楼下那棵银桂树在月光中婆娑着,柱子的甜香悠悠地启开了鼻翼,沁入五脏六腑。看着这融融月色,想到即将到来的教师节,昔日的恩师便一个个涌上了心头。恩师中,最让我难舍的是陈长进。
②他是我四年级的临时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当时的村小只有几个年长的民办教师。开学不久,原先的语文老师住院做手术,他便顶上了。
③第一天到教室时,满头大汗的他一只裤腿卷着,脚上的解放鞋上满是泥巴。看到这个中等身材的黑瘦男人,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能教好吗?
④第一节课他没有讲课文,而是搬了张凳子坐在教室中间和我们唠嗑。他告诉我们,听到村里广播通知,衣服也没来得及换下,他就从大田里赶了过来。“哎呀,我从家骑脚踏车到这里要四十分钟呢,可把我累坏了。”“哦,原来你不是我们村的呀!”看到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他突然嘴一扁,哭丧着脸:“我今天开早工的,早饭还没吃呢。”同学们一下子笑了,有几个赶紧从书包里掏出一把硬邦邦的馒头千递过去。他也不客气,接过来就“嘎嘀嘎嘣”吃起来。
⑤哈哈,这哪是老师,分明就是一个大男孩嘛。同学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
⑥他也果真没让我们失望。他重新调整了我们的座位,原先的四小组变成了两大组,在教室里围了一个半圆形。课堂上,他除了板书。总是一直站在我们中间。
⑦他讲课文从不让我们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却喜欢让大家自由讨论。有时候为了给课文分段,同学们会分成好几个派系,总等到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他才笑眯眯地敲敲讲台给我们分析。
⑧下课了,他喜欢和我们一起玩。每次他总要玩得满头大汗,有时候玩不过我们还会耍赖皮。每次玩过之后,他喜欢让我们把游戏的过程写下来,然后一个个找我们谈话,告诉我们哪个游戏写简单了,哪个同学出糗了却没有写具体,哪里还可以写一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⑨就这样,我们渐渐爱上了语文课,写作文也不再唉声叹气了。大家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从来不和我们生气。就连那个校长都头疼的“猴精”小伟也不跟他对着干。一下课,小伟就像小跟屁虫似的黏着他,专门拿稀奇古怪的问题为难他。他呢,总是笑眯眯地解释,俩人还经常“鬼鬼祟祟”地咬耳根呢。
⑩我喜欢他,还因为他的名字只和爸爸相差一个字。他听说了,便一把抱起我,说:“我儿子比你大几岁,特别想有一个像你一样可爱的妹妹,你就叫我老师爸爸吧。”我咬着嘴唇盯着他那双弯弯的大眼睛,其实心里早承认了。
我们真希望永远住在这愉快的时光里啊!可是,三个月后,原先的语文老师回来了。 那一天,天气出奇地晴朗,风轻轻地吹着。站在教室旁边的那棵老楝树下,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他弯着那双大眼睛,一个个地抱了我们。
告别时,小伟突然跑回教室,又兔子一般追上他。他蹲下身子接过小伟手里的一把馒头干,拿起一片塞进嘴里轻轻嚼着。顿时,同学们又涌了过去。
我终于没有忍住,悄悄凑到他的耳边,轻轻喊道:“老师爸爸。”他顿了一下,赶紧低头从那只旧包里掏出圆珠笔和纸“唰唰”写起来。
看着他跨上那辆旧自行车渐渐远去,我紧紧捏着那张他留给我的纸条,硬是忍着没让眼泪掉下来。因为,刚才他红着好看的双眼皮悄悄对我说:“小丫头,咱不哭。等爸爸回来后找老师爸爸玩。”
可是,在远方工作的爸爸一年难得回来几趟。时间一长,那张纸条我竟然再也找不着了。
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再见过他,也没有他的任何消息。但不知为什么,在这如水的月色里,那双弯弯的大眼睛却如此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选自《愿有岁月可回首》百花文艺出版社,有改动。作者:陈晋华)
6.文章重点记录了陈老师的哪几件事,试仿照示例加以概括,填在方框中。(4分)
① → 他的语文课,总是很特别 → ②
7.下面的句子好在哪里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分)
我们真希望永远住在这愉快的时光里啊!
8.分析下面句子中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
那一天,天气出奇地晴朗,风轻轻地吹着。站在教室旁边的那棵老楝树下,我们谁也没有说话。
9.文章中的陈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请简要概括。(3分)
10.第 段中“那张纸条”最有可能写的是什么 请根据情节猜一猜。(2分)
11.小文同学认为选文和课文《藤野先生》的拟题方法一样,很好很直接;小博同学认为选文可以仿照课文《背影》,拟题为“弯弯的大眼睛”。你支持哪种说法 请简述理由。(3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12.小冀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将这段话补充完整。(6分) 陶渊明以菊为友,淡泊明志:① ,悠然见南山;杜甫登城远眺,泪洒长安:② ,恨别鸟惊心;杜牧回首历史,怀古叹己:东风不与周郎便,③ ;李贺则愿提剑跨马,报效国家:报君黄金台上意,④___________;孟子评价大丈夫:⑤ ,贫贱不能移,⑥ 。无数的古人以诗文浸润了历史,浪漫了中华文化。
(二)阅读(共18分)
“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与志趣 ”学习完第六单元后,小冀收集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8题。(共18分)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明媚春光里,词人聆听新曲,品尝美酒,过着优雅的生活。但是,面对眼前美景,一种由光阴流转、物是人非带来的感慨与惆怅也轻轻袭来。想到风物依然而时光飞逝,他不禁悄声暗问:“夕阳西下几时回 ”下片直承此句,既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的哲理。最后一句写词人独自徘徊,似赏景,亦似沉思。词作将瞬间的感受与久久的思考熔于一炉,既敏锐,又不乏深沉,自然流畅,婉转圆润。
资料夹 资料一: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资料二:葬侯①毕,余无所之②。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③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送行李往投之。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 (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改) ①〔侯〕指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②〔无所之〕不知到什么地方。③〔从卫〕担任皇帝的侍从、警卫。
资料三: 范文正公①微②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③乎 ”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④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选自吴曾《能改斋漫录》) ①〔范文正公〕范仲淹。②〔微〕低贱,卑下,贫贱。③〔位相〕做宰相。④〔利〕谋求利益。
资料四:殊平居①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②务③进贤材。 (选自《宋史·晏殊传》) ①〔平居〕平时,平素。②〔益〕更加。③〔务〕致力,专力从事。
13.运用课内迁移法,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资料中的语句 课内语句 解释
(1)学诗谩有惊人句(资料一)
(2)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资料二) 念无与为乐者
(3)遂尽委弃(资料二) 委而去之
(4)及为相(资料四)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14.下列对“资料四”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B.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C.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D.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葬侯毕,余无所之。(资料二)
(2)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资料三)
16.《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达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2分)
17.联系“资料二”,想一想《渔家傲》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3分)
18.“资料三”中,范仲淹在求“相位”不许时,为什么又求“良医” 根据“资料三”说说你的理解。(3分)
三、整本书阅读
19.结合整本书的阅读,完成下面题目。(共7分)
(1)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经典照亮人生。请你在整本书阅读成果展示会上,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或《昆虫记》的相关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享你的阅读体验。(4分)
(2)榜样引领前行。请你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谈谈你对“他(他们)”的认识和“他(他们)”对你成长的启迪。(3分)
备选人物:毛泽东 彭德怀 “红小鬼” 徐海东
第三部分 写作
(20题 5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巴黎奥运会落下帷幕,有媒体评论:有一枚“金色奖牌”叫热爱。比如来自中国的“90后”银行程序员黄雪梅,她参加了巴黎奥运会大众马拉松赛,并获得女子组冠军,成绩仅比女子马拉松专业组冠军慢18分08秒。黄雪梅和百余位来自中国的业余跑者,为热爱而奔跑,一步一步实现了“奥运梦”;再如35岁勇夺奥运第六金的马龙、37岁五战奥运的中国竞走运动员刘虹、11岁征战巴黎的中国滑板运动员郑好好,都让人们看到什么是“热爱可抵万难”。
请以“热爱”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抒发感想。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5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100
200
100
200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答案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1.(1)映衬 顾忌
(2) ① è liè ② xǐ dí
(3) 顶天立地 巧妙绝伦
(4)内心的真实想法。
(5)示例:这幅书法作品采用篆书书体,不仅字体优美、布局合理,而且寓意深远,与暖泉书院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相契合。它不仅是书院门口的一道亮丽风景,更是对学者和世人的一种鞭策和激励。
2.(1)是A
(2)开元寺塔凝结智慧结晶
第二部分 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3~5题。(共8分)
3.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小于10微米的微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并到达其他组织。
4.示例:首先,尽量避免使用会产生微塑料的产品,比如一些可能添加了原生塑料微珠的个人护理产品;其次,尽量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的使用,避免制造更多的塑料废弃物;最后,尽可能地增加现有塑料产品的使用寿命,重复使用这些塑料产品,并妥善地对塑料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
5.C (C项中提到,“资料一”认为个人护理产品含有微塑料,“资料三”认为它添加了原生塑料微珠。然而,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资料一”提到的是个人护理产品“可能”含有微塑料,而“资料三”则明确指出了某些个人护理产品“可能添加了原生塑料微珠”,原生塑料微珠是微塑料的一种来源。因此,C项的理解是错误的。正确答案是C。)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6~11题。(共17分)
6.①他初到教室,与我们拉近距离(或:他第一节课,与同学们唠嗑吃馒头);
②他与我们告别,我们送他馒头干。
7.示例:这句话好在表达了作者内心对与陈老师共度的愉快时光的留恋和不舍。通过“真希望永远住在这愉快的时光里”这一直抒胸臆的语句,强烈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8.这句话通过描写天气和环境的宁静,以及我们沉默不语的场景,烘托出即将与陈老师分别时我们内心的依依不舍和忧伤之情。晴朗的天气和轻轻的风与我们的沉默形成对比,更加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沉重。
9.陈老师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人,他与学生关系融洽,像朋友一样相处。他教学方法独特,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他也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和尊敬的好老师。
10.示例:根据情节猜测,那张纸条上最有可能写的是陈老师对小作者的鼓励和安慰的话语,比如“小丫头,别难过,以后有机会再来找我玩”之类的内容。因为前文提到小作者在告别时忍不住悄悄喊道“老师爸爸”,而陈老师也悄悄对小作者说了安慰的话,所以纸条上的内容很可能是与此相关的。
11.我支持小博同学的说法,可以将选文拟题为“弯弯的大眼睛”。因为“弯弯的大眼睛”是文中对陈老师形象的生动描绘,能够突出陈老师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个题目也富有象征意义,代表着陈老师的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深厚情感。相比之下,“恩师长进”这个题目虽然直接表达了文章的主题,但缺乏生动性和象征意义,不够吸引人。而“弯弯的大眼睛”则更加具有文学性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二、古诗文阅读
(一)默写(共6分)
12.①采菊东篱下 ②感时花溅泪 ③铜雀春深锁二乔;
④提携玉龙为君死; ⑤富贵不能淫 ⑥威武不能屈。
(二)阅读(共18分)
13.(1)徒然、空有 (2)想到 (3)丢弃、放弃(4)担任、做
14.C (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晏殊平时喜欢贤能的人,当时的知名人士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他的门下。”根据意思进行断句,可以确定C项为正确答案。)
15.(1)安葬完丈夫后,我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2)范仲淹贫贱时,曾经到神灵祠庙去祈祷。
16..示例:这句话表达了惋惜与欣慰交织的情感,同时也揭示了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17.示例:《渔家傲》表现了李清照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对命运的无奈。她自信于自己的文学才华,有“学诗谩有惊人句”的自我评价;但同时她也感慨于自己的命运多舛,如“路长嗟日暮”表达了她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无奈。
18.示例:范仲淹在求“相位”不许时,又求“良医”,是因为他认为如果不能做宰相为百姓谋福利,那么做一个能治病救人的良医也是好的。这表现了他心怀天下、以民为本的崇高理想,以及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不忘初心、心系百姓的高尚品质。
三、整本书阅读
19.(1)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我被书中描述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也让我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信心。
(2)示例:我选择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领袖,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的思想和精神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毛泽东的事迹和精神激励我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部分 写作
20.略